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关十九“甫”,都是什么来头?

万事万物,同种同类很多,为便于统计通常会使用数字进行排序,不少地方的地名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

说起在广州用数字命名的路名,最为人所熟知的肯定是中山路,从中山一路到中山八路,全长约9公里,是广州东西方向主干道。除了中山路以外,在广州老城西部,同样藏身以数字开头的地名,而且是从一到十九。

“城西有'十九甫’”,

如今都在哪?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些“数字地名”的前世今生。

第十甫路。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城西有“十九甫”

荔湾多河涌,交通曾经主要靠船,如今曾经交织的河涌多数已消失,唯有与水有关的地名,记载着当年城西的亲水特质,其中“甫”就是一个与河涌密切相关的地名。“甫”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明朝时期,根据曾新所著的《明清广州城及方志城图研究》显示,第一甫沿西濠开街,为明朝城西护城河的第一个埗头,因而得名。因舟船可在此地即西濠北面的金丝湾掉头,故又称“第一津”,即通河之意。

根据《荔湾区志》记载,广州城西的“十九甫”由西濠金字湾西侧第一津开始,向南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转西至下西关是九、十、十一甫,再转东向南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转向西为十七、十八甫,再转北往东为十九甫。

十九甫位于上九路南侧,是一条长不到100米的巷子。十九甫与十八甫所处位置有较远的距离,所以无论是老广还是学者都对十九甫是否属于城西的“甫”有争议。《荔湾区志(1840~1990)》写到,“但第十九甫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十九甫是后人加上去的,不是原来的十八甫命名。”

《广东通志》之《广东省城图附》,该地图上并没有“十九甫”。

十九个“甫”,现已改变很大,但其遗址、旧地仍可寻觅。如第一津街、三甫横路、四甫水脚、六甫社区、十甫路、十二甫西街、十三甫路、十五甫正街、十七甫北街、十八甫路等街名都与遗址有关,而著名的商业街上九路、下九路也是由古代上九甫、下九甫演变而成

六甫社区。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甫”的起源

对于“甫”的来源,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较多人认同的来源有两个。


一说“甫”脱胎于“浦”或“埗”,都是指河涌的上落埗头。

埗头,也就是码头,因为古时候西关地区基本河涌密布,每一甫都是靠近江边河岸,都有自己的码头,因而得名。

事实上,十四甫就曾有码头的记录,十八甫原名蚬子埗。如今位于原第六甫周边的六甫社区简介就沿用了该解释,“古时候此处位于西濠第六个埗头的位置,故名六甫。”

另一说“甫”源自“铺”。

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是在宋代的绣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随着开凿大观河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九个“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而建的街圩。

把街道称为甫,是这些街上店铺渐多,商人为加强自卫,以防兵戎盗贼,每段铺户在街头巷尾建立栅闸、门楼,每段按顺序排列,分别称第×甫,这是“甫”之由来。

十六甫大街。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甫”的故事


西濠涌上有一至八甫

说起第一甫到第八甫,就不得不提西濠涌。根据《广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城东、西两侧有护城河,分别为东濠和西濠。“其绕城西者,自大北门流花桥起,南过北水关,又南过正西门桥,又南过太平门桥,又南达珠江,是曰西濠。”根据《广东通志》之《广东省城图附》显示,第一津、第二甫、三甫、四甫、五甫、六甫、七甫、八甫均沿着西濠涌顺序而列,呈南北走向。

静谧的第一津街。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根据《荔湾区志》记载,曾经的第一甫到第八甫所在位置为如今光复北路、光复中路,如今仍能找到相关的地名。如第一津街、三甫横、六甫社区等,更有四个“水脚”,即四甫水脚、六甫水脚、七甫水脚、八甫水脚。据了解,这些“水脚”便是与西濠涌相连的小码头。这些地名,见证着曾经城西河网交织的盛况。

七甫水脚。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上下九路曾是上下九甫

沿着光复中路转入上九路,我们马上进入城西十九甫的第二段——第九、十、十一甫。这三个“甫”为东西走向,现为上九路、下九路、十甫路、恩宁路,其中上九路、下九路也是由古代上九甫、下九甫演变而成,原为绣衣坊地和外绣衣坊地,在南北朝时已开街,一直以来都是西关地区重要的商业聚落,第九甫以德星里分出上九甫和下九甫。

上九路。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下九路。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相对上下九以及十甫路,十一甫是大家较为陌生的路名。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已经难觅十一甫的相关痕迹。而在西关生活多年的王先生表示,曾经在恩宁路北侧有过十一甫新街等地名。



詹天佑故居位处十二甫

从荔枝湾涌边往东南走去,便是曾经的十二甫所在地。据了解,詹天佑故居便位于十二甫。

十二甫新街。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胡文中曾在文章中写到,詹天佑三代人居住过的这条十二甫西街,在清代时叫十二甫,也是沿着河涌平行走向。原有的河涌从今恩宁路东段向南流,约两百米处向东拐。詹天佑爷爷詹世鸾,1816年在十二甫购置了西关大屋,据詹天佑外甥孙徐剑海1995年认证,该屋位置就刚好在河涌拐弯位处,詹天佑父亲的房子,就在这段街巷的中间处。



十四甫地区曾是繁华地

据了解,历史上西关地区有一条名为“大观河”的人工河涌。大观河于1472年开始挖建,从十四甫之东浒太平桥起,接下西关涌,达柳波涌而出珠江,自东向西流,基本上与珠江平行,20世纪50年代,全河改为渠箱,大观河“藏于”地下,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沿大观河南岸的十四甫,明末开河后是繁荣地区,为明末广州出柳波涌主航道,货船含尾进出。十四甫码头是当时的繁华地方,有青云桥沟通第八甫。其后(万历中)塞河,仍留十四甫码头,作为货船航运终点,在西濠十四甫水脚处。至今则仅存此名成为街名。但清《南海县志》称十四甫码头在华光庙前,即瑞兴里口今称万钟西的天后庙。



大火让十五十六甫迁移

据了解,“十九甫”变迁最大的是十五甫、十六甫的迁移。曾经十五甫、十六甫原址位于如今光复南、桨栏路一带,1822年9月,两甫被火烧毁,两甫商民集资改在上西关涌(今宝华路南段)重建,并改名为十五甫正街、十六甫新街等,以示不同于昔日的甫址。

现在的十五甫正街,石板路很有味道。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根据同治《南海县志》附图,即由濠边十四甫转南为十五甫、十六甫,连十七甫。而《南海城西堡张氏族谱》也有记载,“明所有公由熹涌乡迁居穗城之十六甫,即今桨栏街为始祖。”



近代广州百货巨头曾落户十八甫

与第一津街相类似,如今的十八甫路也曾由“两甫”合并而成。十八甫路东接桨栏路,横穿康王南路至西侧十八甫西路,并衍生了十八甫西、南、北等路名。

十八甫路。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据了解,十八甫路在1931年马路扩建时,是由十七甫、十八甫两街合并而命名。十八甫也是荔湾商业历史上的一颗“明珠”。

明代,就在今十八甫怀远驿建有专门招待外国贡使和商人居住的驿馆,且每年都要在此设宴迎送各国贡使;1876年,陈濂川、陈桃川兄弟在十八甫创办了陈联泰机器厂;1905年,陈竹君(陈启沅第五子)在今十八甫路102号创办奇和堂药局;1910年,开创广州市近代大公司先河的真光公司在十八甫开业。



旧日十九 “甫”

根据《荔湾区志》记载,位于广州古城城西的旧日十九 “甫”具体位置。

旧日十九 “甫”具体位置


第一津(第一甫):西濠转入金字湾处起,到万善里百市坊


第二甫:百市坊到桃源坊


第三甫:桃源坊到石冈街(今中山七路西门口段)


第四甫:石冈街到麻纱巷


第五甫:麻沙巷到青紫坊


第六甫:青紫坊到福安里(今福隆里)


第七甫:福安里到荣业里


第八甫:荣业里到安良里

注:各甫南北走向,今为光复北路、光复中路。

八甫水脚。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第九甫:由西濠向西至文昌巷口(今文昌路)


第十甫:文昌巷至十六甫新街(今十六甫街)


第十一甫:十六甫新街至涌边

注:各甫东西走向,现为上九路、下九路、恩宁路。


第十二甫:由涌边南北再西转至联桂坊


第十三甫:由联桂坊北折东转再北折至德兴桥


第十四甫:德兴桥(今十八甫北路口)至濠边


第十五甫:濠边至装帽街


第十六甫:装帽街至鬼驿市(今杨巷路口)


第十七甫:鬼驿市至富善东街

第十八甫:富善东街大观河边


第十九甫:第九甫至大观河边



历史小故事

第一津“冇甫”


第一甫地处通向越秀山脚兰湖的水道,以前人们习惯称为通津,所以仍叫第一津而不称第一甫。至今广州仍流行着 “第一津无甫(谱)”的歇后语。

第一津街。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摄

注:本文参考了《广州地名志》《荔湾区志(1984-1990)》《明清广州城及方志的城图研究》《南海县志》等文献。

转载自:信息时报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信息时报编辑:黄英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名掌故之第一津至十九甫
十八甫:西关迷魂阵,十八条商街
西关著名的八桥
沈阳“药王庙路”、“杏林街”的由来
昌平长大的孩子:昌平记忆——你永远是昌平人!
最有广州味道的老街小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