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时西关究竟有多大?为什么叫西关?这得从明朝那些事儿说起

荔湾?西关?荔枝湾?

三者是什么关系?

其实,“西关”一说,

比“荔湾”出现得早,

而又晚于“荔枝湾”。

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作为地域概念,两者有重叠部分,今天的荔湾大于西关;

◆ 作为行政概念,荔湾现在还要加上原芳村区这一块,是一个总面积为62.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

◆ 作为文化概念,两者则都是亲水的,皆属于岭南水乡。

那么,为什么

会出现“西关”的说法呢?

这得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了!

旧时广州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门外就是关。门内是城,是行政中心;门外为市,是商住地带。

宋朝时,广州由中城、东城、西城三城组成,史称“宋三城”,西关属于西城城外的湿地。

到了明朝,三城合一,城区范围扩大,西城墙修至今天的人民路一带。城墙重筑的结果,西关才有了个定位。

清代广州城防图

西关之名的最早被提及,

是“西关汛”。

这个“汛”,却与潮汛无关。清道光年间的谭茔在《乐志堂文集》中写道:“西关汛直接北门之卡,遥通南岸之村……我朝特设千户所焉,责綦重也,事较繁也。”

涌边人家

“汛” 在清代是军队驻防的地方。这支军队实际上亦承担警察角色,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就像今天人们遇紧急情况要拨打“110” 一样,“有困难,找警察”,那时住西关的人要防盗抓贼,是会找“西关汛”的。

找得多、说得多,与“汛”连一起的西关也就叫响了。想想也对,在“铁锁铜关”的防范意义上,“关”赋予居民以安全感才是正道。而作为城墙的“关”属静态物质,加上驻有警察之“汛”,这西城墙之“关”才活起来。

大英图书馆藏清代外销画中的所描绘的十三行商馆区旁的西濠口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西关汛”有了更明确的权限所在:

华林寺设巡警北路正局,陈塘南设巡警南路正局,负责管辖整个西关的治安。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北路正局又撤销,分别于西山庙、西禅寺、浮丘寺、允贤坊、华林寺、长寿寺、第十一甫庾网庵、十三行、陈塘南、大笪地、同德大街、永庆街、宝源北街等地设立13个巡警分局。这样一来,“有困难,找警察”就更方便了。


上西关与下西关

西关,又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岁月变迁中,上西关平原的形成和开发在先,下西关在后。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逾龙津桥而西,烟水二十余里……其地总名西园。”所述西园,就是西关。从最初的一片汪洋,渐次冲积成河涌、洼地与沙洲,继而成为河涌穿流的陆地。

旧时荔枝湾

今人民中路、

人民南路部分,属上西关;

光复中路以西,

一直至黄沙、华贵路,属下西关。

若南北分,

中山八路、中山七路、

西村、西华路属上西关,

龙津路以南一直到珠江边,是下西关。

相对于上西关,下西关更显地势低洼、开门见水,是水是陆常常分不清。

但逢雨季,下西关便会出现水浸街的情景,歌仔都有得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屋企绣花鞋……”

20世纪50年代西关涌水浸街

有东山,也有个西山?

旧时广州,说到西关就不能不说东山,两个地方似乎是天生一对。比如说,有西关大屋,就有东山洋房;又比如,有西关小姐,就有东山少爷。

那么,有东山,有没有西山?

答案,是肯定的。

却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于顺治年间率兵入城,就分别驻防于东山西山两处。

作为山概念的东山,是一片和缓起伏丘陵中的一个岗,明朝时有太监在那建了座东山寺,后来延伸为一整个地区的名,与地貌意义慢慢洗脱了关系。

西山则为那时平原中突起的一块孤立形状的低平岗地,整个西关,数它地势最高,故以称“山”。


19世纪末西方人士用西洋测绘法绘制的《广东省城图》

西关的划分,

以前就是以西山为起点的,

其下即为西濠第一津。

平南王、靖南王率虎狼之师南下,自然要先占领西山这么好的制高点。两王向广州城明守军发起总攻,就是在此架起红衣大炮,先把光孝寺后的明城墙轰开一截。

当然,这西山与明城墙之间,少不了濠池屏障的阻隔。这难不倒两王,趁夜深时让奸细悄悄潜近,放干濠水、填上木头,然后擂一声战鼓,两王带头从城墙缺口挥骑杀入,广州遂告城破。

清军占据广州之后,两王分别把所带来的两万匹战马,分养在西山以及东山,以至于今天仍有马棚岗、马王坊、马王后街等地名。


“跑马溜溜的山”,现今没了影,护城濠已被填平,不太高的西山也已削掉。

人们来到今东风西路广州医学院一带,倘有一阵风声刮过耳际,不知是否会联想到,当年两王红衣大炮的炸响声以及战马入城的嘶鸣声?

在西关,现没了影的,其实又何止一座西山。广州的古城墙,大家能看到的,大概只有越秀山上那一段明城墙。

越秀山明代广州城墙

事实上,

西门口还有一小截隐形城墙,

一般人走过路过却也容易错过。

西门瓮城今犹在

上面说到,有了明朝和西城墙,才有了西关一说。而今天的西城墙记忆,则全因有个西门口的地名。

西门口瓮城遗址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扩展广州城,今中山七路东端口也就建起了17米高的“正西门”楼。

现在,门楼早已拆掉,西门瓮城却悄悄留下来一小截。它,南段有100多米长,高逾3米;北段长近100米,高4米,全部用红色砂岩砌就。

西门口瓮城遗址

作为明代广州城门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瓮城遗址,其中部分已埋于中山七路路底,南北两部分则还露出,以表明其对历史的最好见证。

西门口城墙遗址

沧海,化作桑田。

但谁又料到,

缘系西关的明朝城墙所在,

在汉晋乃至唐宋时,

曾是一片汪洋?


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彩虹桥曾名“采虹桥”?在熟悉的地名里探寻不熟悉的故事
填词《燕归梁》变天。
杨继业‖西堡子
东便门和西便门的旧时记忆--王永斌
登居庸关长城,赏花海列车
你应该去一次【广州】玩两天!最全吃喝玩乐攻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