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时期,全国13省市的“高考”作文题……

导读

1936年的考试是什么样子呢?

那时候的作文题是什么题目?

各个省份的考试有什么异同?

请跟着《广州旧闻》走……

民国初期,中学生毕业考试由各校单独举行,各科成绩及格者,准予毕业。

到了民国22年7月(1933年),广州市教育局为划一课程进度及提高学生成绩和教育效率起见,开始举行市立中等学校毕业会考。

同年12月,广东省政府核准广东省中等学校毕业会考暂行章程,指令省教育厅遵行。

会考的科目,高中普通科考:党义、国文、英语(中德中学考德文)、算学、生物学、史地、理化。

这项会考制度,因抗日战争爆发停止执行。

今天,《广州旧闻》选取1936年全国13个省市的高中会考国文题目,对当时的情况会有所了解的。

上图为1927年广州市计划设立第一所公立学校——第一中学 的报道。

广东省国文考试题目

1、作文:

我所见到的农村

2、翻译:试将下段文字,译为语体文,并将译文加以新式标点符号: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日:“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体葬之!”王日:“何如?”对日:“臣请以影雕玉为棺,文梓为椁……(广州旧闻节录部分)

1920年成立的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校址在琼山县城。其前身是广东省立琼崖中学。

3、国文常识题:下列各问句都有两个答案,即(1)和(2),如认为(1)是对的,就在上面写(1)字,如认为(2)是对的,就在上面写(2)字:

一、(  )萧伯纳是(1)俄国的小说家(2)英国的文学家。

二、(  )日知录是(1)清代曾国藩著的(2)明代顾炎武做的。

三、(  )陈寿所著的是(1)三国志(3)三国演义。

四、(  )司马迁作(1)史记(2)汉书。

五、(  )论语是(1)孔子著的(2)孔子的门人记录的。

六、(    )严复是中国的(1)著作家(2)翻译家。

七、(  )文心雕龙是一部(1)小说(2)文学批评。

八、(  )翻译佛经始自(1)晋朝(2)汉朝。

九、(  )论衡是(1)王充著的(2)班固著的。

十、(  )诗经是(1)一个人著的(2)采集当时的民间歌谣。

广州旧闻点评:

广东省的国文考试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文;第二部分是文言文翻译;第三部分是文学常识。

为尽量体现原文的原滋原味,三部分的序号体例保持原样。

与全国其他地方的考试题来比较,广东的国文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居中。

1921年7月21日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址在曲江县城。其前身是1920年由省立韶州中学校易名的省立第二中学。

江苏省国文考试题目

正式试题:

(一)国难期间中学生所负之责任

(二)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说

(三)考试之意义与价值

补考试题:

一、救国必须读书

二、知耻近乎勇说

三、我乡之民俗 

广州旧闻点评:

江苏的考试题干脆利落,就是三篇文章,但是对于三篇文章的字数和体裁没有做任何要求。

与有的省份一样,考题中出现“国难”等内容,因为1937年日军已经开启步步占领中国的计划,国难当头。

考题分为正式试题和补考试题,这个也是所见的14个省市中唯一如此设置的省份。

1920年创建的台山中学。

浙江省国文考试题目

甲:试就下列题中选做一题:(文言白话不拘)

一、述志

二、六年来的中学生话。

三、团结御侮说。

四,我乡的农村状况。

乙:译下文白话,并加标点号(将译成之语抄入卷内,原文不必抄):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兼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同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广州旧闻点评:

浙江省的考题是分为甲、乙两部分。甲部分就是作文题,四选一,强调文言文和白话文不限。

第二部分考题这篇文章,想来很多人是很熟悉的,是当代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之一。

1924年秋,唐富言、张瑞权、吴三立等创办的广州知用中学。

湖南省国文考试题目

 (甲)作文题:

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报吴仇论

(乙)问答题:

 1、何谓诗之六义?

2、文与字有何区别?

3、何谓四史?

4、文学革命运动系何人所倡?其宗旨若何? 

广州旧闻点评:

湖南省的作文题很特别。如果按照当代人的思维来看,估计有部分人难以把握该作文的准确要义。

在问答题中,“文”与“字”有何区别?是不是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

1928年8月创办的广州市立第一中学。先以越秀山学海堂旧址为校址,后迁往黄沙。

绥远省国文考试题目

一,什么叫做新诗?

二、“记事文”与“叙事文”之异同。

三,图解下列各句之文法:

1、我们在学校不十分注意国文文法。

2、学校闹风潮是教育界顶痛心的一件事。

3、有些学生既不与考,又想毕业,宁非怪事!

4、中央以和平手段解决察事。

5、一般青年推崇鲁迅篇文学家。

1930年9月创办的广州市立第二中学。先以西关逢源中约尾民房为校址,后在连庆街建成新校舍。

四、名词分那几种?形容词分那几种?副词分那几种?井各举例。

五、试述修辞学比喻法中之各种式,并举例以说明之。

六、试述修辞单想像法中之各种式,并举例以说明之。

七、试就“做人应自力学起”之旨抒为论文。

八、何者是我中华民国的出路?其各切质具论。

广州旧闻点评:

绥远省是中国原省级行政区,是原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部地区。1954年6月撤销新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绥远省的考试题目别具一格,共八道题,其中第七题是作文题。

广东省立女子中学的部分师生。

青岛市国文考试题目

甲:作文题

国难期间青年应有之觉悟

乙:国文常识

1、何谓五经、三礼?

2、性善性恶之能,各为何人主张?

3、试述王阳明学说之大要。

4、略述六朝文礼之特点。

S、试举唐宋八大家之姓名。

6、何为六书?

7、下列各书其作者为谁(如系译品只要举原著者姓名):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父与子,党试集,先秦政治思想史。 

广州旧闻点评:

青岛是少有的城市单独命题的城市。按照现在的标准,作为高中生,考题“试述王阳明学说之大要”确实不易。

既然是国文考试,但是试题4(略述六朝文礼之特点)更像是历史考题。

1931年9月广州公教女青年会创办了私立广州明德女子中学校,该校前身是法国天主教会开办的圣神女子中学。图为该校校景。

福建省国文考试题目

(一)对于毕业后之计划。

(二)将下面言文为白话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贿秦耶?曰: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疆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贿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亦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广州旧闻点评:

福建省的考题似乎没有作文,因为考题一“对于毕业后之计划”更像是一篇报告。

30年代初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部分学生在广州白云山黄婆洞合影。

河南省国文考试题目

作文题:

顾亭林以士大夫无耻为国耻试伸其旨

问答题:

(1)试略述六书之名称及其义界。

(2)诗骚之分别述要。

(3)文学中古文之说倡自何代以何人为最著?

(4)汉代有何长篇叙事诗?  

广州旧闻点评:

河南省考题一个是作文,一个是问答。

广州知行中学的铜乐队。

广西省国文考试题目

(1)作文题:

青年的苦闷

(2)将下列文言,用适当的词句,译为白话,并加上标点: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淡,生庄公及共叔段,壮公悟生,惊姜氏,故名日悟生,途恶之,爱共权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日:“制,岩般邑也,虢叔死焉,他邑惟命”,请京,使居之…… 

(3)下列各问句,每句都有三侧答案,在这三个答案中,你认为那几个是对的,就在括号裹,写上那几个号码。

1、(    )经史子集叫做(1)四部;(2)四书;(3)四类。

2、(    )许叔重的六书次第和名称是(1)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2)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3)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弊。

3、(   )凡是收音相同的字,就叫做(1)反切(;2)双声;(3)叠韵。

4、(  )普通所指的十三经是(1)周易,尚书,毛诗,周体,义礼、礼记,春秋,左傅,公羊传,,孝经、论语,孟于,尔雅;(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尚书,毛诗,周礼,春秋左傅,公羊传、穀梁傅,孝经;(3)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经,小学,老子道德经,南华经,冲性至德经。

1912年10月,广东高等学校改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实行高中三年、初中三年新学制,为广东学校试行新学制之始。

 5、(  )今文尚书书是(1)伏生口授晁错的二十八篇;(2)汉武帝时所得的竹简尚书;(3)东晋梅颐所上的尚书。

6、(  )春秋外传就是(1)战国策;(3)国语;(3)史记。

7、(  )史记的世家体例,就是汉书的(1)本纪(2)志(3)列传。

8、(   )做中说这部子书的是(1)周李耳(2)隋王通(3)汉董仲舒。

9、(   )道学的开祖是(1)周敦师(2)朱熹(3)程颐。

10、(  )朱熹的理学,世人称为(1)洛学(2)关学(3)闽学。

11、(  )做七发的是(1)枚乘(2)刘向(3)司马相如。

12、(  )做两都赋的是(1)东方朔(3)扬雄(3)班固。

13、(  )建安七子就是(1)孔融,王乐,徐干,陈琳,陆机、阮瑀、应汤,刘桢(2)稽康,阮籍,张华,傅玄,陆机、潘岳、左思(3)曹操,曹不,曹植,杨修,繁钦,刘琨,郭璞。

14、(  )做浣溪沙这首词的是(1)南唐后主李煜(2)后唐壮宗李存勖(3)唐昭宗李晔。

15、(  )钟嗣成的录鬼锋是一部(1)小说(2)剧本(3)叙述元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的书。 

广州旧闻点评:

民国时期广西没有“自治”一说,所以叫做“广西省”,而不是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从可见的考试题来看,广西的考题是字数最多的一个省份,创记录的。

和上述的个别省份的考题一样,序号的标识与现在大不同。

1889年,两广浸信会教友冯景谦(左)、廖德山(中)和李济良(右)等,在广州德政街雅荷塘创办培正书院。1890年迁大塘街。1892年迁珠光里,改名培正书塾。1903年易名培正学堂。1906年改称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1907年迁东山培正街。1912年改称培正学校。1916年增设中学部,改名私立广州培正中学。下图即为东山培正。

山西、河北、北平

国文考试题目

山西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已试申其义

河北省:

过去三年学校生活的回忆

北平市:

试述我之治学方法

广州旧闻点评:

北平、山西省、河北省的考题,是比较“奇葩”的,就是一句话,应该是作文吧。

其中山西与河北两个省的作文,差别又是如此之大:一个是晦涩的有些看不明白,一个是大白话到不能再白话的地步。

广州岭南中学1921年级女生合影。

上海市国文考试题目

(甲) 翻译:

一) 译下列一节为文言:

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渡到清凉山来。这清凉山是城西极幽静的所在。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背后。那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养了五个儿子,最长的四十多岁,小儿子也有二十多岁。老者督率着五个儿子灌园。那园却有二三十亩大,中间空隙之地,种了许多花卉,堆着几块石头。老者就在那边盖了几个茅草房,手植的几树梧桐,长到三四十围大。老者看看儿子灌了园,也就到茅斋生起火来,煨好了茶,吃着,看那园中的新绿。

 执信女子中学的学生在野外活动。

二)译下列一节为白话文:

绩溪城处于万山之中,弹丸小邑,民情淳朴。近城石镜山,由山湾中曲折一里许,悬崖急湍,湿翠欲滴。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亭左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俗傅能照前生。黄巢至此,照为猿猴形,纵火焚之,故不复现。

(乙)测验

一)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是何书?

二)何谓四声?各举二字为例。

三)兼爱是何人的主张?“无为”是何人的主张?

四)韩柳欧苏是四个甚么人?

五)何谓三通?

六)诗经中的国风,相当现代的何种诗体?

七)“之乎者也”四字,在文法上不同的情形如何?各一句为例。

八)“人其人,庐其庐,火其书”,指出此句中之动词与名词。

九)“蚕食”二字作何解?在文法上“蚕”字是何词类?

十)“大哉孔子”一句,是何种修词学上的作用?

广州旧闻点评:

上海的考题分为甲、乙两个大题。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种形式估计现代人一般很难做到。测试题中的覆盖面相对也比较广。

1921广州中学实行男女同校的报道。

广州市国文考试题目

文科:

一,作文:

与友人论文书

二、答问:

1、试述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者之别。

2、试言风雅颂之意义 。

理科:

一,作文:

善作者必期善成说

二、下列文句试解释之: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师范科:

论国语教学与文艺研究之异同

广州旧闻点评:

最后我们说说广州市的考题。

广州市不采用广东省的,而是单独出题,可见当时广州市的教育状况。

广州市的考题更是独特:分为“理科”“文科”和“师范课”,三种不同的试卷

1925年秋成立的广州知行中学。

看完这些民国时期的作文题和语文题,有什么感受呢?

不妨一言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发现1933年清华入学考卷 英文作文写三国
见识一下法国高考作文题目 | 博客论坛
80年前“高考”:考试科目天差地别考生赶场跑断腿
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副组长点评作文题
菜鸟备考英语四级的一点绝招
2016广州中考语文(真题 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