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要政策!学校不能单方面退学,还要为通过评估的自闭症儿童优先安排学位

在2021年开端,广东地区特殊需要家庭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

广东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编办、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残联等8大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

相关链接: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出台实施细则,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

细则旨在解决长期以来,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工作机制不健全、支持保障条件不完善、任课及指导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不高等。

而广东省大力制定出台《实施细则》背后,是响应了国家教育部破除当前中国融合教育发展阻碍的政策和决心。

广东省招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2017—2019年分别有8379所、8584所、13938所。

01

被两会代表一提再提的“随班就读”

还是特殊需要家庭一厢情愿的“倒贴”吗?

在刚刚结束的众多各省级两会中,多省多地代表也都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提案或建议

作为特殊需要家庭,我们对“随班就读”并不陌生。

因为这就是很多自闭症家庭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让特殊需要孩子在学龄阶段,就可以跟普通孩子在同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成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条条法律、法规的出台,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已从家长的愿望、呼声,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

也就是说,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教育,是我国发展文明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特殊需要家庭合理合法的权益!

但是,在2021年的今天,代表们依然踊跃提案、呼吁的背后,再次提醒了我们一个刻不容缓的事实,中国的融合教育发展在实践中,遇到了急需改变的问题。

02

辍学回家、随班就混、普校转特校......

国家如何进一步保障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

当“融合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热词时 ,那些迫切想把自闭症孩子送进普校就读的家长们,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

在为孩子争取到一个普校的学位之后,更大的挑战会接踵而来——

普通老师该怎么教自闭症孩子?

怎么让孩子融入班集体?

怎么取得其他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家长究竟能不能陪读.....

在2020年的残障行业观察大会上,一位研究人员用“进退两难”这个词,来形容当前自闭症家庭的处境。

也有人这样描述普校融合教育的推行现状:“似乎是看得见的曙光,却又是摸不着的未来。”

通过大米和小米平台,很多家长倾诉了孩子就读普校的种种难题——老师不理解、环境不支持、孩子没有发展空间......

在这条原本寄予了人们美好愿望的路上,有人拼尽全力,也只能让孩子“随班就混”。

有人坚持不了,要么带着孩子转去特校,要么把孩子带回家里。

为什么即便已经有了“尽可能随班就读”的政策,还是有很多孩子没办法留在普通学校?

正如一直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权益问题的广州市政协委员、公益律师郑子殷所说,“理念和规定都有了,只是仍未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以他所在的广州为例,郑子殷在本次两会提案中再次提出了随班就读在推动和落实政策中的障碍:

比如,尚缺乏残障儿童识别、统计和评估的专业体系;普通学校配备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利用率低;未建立针对普通教师的随班就读能力提升的培训及督导体系等。

03

教育部颁布政策首次明确提出:

地区要为残障儿童优先安排学位、“应随尽随”、控辍保学......

为解决较长时间以来存在的,“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甚至“辍学居家”等,与融合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

2020年6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

教育部官网截图

与以往出台政策不同的是,新出台的意见对提升随班就读质量,作出了更为精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1、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家校争议——孩子究竟有没有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

要求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发挥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作用,用科学的机制确定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并做好适龄残疾学生的摸底排查,建立安置工作台账。

2、针对残疾儿童安排不力增加了辍学率问题:

提出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对初次安置后确实不适应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再评估,根据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意见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ps:

美国华盛顿大学特殊教育曾松添博士解析:

也就是说,残障儿童是否适合留在普校,不是校方一方可以决定,需要通过第三方评估委员会的二次把关,确保把有学习能力的孩子识别并融合到普校教程,而对不适应的孩子要有合适的教学安置和学习计划。

3、针对支持资源不足问题:

提出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一方面,明确并强化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发挥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作用,对区域内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4、针对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

加强部门协作,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密切与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的配合,建立健全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大推进力度,将随班就读纳入当地普及义务教育的整体工作中,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足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强化家校共育,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合力,共同为残疾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除了提供解决方案,该《指导意见》还首次明确提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要“应随尽随”,并进一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专家点评


文 | 曾松添博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特殊教育博士

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

融合教育的理念首先是普教要有兼容性,就像土壤要有滋养万物的营养。

作为学校和公共教育,我们主流的教育体系必须认识到对学业以外的社交沟通和情绪调节能力学习的重要性。对校园霸凌问题的预防教育,情绪管理能力的学习等,都应纳入到普校的课程,并为普校教师提供持续的情绪行为问题管理培训,按照学生比例配备相关的心理咨询师,特教康复老师和专业的治疗师。而这些都需要在制度财政和人才编制上给予支持。

作为特需儿童家长,我们能感知到“普通”,“一样”的巨大吸引力。可是,融合教育本意就是多元安置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而不一定需要大家学同样的内容。就像一个餐厅,一楼是固定套餐,二楼是围餐,三楼是一对一私房菜。在评估中将适合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时间比例进行教学安置。

写在后面

从理念到现实,要在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普通教育体系中,推动融合教育,必然是一条障碍重重的道路。

不过道路虽然迂回,毋庸置疑的是,融合教育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在曲折中前进,螺旋中递进上升。

我们看到,在教育部颁布了最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指导意见》后,已经陆续有部分地区开始出台进一步实施细则。

比如开头提到的,广东省联合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引起了特殊教育行业一片欢呼,也给了无数自闭症家长以信心和希望。

以本次两会为契机,我们希望在教育部《新意见》指导下,各地的融合教育可以实现从拓展、覆盖到优质发展,最大可能帮助自闭症孩子融入社会。

在即将落地的融合教育政策中,你有什么期待?孩子在入学就学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欢迎在文末讨论,一起让政策制定者听到我们的声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相信,只要有发声,就会迎来曙光!

注:本文素材整理教育部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孩子们“自闭”的真正原因
融合教育让自闭症儿童成为社会的孩子
「随班就读」里那么多疑惑,看这一篇就够了
为什么自闭儿保障政策年年提案,却始终无法真正落实?这才是真正原因
【纪实.翔飞特刊】赵友坤||​​翔集“翔飞”展翅飞
自闭症到底是什么?不同、残疾,还是障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