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yi 如何在浅阅读时代打造一档具有深度的文化节目? 北京卫视《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传媒内参导《念念不忘》将埋藏在史册中的名人家书翻读出来,由素有“中国第一人文纪录军团”称号的北京卫视《档案》团队倾力打造,通过场景复现+史实讲述+名家解读,全方面多角度剖析家书背后的家风、家训。


来源:传媒内参

文/葵爷


今年文化节目迎来一个高峰期,从诗词到朗读,从书信到歌赋,越来越丰富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每档节目都包涵着制作者们浓厚的文化情怀。


所有的内容生产者都在考虑,怎样能够让传统文化和时代贴得更近;怎样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大环境下,让文化的每次传递都能够更完整、更深刻;怎样让更多的内容融入节目并有效传播。


5月24日北京卫视推出首档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将埋藏在史册中的名人家书翻读出来,由素有“中国第一人文纪录军团”称号的北京卫视《档案》团队倾力打造,通过场景复现+史实讲述+名家解读,全方面多角度剖析家书背后的家风、家训。



节目致力成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深度整合者,将这场家书与情感“碰撞”的文化声响回馈于观众内心。


做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深度整合者

缓缓念深深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封封具有传承价值的家书正是浩瀚文海中的一粒粒珍珠,信手拈来,虽可熠熠生辉,但也只是一刹那的印象。若曾亲眼目睹这颗珍珠如何从不起眼的砂砾被一层层包裹,磨砺,最后散发出光辉,那对心灵带来的冲击将会更持久难忘。


北京卫视的《念念不忘》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用多元化的电视艺术手段对名人家书进行全面解读,呈现给电视观众的,不止是家书上的只言片语,还有产生这些语言的语境和写出家书的人的心路历程。



首期节目解析的是曾国藩的家书。


在大众印象中,曾国藩文至武英大学士,武至两江总督官,以现代思想来看,曾国藩应该是个工作狂,顾不上家庭教育。但其实曾文正公的家教极严,虽然俸禄可观,却勤俭节约。节目通过讲述人于丹和对话人郎永淳对曾氏家书的解读,结合历史为观众揭开曾国藩不为人知的一面:


考取功名深得皇帝赏识之时,他却连进京的路费都要靠挨家挨户拜客收钱方才凑齐;仕途“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之时,他不仅严格要求男子,提出明确的考核标准,对家中女眷也提出极其严苛的要求,避免她们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节目通过于丹的讲述和与郎永淳的对话,勾勒家书中家训、家规背后完整的精神面貌。曾国藩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曾氏一族的家风传承不是简单几百年,而是深厚绵长的数千年。


《念念不忘》不仅想要做浅阅读时代的深度整合者,同样通过专家学者对历史长卷中的碎片信息进行整合,让传承的脉络更清晰。


电视艺术手法的多元化运用

营造试听感官的美学享受


《念念不忘》在视觉效果方面具有浓厚的中国古韵之风,配乐亦如高山流水与古风相应和。于丹和郎永淳的搭配既结合了女性的温婉、知书达理和男性的大气、厚重,在带给观众的整体观感上是一种舒缓、凝练、有沉淀感的张力。


不仅仿若泛娱乐化电视节目集群中的一个念着“从前慢”的文艺中年,即使在文化类节目中,也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质。


从表达手法而言,《念念不忘》将诵读、解析、对话和演绎相结合,具有故事性、文学性和社会价值。



首期节目解读的是曾国藩的家书,开篇便用一场精致的“古装正剧”,以演绎的方式清晰交代了历史背景和人物现状,严谨而讲究,能够快速将观众代入其中。在当下缺乏历史正剧的氛围中,该节目中的几处片段倒是颇有正剧风范。


40分钟的节目演绎、诵读、解析、对话几个环节交叉循环,观众不论从哪一个环节进入,都能够被吸引。



《念念不忘》节目最后邀请了曾国藩的后人,同样以书信的方式与先辈隔空对话,开创了“时空对话”的新模式。


虽然在各种晚会上,现代歌手与已故歌手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出同唱一首歌的场景,让观众为之动容,但将这种想法实践在文化类节目中尚属首次,且是在有着血脉关系的亲人之间,这一处理让传承的感受更加具象。


国脸郎永淳再现荧屏,

助力北京卫视文化类节目


自郎永淳离开央视之后,这是他再次通过电视荧屏回到观众面前。郎永淳深沉隽永的气质与节目相得益彰。围棋元素的巧妙结合,让郎永淳在感叹下棋之道时,同样道出人生哲学。


找钢网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郎永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在《念念不忘》中完美融合,音乐是琴,家书是书,下棋之道暗含人生之道,精美画面承载厚重历史。连名字都颇有深意,一层是多念念家书,不能忘记流传千年的家风,一层则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可见在这档节目的打造上,北京卫视颇费心力,从人物搭配的契合到各种元素的应用,都细细的考究过。



电视刚兴起的时候,美国有一位传媒学家说,电视这种新型媒体,让很多人变成了遗忘症的患者,他们似乎只记得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情,而对过去六个世纪,甚至对过去60年发生的事知之甚少。


这句话在今天来看,这位学家所说的状态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并且已经不是电视在让人们变成健忘者,互联网、手机屏都在让人们慢慢的遗忘。


对于媒体人来说,这恰恰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责任,在2017年发力的文化类节目都希望打破这种健忘,抚平时代的焦躁,通过电视节目构建出文学教育场域。虽然写家书的这些人已经在历史中消逝,但是他们的思想留存。每次解读一封家书时,就是在发出他们的声音,就是在一次次传承念念不忘的好家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纪坛举办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 首都最美家庭入展
首届国学春晚节目亮点,传承家书、家规、家训、家风,点开即看!
春节——家训·家书·家文化
中国六大经典家训家书,好家风、好家训、好...
重温傅雷家书中的家训家风
《家风八章》第三章 家训 ‖ 第一节 家训的涵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