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路军欠郭建英老人1100万,40年后拿欠条去兑换,国家给了多少?

40年前,山西政府门口出现了这样奇怪的一幕:

一位农民模样的人一直在不停地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些什么,就算近身也听不真切,他手中还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纸条,脸上的焦急表情反映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工作人员见状,以为是老百姓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便走上前去询问。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老农颤颤巍巍地将手中的纸条递给了工作人员,并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还我1100万元。”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位老农手中所拿的不是废纸,而是40年前八路军写下的一张欠条,欠条上标明了1100万法郎欠款。

这个老农到底是什么人?

为什么八路军会向他借一笔数目如此之大的巨款呢?

这还要从抗战时八路军的艰难处境说起!

作为抗日的重要力量,八路军在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尽管这支部队缺衣少食,经常陷入没枪、没弹却还要作战的困境,但无碍于它成为一支最刚强、最有血性的军队。多少热血好男儿,为了保家卫国,带着一颗炽热的赤诚之心加入了这支部队,拼死搏杀,痛击敌人,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八路军之所以有别于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于它严明的纪律。

毛主席写下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了一条人人都必须恪守的铁律。

在行军路途中,八路军一直秉持着这一原则,不管遭遇了怎样的磨难、挫折,他们都绝不会将困难转移给群众,就连职位高的官员也一样。

陈毅就曾因为警卫员为自己摘了一个瓜而大发雷霆!

在沂蒙时期,陈毅因为天气潮湿和日夜操劳的缘故,又犯了痔疮病,食量大减的他迅速消瘦,警卫员看着着急,却也无计可施。

一天午后,警卫员出门看到瓜田里有个孩子在卖瓜,便问道:“这瓜卖不卖呀?”

小孩说:“要吃你就自己摘吧!”

口气中充满了对八路军的信任,警卫员挑了个青皮大西瓜正要付账,却发现口袋空空如也。再一看,小孩也没了踪影,便留下一张欠条,欢天喜地地回了军营。

谁知,看到西瓜的陈毅脸色沉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个西瓜事虽小,但影响却很大,大人不在的时候,我们摘瓜,那这和国民党抢瓜,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是一个小小的西瓜,陈毅就如此较真,可见对于民众的财产,共产党是极力保护,绝不敢沾染。

但了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八路军是一支穷得叮当响的部队,战士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同时还要面对残酷的战争考验,“山穷水尽”四个字都不足以准确形容他们处境的艰难。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不吃饱,哪有力气打仗?

再说队伍里都是青壮小伙,正是饭量大的时候,不吃饭是绝对不行的。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物资是打仗的基础,士兵吃得饱,打胜仗的几率就越大。所以,不管怎么样,部队总要找粮食。而不同的队伍在面对缺粮的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流寇土匪,通常就是直接打家劫舍,能捞一点是一点。军阀呢,稍微礼貌一点,一般会选择在当地征粮,所谓征粮就是把百姓的米倒进军队的口袋里,名义上买卖,实质上还是强取豪夺。

这种霸道做法,不符合八路军一贯的政策。

所以实在没饭吃了,八路军既不会抢粮,也不会征粮,而是选择打欠条借粮。

八路军向百姓借粮,用打欠条的方式留下凭证,并向老百姓承诺,在解放后,他们可以拿着这些欠条去找国家,国家会按照相关规定,如数归还借款或粮食。

由于八路军作风好、口碑好,百姓都愿意把钱粮借给这样一支部队,即使是国民党下令,不许百姓给八路军准备粮食,想以此断了八路军的补给,削弱八路军的实力,百姓也仍然不为所动。

国民党的威逼恐吓不到百姓,他们知道哪支部队才是真正为自己的,所以即使国民党有令在前,仍然有很多百姓冒着被抓的风险,偷偷给条件艰苦的八路军送粮食。

有些百姓自身的境况也不好,可他们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将粮食送八路军战士。这些粮食和借条,承载着百姓对八路军的深切期望,承载着人民和八路军之间的浓厚军民情,这份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叫人为之动容。

在“有借有还的原则下”,八路军时常会向百姓借粮,于是许多老百姓的手里也都有了八路军的借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到处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八路军的人,只要拿着当时的借条,就可以如实兑换欠款。

在山西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祖父曾经在八路军最需要经济帮助的时候,大方出借了1100万法币,40年后,他找到借条向国家队要钱,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这个老农就是出生于山西一个富裕地主家庭的郭建英

时间倒回四十年,那时郭建英的家庭可并非现在的模样,家中产业营生众多,家境优渥。虽然在当地,郭家也算不上是势力深厚的大世家,但绵延数代,在当地也颇有些威望。

与电视剧中演的那种穷凶极恶的大地主不同,郭家虽然财力丰厚,但没有一个人是刻薄刁钻的,良好的家教给予这一家人温厚敦和的性格。不管是对佃户,还是对帮佣,他们一直都是客客气气,从没有干过鱼肉乡里、仗势欺人的事。

郭建英的祖父郭老爷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一贯喜欢仗义疏财,眼里看不得别人受苦受穷的他,总是会想办法接济当地的穷困人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境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郭建英的祖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他经常施粥散钱,希望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让那些战争迫害的无辜百姓的痛苦能够有所减缓。

一次八路军行军山西,恰巧到了郭建英祖父所居住的村庄休整。

一开始,看见部队浩浩荡荡进村子,原本热闹的村庄突然变得风声鹤唳,战士们原本还觉得奇怪,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里的老百姓多半是被军阀、土匪给整怕了,害怕又要来抢粮食、抓壮丁,所以村民们才家家门户紧闭,连门也不出。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快就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八路军没有贸然去打扰村子里的任何一户人家,没地方睡觉,就直接躺在土地上休息。好几天过去了,八路军一贯如是,这才渐渐让村民们放下了戒备之心。

和八路军熟络之后,村民才知道,这是一支真正有着钢铁纪律的部队,他们身上穿的是又脏又旧的破军装,胃里装的是少得可怜的口粮,可以说一穷二白。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从来没向老百姓伸过手、张过口,就连村民看不过去,送了些粮食,他们也从来不接受。

和群众秋毫不犯的作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誉。

郭建英的祖父更是对其赞叹不已,他非常想要为抗日贡献力量,但苦于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政策,所以一直找不到帮助八路军的渠道。

没过多长时间,这支部队接到了新的作战任务,又要向前方进发。

可在临行前,团长却犯了难。

要去前线打仗,可是现在部队根本没有粮食可供支持,如果再补充不上给养,战士们根本无法上战场。可军令如山,国家有难,军人怎能置身事外,再三权衡下,团长下令,就地借款。

听到八路军要筹措借款的时候,郭建英祖父欣喜若狂,这不是正中下怀吗?

原本还苦于无法帮助八路军的祖父,一蹦三尺高,二话不说就三下五除二地卖了好几处家产,最后筹措了1100万法币买了满满10车粮食,尽数都送给了部队。

这10车粮食就像及时雨一样,解了八路军的燃眉之急!

雪中送炭情更真啊!

八路军团长对于郭老爷的慷慨解囊十分感激,他激动地握着郭老爷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他的言语。郭老爷却哈哈大笑,爽朗地说:“你们为中国战斗,为百姓战斗,为中国战斗,我们这些百姓没什么能帮你的,就有这些了。

说着说着,团长就掏出纸来写欠条。

看到这一情况,郭老爷连忙拦着,说什么都不让他写,他表示:自己也想为抗战出一分力,这都是自己的心意,不用政府还钱。

团长突然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正色地说道: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我们不能无缘无故拿老百姓的钱,等到抗战胜利后,你就可以拿着这个欠条去当地政府兑换,你不拿欠条,我们也不拿粮食。”

听了这话,郭老爷知道不好再推脱了,只得收下了欠条。

回到家中,郭建英就将欠条和家中的账本锁在了一起,以留作纪念。

一片赤诚的他,丝毫没有图回报感恩的念头,所以即使是在全国解放后,他也没有想过要去找人民政府,追回欠款。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郭老爷也因病去世前。离世前,他特意将儿子叫到跟前,将这张欠条以及欠条背后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了儿子听,并且还嘱咐道:“一定要保管好这张欠条,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以用。”

可见,郭老爷之所以做了这样的交代,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找政府讨债,而是想要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告诉后人,让他们永远记得军队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守住心中的家国情怀!

后来,郭建英的父亲又将借条的事情告诉了郭建英,同时也给出了同样的嘱咐:若是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不能把它拿出来。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郭建英逐渐长大,郭家的境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他这一代,郭家的产业已尽数衰落,家中经济一落千丈,生活更是一度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到了晚年,郭建英妻子又突然患病,让原本就不富余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了。已经古稀之年的郭建英终日忧心,不知该如何是好。为了筹措医药费,他已经掏空了家底,如今已然家徒四壁了。

走投无路的他,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父亲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也许那张欠条能够救命”,他一边这么想着,一边在家里翻箱倒柜地寻找借条。终于,在翻看一本陈旧账本时,他赫然发现,有一张已经被岁月浸黄的纸张

再仔细一瞧,这正是祖父当年借粮给八路军的凭证。

为了让妻子能够继续治病,他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市政府看看。

就这样,他小心翼翼地揣着这张已经泛黄破损的欠条,大步地朝着政府走去。

可到了门口,他又有些犹豫,父亲曾经叮嘱过自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将这张欠条拿出来,而自己现在却要去用它换钱,越是这么想,他的内心越挣扎焦躁,只能不停地揉搓着这张条子,绕着大楼走来走去,就是下不定决心。

很快,郭建英的奇怪举动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便主动上前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郭建英这才真正定了神,展开手里的纸条,将其递给了工作人员。

看到纸条上的内容,工作人员下了一跳,她没想到这张纸条竟然是40年前中国共产党政府打下的欠条,而金额居然是整整1100万法币。工作人员仔细的查看了欠条,看上去张纸的确已经是年代久远,再看郭建英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似乎也不像是在说谎。

遇见这么大的事情,基层员工做不了主,工作人员只好先把农民请进了政府厅等候,并向他询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随后就将事情上报给相关领导。领导知晓此事后,对此非常重视,立刻请来了专家鉴定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专家发现,这张纸条上不仅有清晰的盖章,而且还有那个指挥官的签名,真实性非常大。又经过了仔细严格的比对,专家得出结论,欠条的确是真的,并且是具有法律效益的。

后来政府部门又多方走访,找到了和当年事件有关的知情人,知情人所提供的信息和郭建英所讲述的一致。这下人证、物证都齐了,欠条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接下来摆在政府人员面前的问题是,这笔欠款应该怎样归还?

毕竟战争时期的粮食非常珍贵,老百姓甘愿变卖家产,也要给战士们提供粮草,这份深情厚谊难能可贵,不可辜负。

借条的金额不小,但单位却是法郎,政府到底该怎样确定还款的数额?

毕竟事情已经结束近四十多年了,国家经济在不断发展,而法币却在不断贬值,现在这张欠条的价值远远没有抗战时期那么大了。要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讨论,决定按照40年前的兑换比例,将法币兑换成相等价值的人民币归还给郭建英。

最终,政府支付给郭建英的数额是8万块人民币。

听到政府要给自己8万的郭建英,一下子傻了眼,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工作人员:“真的没搞错吗?八万是不是太多了?”

郭建英的疑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在今天,八万块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揣着8万块到北京,可以直接拿到一套房子。

原本郭建英也只是打算来碰碰运气,却突然被一笔数额巨大的钱款砸到了头,怎么能不被吓一跳呢?面对老人的疑惑,工作人员耐心地给予了解释,为了让老人家宽心,工作人员还十分郑重地告诉他:“国家不会忘记你们对抗战的支持、对人民的贡献,这些钱都是您应得的。”

再三确认的郭建英,最终接受了这笔钱。

他把8万块人民币捧在手里,心中充满了惊喜:有了钱,就可以给妻子治病了。

当然,除了惊喜,更多的还有感恩与感动,他没有想到祖父种下的善因,让作为后世子孙的自己真的得到了善果。他连连表示感谢国家,感谢国家言而有信,让他有了机会救家人的命。

之后,郭建英就将这笔用到了妻子的疾病救治上,政府工作人员也帮助做了相应的安排,让妻子得到更好地资源接受治疗。不仅如此,国家还感恩当年郭家对人民军队的慷慨相助,将郭建英一家人都列为了革命家属,享受优厚的待遇。

对于郭建英老人的兑换时间,此事,许多网友也纷纷发表了意见。

有人说,8万块钱太少了,毕竟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郭建英的祖父能够毫不犹豫地给予八路军如此巨大的支持,不惜变卖家产来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怎么也不止这个数,政府应该再加加码!

毕竟在那个时候,能够拿出,并且舍得一次性拿出1100万法币的人也并不多,足可见郭建英祖父对于国家有深厚的情感。

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声音,一些较为理性的网友在分析后表示:

在那个年代,8万元其实是合适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物价,跟如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一时期,中国的万元户都没几个,8万块钱足以让老人的家庭摆脱贫困,总的衡量下来,国家并没有亏待老人。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军民如水的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郭建英祖父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重来没有停止过上演。家中藏有政府欠条的人还有很多,有一些人选择了兑换,而还有更多的人,他们选择了沉默!

他们的想法和郭建英祖父如出一辙,那就是要尽力帮助人民战士,帮助共产党,就是帮助国家和民族,就是帮助他们自己。

他们从来没有想要任何回报,这个欠条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他们更愿意将这份珍贵的凭证,当作纪念物真珍藏起来,当作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

后来,又有一部分人无偿将这些欠条捐给了政府,并且坚持不要任何补偿。他们曾经在党和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不假思索地对其施以援手、倾囊相助,帮助党度过一重又一重难关!

还有许多人无私地将这些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资料捐给国家,为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此高尚的品格,值得所有人称颂!

抗日战争胜利,离不开共产党的军队,更离不开人民!

在整个国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苦难时代,总有一批人敢于扛起民族的脊梁,怀揣着赤子热诚之心,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对于人民来说,他们是擎天的英雄,是闪耀了整个时代的明星,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没有辜负人民,人民也没有辜负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所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勇敢地站出来,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与关怀!

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抗战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国家才能从危亡之中被解救出来,也正是因为军和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像钢铁一般牢不可破,不管敌人的攻击有多大多猛,都无法真正击垮我们,击垮我们伟大的国家!

古今历史人物

person-histor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佛教授:子女成长过程中,一共有三次机会可用使他们变得更聪明
老人借给八路军1100万,40年后拿借条找还款,还有用吗?
1985年陕西老农掏出祖传借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后来兑换多少?
老人借给八路军1100万,40年后拿借条去兑现,国家给了多少
山西老农拿一张借条,张口就跟政府要1100万,最后结果如何?
抗战时期,一名老人给八路军借1100万,40年后政府归还了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