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军的钢铁洪流,竟有一个“美国爸爸”,还是用1万美元买来的

作者:林森

编辑:海鹫

众所周知,苏联在苏德战争之前进行的两个五年计划,不仅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更为后来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苏联工业化的历程中,一直敌视苏联的美国却给予了莫大的帮助来自美国的资本和人才使苏联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了。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二战中苏军那令人生畏的强大钢铁洪流,追根溯源竟也有一条根脉深植于美利坚的土壤之中,如果没有这条根,或许东线战场上就难以出现摧毁拉朽的红色铁流。
为何美国会帮助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实现工业化?美国人又是如何为苏联红军打造坦克军团送上助攻的呢?

1

艰难的起步

1917年十月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叛乱带来的严峻挑战。
尽管苏维埃俄国上下齐、全力以赴取得了反对外国干涉和国内平叛的胜利,但是战争造成的严重创伤极大阻碍了苏俄的国内建设也正是因为战争的洗礼,让苏高层意识到建立强大武装力量、捍卫苏维埃祖国及社会主义革命火种的必要性。

因为缺乏机械化装备,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红军依然将马车作为重要的机动工具。

不过,建设强大、自主、可靠的国防力量,必须依托于国家的工业化。然而,在创建之初苏联的工业水平却是相当落后。
1927年,即苏联成立五周年之际,全苏经济虽基本恢复到沙俄在1914年一战前的水平,却只经济总量仅相当于同期德国的49%,美国的13%。
全苏的拖拉机数量不足3万台,90%的耕地仍需人力耕种,特别是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与军备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业领域,苏联基本上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更谈不上进行大规模生产。
落后的工业化水平导致苏军装备水平的低劣,到1927年时,苏军的武器装备基本停留在一战时期,在某些方面还不及战前的沙俄军队,当时苏军的火炮牵引车不到6000辆,大部分野战火炮只能靠马匹牵引,甚至人力推动。

从白军手中缴获的少量雷诺FT-17坦克是军当时极其稀罕的机械化装备

苏联领导层深刻认识到,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就不能保证强大的国防力量,也无从保障国家安全,因此加速实施国家工业化建设就是成为确保苏维埃政权长治久安的当务之急。
1925年12月,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宣布将开始实施国家工业化建设,全国上下要竭尽全力把苏联由农业国转变为能生产一切必要机械的工业国。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了推进全苏工业化的大幕。

20世纪20年代的斯大林,当时苏联高层深刻认识到推进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知易行难,因为缺乏经验,苏联的工业化必然要参考借鉴乃至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尤其需要西方先进技术的支持。
可是,当时苏联的外部环境极为恶劣,欧美各国在政治上敌视苏联,经济上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美国始终不承认苏联,拒绝与苏联建交,英国也在1927年与苏联断交,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还在西方六国会议上,公开鼓动各国不要给予苏联任何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哪怕是一篇略表同情的文章都不应该出现。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正当苏联工业化因为西方封锁而举步维艰之际,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刮起了一场及时的“东风”。

2

恰逢其时的东风

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不久,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于1929年爆发。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这场空前的危机中遭受重创,陷入萧条。
1929年到1930年,欧美各国工业产值普遍下降22%~35%,个别国家甚至达到47%,至1931年部分国家经济水平倒退回1910年代。
据保守估计,经济危机的最初20个月内,美、英、法、德、意、日、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有超过19万家企业破产,总失业人口高达2200万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在美国银行门口挤兑的人群,很多人的积蓄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以牟利为本性的资本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必然要寻求新的利润渠道,这种冲动足以冲破苏联和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壁垒!
与西方经济的凋敝萧条呈现鲜明对比的是,被隔绝在资本主义市场之外的苏联正在开展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巨大的市场前景深深吸引了西方各国的资本和人才,纷纷向苏联流动。
在1929年到1931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的美国却出现了一股外迁移民潮,超过10万人申请移居苏联!
对于送上门的机遇,苏联自然不会错过,苏联政府立即对外商、外资开出了包括税收、股权、资产担保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高薪待遇招聘、雇佣外国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1930年莫斯科街头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海报。

1929年底,处于风雨飘摇的美国卡恩公司迈出进军苏联市场的步伐,由该公司援建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破土动工,十个月后便建成投产,参与建厂和组织生产的美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多达730余人。
苏联工业化的标志,著名的嘎斯汽车,在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的帮助下批量驶下生产线。
早年福特将苏联视为势不两立的敌人,公开宣称除非苏联的意识形态改进到令他满意的程度,否则他不会卖给苏联一个螺帽。
然而,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福特也只能自食其言,通过苏联的巨额订单来摆脱困境。
到1932年,由福特公司援建的高尔基汽车厂已经达到年产10万辆的能力!正是这座工厂提供了战前苏军摩托化部队的主要机动装备嘎斯AA卡车,其原型正是福特2.5吨卡车!

从高尔基汽车工厂生产线上驶下的嘎斯汽车,这座工厂是由美国福特公司援建的。

在扎波罗热和顿涅茨克,一座座规模庞大的煤钢联合企业依靠美国工程师的图纸和美制进口设备拔地而起。
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和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兴建的拖拉机厂,从动工到运营,都是在美国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些拖拉机厂生产了大量ChTZ型拖拉机,取代马匹成为苏联重型野战火炮的主要牵引工具,而在战争时期直接转形为大型坦克工厂,在战事最严峻时,苏军坦克手直接从生产线上将坦克开上前线!
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对罗斯福打趣说:“红军是一支标准的美式军队,因为我们有三分之二的军工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和工业标准建设的。”

■1931年正在兴建的扎波罗热钢铁厂的高炉,背后离不开美国资本和技术的支持。

■由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生产的ChTZ型拖拉机,被苏联红军作为火炮牵引车大量使用。

到1931年,苏联与西方签订了包含冶金、化学、电力、燃料、交通、采矿等工业领域的合作或援助协定共计124个,通过成套引进装备、技术或由外企直接投资建设的方式,苏联在极短时间内便补齐了工业领域的几乎全部短板,上述协定的合作方,绝大多数是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企业。

3

斯大林的底气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进口国,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当年出口机器设备的一半以上。
先后有超过1700名美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到苏联,在各个工业部门或机构中任职并参与建设。
这些人当中不免有人带着西方的有色眼镜看待苏联,对苏联抱有偏见,但都比不上塞进口袋里的美元来得诱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先进生产经验和运营方式全盘教授给“资本主义的敌人”,部分外国人士还因为工作成绩优异,被苏联政府授予“社会主义建设英雄”称号,获得了各种勋章、奖章和奖金,甚至有人被发展成为候补共产党员!

美国工程师休·库珀站在由他主持设计和修建的第聂伯河大坝前。

借助西方经济危机的东方相助,加上全苏人民齐心协力的艰苦奋斗,到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提前9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四年零三个月时间里,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的拖拉机、飞机、汽车、精密仪器及合成化学品的制造,同时在钢铁、煤炭、水电、航运等多方面达到欧洲乃至世界领先水平,由此建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东斯拉夫人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1930年代哈尔科夫机械厂内的工人使用美国生产的车床加工零配件。

■193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民使用美国生产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庄稼。

正是由于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斯大林在总结大会上才会底气十足地说出下面的豪迈宣言:“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信心从资本主义列强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4

钢铁洪流的发端

在这场隐形的“美苏合作”中,有一段小插曲特别值得记上一笔。
当时为了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技术,由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局长哈列普斯基为首的代表团于1930年前往美国进行考察,意图购买库宁汉姆公司的T-1和E-1型坦克。
然而,这些美国的坦克性能并不令人满意,而傲慢的美国人漫天要价,令苏联代表团倍感失望。
就在他们准备空手而归之际,一个濒临破产的美国发明家约翰·克里斯蒂主动找上门推销自己设计的轮履两用快速坦克,也就是在坦克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克里斯蒂坦克。

■1929年,由克里斯蒂设计的坦克原型车在进行测试,该车采用了由他独创的悬挂系统。

当时,克里斯蒂坦克尚未完全成熟,克里斯蒂手中只有两辆原型车底盘。
他向苏联人保证,自己设计的坦克在使用履带行进时可达45千米/小时,使用负重轮时可达70千米/小时,但简陋的底盘并未给大多数苏联人留下深刻印象。
哈列普斯基对克里斯蒂的说法深表怀疑,认为绝对达不到他声称的性能。
可是,在对底盘仔细观察一番后,哈列普斯基敏锐地察觉到其悬挂系统蕴含的性能优势和技术潜力。
在经过几轮磋商后,哈列普斯基以10000美元的价格买来了两辆原型车底盘以及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专利权。

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克里斯蒂为他的设计申请了专利。

克里斯蒂悬挂系统是一种以大直径负重轮配合螺旋弹簧减震的独立式悬挂结构,它之所以吸引了哈列普斯基,是因为苏联红军正在为未来坦克的悬挂设计发愁呢!
当时,在图哈切夫斯基等坦克战先驱的推动下,苏军在1929年制定的野战条令中,确立了依托装甲力量实施纵深作战的总原则,并划分了苏军未来的坦克类型,即NPP(近距步兵支援型)、DPP(远距步兵支援型)和DD(远距离行动型)三类,其中尤以DD型坦克最为重要,因为要肩负达成初步突破后向纵深突进以发展胜利的重任,这意味着这种不仅需要较快的速度,更要具备适应东欧地形条件的越野机动能力,这就要求配备性能可靠的悬挂系统。

1930年克里斯蒂为苏联代表团制造的原型车,可以观察到悬挂弹簧的细节。

前,苏联有关部门试验了几种类型的悬挂系统,但效果不是很好。
看到克里斯蒂的设计后,苏联人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大直径负重轮设置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前部弹簧为呈水平配置,后部弹簧为垂直配置,在高速行驶时通过两组弹簧有效吸收颠簸产生的冲击力,而弹簧的弹性变形还能为车体提供支撑,使其更加稳定。
更重要的是,这种悬挂结构简单,具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以强化坦克的越野性能,正是苏联红军坦克最理想的底盘设计!

■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设计的BT-2快速坦克在试车时腾空而起,也预示着苏联坦克技术的一次飞跃。

如果放在以前,就算是抛开意识形态分歧,唯利是图的美国人是根本不会接受如此低廉的价格,但经济危机的残酷现实和苏联人掏出的真金白银,还是促使克里斯蒂痛快地答应了这笔交易,将这个极具潜力的技术专利转手,还送上全套蓝图和技术工序。
正是通过对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分析、改进和升级,苏联红军开发了著名的BT系列快速坦克,更重要的是,BT坦克在技术上正是未来在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的“胜利战车”T-34坦克的先声,如果没有克里斯蒂的贡献,苏联红军能否在苏德战场击败德国装甲兵团或许是一个未知数。

■T-34中型坦克的早期原型车,其中最左侧的是BT-7M快速坦克,它们都源自于苏联从美国引进的克里斯蒂坦克。

参考资料
1、孟宪刚《苏联在“一五”期间是怎样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的》
2、邓涛、张黎《红色奔流——苏联装甲兵建军史》
3、吴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苏德战争: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国运相赌(下)
曼斯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在东线最后的辉煌
三百年西方百将传:第七十集
苏芬战争(1939-1940)
二战:惨烈的“东方战线”【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