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农场 沪郊兴起“松江模式”
家庭农场 沪郊兴起“松江模式”


日期:2013-02-26 作者:史博臻 来源:文汇报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蔬菜家庭农场主钱华慧(左)和农户在大棚中收菜。 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粮食家庭农场主杨玉华在田里播撒尿素。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 图片作者:史博臻
  • 图片说明:粮食家庭农场主沈忠良的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小分队”。本报记者史博臻摄


  • 家庭农场 沪郊兴起“松江模式”

      本报记者 史博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模式,使之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在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中,产生了6670多户家庭农场。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部对此表示,发展家庭农场已成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培育发展仍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将按照中央要求,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粮食家庭农场经营户:沈忠良的“七年之变”

      年届50的农民沈忠良最近很忙。自打“松江模式”家庭农场概念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前来参访的人,几乎踏破了他家门槛。谁让他是松江首批家庭农场主、全国种粮大户、市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呢?

      眼下是农闲时节,老沈不用成天守在田头。偶尔来清沟、扎肥料、打药水,大部分时间则“洗脚上楼”享清福。只要不干活,甭管衣服是啥牌子,他都把自己打点得干净整洁。记者日前见到他时,蓝白相间的竖条衬衫配皮外套,再斜挎上皮包,显得倍儿精神。这应了他的那句口头禅:“如今就得活出现代农民的样儿来!”

      可老沈“干净”的日子也不多了。等3月底春耕一开始,他就要开始忙乎起来,保养、维修众多农机及伺候146亩承包田。“‘松江模式’出名后,我更得一丝不苟地做好分内事。”沈忠良憨厚地说。

      “农”“机”结合,事半功倍

      沈忠良是松江叶榭镇金家村的村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19岁那年,他当上了农机手。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等“大块头”,他都摆弄得很灵光。

      从农机手“转行”当家庭农场主,还得从2004年谈起。当时许多村民都去了城里打工,许多耕地因无人耕种荒芜了。“看到大片大片的荒地,我心疼呐。”沈忠良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开着自家的拖拉机,用了几天时间,铲除了荒地上没过腿的野草。犁了地,松了土,荒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就这样,自家的地加上别家的荒地,沈忠良种了30亩地。到2006年变成了80亩。此时,松江区农委尝试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旨在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2007年,已种植80亩耕地的沈忠良,顺理成章地成了松江区首批家庭农场经营户,后来又增加到146亩。

      沈忠良地种得还算顺溜,可新问题又来了,几台农机设备,大部分时间都“喂不饱”。为解决这个问题,沈忠良加入了镇里深受欢迎的“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机农结合——由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3名农机手、8户家庭农场构成的“1238”服务模式。他的一台拖拉机与两台收割机也被“收编入伍”,和其他农场主共同组成了7台收割机、14台拖拉机的“农机小分队”。随后,叶榭镇金家村和团结村的31户家庭农场主成立了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被推选为负责人。沈忠良感叹:“原来自己的农机大部分时间闲着,打地、收割也不够规范,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后,资源共享,农机得到了最大化的运用,只要时间与收割季节掌握好,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多,给我们这些农机手和家庭农场主帮了大忙。”

      在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农机小分队”齐刷刷地停在车库里,沈忠良不时地用抹布擦着这些农机,车身上连零星的泥巴和杂草都没有。在沈忠良眼中,这是他的“宝贝”,更是家庭农场主的“左膀右臂”——沈忠良与他人相比,他的优势在于他把“农”“机”结合的优势做强做大了。他既深谙科学种田之道,总结出“适时早播,争早苗”等七条种粮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行家,又是一个现代农机操作的行家里手,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收成一年好过一年。2009年,沈忠良获得了上海市劳模、全国种粮大户(全市仅2人)殊荣。到了2012年,沈忠良的家庭农场再次提交了一份优秀“成绩单”:水稻亩产596.9公斤,比全区平均产量提高4.4%,全年种植净收入12.4万元,农机服务净收入3.1万元,家庭年总净收入15.5万元……

      当人大代表,说“三农”提案

      去年年底,沈忠良“像做梦似的”当上了上海市人大代表,参加了市人代会,和区长、镇长等坐在了一起。在全区36位代表中,只有沈忠良一人是农民。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一口气提出几个提案,都与“三农”问题有关。

      沈忠良动情地说道,他曾多次去市郊考察,发现不少农民把粮食晾晒在马路上,只给车辆腾出一条“窄缝”通行。“安全问题就不用多说了,这车辆带起的沙尘也污染了粮食啊!”他不“避嫌”地对记者说,松江粮食部门推出的稻谷烘干服务虽然除去了粮农的忧虑,做得到位,但身为一个市人大代表,他在会上还是“严厉”批评了这种服务存在的缺失,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起来,避免产后损失。

      然而最让沈忠良牵挂的,还是家庭农场模式在现阶段所暴露出的问题。“我认为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需要确立一个保护和规范各自权利的机制。”沈忠良指出,家庭农场的土地都是政府通过流转零散地块而划分给承包户的,眼下家庭农场越来越吃香,如果土地所有者“眼红”,随意要回土地,这对干劲正足的家庭农场主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

      沈忠良的担忧不无道理。据了解,松江区现有家庭农场1206户,经营着整个松江80%的农田。当前,家庭农场平均年收入已达7万-10万元,以后几年有望达到10万-15万元。家庭农场模式,让许多人看到了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好处,这对农民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几度出现了“农民抢田种”的现象。他还提议,现在的承包时限都是1至2年短期的,应该考虑适当延长,“这样既能保证承包者权益,又能让耕者真正安心种地。”

      

    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钱华慧“弃商从农”

      钱华慧今年33岁,和一辈子与农田打交道的老沈不同,他曾在城里当了8年的汽车销售员,而且收入蛮不错。去年10月,他听说村里要组建蔬菜家庭农场,便毅然辞掉了熟悉的工作,从松江城里返回了老家泖港镇林建村。不仅如此,他还叫上了种田老把式的老丈人,一心一意地种起了蔬菜地。

      蔬菜家庭农场里一片繁忙。钱华慧脚穿一双沾满泥巴的雨靴,袖子撩得老高,在自家大棚里钻进钻出地忙乎着。见记者到田头,他从挎兜里掏出一本“蔬菜承包户田间生产档案原始记录表”,只见封面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诚信于民”。

      朋友眼中的“另类”

      在成功实践并推广粮食家庭农场之后,松江率先将家庭农场模式拓展到了蔬菜领域。去年10月,泖港镇正式启动了蔬菜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包括钱华慧在内的6户农民,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如今,农户种植的第一批蔬菜已销售完毕,初步估算,菜农们的年收益可达到四五万元。

      在位于泖港镇黄桥村标准化蔬菜基地的蔬菜家庭农场试点地块里,108套8米标准钢棚,排列得整整齐齐,大棚间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很难想象,半年之前这里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泖港镇辖区内拥有1000多亩蔬菜种植农田。种蔬菜的除了农业合作社和散户农民外,还有大量外来承包户。多年来,农田经层层转包,田间环境变得脏乱差、土地资源没有合理利用、蔬菜安全无法把关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参考粮食家庭农场的经验基础上,泖港镇率先尝试组建蔬菜家庭农场。镇政府对1000多亩土地进行地块调整,清退了一部分外来承包户,并将黄桥村的90亩农田独立划分出来,并对土壤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地下管道,修建了大棚。经过精心筛选,将这片区域的土地,承包给泖港各村的6户蔬菜种植专业户。

      承包了15亩菜地的钱华慧,是6户农户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朋友眼中的“另类”。当他决定“弃商从农”后,质疑声便不绝于耳。“朋友们都说我傻,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到田里日晒雨淋。”钱华慧说起去年重新选择成为新生代农民之事时,很是感慨。“从小我跟父母下地干活,真的很辛苦,但现在农业,已今非昔比,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不仅有政府的扶持补贴,更有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设备的帮忙,再加上我‘恶补’农业科技知识,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不过,理想虽美好,实现却很骨感。真正回到田头时,庄稼人的艰辛,显然超过了他的预期。菜生病了怎么治?土地缺养料了怎么补?……一个个问题搞得他头都大了,无奈,钱华慧经常彻夜查资料、蹲田头,不时拜访专家、请教“老把式”,一切从头学起。

      农忙时,小钱更是早出晚归,“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要下地,出门前将电饭煲设定在六个小时后煮饭,中午回到家,打开电饭煲随便吃一点,休息片刻再接着下地,一直忙到天黑。”他说,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晚上躺在床上时,想想日复一日地接着干,心里不免有所后悔,种地的辛苦程度,是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无法相比的。“不过,看着自己精心种植的蔬菜获得好收成,忽而我又觉得,一切辛苦都那么值得。”

      缺几间生产辅助房

      泖港镇农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挑选家庭农场承包户严格遵循了几个条件:种植技术有口皆碑的本地农户;农户家庭成员中必须有两名以上劳动力;必须是自耕农民。在蔬菜家庭农场推广后,这个标准也将继续严格执行。

      与粮食种植相比,蔬菜种植“靠天吃饭”,天若有不测风云,菜价经常起伏波动,若是单靠菜农自产自销,无法保障收益。为了从根本上保障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的利益,镇政府组建的“浦净蔬菜专业合作社”将经营户纳为社员,提供全部蔬菜种植设施,并包揽了蔬菜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

      每季蔬菜种植前,合作社统一进行市场调查,为家庭农场经营户推荐蔬菜种植品种;在种植中,为经营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蔬菜产出后,经营户若无法自行销售,合作社以保底价购入蔬菜,为家庭农场经营户代为销售。此外,合作社还为家庭农场经营户统一集中购买了农业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蔬菜家庭农场的成本投入同样也降到了最低。

      “这些年来,农村年轻劳力流失严重,通过家庭农场的模式,我们希望将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浦净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朱连芳说,往后像钱华慧这样的“2030”年轻劳动力,将成为家庭农场的主力军。

      蔬菜家庭农场成了“香饽饽”,泖港镇对经营户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合作社几乎每天都对家庭农场进行环境和蔬菜安全质量的巡查。若是经营户达不到合作社的高标准,将被不留情面地清退,从源头保障了蔬菜安全。6户家庭农场还引入了一套“田间档案”,蔬菜的种植、发芽时间,打了什么农药、药剂量多少,全部一一记录在册。

      由于蔬菜家庭农场试点启动不久,朱连芳向记者坦诚了当前遇到的问题。经营户的承包土地和住地相隔很远,需要在田间设置几间供农民生活作息的生产辅助房。目前,泖港镇正与土地部门积极协商沟通,并计划在推广家庭农场时,以项目化的形式将辅助用房纳入统筹设计;此外,泖港镇也计划通过试点总结,为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争取到粮食家庭农场享受的货币补贴政策。

      

    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问题 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永松的对话

      记者:现在对于“家庭农场”的概念众说纷纭,你给出的“家庭农场”概念是什么?

      廖永松:从理论上说,这个概念是极其混淆、边界不清的。很显然,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根据美国农业法对家庭农场的定义,有4个方面:

      生产一定数量用于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在农村社区中可以与一般居民相区别;

      包括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来源用于家庭消费经营支出和拥有一定的财产;由农场主自己管理;农场主和家人是农业生产经营劳动提供主体,在生产高峰期也会雇佣临时或全职工人。

      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阶段,除了农业部主管部门从自己部门管理角度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外,我认为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如下界定较好:家庭农场是由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管理、自己和家人为生产具有较大数量农产品和较大经营规模提供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经营单元。

      记者:目前发展家庭农场应首先解决哪个问题?

      廖永松: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市场化带动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结果。由于其规模效益会高于自给自足的小农户,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即使没有政府的推动,也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在政府的推动下,主要是要解决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

      记者:推广家庭农场的优势在哪?

      廖永松:当前,随着农业劳动力持续向非农转移,以及全国城镇化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家庭农场能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最终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记者:家庭农场是否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回乡和资本下乡?

      廖永松:在条件适合的地区,会推动土地流转,但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因为耕地是有限的,在外务工的农民转业的成本很高;在部分地区,会有一定规模的资本下乡。但一定要看好地,严格土地用途管理,谨防资本下乡不为农,只为地。

      记者:请给家庭农场的未来发展提一些建议。

      廖永松: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注意规范、细化,不能过度用财政去补助;其次,要解决新的农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最后,对于用财政资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户发展如水利等投资规模大的投资,要研究资产形成后的产权问题。

      

    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条件

      ■户籍条件:具有本镇户籍的农业户口家庭,至少有2名或2名以上的家庭成员共同经营。

      ■年龄条件:男性25-60周岁,女性25-55周岁,其中须有1人年龄在:男性57周岁以下,女性52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

      ■技能条件:取得农机驾驶证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格的专业农民培训证书,或经过培训取得水稻、二麦、油菜、绿肥等四门以上单科结业证书。

      ■经营能力: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和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掌握必要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熟练使用农机具;有承担风险和预付土地承包费的能力,信誉程度在村民中有较好的评价。

      

    粮食家庭农场承包细则

      ■经营规模:以80-150亩为宜,按照要求种植水稻或上级政府规定的作物。

      ■承包期限:3年,但时限不能超过其退休年龄,新进家庭农场经营者试用一年。

      ■流转价格:土地流转费以每年每亩不超过500市斤稻谷为基数,乘以当年度粮食部门收购中心价格折算成货币;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下调,上下幅度控制在5%以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年搞农场、合作社能拿多少补贴?
    申请家庭农场好?还是申请合作社好?振兴农业开始了,你准备好了
    【分析】德国家庭农场面面观
    有秸秆就能领取的补贴,连农户个人都可以领
    补贴 |秸秆饲料化补贴达六项之多,最高竟有1000万元!
    2017年秸秆补贴开始申领 每人补贴1.5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