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恨赋

  我的恨,是神圣的。这种恨,乃是坚强而有力的心灵的义愤,乃是面对愚蠢与庸俗时怒不可遏的人们富于战斗性的轻蔑。这种恨,意味着爱,意味着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热情洋溢与宽容大度,意味着在愚昧而可耻的世俗的鄙视下依然达观地生活。

  这种恨,给人以慰藉;这种恨,给人以公正;这种恨,给人以与日俱增的尊严。

  每当我对当代庸俗不堪的偏见奋起反抗之后。我就感到自己更朝气蓬勃,更斗志昂扬。我居然将深恶痛绝与勇往直前变成我的一对伴侣;我已经乐于离群索居,在我的独居生涯中,我已经乐于憎恨一切损害正义与真理的行为。如果今天我还有某种价值的话,那就是我依然孤军作战,我依然嫉恶如仇。

  我厌恶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无能之辈;他们使我受尽折磨。他们害得我烦躁不安、身心交瘁。我深知:世上再没有比那些睁着一对圆眼睛、张着一只大嘴巴、像鸭一样摆动着双脚摇来摇去的市井之徒更惹人生气的了。在生活中,我往往走不了两步路,就碰上三个傻瓜,我因而总是愁眉不展。大路上,这号人触目皆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蠢人随时会一把拉住你,当面向你一个劲儿抖落些陈芝麻烂谷子。他们到处游荡,信口开河,他们整个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叫我瞧着不顺眼,听着不痛快,以致我像司汤达那样,宁可碰上一个恶棍,也不愿遇见一个白痴。(剩余2944字)


 
 今天来谈谈《恨赋
           今天来谈谈《恨赋》。要说《恨赋》,我们就必须了解他的作者江淹这个人,因为作者在赋作开首就写“仆本恨人”,恨人就是含恨之人,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含恨之人呢?他恨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只有先清楚了解江淹这个人,而只有了解清楚了他这个人,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这篇文章的内涵。所以我今天就先从作者自身说起。   
    江淹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恨赋》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我在上一次说《洛神赋》的时候已经说过,辞赋发展到南朝时期,已经从最初夸张的体物之作的铺排大赋转变到了以抒情或写景为主的小赋。而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把情与景结合得最好的,就当属鲍照与江淹这二位了。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被并称为南朝辞赋的绝唱,可说已达到了南朝辞赋的顶峰,但是两人的文风也有很大区别。鲍照赋既有南朝赋抒情气息浓,辞藻华美的特色,也有汉赋清刚遒劲之气的传统,而江淹赋更偏重于细腻与绮丽。   
    江、鲍历来并称,所以我就在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鲍照,因为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难免简略。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他更多的资料。鲍照,字明远,大约生于公元414年,死于公元466年,东海(今江苏涟水县)人,一说上党(今属山东)人。他在诗、赋、文方面都有所成就,而成就最高的是诗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新体,文辞工丽,风格俊逸,对唐代大诗人李白、岑斡幸欢ㄓ跋欤淖髌烦渎巢挪挥龊投缘燃吨贫壬系南质抵贫鹊牟宦K錾砗ⅲ倌旰醚В臣檬乐荆簧谅伲懿坏弥荆?61年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后来子顼起兵谋反,兵败,照为乱军所杀,年五十多岁。而江淹与他比较起来,虽然同样属于出身寒微,前期也同样不得志,但是后期,两个人的境遇却是有天下地上之感。那么江淹情况如何呢?   
    江淹,字文通,公元444——505年,南朝著名文学家,文、赋均负盛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在东晋之后,进入一个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历史上叫做南北朝。南朝先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代。而北朝先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江淹是南朝人,由于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所以他先后经历宋、齐、梁三代。在《南齐书》和《梁书》同时有传。他幼年家境贫寒,曾靠砍柴养母,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梁书.江淹传》说他“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早年仕途坎坷,心怀愤懑。公元466年,江淹进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僚,但后来却被诬入狱,《梁书.江淹传》说“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关于广陵令郭彦文,是个什么人,犯了什么罪,我找了很久,一直没找到更详细的资料,在这里就不能解释明白了。在狱中,江淹不甘无辜受罪,于是上书陈情,给刘景素上了一篇著名的《诣建平王书》,这篇陈书,文辞激扬,不卑不亢,尽显其才。刘景素看后,被其感动,并认为其才可用,于是不仅释放了他,还继续任用他。后来他还跟刘景素去到荆州,镇守当地。再后来,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多次劝谏,刘景素怒而不从,并贬其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江淹在吴兴县这个时期,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期对江淹来讲,是他毕生在文学创作上最重要的时期,正所谓“文穷而后工”。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写于这个时期,达到他创作生涯的高峰。包括今天我要说的《恨赋》,以及《别赋》等。   
    江淹在吴兴县待了三年,到宋顺帝升明初年,就是公元476年,“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江淹仕途从此开始一帆风顺,虽然改朝换代,但也并未阻挡其官运亨通,到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仕途达到人生最高峰。所以这也是我在前面说他和鲍照虽然虽然文才并绝,而仕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原因。   
    然而官运上的高峰却造就了江淹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从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再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才尽”这个典故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故事大意说:“江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个故事我们只能当作一种神话传说。而还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与这个稍有不同,其中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一天晚上梦见有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不行了。另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同的是结果“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就是说没有“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   
    关于“江郎才尽”,历来有很多后人研究者不满足于这些故事的草率,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我在这里把前人相关的研究结果列举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   
    第二、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   
    所谓“永明体”,就是“新体诗”,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就是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 、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 、沈约和王融 。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长短也没有严格限制。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这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句数、字数和平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新体诗”也即“永明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暂时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因此,虽然诸多后人对“永明体”诗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不过“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第三、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江淹真的才尽了。   
    近年来,很多现代学者或其他研究江淹的人们,对其“才尽”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总体来说大致有两类说法:   
    第一、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江淹确实“才尽”,只是“才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   
    第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才尽”只是江淹远离祸患、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并非真的才尽。   
    对于这些看法,我个人认为,一件事情,原因越多,离真相也就越来越远。在这众多原因里,我更倾向于江淹之所以才尽,应该确实是官至显达,俗务太多造成的。   
    江淹一生为官,最值得称道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他的远见卓识;第二是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关于远见卓识,有这么几个故事,   
    一是南朝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江淹怎么办。江淹侃侃而谈,纵论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各五条原因。《梁书.江淹传》记载的五条原因如下: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民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故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   
    第二个故事,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人皆服江淹有远见。《梁书.江淹传》说: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见。   
    第三个故事,齐末,梁武帝萧衍乘齐内乱,起兵举事,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江淹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梁书.江淹传》说:东昏末,淹以秘书监兼卫尉,固辞不获免,遂亲职。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及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高祖(萧衍)板为冠军将军,秘书监如故,寻兼司徒左长史。中兴元年,迁吏部尚书。二年,转相国右长史,冠军将军如故”。   
    而关于为官清正,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刘景素谋反而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被贬。《梁书.江淹传》还记载: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由此我们可见,江淹这个人,不仅具有优秀的政治智慧,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对江淹这个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江淹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不过他的诗作成就不及他在辞赋和骈文方面的成就。在诗歌方面,他长于拟古,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不过他也确实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优秀诗篇。而他的抒情小赋,则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据传江淹曾有赋作100多篇,不过大多散佚,据曹道衡先生认为,散佚的篇章怕是因为写得不好的原因,不过这个很难考证了。而流传至今的,还存20多篇。有《江文通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恨赋》、《别赋》了。今天我就主要说说《恨赋》这一篇。

恨赋


作者: 江淹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乎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曰。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日白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右顾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易。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泪起。血下蔚沾襟;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已矣哉!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不知多少人,曾对彩虹般的人生,许下过种种美好的期待。而当大限将临,不得不向如烟的往事投去最后一瞥时,又有谁会平静的告谓自己,这一生已经诸愿皆了,无愧无怨?在江淹看来,人生的哲学就是这样:不仅充满“黯然消魂”的离别,而且总要带给人们报恨终生的余痛。否则,为什么他要在《别赋》之外,又作此弥漫着无尽的“恨”意的奇赋?

这人生之恨,往往平时隐藏不露;非要等到饮泣吞声,命捐梦断的刹那,才会以惊心折骨的力度,震荡每一个衔恨离世的魂魄。《恨赋》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开篇既在读者眼前,猛然展开了平原上“蔓草萦骨,拱木敛魂”的累累坟茔。此刻,这里再也没有烂漫的野花,也落尽了飘飞的枯叶,只剩下一切繁嚣过后的死一般寂寞。但经了作者一笔“直念古者,伏恨而死”的坠泪叩问,你不分明听到了,那冷月照耀下的每一座坟垄,都震响起了千古幽魂含恨地下的凄凄号嗟?由此引出下文对不同身份的古人的“恨”事的叙述,便造出了一种幽魂隐现,史事缥缈。


  江淹一生坎坷曲折,他蹲过监狱,当过幕僚,经历宋齐梁三朝变故,50岁后逐渐官运亨通,62岁死时已封侯4年了。可见他晚年才思微退,实在是位高权重侍帝侧,文思受影响所致。然而,恰是他的大半生读了不少书,经历了许多事,见到了复杂纷繁的改朝换代和社会百态,才能提炼出历史和现实中各个层面的世态人情,写出动人警世的千古名篇。在赋这种古典文学样式中,这两篇都属短赋,但每篇赋的内容却包括了许多史实与人情,描绘铺陈,显得洋洋洒洒,气势逼人,牵引你的视野,触及你的灵魂,激起你的情思。

  《恨赋》从遥望大地上,埋没于蔓草墓木中的坟茔写起,“直念古人,伏恨而死”,陈列了秦始皇、赵王张敖、李陵、王昭君等人的不同人生,还泛举了孤臣迁客的苦楚,富贵纨绔的奢靡,然而作者感叹,人的一生尽管贵为帝王,富可敌国,或者功成名就,或是才子佳人,都死有遗恨,何况一般人呢?明乎此也就可以淡泊守身,乐山乐水了。“恨”何意深,其中铺写嵇康之死,可见一斑。嵇康不肯与司马昭合作,司马昭要借故杀他,于是借嵇康朋友的冤狱牵连他入狱,狱中他竟神气激扬,毫无畏惧,仍旧是朝夕饮酒弹琴,何等的书生意气,不屈气节。当临刑之际,他要了一张琴,从容奏完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从此绝矣!”这不是饮恨而死么?你看他叙事写人,性格神情,场面环境,都那么生动深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江诗话 清 洪亮吉2
“江郎”真的“才尽”了吗:南朝文学家江淹和他的时代
杨赛:学习古代文学,基础差不要紧,但一定要有兴趣和氛围
王辉斌:鲍令晖的生平与诗歌
春风得意船行疾 不愁前路遍荆棘——《夜下征虏亭》 赏析
李白妙笔生花的一首诗,连白居易都交口称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