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耳部自身推拿法


耳部自身推拿法

 

 
 
 
 
 
 
 
耳穴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⒈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⒉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⒊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⒋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⒌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耳部自身推拿法

摘要:耳部按摩法操作简单,疗效明显,具有立竿见影的体验。这种方法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拿按摩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根据不同的目的、作用正在逐步细化分类。如医院治疗疾病的整体医疗推拿法;用于体型面容的美容美形按摩法;盛行于保健场所的足浴和足底反射区按摩法;还有中老年人喜爱的自我保健按摩法等等。  耳部按摩就是自我按摩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中医全息理论的原理,融和针灸耳穴的特定部位,运用手法施用于耳部。
    自身耳部推拿法,是指在整个耳廓不同的部位,自己用双手进行按揉、提捏、搓摩等推拿动作方法,有效地刺激对应的经络耳穴。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没有痛苦,具有保健和对某些疾病有着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如头痛、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就有明显的疗效。每日早晚长期坚持操练,可以激发经气,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健脾培中,补肾聪耳,起到保健作用。中医理论有:肾者,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所以,“耳者,肾之外也;”其功能好坏也体现出肾气功能的内在的情况。常常对外耳的呵护,适当地施用按摩手法,就是一种简单而又适用的保健方法。现将自身耳部按摩操作手法简述如下:
    1.全耳推拿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按摩耳廓腹背两面,先将耳廓向下按摩腹面,然后将耳廓向前,按摩背面,来回反复按摩5~6次。亦可先做耳背按摩,双手掌劳宫穴对准耳背轻轻按揉,然后双手劳宫穴对准耳廓腹部,做全耳部按摩,轻重适宜,正反各30~50次,此法可治疗经络和脏腑病症。
    2.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两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为止。此法可以防治阳痿、尿频、尿急、痔疮、腹泻、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晕、头痛等症,有健脑、聪耳、明目补肾、强身的作用。
    3.提拉耳垂法
    提拉耳垂法又称双凤展翅法,双手自行提捏耳垂,手法由轻到重,每次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此法可治疗头痛、头晕、眼科疾患、小儿高热惊厥,亦可预防感冒作用。耳廓若有炎症或严重冻疮者,暂时不用此法。
    4.耳屏推拿法
    用两手拇、食指两指指腹部在耳屏外侧面及内侧面,以上下顺序按揉20次。此法可防治感冒、鼻炎、咽喉炎、咳喘、心慌、头痛、头晕等病症。
    5.对耳屏推拿法
    用两手食指、中指指腹提捏对耳屏,顺起走行方向,由前下方向外上方来回按摩,拇指可以按住翳风穴;中指指腹从对耳屏前下方向外上方按摩,食指从对耳屏内侧面外上方向前下方按摩10~20次,可以治疗头痛、头晕、头胀、失眠、心慌、心绞痛等病症,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脏腑功能以及心血管收缩功能,有强化健脑作用。
    6.三角窝推拿法
    用两手食指指尖,在三角窝按揉数次,可以防治妇科疾病、肾虚阳痿、前列腺炎,并有降压、疏肝、镇静、止痛、利眠作用。
    7.耳甲艇推拿法
    用两手食指尖,在耳甲艇区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按摩,此法可防治胃肠疼痛、腹胀、便秘、腹泻、腹痛、脐周围痛、肝胆区疼痛,并有利尿消肿、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8.耳甲腔推拿法
    用两手食指尖,在耳甲腔点、按揉,可防治胸痛、咳喘、心悸等症。
    9.闭耳蒙鼓推拿法
    用双手掌面劳宫穴对准耳道,并轻度压紧;五指置于头部枕后,作轻拍头枕部动作。此时耳腔内及整个头颅内有如天鼓蒙响。此法可以达到清脑醒神、通畅耳道的作用。
    10.耳后降压推拿法
    双手食指或中指置于耳后颅耳沟部,顺其弯度作上下指擦法,并触及耳后高骨。此法作用主要有平肝熄风,平稳血压的作用。
    耳部耳穴推拿法是在针灸耳穴治疗的基础下,改“针”于“手”,充分体现自身推拿法的安全、方便和无疼痛的保健观念,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操作和运用。
    耳穴按摩降血压
    高血压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可分为肝阳上亢等几个证型,但总体而言,肝阴不足、虚阳上亢是其常见病机。患者除血压升高外多兼见头痛、眩晕、面红、耳鸣、便秘、口苦等症状,心脏、血管、肾、眼底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应对高血压的关键措施是“重在预防”。近年来,耳穴按摩疗法已经证实有一定的稳定血压作用。耳穴按摩疗法可以预防高血压,对轻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对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廓相应点上。耳背有一“耳背沟”,位于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沟处。因其有稳定血压的作用,故亦称“降压沟”。
    取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穴、肾穴、内分泌穴、肾上腺穴、耳轮部、耳背部。
    按摩方法:用白虎下山手法(以双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之指腹,从上而下按摩双耳背之降压沟,本法由上而下按摩,形如白虎下山之势而得名。)按摩位于耳背的降压沟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以红热为度;捻耳轮部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重点捻耳尖;掌擦耳背部,频率为每分钟约120次;其余穴位用耳压法贴王不留行子治疗,每次轮替选用3~4个穴位,左右耳交换治疗。
    如是轻型高血压患者,贴丸后每天早晚两次按压即可,如是中型或重型患者应适当增加按压次数。还可配足底涌泉穴,掌擦涌泉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180次。
    特别提示:高血压患者特别要注意的是按摩耳背下耳根有升压作用。
    除耳穴按摩外,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及时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节制饮食,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起居有节;经常做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耳针
    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着作中已有不少记载。近几十年来在继承前人利用外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使耳针有了更大的发展。为了便于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蹻,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可见,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 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三)耳穴的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可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可通过刺激这些部位防治疾病。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图好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耳垂的邻近;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耳穴环形排列在耳轮脚周围。
    (四)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按《耳穴名称与部位》所规定,耳廓上有91个耳穴,现将定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耳轮穴位]
    1.耳中(MA-H1)
    [定位] 在耳轮脚处。
    [主治] 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肠 (MA-H2)
    [定位]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主治] 便秘,腹泻,脱肛,痔疾。
    3.尿道 (MA-H3)
    [定位] 在直肠穴上方,位于与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 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 (MA-H4)
    [定位] 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 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5.肛门(MA-H5)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与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处。
    [主治] 肛裂,痔疮。
    6.耳尖 (MA-H6)
    [定位] 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主治] 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
    7.结节 (MA-H7)
    [定位] 在耳轮结节处。
    [主治] 头晕,头痛,高血压。
    8.轮1-4  (MA)
    [定位] 从耳轮结节下缘至轮垂切迹之间分成4个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 轮3、轮4。
    [主治] 发热,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
    [耳舟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为6个等份,即耳舟1—6区。
    1.指  (MA-SF1)
    [定位] 在耳舟顶中,即耳舟1区。
    [主治] 甲沟炎,手指疼痛麻木。
    2.腕  (MA-SF2)
    [定位] 在指区的下方,即耳舟2区。
    [主治] 腕部疼痛。
    3.风溪(MA)
    [定位]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4.肘 (MA-SF3)
    [定位] 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
    [主治] 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MA-SF4)
    [定位] 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区、5区。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锁骨  (MA-SF5)
    [定位] 在肩区下方处,即耳舟6区。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上脚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上脚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上、中、下3等份。
    1.跟 (MA-AHl)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顶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前上端。
    [主治] 足跟痛。
    2.趾
    [定位] 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后上端。
    [主治] 甲沟炎,趾部疼痛。
    3.踝  (MA-AH2)
    [定位] 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上脚上1/3的下半部。
    [主治] 踝关节扭伤。
    4.膝  (MA-AH3)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
    [主治] 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5.髋  (MA-AH4)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下1/3处。
    [主治] 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对耳轮下脚穴位] 为了取穴方便,将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臀  (MA-AH5)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后1/3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2.坐骨神经 (MA-AH6)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前2/3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3.交感 (MA-AH7)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缘相交处。
    [主治] 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耳轮穴位] 为了方便取穴,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
    1.腰骶椎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上2/5处。
    [主治] 腰骶部疼痛。
    2.腹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上2/5处,腰骶椎前侧的耳甲腔缘。
    [主治] 腹痛,腹泻,腹胀,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3.胸椎 (MA-AH9)
    [定位] 在对耳轮中2/5处。
    [主治] 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4.胸 (MA-AHll)
    [定位] 在对耳轮中2/5,胸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 胸肋疼痛,肋间神经痛,胸闷,乳腺炎。
    5.颈椎 (MA-AH8)
    [定位] 在对耳轮下1/5处。
    [主治] 落枕,颈椎综合征。
    6.劲(MA-AHl0)
    [定位] 在对耳轮下1/5,颈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 落枕,颈项疼痛。
    [三角窝穴位]为了便于取穴,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角窝上 (MA)
    [定位] 在三角窝前1/3处的前上方。
    [主治] 高血压。
    2.内生殖器  (MA)
    [定位] 在三角窝前1/3处的下部。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
    3.角窝中  (MA)
    [定位] 在三角窝中1/3处。
    [主治] 哮喘。
    4.神门(MA-TFl)
    [定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 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痛症。
    5.盆腔(MA)
    [定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主治] 盆腔炎,附件炎。
    [耳屏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屏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各分2等份。
    1.上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
    [主治] 咽炎,鼻炎。
    2.下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
    [主治] 鼻炎,鼻塞。
    3.外耳  (MA)
    [定位] 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主治] 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 (MA-T2)
    [定位] 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
    [主治] 发热,牙痛,斜视。
    5.外鼻  (MA-T1)
    [定位] 在耳屏外侧中部,即上屏与下屏之间。
    [主治] 鼻前庭炎,鼻炎。
    6.肾上腺 (MA)
    [定位] 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 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
    7.咽喉  (MA-T3)
    [定位] 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
    [主治] 声音嘶哑,咽炎,扁桃腺炎,失语,哮喘。
    8.内鼻 (MA)
    [定位] 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
    [主治] 鼻炎,上颌窦炎,鼻衄。
    9.屏间前  (MA)
    [定位] 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主治] 咽炎,口腔炎。
    [对耳屏穴位]
    1.额 重 (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 偏头痛,头晕。
    2.屏间  (MA)
    [定位] 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
    [主治] 额窦炎。
    3.颞  (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主治] 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4.枕(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方。
    [主治] 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5.皮质(MA-ATl)
    [定位]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 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
    6.对屏尖  (MA)
    [定位] 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主治] 哮喘,腮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神经性皮炎。
    7.缘中 (MA)
    [定位] 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
    [主治] 遗尿,内耳眩晕症,尿崩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脑干 (MA)
    [定位] 在轮屏切迹处。
    [主治] 眩晕,后头痛,假性近视。
    [耳甲腔穴位]
    1.口(MA-IC5)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主治] 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  (MA-IC6)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 食道炎,食管痉挛。
    3.贲门 (MA-IC7)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 (MA)
    [定位] 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 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
    5.脾  (MA)
    [定位] 在耳甲腔后上方。
    [主治] 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
    6.心 (MA)
    [定位]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
    [主治]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7.气管  (MA-IC2)
    [定位] 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
    [主治] 哮喘,支气管炎。
    8.肺  (MA-ICl)
    [定位] 在心、气管处周围,即心区的上、外、下三面。
    [主治] 哮喘,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
    9.三焦  (MA-IC4)
    [定位] 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主治] 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10.内分泌  (MA-IC3)
    [定位]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
    [耳甲艇穴位]
    1.十二指肠 (MA-SCl)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后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
    2.小肠 (MA-SC2)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3.大肠 (MA-SC4)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前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腹泻,便秘,咳嗽,牙痛,痤疮。
    4.阑尾  (MA-SC3)
    [定位] 在小肠与大肠区之间交界处。
    [主治] 单纯性阑尾炎,腹泻。
    5.艇角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下角下方前部。
    [主治] 前列腺炎,尿道炎。
    6.膀胱 (MA-SC8)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主治] 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
    7.肾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即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 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哮喘,月经不调,阳痿,遗精,早泄。
    8.输尿管  (MA-SC7)
    [定位] 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
    [主治] 输尿管结石绞痛。
    9.胰胆 (MA-SC6)
    [定位] 在耳甲艇的后上方,即肾区与肝区之间,左侧为胰,右侧为胆。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急性胰腺炎。
    10.肝  (MA-SCA)
    [定位] 在耳甲艇的后下方,胃及十二指肠的后方。
    [主治] 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
    11.艇中 (MA)
    [定位] 在小肠与肾区之间,即耳甲艇中央。
    [主治] 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
    [耳垂部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9个区。在耳垂土缘至耳垂下缘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
    行线,于第2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即由前至后依次分为9个区。
    1.牙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
    [主治] 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
    [主治] 舌炎,口腔炎。
    3.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
    [主治] 牙痛,颞颌关节炎。
    4.垂前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
    [主治] 神经衰弱,牙痛。
    5.眼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区。
    [主治] 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
    6.内耳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
    [主治] 内耳性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
    7.面颊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区、6区交界处。
    [主治] 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面肌痉挛,腮腺炎。
    8.扁桃体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8区。
    [主治] 扁桃体炎,咽炎。
    [耳背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背分为5个区。即以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和轮屏切迹耳背对应点分别作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上、中、下3部,再将中部分为内、中、外3部。
    1.耳背心  (MA)
    [定位] 在耳背上部。
    [主治] 心悸,失眠,多梦。
    2.耳背肺 (MA)
    [定位] 在耳背中内部。
    [主治] 哮喘,皮肤瘙痒症。  .
    3.耳背脾 (MA)
    [定位] 在耳前中央部。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耳背肝  (MA)
    [定位] 在耳背中外部。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1
    [定位] 在耳背下部。
    [主治] 头晕,头痛,神经衰弱
    6.耳背沟(MA)
    [定位] 在对耳轮沟和上下脚沟处。
    [主治] 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耳根部穴位]
    1.上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上处。
    [主治] 鼻衄。
    2.耳迷根 (MA)
    [定位] 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3.下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下处。
    [主治] 低血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1.耳穴处方的选穴原则
    (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咽喉穴等。
    (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一侧有病取同侧,两侧病或脏腑病选双侧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5)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
    感冒:肺、内鼻、肾上腺。
    中暑:心、枕、脑干。
    咳嗽:支气管、肺、神门。
    哮喘:对屏尖、肺、肾上腺、交感。
    眩晕:肾、神门、缘中。
    胃痛:胃、神门、交感、脑干。
    月经不调:角窝中、肾上腺。
    痛经:角窝中、肾、内分泌、交感。
    急惊风:心、神门、缘中、交感。
    遗尿:肾、膀胱、缘中、交感。
    输液反应:对屏尖、肾上腺。
    扭伤:相应部位、神门、缘中。
    2.耳穴的探查方法
    临床常用的耳穴探查方法主要有3种:
    (1)直接观察法: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对耳部由上而下,从内到外,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征象,如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2)按压法:诊断明确后,在病人耳部相应部位用探针、火柴梗、毫针柄等物用轻、慢、用力均匀的压力寻找痛点。一般在疾病相应部位的耳廓部从周围向中心探压,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普查,耐心细致地找压痛点。当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挑选最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的治疗点。
    (3)电阻测定法: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多数患者相应耳穴的电阻下降。这些电阻下降的耳穴,皮肤导电量必然增高,故又称为“良导点”。这种良导点,就可以作为耳针治疗的刺激点。测定时用特制的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的电阻、电位、电容等变化,方法是病人一手握电极,医生手执探测头,在病人耳廓上进行探查,当电极探头触及敏感点时,如电阻低的耳穴,可以通过指示信号、音响或仪表反映出来。这种电测定法具有*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3.耳穴治疗*作方法
    (1)毫针刺法
    ①定穴与消毒:诊断明确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将所测得的敏感点或耳穴作为针刺点。行针刺之前必须严格消毒耳穴,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②体位与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8-30号
    0.3—0.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进针时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人的进针法均可。刺人深度应视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人皮肤2-3分,以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
    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着作中已有不少记载。近几十年来在继承前人利用外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使耳针有了更大的发展。
    为了便于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蹻,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可见,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 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三)耳穴的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可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可通过刺激这些部位防治疾病。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图好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耳垂的邻近;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耳穴环形排列在耳轮脚周围。
    (四)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按《耳穴名称与部位》所规定,耳廓上有91个耳穴,现将定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耳轮穴位]
    1.耳中(MA-H1)
    [定位] 在耳轮脚处。
    [主治] 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肠 (MA-H2)
    [定位]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主治] 便秘,腹泻,脱肛,痔疾。
    3.尿道 (MA-H3)
    [定位] 在直肠穴上方,位于与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 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 (MA-H4)
    [定位] 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 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5.肛门(MA-H5)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与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处。
    [主治] 肛裂,痔疮。
    6.耳尖 (MA-H6)
    [定位] 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主治] 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
    7.结节 (MA-H7)
    [定位] 在耳轮结节处。
    [主治] 头晕,头痛,高血压。
    8.轮1-4  (MA)
    [定位] 从耳轮结节下缘至轮垂切迹之间分成4个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
    [主治] 发热,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
    [耳舟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为6个等份,即耳舟1—6区。
    1.指  (MA-SF1)
    [定位] 在耳舟顶中,即耳舟1区。
    [主治] 甲沟炎,手指疼痛麻木。
    2.腕 (MA-SF2)
    [定位] 在指区的下方,即耳舟2区。
    [主治] 腕部疼痛。
    3.风溪(MA)
    [定位]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4.肘(MA-SF3)
    [定位] 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
    [主治] 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MA-SF4)
    [定位] 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区、5区。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锁骨 (MA-SF5)
    [定位] 在肩区下方处,即耳舟6区。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上脚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上脚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上、中、下3等份。
    1.跟 (MA-AHl)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顶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前上端。
    [主治] 足跟痛。
    2.趾
    [定位] 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后上端。
    [主治] 甲沟炎,趾部疼痛。
    3.踝  (MA-AH2)
    [定位] 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上脚上1/3的下半部。
    [主治] 踝关节扭伤。
    4.膝 (MA-AH3)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
    [主治] 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5.髋 (MA-AH4)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下1/3处。
    [主治] 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对耳轮下脚穴位] 为了取穴方便,将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臀  (MA-AH5)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后1/3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2.坐骨神经 (MA-AH6)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前2/3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3.交感 (MA-AH7)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缘相交处。
    [主治] 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耳轮穴位]为了方便取穴,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
    1.腰骶椎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上2/5处。
    [主治] 腰骶部疼痛。
    2.腹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上2/5处,腰骶椎前侧的耳甲腔缘。
    [主治] 腹痛,腹泻,腹胀,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3.胸椎 (MA-AH9)
    [定位] 在对耳轮中2/5处。
    [主治] 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4.胸 (MA-AHll)
    [定位] 在对耳轮中2/5,胸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 胸肋疼痛,肋间神经痛,胸闷,乳腺炎。
    5.颈椎 (MA-AH8)
    [定位] 在对耳轮下1/5处。
    [主治] 落枕,颈椎综合征。
    6.劲 (MA-AHl0)
    [定位] 在对耳轮下1/5,颈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 落枕,颈项疼痛。
    [三角窝穴位]为了便于取穴,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角窝上 (MA)
    [定位] 在三角窝前1/3处的前上方。
    [主治] 高血压。
    2.内生殖器  (MA)
    [定位] 在三角窝前1/3处的下部。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
    3.角窝中 (MA)
    [定位] 在三角窝中1/3处。
    [主治] 哮喘。
    4.神门(MA-TFl)
    [定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 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痛症。
    5.盆腔(MA)
    [定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主治] 盆腔炎,附件炎。
    [耳屏穴位]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屏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各分2等份。
    1.上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
    [主治] 咽炎,鼻炎。
    2.下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
    [主治] 鼻炎,鼻塞。
    3.外耳  (MA)
    [定位] 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主治] 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 (MA-T2)
    [定位] 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
    [主治] 发热,牙痛,斜视。
    5.外鼻  (MA-T1)
    [定位] 在耳屏外侧中部,即上屏与下屏之间。
    [主治] 鼻前庭炎,鼻炎。
    6.肾上腺  (MA)
    [定位] 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 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
    7.咽喉  (MA-T3)
    [定位] 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
    [主治] 声音嘶哑,咽炎,扁桃腺炎,失语,哮喘。
    8.内鼻 (MA)
    [定位] 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
    [主治] 鼻炎,上颌窦炎,鼻衄。
    9.屏间前  (MA)
    [定位] 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主治] 咽炎,口腔炎。
    [对耳屏穴位]
    1.额 重 (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 偏头痛,头晕。
    2.屏间  (MA)
    [定位] 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
    [主治] 额窦炎。
    3.颞  (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主治] 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4.枕(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方。
    [主治] 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5.皮质(MA-ATl)
    [定位]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 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
    6.对屏尖  (MA)
    [定位] 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主治] 哮喘,腮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神经性皮炎。
    7.缘中 (MA)
    [定位] 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
    [主治] 遗尿,内耳眩晕症,尿崩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脑干 (MA)
    [定位] 在轮屏切迹处。
    [主治] 眩晕,后头痛,假性近视。
    [耳甲腔穴位]
    1.口(MA-IC5)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主治] 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  (MA-IC6)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 食道炎,食管痉挛。
    3.贲门 (MA-IC7)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MA)
    [定位] 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 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
    5.脾  (MA)
    [定位] 在耳甲腔后上方。
    [主治] 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
    6.心 (MA)
    [定位]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
    [主治]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7.气管  (MA-IC2)
    [定位] 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
    [主治] 哮喘,支气管炎。
    8.肺  (MA-ICl)
    [定位] 在心、气管处周围,即心区的上、外、下三面。
    [主治] 哮喘,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
    9.三焦 (MA-IC4)
    [定位] 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主治] 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10.内分泌  (MA-IC3)
    [定位]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
    [耳甲艇穴位]
    1.十二指肠 (MA-SCl)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后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
    2.小肠 (MA-SC2)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3.大肠 (MA-SC4)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前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腹泻,便秘,咳嗽,牙痛,痤疮。
    4.阑尾 (MA-SC3)
    [定位] 在小肠与大肠区之间交界处。
    [主治] 单纯性阑尾炎,腹泻。
    5.艇角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下角下方前部。
    [主治] 前列腺炎,尿道炎。
    6.膀胱 (MA-SC8)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主治] 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
    7.肾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即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 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哮喘,月经不调,阳痿,遗精,早泄。
    8.输尿管  (MA-SC7)
    [定位] 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
    [主治] 输尿管结石绞痛。
    9.胰胆 (MA-SC6)
    [定位] 在耳甲艇的后上方,即肾区与肝区之间,左侧为胰,右侧为胆。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急性胰腺炎。
    10.肝 (MA-SCA)
    [定位] 在耳甲艇的后下方,胃及十二指肠的后方。
    [主治] 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
    11.艇中 (MA)
    [定位] 在小肠与肾区之间,即耳甲艇中央。
    [主治] 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
    [耳垂部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9个区。在耳垂土缘至耳垂下缘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
    行线,于第2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即由前至后依次分为9个区。
    1.牙(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
    [主治] 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
    [主治] 舌炎,口腔炎。
    3.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
    [主治] 牙痛,颞颌关节炎。
    4.垂前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
    [主治] 神经衰弱,牙痛。
    5.眼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区。
    [主治] 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
    6.内耳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
    [主治] 内耳性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
    7.面颊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区、6区交界处。
    [主治] 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面肌痉挛,腮腺炎。
    8.扁桃体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8区。
    [主治] 扁桃体炎,咽炎。
    [耳背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背分为5个区。即以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和轮屏切迹耳背对应点分别作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上、中、下3部,再将中部分为内、中、外3部。
    1.耳背心  (MA)
    [定位] 在耳背上部。
    [主治] 心悸,失眠,多梦。
    2.耳背肺 (MA)
    [定位] 在耳背中内部。
    [主治] 哮喘,皮肤瘙痒症。
    3.耳背脾 (MA)
    [定位] 在耳前中央部。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耳背肝  (MA)
    [定位] 在耳背中外部。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5.耳背肾 (MA)
    [定位] 在耳背下部。
    [主治] 头晕,头痛,神经衰弱
    6.耳背沟(MA)
    [定位] 在对耳轮沟和上下脚沟处。
    [主治] 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耳根部穴位]
    1.上耳根(MA)
    [定位] 在耳根最上处。
    [主治] 鼻衄。
    2.耳迷根 (MA)
    [定位] 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3.下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下处。
    [主治] 低血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1.耳穴处方的选穴原则
    (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咽喉穴等。
    (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一侧有病取同侧,两侧病或脏腑病选双侧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5)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
    感冒:肺、内鼻、肾上腺。
    中暑:心、枕、脑干。
    咳嗽:支气管、肺、神门。
    哮喘:对屏尖、肺、肾上腺、交感。
    眩晕:肾、神门、缘中。
    胃痛:胃、神门、交感、脑干。
    月经不调:角窝中、肾上腺。
    痛经:角窝中、肾、内分泌、交感。
    急惊风:心、神门、缘中、交感。
    遗尿:肾、膀胱、缘中、交感。
    输液反应:对屏尖、肾上腺。
    扭伤:相应部位、神门、缘中。
    2.耳穴的探查方法
    临床常用的耳穴探查方法主要有3种:
    (1)直接观察法: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对耳部由上而下,从内到外,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征象,如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2)按压法:诊断明确后,在病人耳部相应部位用探针、火柴梗、毫针柄等物用轻、慢、用力均匀的压力寻找痛点。一般在疾病相应部位的耳廓部从周围向中心探压,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普查,耐心细致地找压痛点。当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挑选最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的治疗点。
    (3)电阻测定法: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多数患者相应耳穴的电阻下降。这些电阻下降的耳穴,皮肤导电量必然增高,故又称为“良导点”。这种良导点,就可以作为耳针治疗的刺激点。测定时用特制的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的电阻、电位、电容等变化,方法是病人一手握电极,医生手执探测头,在病人耳廓上进行探查,当电极探头触及敏感点时,如电阻低的耳穴,可以通过指示信号、音响或仪表反映出来。这种电测定法具有*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3.耳穴治疗*作方法
    (1)毫针刺法
    ①定穴与消毒:诊断明确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将所测得的敏感点或耳穴作为针刺点。行针刺之前必须严格消毒耳穴,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②体位与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8-30号
    0.3—0.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进针时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人的进针法均可。刺人深度应视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人皮肤2-3分,以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
    自我按摩防耳聋
    核心提示:推拿按摩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常用方法,具有“灵验、方便、廉价”的特点,不受设备、环境等条件限制,不用针、不用药,即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在健耳防聋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推拿按摩方法。现将古今耳部防聋助听按摩方法收录如下:鸣天鼓:双手掌心紧按耳朵孔,中指和食指…
    推拿按摩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常用方法,具有“灵验、方便、廉价”的特点,不受设备、环境等条件限制,不用针、不用药,即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在健耳防聋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推拿按摩方法。现将古今耳部防聋助听按摩方法收录如下:
    鸣天鼓:双手掌心紧按耳朵孔,中指和食指放在头后枕部轻轻叩击,使耳内隆隆如闻鼓声,每次叩击36下。
    按鼓膜:双手食指轻轻插入耳孔,使耳道完全闭塞后突然拔出;或双手掌心紧压耳廓后突然拔开,可感到鼓膜活动及耳内嘣嘣作响,每次20下。
    扫耳廓:将手掌放在耳部前面,平贴在脸上,均匀用力向后推擦,擦过耳后,再从耳后将耳背向前推擦,反复做18次,以两耳出现热感为好。
    摩耳轮:用食、拇指沿耳廓边缘上下来回擦摩36下,致耳廓发热。
    揉耳垂:以双手食、拇指肚,分别揉双耳垂,先轻轻捏揉耳垂半分钟,使其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回复原形,重复10次。
    按听宫:以双手食指肚在张口时按压耳前凹陷处的听宫穴,按压3秒钟后放开,反复20次。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中老年朋友可以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持之以恒,对增加内耳血液循环,延缓听力衰老,防治耳聋耳鸣有一定帮助。
    刺法灸法宜忌
    一、施术部位宜忌
    刺灸施术时所选择的腧穴都有确切的位置,要求术者必须熟悉腧穴局部解剖特点,除以刺血络、刺筋骨为目的的特殊刺法外,都应避开要害部位,以免刺伤内脏,或是重要血管筋骨等处。这在《素问?刺禁论》及《素问?诊要经终论》中,都有论述:《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1、特殊部位的腧穴:在针刺特殊部位的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针刺的深浅、进针的角度。
    特殊部位:
    后项部内为延髓,不可深刺。
    胸腹和腰背部,必须掌握分寸,严禁深刺。
    大血管附近的腧穴,操作时要慎重,如邻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等。 乳中、脐中和小儿囟门部位也不宜针刺。
    2、禁刺的腧穴:历代文献记载很多,都是古人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相传下来的,有的具有普遍性,有的仅为偶然性。分析禁针和禁深刺的缘由,大多与腧穴所在部位禁忌有关,凡所涉及的穴位,关键在于操作时小心谨慎,要熟悉掌握各腧穴部位的解剖特点,古人有关腧穴禁忌的理论,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禁灸的部位:除临床常用禁灸部位之外,历代文献中关于禁灸穴位很多,亦应予以重视。
    禁灸穴位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
    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和下腹部。
    睾丸、乳头、阴部。
    颜面部不宜直接灸,以免形成瘢痕。
    关节处不宜直接瘢痕灸。
    二、体质宜忌
    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老幼之不同,体质的类型也各有异,针刺时必须区别对待。《灵枢?逆顺肥瘦》中指出了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针刺的原则。
    《灵枢?逆顺肥瘦》:“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壮士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婴儿者,其肉脆血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可再也。”
    关于施灸的标准,亦应结合体质条件掌握。如《外台秘要》中指出:“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也即: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及妇女和儿童,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此外,孕妇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应慎用针刺。
    三、病情宜忌
    危重症候:《灵枢?五禁》篇中指出了元气耗伤、气血大亏,不宜用泻法的病候“五夺”和脉证不符、不宜针刺的危重病证“五逆”。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血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特殊现象:《素问?刺禁论》和《灵枢?终始》论述了一些针刺禁忌,说明针刺前后要了解病者的起居饮食,妄施针刺会导致不良后果。
    《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灵枢?终始》:“凡刺之禁,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而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是谓失气也。”
    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
    《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
    辨证施治:
    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疾出针。
    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少针,虚热者可多针。
    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
    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
    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耳穴疗法
耳针
耳穴讲课介绍
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中医穴位6
6常见病按耳穴就见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