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商简介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英文名:Emotional Quotient 。 缩写:EQ

情商
  汉语意思:“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又称为“情绪智力” , 简称情商。据《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萨洛维及其合作伙伴约翰·梅耶已对情绪智力给出了详细的定义,情绪智力扩展为5个主要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接受了萨洛维(P.Salovery)的观点,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3.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

  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正式提出情感智商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John Mayer教授。

  1990年:情感智商被定义为:

  1.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

  3.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

  1993年:情感智商被定义为:

  1.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2.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3.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1996年:情感智商被定义为:

  一、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1.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自己情绪的能力;

  2.通过语言声音和仪表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认情绪的能力;

  3.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

  4.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

  二、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

  1.情绪思维的引导能力;

  2.生动鲜明的情绪对与情绪有关的判断和记忆过程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能力;

  3.心境的起伏使个体从积极到消极摆动变化,促使个体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

  4.情绪状态对特定的问题解决所具有的促进能力。

  三、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1.给情绪贴上标签,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

  2.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

  3.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4.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

  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1.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的能力;

  2.根据所获知的信息与判断,成熟地浸如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

  3.成熟地监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

概念来源
  情商(情绪情感智慧),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于1990年首先提出,但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直至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因此,

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

情商之父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于1997年被引入中国大陆,从而引发全国大讨论,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

  对于情感智商的概念,丹尼尔·戈尔曼并没有提出一个精确的概念。但是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一书的字里行间,人们还是可以看出情感智商概念的端倪。

  即使是情商之父,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并没有复述情商的准确定义(指抽象定义)。这也说明EQ仍然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其定义仍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过程中。丹尼尔·戈尔曼本人在该书的10周年纪念版作序时提到:他认为“情智(EI)”作为情绪智力的简称,比用“情商(EQ)”更为准确。但是,EQ的概念在全球已深入人心。

  在全球的教育领域,由于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深入人心,一般将“社会情绪能力学习(SEL)”等同于“情商训练/情商学习”,专业人士反而较少提及EQ。因此,EQ成为与IQ(智商)的一个对应的商业化名词。

  丹尼尔·戈尔曼,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美国时代杂志(Time)的专栏作家,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专研行为与头脑科学,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现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研究员,曾四度荣获美国心理协会(APA)最高荣誉奖项,20世纪80年代即获得心理学终生成就奖,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此外还曾任职《纽约时报》12年,负责大脑与行为科学方面的报道;他的文章散见全球各主流媒体。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授予的终生成就奖。他以主张情商应该比智商更能影响成功与否的《EQ》(情商)一书,成为全球性的畅销作家。


理论研究
概述
  情商的水平也可以像智力水平那样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只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系统、权威、成熟的测试方案,通常只是根据个人的综合现进行判断,或者在综合测试中加入若干情商因素的考量。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情商的价值是无量的,情商伴随着社会人的一生,是后天培养与修炼都能达到的。它需要自己去勇敢的面对自己厌恶的事情,这样你可以迅速地成长,去勇敢地面对自己所怕的。
强调社会智力  重视智力的实践性和智力运用的现实情景性,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制约作用。在强调社会智力时,情感智商理念承接了加德纳(H.Gardner)多元智商的观点。加德纳对以比奈(A.Binet)为代表的、以统计和测量为基础的、特质论的传统智力提出强烈批评。他对传统的智力理论只重静态的因素分割,忽视智力的发展,不能较好地预测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智力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智力是多元的、全方位的。丹尼尔在发展情商概念时禀承了这一观点,并对加德纳提出的人际关系能力作了拓展。把加德纳关于“能洞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了适当反应”、“了解自我内在的情绪,有能力辨析这些感受,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是人际关系智能的核心这一观点加以转化,并认为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

  情感智商概念具有斯腾伯格(R.J.Stermberg)社会智力概念的浓厚影子。斯腾伯格是社会智力的一个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传统智力理论的固有缺限和局限性是其只顾及心理的内部世界,而没能把构成智力本质的社会智力涵括在内。传统智力理论的学业成就色彩太重,太重智力的产物而忽视分析智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斯腾伯格提出一种智力的三重结构理论。三重结构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和操作的内部世界、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世界去刻画和描述智力的特征。主体的内部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主体外部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经验亚理论;经验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情境亚理论。三个亚理论反映了智力的三个基本特性。智力成分亚理论,说明智力有其不变性和普遍性;经验亚理论表明智力有其相对性;智力情境亚理论,说明智力从本质上说有其特殊性,因人而异。

  在智力三重结构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处于最底层。它是智力三重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成分亚理论,描述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活动;经验亚理论,则提出了如何保证智力测验是真正的智力活动的问题。智力测验只有保持在基本相同的经验水平上,才能有效和公正。认为处理新事物的能力和自动加工的能力是智力的最基本特质之一;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对主体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行为。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智力有特定的范围。它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

  丹尼尔·戈尔曼在发展情商概念时,接受了斯腾伯格智力理论,尤其是接受了斯腾伯格智力情境亚理论的思想,“力图按智力对人生成功的功能,重新定义智力”,重视智力是对主体生存环境(主要是人际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这一基本特质。丹尼尔·戈尔曼在以成功定义智力时,看到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物质精神关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的情绪生活更易受到破坏。而情绪对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看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需要人们的合作,需要集体智力的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情商至关重要。

重视超情感的作用
  情商理论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超认知是智力核心的思想基础上,引申出超情感概念,与现代的智力理论发展的方向基本合拍。

  自比奈·西蒙(T.Simon)提出第一个智力理论之后,心理学中相继出现过多种相对抗的智力理论。首先出现是基于统计和测量研究的定量智力理论。它们常被称为传统的智力理论。定量智力理论队伍集合了诸如比奈·西蒙、斯皮尔曼(C.Spearman)、瑟斯顿(L.L.Thurstone)、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弗南(Vernon)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所提出的智力理论,在智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随心理学的发展,传统的智力理论和测验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日益明显。传统智力理论内部,并没有就什么是智力取得一致意见,不能保证智力测验测出东西,就是某一智力理论定义的智力,不能很好地说明智力的文化背景种族差异、性别差异、智商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智力理论,只对智力做出某种静态的分割,只注意分析智力的产物,忽视了智力活动的过程。智力测验的情境与智力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境不同,对动机、个性等因素对智力的影响的说明,苍白无力。

  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由于传统智力理论与行为主义思想倾向合拍,加之它与统计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并深受心理物理学的影响。虽然在传统智力理论的发展初期,就有研究者对此理论提出过非议,但非议并没有对传统的智力理论产生太大的冲击。然而,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逐步被认知心理学取代,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智力理论日益不满。部分研究者开始以认知过程分析为基础,提出多种“超越”、“重新建构”传统智力理论的认知智力理论。

  以认知过程分析为基础的智力理论,是针对传统智力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针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没有产生一种令人信服的智力理论和智力理论与智力测验没有直接关系发展起来的。智力的认知理论,力图通过对智力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更进一步揭示智力的本质。

  有代表性的以认知过程分析为基础的智力理论,有卡茨(R.Case)的新皮亚杰主义理论、西格勒(R.S.Siegler)的变异与选择理论、斯腾伯格的三重结构理论、戴斯(P.P.Das)的SPSS模型。

  以认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认知的智力理论,代表了智力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虽然它们在表述智力本质时有大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度重视元认知的作用,认为智力的核心是对认知过程的调节、监控、计划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在发展情感智商概念时,充分借鉴以认知过程分析为基础的现代智力理论强调元认知,强调对认知过程的计划、调节、监控,认为元认知是智力核心的思想。提出超情感概念。认为情绪情感过程的计划、调节、监控是情感智商的核心。超情感,即对情绪情感过程的计划、调节、监控构成情感智商概念的主要方面。它在情感智商概念的五个方面中占了三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均属超情感的范围。
溶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于情感智商之中  情感智商是加德纳关于智能可以划分为七类,其中一类是人际关系能力观点的进一步演化。在演化过程中,情感智商在阐述人际关系时,大量采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移情、识别他人的情绪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充分感受他人的需求与欲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潜能的发挥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点。

  在丹尼尔·戈尔曼关于情感智商的理论里,对于移情、人际关系、精神与治疗情感教育的论述,相当部分都直接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有关。对于这一点,丹尼尔·戈尔曼并不忌讳。“最后两种则是加德纳称为‘个人智能’的同体两面:一面是人际关系技能,如心理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或世界级领袖人物马丁·路德·金展示的;另一方面则是所谓的‘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


应用研究
详解
  情商是一种能力,情商是一种创造,情商又是一种技巧。既然是技巧就有规律可循,就能掌握,就能



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点勇气,多点机智,多点磨练,多点感情投资,我们也会像“情商高手”一样,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宽松环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创造一个更好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除智商情商外还可包括:德商MQ(moral quotient)、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心商MQ(mental quotient)、胆商DQ(daring quotient)、财商FQ(fortune quotient)、志商WQ(will quotient)、灵商SQ(spiritual quotient)、健商HQ(health quotient)、职商CQ(career quotient)、体商BQ(Body Quotient)

  情绪情感智慧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情感智慧也称“情绪智商”,简称“情商”。英文表达是Emotional Quotient,缩写为EQ。

  以前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基于个人需要对情境进行评估后的体验,是有别于认知、意志的被动性、反应性的主观体验。

  EQ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而情商概念综合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许多领域的结果,反映了心理学家对情感情绪的新理解:

  (1)由被动的心理过程向主动的心理过程迈进,例如,主动识别情绪、主动识别人际关系、主动表达情绪等。用情绪促进思维质量,而不是因情绪而降低思维质量;用情绪促进意志品质,而不是因情绪而削弱意志品质。

  (2)由较单一性的心理过程向综合性的心理过程迈进,情绪不在单纯是一个主观体验,而是与认知、意志、个性和社会交往相联系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过程,例如,情绪与意志相联系成为情绪“自控”,情绪与认知相联系产生情绪“自知”;

  (3)由生物遗传性的心理过程向社会塑造性的心理过程迈进,由此,情绪成为一个高尚的,可以调节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例如,情绪与社会交往相联系产生“关怀”、“尊重”。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得到提高。他认为智商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创造某种有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加德纳因此提出了“多重智力”的概念,并将其分为逻辑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智力、自然学智力、情绪智力、交往智力和自知自省智力等几大类。
   
  尽管一些人认为,情绪智力(情商)与其他各种智力相比不太重要,但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我们85%的决定是凭感觉作出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达与否在于情商
什么是智商和情商
情绪清单:如何有效提高情商?
Adrian Drew 的情商完全指南:理论篇
情绪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对自身“六商”:智商、情商、胆商、逆商、财商、健商如何打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