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虑着焦虑着就抑郁了 | 科普:焦虑的演化过程

作者:Lisa

编辑/Jenny

编者按:

赵向阳博士提出一个观点:抑郁症是焦虑症的极端发展。

他说:许多精神科医生居然并未把抑郁症和焦虑症进行过清楚的区分!虽然焦虑症伴发抑郁,而抑郁症伴发焦虑,它们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但是,两者的心理动力学机制非常不同,求生的欲望也很不同,具体的行为方式,包括睡眠质量都很不同,表现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分数类型结构也很不同。更何况采用皮肤电,眼动等客观的生理指标。在向我寻求帮助的人中,我已经遇到过至少四五例被北医六院和安定医院的医生误诊的病人。这非常可怕。(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聊聊“抑郁症的朋友圈之焦虑”。 

焦虑是一个哲学命题。

焦虑研究起源于存在主义哲学领域,哲学家克尔凯哥尔(Kirkegaard,1813-1855)提出了最早的焦虑理论(theory of anxiety)。他写过一本著作《恐惧的意义》。在这本书里,他区分了恐惧和焦虑的区别。可以说,我们每个成人,拥有自我意识,只要我们可以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那么我们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而儿童是没有焦虑的,因为儿童没有自我意识,所以儿童只有恐惧,而没有焦虑。

所以,焦虑本身不是一个坏事情,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关键问题是:你能承受什么程度的焦虑?

精神类疾病,没那么容易就得了

焦虑 → 焦虑症→ 抑郁症

这就是一个人的焦虑演化过程。

如前文所述,焦虑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我们每天面临着吃喝拉撒睡、面临着工作职场、孩子上学、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就会产生焦虑。

这三者之间的层层递进,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既然人人都会焦虑,那么只要你的焦虑在你的承受范围内,那么它就完全属于正常的。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差异

按临床诊断标准,焦虑症属神经症性质,抑郁症属情感(心境)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或者说刚开始面临的心理问题,都是神经症性性质的。我们常见的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恐惧、广场恐怖症等都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神经症性质的,就是说没有器质性病变,有可理解的讲得通的心理冲突,通常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有人格基础,而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同时社会功能相对好,可以上班,有一定的自知力,自己觉得非常痛苦。

而心境障碍则与遗传、社会心理因素都有关,可以有精神病性症状,呈现反复发作性病情,抑郁症缓解期的时候,感觉好像已经完全正常了,而当新的一轮发作,又恢复原型。同时严重的时候患者没有自知力,不会察觉自己处于病态之中。

在这里,我们加入赵向阳博士的个人体验,他主要从“福流(FLOW EXPERIENCE)”的角度阐述了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关系:

注释:福流:英文名:FLOW EXPERIENCE,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提出,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先生把它翻译成“福流”。福流是一种感觉、状态和体验,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自发的前提下,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能推动自己完全投入进去,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主要用于研究成功人士的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 抑郁症是对焦虑症的极端发展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是我导师Michael Frese的好朋友,他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后来移民美国,是一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当人们进行工作时,如果能力与任务难度相等时,人就会体验到流畅体验(FLOW EXPERIENCE)、创造力和幸福感,也就是沉浸于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当任务难度小于个人的能力的时候,时间长了人会感觉到无聊。而当任务难度大于能力时,人会感到焦虑。所以,他写过一本书叫“Finding flow experience: beyond anxiety and boredom”(寻找心流:超越焦虑与无聊)。 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推断,当任务难度远远大于能力,或者努力了很多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的时候,人就会陷入抑郁、习得性的无助状态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完全失控(out of control),觉得做任何努力结果相同,都是失败。既然这样,何必再努力呢?这就是抑郁症期间人为什么会丧失动机的原因。例如,你特别特别喜欢一个姑娘,但是这个姑娘不断打击你,不断让你有挫折感,直到有一天陷入抑郁。突然有一天,她回心转意了,脱光了衣服爬上你的床,如果你处于重度抑郁症中的时候,你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致和她做爱。所以,我个人认为,从焦虑到抑郁只有一步之遥,抑郁症是焦虑症的极端发展。而生活的幸福感和创造力,都要求我们要超越焦虑与无聊,寻找流畅体验。从这个理论假说推断,并非只有那些最敏感、最聪明的人会得抑郁症。事实上,任何智力水平的人,任何年龄阶段的人,任何社会阶层的人,甚至动物,都会得抑郁症。

治疗时机非常重要 焦虑症可以不使用药物

可以说,从焦虑症到抑郁症,治疗时机非常重要。心理圈有个传说:神经症一般都不是问题。可以说,我们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神经症。一般来讲,神经症性的问题,只要及时调整,通过一定的心理治疗就可以调整的。在临床证据上显示,焦虑症是没有必要服药的,而且还有证据显示,单纯心理治疗的效果要比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更持久。

而在实践中,由于中国社会心理治疗领域的落后,很多人并不清楚去哪里可以找到合适的咨询师,可以寻求适当的帮助,从而导致耽误时间,焦虑情绪继续累积,直至转发成抑郁症。只好转向精神科专科医院求治,而这时往往都已经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从这个角度来讲,抑郁症更多的属于预防性疾病。在感觉自己有些问题难以化解时,首先去找相对应的心理咨询师。

而从药物使用上,焦虑症和抑郁症具体有差异,但都可以用SSRIs类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与焦虑的共病率很高。这个一方面印证了“综合征”的假说,两个病可能会有重叠的机制。但其内在病理机制目前研究也不清楚。另一方面抑郁与焦虑确实是常常伴随出现的正常情绪反应,可能互为因果,但是不是达到共病的程度还是需要仔细去判断的。

很多前沿的研究越来越倾向很多精神疾病本身不是单一的病,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或神经发育异常、功能异常、解剖异常)的综合征,现有的诊断标准是不足以完全把他们区分开的。因此可以说抑郁症不是单一的病,焦虑症也不是单一的病,因此他们当然也不是同一个病。

心理治疗视野下的焦虑研究

哲学是心理学的母学科。心理学领域的各个流派、各位大师,在不同的发展研究阶段,都在不断扩充着焦虑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说,对焦虑命题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一个点。

精神分析学派:

其鼻祖弗洛伊德非常重视关于焦虑的研究。从最早的认为焦虑是力比多释放压制(本我),再到他晚年认为焦虑是来自自我受到现实和超我的压制,弗氏关于焦虑的研究一直在变化着。而在后来的精分代表人物里,沙利文和霍妮更多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来阐述焦虑的产生,他们认为焦虑更多的是因为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失调而产生的。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的焦虑论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领域中,其代表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钠和班杜拉等,都认为认为焦虑是一种重要的习得。可通过学习获得,也可通过学习而消除。

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领域中涌现出的许多的焦虑理论及焦虑模型。其对焦虑的界定主要从认知因素在个体焦虑形成中发挥作用的角度考虑。如其创建人贝克(Beck)则提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认知内容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焦虑者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想法,表现为对个人、社会、心理及躯体完好状态的担忧,夸大危险程度,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则认为焦虑是因为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错误的理由和对非理性想法的过分依赖所致,由此发明了理性情绪疗法。

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的焦虑研究是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的,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其代表人物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提到:恐惧是我们面对着威胁,但是知道威胁是什么。但是焦虑是你知道自己面对着威胁,但是却不知道威胁自己的对象是什么。他指出焦虑的形成和导致焦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影响所致,看到了个体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对个体焦虑的影响。

注释:《焦虑的意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作者挑战“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进而根据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方法和途径。此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罗杰斯(Rogers)认为焦虑是当个体接触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所产生的不安的紧张状态。另一位人本主义的先驱马斯洛(A.H. Maslow)则指出,当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会造成心理上的威胁,而且所有的心理病理都可以溯源于这些威胁,焦虑也不例外(马斯洛,1987)。

专业的心理治疗  如何治疗焦虑症?

目前来讲,实证研究中,治疗焦虑症,广泛使用并且实效较好的流派是认知行为流派,即前文所说的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结合起来的一种治疗取向。

认知学派认为:焦虑的产生与个体的自动化认知有关系,较多的是因为个体在情境下产生的一种负性自动思维。所以治疗的关键就是:帮助来访者识别出自己的不合理的、往往是负性的认知,加以改变调整,继而慢慢的消退焦虑感。

在CBT的操作过程中,关键就是识别不合理认知。这些认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绝对化要求: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像根据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是不合逻辑的。过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上。一些人当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

3、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就是高估坏事发生的严重后果。

这些负性思维往往隐藏在来访者的自动化思维里,需要咨询师仔细倾听,加以辨别了解。同时通过反复地思维练习,让来访者察觉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也能意识到其中的认知偏差,并反驳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这也就基本上实现了治疗的目标。

同时,也会经常采用暴露疗法,侧重在于行为上的矫正。比如:有人非常回避去社交场合,那我们就要告诉对方不能回避,并且慢慢的帮助对方体会自己的焦虑,识别出焦虑背后的不合理认知,纠正这些认知,同时适应自己的焦虑,最终达到不再回避。自助小贴士:应对高焦虑情绪,正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正念疗法的创立者卡巴金写的《此刻是一枝花》,很值得推荐。实际上佛教禅宗、打坐冥想的这种修行方式和正念也有很多相通之处。瑜伽中的冥想术也对改善焦虑情绪有很好的帮助。而同时也有很多朋友们无法自助,因为惰性、或者不掌握这些技术的要领等,自助效果大打折扣,这时我们就建议去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注释:《此刻是一枝花》: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临床实验15年后,精心撰写本书,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向一般大众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来实现自我疗愈,深入浅出,真挚感人。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帮助你脱离喧嚣忙乱生活的困境,保持专注和接纳,从而掌控与自我、家人、工作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关系,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质量,找回平静和幸福。

以上。

放在哲学背景下,焦虑真的不是什么大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抑郁症的“元凶”就在……
抑郁者最完整的自救手册—认知神经科学对抑郁症的前沿研究
脑科学与教育 | 焦虑可能诱发多项疾病,如何正确认识焦虑
一位心理咨询师如何战胜产后抑郁||渡过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医学论文_论文范文手机版
走出“空心病”的陷阱——多个AI合作研究抑郁症的靠谱科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