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十五|垓下 · 汉尼拔

不好意思,作者虽然没什么钱,但依然很任性。垓下这个主题今天已经是第五次写了,不过也是最后一次了。


很多盆友看到题目或许会疑惑,一位力战罗马军团的迦太基将军跟垓下之战有毛线关系?


或许是巧合吧,就在汉军于垓下围攻项羽、终结楚汉战争的同一年,罗马军队在扎马会战中同样以包围战术战胜了汉尼拔的大军。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更为巧合的是,这两场战役都发生在秋冬之交的十月(不过由于东西历法不尽相同,当时西历十月跟楚汉时期十月未必是同一个月,此事后台君没有专门去考证过,感兴趣的读者有时间的话可以专题研究一下——但不管怎么说,两场战役的时间仍然十分接近)。


既然那么巧,我们在此罔顾东西方的差异和距离,暂且穿越到地球的另一边去看看吧。


B.C. 202:扎马会战


自公元前218年进入意大利以来,汉尼拔已经在罗马的土地上盘踞了长达15年之久。在这15年的时间里,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对阵罗马军团,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中,以寡战多的汉尼拔,改革了骑兵部队的进攻策略,通过战术包围,击垮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使其付出了牺牲7万多人的惨痛代价。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军事失败。


不过,由于无法撼动罗马的同盟国关系,汉尼拔即便在意大利本土呆了15年的时间,也没能彻底灭亡罗马。罗马人在损失一波又一波的军队之后,顽强的抵抗住了汉尼拔的侵略,并在公元前204年,派出西庇阿远征迦太基,最终逼迫汉尼拔率军撤回迦太基本土。


西庇阿率领的罗马军队和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的最后决战之地在地中海南岸的非洲领土上。战场的名字叫扎马。


战前来看,参战双方算得上是势均力敌。


首先是军队战斗力。西庇阿所率的罗马军队总共有步兵3.4万人,骑兵6000人,合计4万人;而他的对手汉尼拔的迦太基军队有4.6万步兵和4000骑兵,外加80头大象,总计5万人。看上去汉尼拔的人数略多一些,但由于迦太基一直都有使用雇佣军的传统,因此,他的军队构成鱼龙混杂,质量要差于罗马军队。综合下来,在军队战力上,算是差不多。


其次是双方主帅。汉尼拔当时45岁,正当壮年,且战斗经验极其丰富,是战术革新的先驱。他从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例中领悟到了骑兵突击的战术,设计了“突击-包围-歼灭”的三段式“汉尼拔战术”,并以此成为了常胜将军——这个战术的巅峰之作就是刚才提到的“坎尼会战”。而他的对手西庇阿比他整整小了一轮,当时只有33岁,但却是“汉尼拔战术”的最好学徒。这种“老师-学生”间的对决,看起来似乎有失公平,但西庇阿这名学生却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他通过熟练运用“汉尼拔战术”,给迦太基军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对此,即便是汉尼拔本人,也完全不敢怠慢。从某种意义上,两位主帅也堪称是棋逢对手。


但最后的战事结果却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况。这次会战几乎重现了14年前汉尼拔战术经典案例“坎尼会战”的场景,唯一的不同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依靠“坎尼会战”树立自己战术大师名声的汉尼拔,在扎马被自己的学生用“突击-包围-歼灭”的三段式打法全歼。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相信,作为优秀将领的汉尼拔虽然无缘一览《孙子兵法》,但仍然会像《孙子》中所写的那样在战前反复研究“庙算五计”,权衡敌我双方的实力、强处和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战术。况且,西庇阿使用汉尼拔战术再精妙,说到头,也只是一个山寨版,怎么可能比得上“正版”汉尼拔本人呢?


在这场“汉尼拔”对“汉尼拔”的战斗中,双方最高统帅都会以实现对敌方的有效包围作为战术意图;而若要实现包围,那么就对骑兵部队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通过突击绕到敌人背后,从而实现包围。所以,这场战斗的最终胜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双方骑兵的战力水平。


结果是罗马的骑兵占了上风。而汉尼拔呢,面对自己创立的骑兵突击包围流的打法,似乎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或许是不愿拿出破解方法——最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队被敌人一点点的屠戮。


历史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是罗马骑兵在战役最关键时刻赶回战场、帮助己方实现对迦太基军队的包围,最终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这样的解释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西庇阿的胜利还有别的原因。超一流将领往往会做出一些常人看来匪夷所思、难以理解的举动。比如,我们之前讲韩信的时候,说到过其通过把军队“置于死地”从而激发士兵作战能力的故事。而这些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这些超一流将领对人性和世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从这个角度上讲,西庇阿也称得上是超一流将领。在战术上,他甘愿做汉尼拔的学生,因为汉尼拔的战术在当时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西庇阿的胜利不源于战场上的兵力、战术,而在于战场之外。


首先是对“取胜之匙”努米底亚骑兵部队的事先拉拢。当时地中海最负盛名的骑兵部队来自一个叫努米底亚的北非王国,而该王国一直都是迦太基的盟友,为后者提供雇佣兵。他们的作战能力很强,西庇阿的父亲就是死在了努米底亚人的手里。但西庇阿并没有一直浸淫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仇恨情绪中,反而积极拉拢努米底亚人,并扶植其中一名王子成功登顶国王宝座,争取到了努米底亚人的骑兵部队,从而在扎马会战中成为拥有更强骑兵部队的一方。


其次是对大局的把握。扎马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02年秋冬之交,而西庇阿早在2年多以前就来到了北非。他深知,战争,决非一两场战斗那么简单,而是大局和大势的比拼。因此,在远征北非的这段时间里,西庇阿施展外交配合军事的组合拳,离间迦太基盟友、向迦太基国内施加巨大压力,把异地作战的不利境地逐渐扭转,使得汉尼拔军队在回到本土之后也毫无便宜可占,最终在扎马一锤定音。可以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终结,不仅仅是因为扎马战场上的那几个小时,更多在于扎马之前的那数个春夏秋冬。扎马会战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反观汉尼拔,即便在坎尼会战中重创罗马军队,却既没有瓦解罗马人的同盟,也没有瓦解罗马人的心理防线,反倒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沼中。


同样的,在地球的另一边,楚汉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并非全然取决于垓下一战。


世界武将争霸赛


碎烦了一下扎马会战的情况,下面开始不负责任的胡扯了。两场大战的四名主帅——韩信、项羽、西庇阿、汉尼拔——既然都是很厉害的武将,后台君不禁想YY一下,如果让这四人率领实力相当的军队捉对厮杀,不知道哪一位会最终胜出?


盐野七生老师在《罗马人的故事》中写道,如果要评选古代5大名将的话,西庇阿和汉尼拔一定是其中的两位。我不知道她所说的评选范围包不包括古代中国,在我看来,韩信和项羽两人完全有资格入选。


咣~世界武将争霸赛正式开锣!


比赛规则:不看过往战绩,只看公平条件下的战斗力;且在此比较的是纯粹的战场上的能力,即军事技战术。


半决赛第一局,韩信对项羽。


垓下之战以前,这两人在各自职业生涯中都保持着全胜战绩,无可挑剔。而垓下之战中,韩信凭借人海战术跟项羽勉强打了个平手,或曰“惨胜”——从战斗过程和结果来看,韩信那五十万大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中,极其难看。而反观项羽军,兵力只有对方的五分之一,吃不饱、穿不暖,这种状态下,仍然无畏冲锋,打得汉军丢盔弃甲。单从战斗上来说,我倒是更偏向于认为项羽才是真正的赢家。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垓下之战有点像邹市明(楚军)打泰森(汉军),一个蝇量级(10万人),一个重量级(50万人),放在一起比赛本来就不公平。大家都为邹市明捏把汗。但邹市明却出人意料的依靠自己速度快的优势,打得泰森措手不及(楚军的冲锋)。不过泰森毕竟是重量级,块头大、肉厚,耐打(汉军的人海战术),坚持了下来。同时,泰森看邹市明打累了,瞅准时机拿出自己压箱底的那一招——咬了邹市明耳朵,才算稳住了场面(汉军两翼截杀)。


如果有机会让他俩再打一仗,势均力敌的10万对10万,韩信怕是打不过项羽的。


所以,这场比赛的结果是:项羽进入决赛,韩信童鞋铩羽而归。


半决赛第二局,西庇阿对汉尼拔。


这两人在扎马会战中面对面交手过一次。但是,与垓下一样,双方也是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交手的。如果交手地点在西班牙或意大利、抑或是双方骑兵部队势均力敌的话,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其实,他二人的实力孰强孰弱,他俩自己已经讨论过了。扎马会战后,他俩曾经偶遇过一次,专门聊过这个话题。


西庇阿先开的头。他问汉尼拔,您认为历史上排名前三的将领分别是谁。


汉尼拔说,第一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第二是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第三是我,汉尼拔。


西庇阿听了,微微一笑,问,如果您当年在扎马会战中战胜我的话,又当如何?


汉尼拔说,那样的话,我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哈哈,名将都是自负的。


不过,我和西庇阿一样,都觉得汉尼拔的评价是客观中允的。西庇阿是汉尼拔的学生,他所使用的战术体系是汉尼拔创造的,所以严格说来,在军事技术上打败汉尼拔的,恰恰是汉尼拔自己,并非西庇阿——这就像周伯通左右互搏,不管是左手赢还是右手赢,取得胜利的永远都是周伯通。


不过,汉尼拔这位军事老师,在战场之外的方面可比西庇阿差得远了。


Whatever,这里比较的还是纯粹军事技术,更何况西庇阿还主动投降了呢。汉尼拔先生,你可以进入决赛了;西庇阿,买张机票回罗马吧。


决赛,项羽对汉尼拔。


这有点头疼。虽然这两人算是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自打出生起,就互相不认识,也无从知晓,如何比较呢?


既然这次咱们比的纯粹军事技战术,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尝试着比划一下吧!


毫无疑问,被后世奉为古代欧洲四大将领之一的汉尼拔,他在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就得益于他的“汉尼拔战术”:骑兵突击,绕后包围,歼灭对手。这在当时是个无解的不败战术——连西庇阿也不得不通过实施汉尼拔战术才能打败汉尼拔,便是最好的例证。


而项羽呢?中国的史料中好像没有太多讲过项羽带兵打仗所用的战术,更多的是讲他的战果和战绩。相反,韩信的战术,在后世倒有不少流传。两相比较,我觉得,并非是后世无人关心项羽的战术,而是项羽的战术根本无法效法,因此也就变得不太被重视了。


为什么呢?因为项羽的战术就是不要命的蛮干,冲锋、冲锋、再冲锋。


从史料记载来看,项羽的个人能力极为恐怖,以一挡百乃至一破一千都是很有可能的。在这样的武将手下当兵,一个人若不能对付个四五个敌兵,怕也是混不下去的。


这样的个人能力,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中国男足踢阿根廷。主教练延续了光荣的中国足球传统,安排了史无前例的10-0-0阵型;但即便如此,10个中国后卫估计也挡不住梅西一个人。


世界只有一个梅西,学球的小朋友不能以梅西为榜样,因为你练一辈子都练不到梅西功力的三成,成为梅西这样的球王压根没戏!同样,项羽也只有一个,这种蛮不讲理的打法,也就唯有在拥有项羽这样杰出的个人战力情况下方能成立,旁人要学也是学不来的。


项羽及其麾下楚军不讲道理的冲锋战法,使得项羽能在彭城之战中凭区区三万人大破汉军五十六万人!而在垓下,十万对五十万,也就亏了有韩信在,汉军才能混个惨胜!


以无战术之法打有战术之法,我以为,还是前者更胜一筹了。


所以,最终排名会是下面这个样子~


冠军:项羽

亚军:汉尼拔

并列季军:韩信、西庇阿


有意思的是,若我们讨论的是战略水平,排名顺序恐怕恰恰相反。


项羽自不消说了,得了天下又失掉了天下,完全没有远期战略规划的能力。


汉尼拔比项羽好一点儿,至少知道要把战火尽量烧在人家的家门口。但在亚平宁半岛上挣扎了十几年,也最终没能撼动罗马的立国基石。而回到迦太基之后,在缺乏政治支援的情况下,冒险与西庇阿决战,最终一尝失败苦果。


韩信要好得多了。刘邦夺得天下的战略,一半来自于张良,一半来自于他。他不仅有制定战略的能力,还有很强的执行能力,30岁之前,就帮助刘邦成功夺取了天下。可惜因为太年轻,过于天真,对刘邦的判断出了差错,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战略水平最高的恰恰是西庇阿。当罗马人万分艰辛地在本土抵抗汉尼拔的时候,唯有他敏锐地提出终结布匿战争的关键不在于意大利,而在于地中海对岸的迦太基。而他在迦太基花了两个寒暑,就完成了汉尼拔花费十五个年头都无法在罗马做成的事情。扎马之后,他获得了罗马元老院“第一人”的地位,并在罗马政坛掌权十五年,是四人之中唯一一位真正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


看来上天还是公平的!


武将的结局


扯完世界排名,再来八卦另外一个话题:这四位名将的最终结局。


项羽,在垓下跟韩信狠狠干了一仗后,回到大营被四面楚歌摧毁了心理防线,带兵突围,却被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农摆了一道,最终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韩信,在军事上“战胜”了项羽,却在另外一条战线上败给了刘邦。做过齐王,也做过楚王,后来王当不成了,被降级为淮阴侯,被刘邦用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被刘邦的老婆联合萧何(韩信最初的引荐人)密谋杀害,死于长乐宫钟室。


汉尼拔,在扎马战败后没有被杀也没有被俘,之后继续在迦太基从政。但由于他实在不是块搞政治的料,最后落得个被自己祖国所不容的地步,远走他乡、服毒自杀。


西庇阿,更像个王者,而不是单纯的武将,他如果出生在同时期的中国,估计会对刘邦造成比项羽大得多的麻烦。他终结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回国成为元老院第一人,并被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意为“征服非洲的人”),在国内政坛影响颇大,后来还曾率罗马军队远征叙利亚。回来后却因为莫须有的贪污罪而受到弹劾。西庇阿无法容忍这样的对待,从此隐退,4年后死于自己隐居的别墅中。死后拒绝葬在罗马境内,他的遗言是这么说的:不知感恩的祖国,你们有何资格拥有我的遗骨。


好了,问题来了,大家觉得,哪个人的结局最好?


虽然是同一个历史时期,但东西方的政体差异实在很大。罗马和迦太基都是“共和”政体,国家政权把持在几百人的政治精英手中(元老院制度);而中国呢,则受到了秦始皇的深刻影响,已然树立起了君权至高无上的独裁君主制,天下事情均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差别直接导致了名将寿命的长短之别。


在东方,项羽、韩信,不管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由于拥有杰出的军事才华,均为当世天子所忌惮。一旦被天子视为政权极大威胁,即意味着他们根本不可能长久存活于世——不仅汉初如此,“斩草除根”、“兔死狗烹”这两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一千多年以后。


而在西方,由于是共和制,再强大的个体也只能甘于做制度的棋子。个体的才华有制度这个牢笼在,受到很大约束,因此也让旁人放心。所以,对于个体来说,不太会有大喜、大悲的生命结局,往往归于平静:胜者如西庇阿,几起几落,为祖国兢兢业业最终却被莫名弹劾、愤懑而死;败者如汉尼拔,兵败之后也没有被当作战犯关押或受审,继续以自由身在迦太基从政,只是无有机会再次实现兵临罗马城下的夙愿了。


所以,这四个人虽然都是年少成名,但东方的两位将军,项羽、韩信,在30出头的年纪就结束了生命,而西方的两位将军则要长寿得多,西庇阿活到了52岁,汉尼拔一直活到了64岁。


但,长寿,是武将所追求的东西么?


可能在很多普通人眼里,功成名就、享政十数年的西庇阿是这四个人中事业最成功也是生活最幸福的一个。但事实上,西庇阿生命中最后四年的隐居生涯恐怕才是武将最不堪忍受的生活。西庇阿之所以在面对无理弹劾时选择退隐江湖,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受限于制度的囚笼之下;而这个囚笼,不同于汉尼拔,是他自己所无法战胜的。在挣扎了几次之后,他发现毫无胜算,只得默默认输,如行尸走肉一般过完了余生。天才武将都是有自尊心的,认输即投降,这恰恰是此类人最不愿做出的选择。


而汉尼拔和韩信要胜于西庇阿。至少此二人一直还在为自己争取。虽然公元前202的大战之后,汉尼拔和韩信都丧失了再掌兵权的机会,但他俩至少还能通过明的暗的法子继续奋斗。不像西庇阿,只能默默认输,他俩至少在各自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抱有“希望”。


但作为武将,最幸福的莫过于项羽了。一来,他死在了战场上,这是武将最好的葬身之地;二来,他死在了自己还算辉煌的时间点,不必像汉尼拔那样,在战败后过完索然无味、苟延残喘的二十年;三来,他的死是自主选择,不像韩信、西庇阿那样,被敌人反复折腾、玩弄,乃至丧失武将应有之尊严。此外,从脑残女粉丝的狂热程度来看,项羽也是一枝独秀,光凭这一点,其他三位也是望尘莫及了~


唯有项羽,死得其所。项羽,一个纯粹的武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像四渡赤水一样的经典战例,历史上还有那些
世界十大军事家
项羽、韩信、汉尼拔,谁才是最佳战神
[读史随笔]楚汉相争
中国须雄起:看公元前200年历史,彻底震撼中!!
论带兵打仗,多多益善的韩信与力拔山兮的项羽相比,哪个更厉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