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腮腺占位性病变:多形性腺瘤

天等

影像

主  诉:左腮腺肿物术后15年,复发5年余

现病史:诉于2005年因"左腮腺肿物"在我院行手术切除(具体不详),术后恢复好。2015年开始发现左腮腺区有小指头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无破溃流脓现象。初未处理,后肿物逐渐缓慢增大,仍无疼痛、破溃流脓等现象,于2019年12月05日来我院门诊就诊,行CT检查后诊断"腮腺肿物"建议住院治疗。今来诊要求住院治疗。患者近期精神、食欲及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异常改变。

既往史:于2005年因"左腮腺肿物"在我院行手术切除(具体不详)否认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其他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出生、成长于原籍,否认到过流行病疫区,无外地长期居住史,居住环境无潮湿,生活条件一般,贫困户。无烟酒嗜好。未婚。

家族史:家族成员均健康,家族中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传染病、遗传病史,否认有类似病史。

左侧腮腺区域见多房状囊性肿块影,最大截面大小约30mmx32mmx55mm,边界欠清楚;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强化,囊变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邻近皮下脂肪间隙见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大体病理:术中在左腮腺区见数颗大小不等结节类圆形肿物,乳白色,包膜完整,质较硬,与腮腺后下极相粘连。最大直径约2cm,最小约0.3cm。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为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 腺肿瘤,它是由上皮和变异肌上皮成分与粘液样或 软骨样成分结构多形性混合为特征的肿瘤。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50 岁为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多发生于 浅叶。

      腮腺内有大量脂肪组织,多形性腺瘤 CT 平扫密度普遍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因其常为上皮和变异的肌上皮成分与黏液样或软骨样成分的混合,所以密度不均。大部分病 灶有完整包膜。本病例平扫病灶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并且无明显包膜结构。

      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动脉期病灶多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呈“延迟强化”模式,多种 成分混杂显示出不规则环状强化或分隔状强化特点。

2019年9月贵州医科大学 陈连花发表的《腮腺多形性腺瘤 MRI 诊断》25例多形性腺瘤的MRI征象:25 例患者,共 33 个 病灶,21 例单侧单发,4 例单侧多发。20 例肿块呈实性肿块,T1WI 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 像上呈高信号, 内可见斑点状高信号,增强后大部分病灶呈均匀轻度强化; 4 例肿块呈囊实性,实性部分T1WI 像上呈等、稍高信 号,T2WI 像上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 T1WI 像上呈低信号,T2WI 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可见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囊性部分未见强化。15 例行动态增强,13 例病灶 TIC 曲线呈 A 型,3 例病灶呈 B 型,1 例病灶呈 C 型。


李  儒,侯佳辰,廖明壮(通讯作者) (柳州市工人医院放射科  广西  柳州  545005)发表在《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5月 第3卷第9期 》文章描述进一步认识腮腺多形性腺瘤复杂成份的 CT 影像表现,共16例,有不同形态的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与腮腺腺淋巴瘤、腮腺恶 性肿瘤相鉴别。

腮腺腺淋巴瘤二期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的增强特点,与多形性腮腺肿瘤强化模式不一样。

腺淋巴瘤还常见主要是来自于耳后静脉或下颌 后静脉等血管细小分支的特征性贴边血管征。

恶性肿瘤多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并有周围组织浸 润及颈部淋巴或远处转移 。

郭作梁1,陈晓华 1,马兴灿 1,马树华  在《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月第8卷第1期 》发表的题目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及对比分析 》提到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两者鉴别诊断。

   两种肿瘤比较  均多发于腮腺浅叶,但腮腺后下部或后部 以腺淋巴瘤较为多见;当腮腺混合瘤中增强扫描薄层图像上大 部分可见于稍低密度区,表现为簇状及点状,腺淋巴瘤多见于 小圆形囊腔样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更低。多形性腺瘤和 腺淋巴瘤相比,强化CT值及平扫均较低,腺淋巴瘤可见明显强 化的血管包绕肿瘤以及血管穿行。


肖允艳,刘敏,邹航宇,段福东,赵娅竹在《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发表题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文章提到:

多形性腺瘤组:多发于中年,位于腮腺浅叶中 上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部分有供血动脉,动态 增强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强化范围扩大;腺淋巴瘤组: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病灶均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病灶强化范围无扩 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数量、增强扫描CT值、供血动脉、增强后强化范围扩大比较,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吸烟史、病灶大小、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该文章提到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

多形性腺瘤构成 成分的多样性和特殊分布决定了其CT征象的多样 性,平扫和增强后瘤体实性成分密度低于胸锁乳突 肌密度,有助于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可能起源于2种情况:腮腺内 淋巴结和腮腺外淋巴结中异位的唾液腺导管上皮组 织,所以腮腺腺淋巴瘤多发生于浅叶下极,多呈圆 形或类椭圆形,与正常淋巴结类似,这也从组织病理 学解释了腺淋巴瘤可双侧发生或多发的原因。

腺淋巴瘤易 发生囊变是因为其内淋巴滤泡丰富,病理证 实囊性区富含黏液样、胶冻样物及高蛋白成分。增强呈“快进快出” 表现,病灶内均可见供血动脉。腺淋巴瘤的血流 动力学特点是因为肿瘤被膜内外及淋巴间质内存在 粗细及数目不等的滋养血管所致。 

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与腮腺恶性肿瘤相鉴别; 恶性肿瘤常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常可侵犯周围腺体、下 颌静脉及面神经,亦可见周围淋巴结转移,因其囊变、坏死 多见,故信号多不均匀; 且恶性肿瘤组织结构紧密度、细胞 核异型性及间质中血管增生程度高于良性肿瘤,其 DCE - MRI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多呈 C 型

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CT表现具有 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检查对于两者的诊断及 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与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注意其恶性的形态特点与周围侵犯征象,可以鉴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医读片】女性46岁,颈部及甲状腺双肿瘤如何考虑?【051】
腮腺混合瘤CT典型征象及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丨经典病例160】面神经鞘瘤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读片时间】第0527期:双侧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软骨肉瘤一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