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人一诗丨闻啼鸟、知多少,不仅只是春天的故事(孟浩然《春晓》)

《春晓》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很简单,却很奇妙,里面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何力求通过教一首古诗,实现对一个诗人的理解,传递精神的力量呢?

一、解诗题

诗题《春晓》中的“晓”是个名词,“早晨”的意思,“春晓”即春天的早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晓”字,“春眠不觉晓”中也有一个“晓”,这个“晓”是个动词,意思是天亮。这个春天的早晨是美好的,一觉睡醒,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耳边传来了阵阵鸟叫声,花香四溢。多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隐居的生活让人心向往之。

二、知诗人

诗人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盛唐著名诗人。之所以叫浩然,是因为他父亲认为自己是孟子的后代,所以从《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中选用“浩然”儿子,给孩子命名。

人如其名,孟浩然一身浩然之气,光明磊落,性格直爽,虽然只有过短暂的仕途生涯,但难掩其绽放耀眼的光芒。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隐居山林,结交了张九龄、王昌龄、李白、王维等一众大唐星光耀目的人物,他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要了解孟浩然五十余载的生涯,我们就要聊聊这些人。

精神的支撑——庞德公。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高士,因为不满刘表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拒绝其拉拢,带着妻儿隐居鹿门山,以采药为生,表明其高洁之志。据传,“卧龙先生”诸葛亮曾拜其为师。他还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侄子——“凤雏”庞统。“卧龙”“凤雏”都是庞德公门下,难怪他能成为孟浩然的精神支撑。孟浩然二十岁到了鹿门山,便心生向往,归隐其中。他在《夜归鹿门山歌》中这样写道:“鹿山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在鹿门山归隐时,孟浩然还写下了另一首代表作——出现在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中的《过故人庄》。

短暂的跟随——张九龄。通过在鹿门山的隐居,孟浩然修身养性,思考人生,养精蓄锐,以便奔赴一个更加美好的前程。后来,在追求仕途的过程中,他曾拜访宰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孟浩然写下了一首《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千古名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我坐在这里看着垂钓的人,只有羡慕的份啊。这是在向张丞相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向往之心。只可惜,当时张丞相正陷入政治斗争当中,没有给孟浩然的仕途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直到后来张九龄担任荆州长史,才将孟浩然招募至府中,孟浩然开始了短暂的入幕生涯。

仕途的终结者——唐玄宗。将近不惑之年,孟浩然参加进士考试,遗憾落榜。对于孟浩然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想上书唐玄宗,毛遂自荐,但碍于面子,迟迟未能行动,内心犹豫苦闷,写下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说来也巧,在和王维谈论此诗时,唐玄宗驾临,孟浩然如实向玄宗朗读了这首诗。当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脸色变得沉闷起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这两句表面上是自谦,实际上包含着孟浩然对自己追求仕途不顺畅的抱怨。玄宗说:“你从来就没有向我要过功名,我又怎么会抛弃你呢?你这是冤枉我!既然这样,那就成全你吧。”就这样,孟浩然知道仕途行不通了,继续开始隐居生涯。

机会的提供——韩朝宗。韩朝宗是当时的高官,他慧眼识珠、推举贤能,名气很大。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这样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推荐的人基本上都会得到朝廷的重用。韩朝宗很欣赏孟浩然,听说他在襄阳隐居,特意联系孟浩然,想把他推荐给朝廷,于是两人约好时间见面。到了见面那天,孟浩然招待朋友喝酒,喝得很高兴,竟然忘记了和韩朝宗月约好了要见面,有人提醒他:您与韩大人约好见面的时间快到了。孟浩然却说:“业已饮,遑恤他!”意思就是我已经喝成这个样子了,开心就好,还管其他的事情干什么!被放了鸽子的韩朝宗从此再也不再理会孟浩然。有趣的是,孟浩然并没有因此而后悔,继续寄情山水。

舍命陪君子——王昌龄。当时,王昌龄被贬,南游襄阳,心情低落,顺路拜访孟浩然。孟浩然那年五十二岁,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王昌龄,心情十分激动。可是,王昌龄不知道孟浩然刚刚大病初愈,背上的毒疮刚刚被治愈,郎中提醒孟浩然千万要忌口,不能吃鱼鲜。谁知两人把酒言欢,不仅喝了很多酒,而且吃了很多河鲜之类的食物,喝得吃得十分尽兴。结果,孟浩然背后的毒疮再次发作,病发身亡。史料中用“浪情戏谑,食鲜疾动”八个字形容孟浩然的死。不得不说,孟浩然是重情重义之人。至此,盛唐时期一颗独一无二的璀璨之星就此陨落。

三、晓背景

孟浩然创作《春晓》时还只有二十余岁,当时他正在鹿门山隐居。时值暮春,孟浩然触景生情,雨后的一个清晨,写下了经典的传世之作《春晓》。

唐朝时,鹿门山可是大名鼎鼎的隐居圣地。很多高士都曾在鹿门山隐居。前面提到的庞德公,后来还有皮日休等著名诗人也相继在鹿门山隐居,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鹿门山留下了“鹿门高士傲帝王”的美誉。

四、明诗意

《春晓》这首诗很简单,四句话,加上题目共二十二个字,写的就是深春早晨的所见所闻,通俗易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里,一觉醒来,听着鸟语,别提有多惬意了。这个“啼”字,我们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在古诗词中,“啼”字有两种特殊含义。一种是“悲鸣”,表达悲伤愁闷的情绪;一种是“欢鸣”,表达愉悦的心绪。《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都是悲鸣,表达哀伤之情。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则表示欢鸣,表达愉悦之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夜那场风雨过后,想必花儿落了不少吧?看来,孟浩然是无比珍惜这个美好的春天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触景生情,似乎也预示了自己仕途坎坷、饱经风雨的人生,不免会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

后来,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如梦令》,与孟浩然的《春晓》有异曲同工之妙。“昨夜雨疏风骤”与“夜来风雨声”如出一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花落知多少”遥相呼应,同样写尽了惜春之人的情思与感慨。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化用“花落知多少”,写了一部题目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凄美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是为纪念逝去的挚爱丈夫荷西所写的,书中饱含三毛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用情至深,感人肺腑。

五、悟诗情

《春晓》这首诗很能代表孟浩然的个性——随性、自在、无拘无束。可以想象,孟浩然在鹿门山隐居时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洒脱啊。然而,这份洒脱之中,又带着淡淡的情愁和惜春的感伤。

那时,孟浩然还年轻,学有所成,仕途还没有失意,不知道,不惑之年的他再读《春晓》又会是怎样的心境呢?

不同阶段的我们,读《春晓》又会有怎样的触动呢?这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浩然生平
唐宋文史-孟浩然(五)
孟浩然:不抱怨的人生,活的有多赚
天生爱自由:唐诗“清流”
【联中三元】10月揭晓 | 孟浩然
学霸都在学|18.孟浩然:“钻床底,躲皇帝”的鹿门隐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