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下,哪里玩?带你逛逛民国时期广州大学城……

导读

从惠爱东路总站上车,只收毫洋二角,沿途风景优美。

一路向东向北,便来到石牌,来到1934年的中山大学。

“一个中大校、半个广州城”,

让我们穿越回去民国时期,去逛一逛当时的广州大学城。

从惠爱东路总站上车,只收毫洋二角,沿途风景优美。一路向东向北,便来到石牌,来到1934年的中山大学。

山水中大 田园中大

石牌校区,在民国时期也是荒山野岭,原属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农场所。

1925年8月,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把石牌校区所在地开辟成第二农场,面积约2700多亩。

1928 年,考虑到第二农场一带辽阔、农田较少等条件,国立中大校方筹划在该地建设石牌新校。同时广州市政府又拨给相邻荒地约6000多亩,作为石牌校园的一部分。

图为民国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 。

能够充分利用这片东郊的荒地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成这样一座东西对称的大学,足见当时策划者深谙中国古建筑依山傍水的情怀。

格局清晰的山水地貌之势,这对石牌校园整体规划与建筑布局起到决定性影响。

图为民国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 。

原中大校园的建筑,建筑呈现钟型分布,据说当时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取“钟”字型和中大的中以及孙中山的中字同音,更有警钟长鸣的味道。

能够充分利用这片东郊的荒地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成这样一座东西对称的大学,足见当时策划者深谙中国古建筑依山傍水的情怀。

格局清晰的山水地貌之势,这对石牌校园整体规划与建筑布局起到决定性影响。

整个学校的布局呈现钟型结构对称,农学院位于学校最顶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农为先的格局。

只是可惜因为抗日战争的关系,原本位于农学院顶部的主教学建筑并未完工。如今该地在1997年建成了华农的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前,石牌校园基本实现了建设计划,除大礼堂、博物馆、农学院等几处建筑未及建造外,其余100余栋建筑和构筑物先后建成,呈现出依山傍水、红砖绿瓦的校园布局与建筑风貌。

探索路线

华工部分

体育馆↣↣↣文学院(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

化学工程学系教室(华南理工大学6号楼,建筑红楼)↣↣↣理学院化学工程教室(华南理工大学7号楼,华工红楼)↣↣↣工学院机械电气工程教室(华南理工大学8号楼)↣↣↣土木工程学系教室(华南理工大学9号楼)↣↣↣电话所(华南理工大学29号楼旁黄色小楼)↣↣↣强电流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号楼,现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发电所(西湖北侧)↣↣↣女生宿舍(华南理工大学西二宿舍)↣↣↣男生宿舍(华南理工大学东一东二东三东四宿舍)↣↣↣百步梯(半山西路)↣↣↣法学院(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日晷台↣↣↣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2号楼)↣↣↣游泳水池旧址(华南理工大学2号楼东南侧)↣↣↣孙中山铜像↣↣↣-图书馆↣↣↣刘义亭↣↣↣校训石。

华农部分

理学院数学物理天文楼(华南农业大学4号楼,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楼(华农5号楼,校史馆)↣↣↣石坊钟亭(4号楼侧)↣↣↣农学院农学馆(华农农学院图书馆,3号楼)↣↣↣农学院农林化学馆(华农人文与法学学院院楼,2号楼)↣↣↣传达室(2号楼后,今华农杀虫植物标本园的一个门)↣↣↣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9号楼,现兽医学院)↣↣↣天文台(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10号楼)↣↣↣利寅住宅(工程训练中心,东面为利寅教授住宅)↣↣↣红满堂↣↣↣中大青年团(华南农业大学15号楼)↣↣↣教员娱乐场(华南农业大学13号楼)↣↣↣农学楼(华南农业大学14号楼)↣↣↣丁颖故居(14号楼东侧)↣↣↣教职员宿舍(16号楼,华农图书馆,红满堂对面)。 

1.农学院农林化学馆、农学院农学馆

1.1 钟型布局的顶端,是以前中山大学的农学院,两馆以圆形的草坪为界分居两侧。

1.2 农学院农林化学馆现为华南农业大学2号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10月19日。

1.3 该建筑于1938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弹击中,战后重修。现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科学院大楼。

1.4 1938年,2号楼农学院农林化学馆被侵华日军的炸弹炸中,战后重新修建。这座建筑屋檐下有绿、黄色镶嵌的宫廷彩绘,与旁边柱子形成华表状。正面大门前面有一路台阶,宽5.6米,左右有栏杆扶手,亦饰有祥云浮雕。二楼门额上刻“华南农学院”。

1.5 农学院农学馆现为华南农业大学3号楼,建于民国20年(1931)11月16日。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3层宫殿式建筑,红墙绿瓦,台基是磨石米,很有一种古典美。檐廊边上有朱红色栏杆,望柱上饰以浮雕葫芦寿桃。

2.传达室

2.1 传达室位于二号楼后面,是一栋并不起眼的建筑.

2.2 不过瓦当上显眼的“中大”二字的雕刻,证据确凿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原来中大的传达室。如今这里是杀虫植物标本园建筑。

3.天文台

3.1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越秀中路有一座原中山大学校址的天文台,但我估计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华农也有一座天文台,这个是越秀中天文台的姐妹台,比老中大校区的晚9年出生,1938年落成。

 3.2 天文台处于华农最高“坡”的坡顶,四周古树围绕,环境幽谧,一般很难发现。

3.3 话说的这个坡的具体位置在哪呢,一点就破。食品学院、艺术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看似在一片区域,但其中大有乾坤,它们都是建在坡脚,只是因房太高而挡住了这可怜的小坡。

3.4百年来的风吹雨打,使她更有魅力,如今她成为华农10号楼广东新农村政策研究室和茶叶全书编委会,而她的副楼,也成为一个后现代风格的茶馆。

4.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

4.1 研究院现为华南农业大学9号楼的兽医学院,墙有一连州青石碑“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研究院奠基于此 校长邹鲁书”。

4.2 1935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设立研究院。

5.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楼

5.1 该片建筑为当时中山大学最核心部分,也就是钟的右中部部分,目前为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柏林墙交界旁。而柏林墙的建立人文地将两校隔离,个人觉得这是最破坏原有景观的做法。

5.2 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现为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建于民国23年(1934)10月19日。

5.3 该楼坐西朝东(方向90度),通宽107米,通深42米,占地面积4494平方米.前有草坪,风景秀丽,视野开阔.风格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整个建筑气势磅礴,美观大方.形制上有一些特别之处,正面呈凹字形,分为主楼和衬楼。

5.4 绿色双龙头含琉璃正脊,垂脊上有走兽五件,分别是狮、羊、貔貅、麒麟和鹏,前面有仙人骑马。

5.5 如今,这里成为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史馆,二楼是介绍农学院的历史进程,三楼则是丁颖纪念馆。

5.6 校史馆内布局精美,真实地反应了民国时期的壁灯、吊灯等,还有民国时期的大教室,置身其中,你能感受到回到民国的时光之旅。

5.7毛泽东主席题字“华南农学院”真迹也在校史馆中展出。

5.8 华南农学院牌匾,成为了如今华农对外宣传有有力的窗口。吸引了各方游客学者在这里拍照合影。

6.理学院数学物理天文楼

6.1站在华农和华工的交界,再看看如今华工7号楼,原理学院的另外一栋建筑,会让你浮想连篇。两个建筑都是同一个类型的,你能感受到两所院校的千丝万缕关系。

6.2 理学院数学物理天文楼现在是华南农业大学4号楼马克思主义学院。

6.3 该建筑的亮点在于局部。屋檐上面有琉璃瓦当和如意滴水。

6.4 这里是整个老中大校区中栏杆最多的建筑,图案也与其他同时期留下的华农建筑有所不同。

6.5 因地势修建的斜坡踏道,栏板上镶有葫芦瓶,非常古朴。

7.石牌邮局

7.1 原石牌邮局已经是一个消失的建筑,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其中一个最悠久的邮局,其特殊的历史地位理应在我这篇文章中呈现。

7.2 如今的石牌邮局这个地方已经成了柏林墙,现华工邮局旧址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工培训楼。

8.狮头喷水池

狮头喷水池位于华南农学院4号楼后.建于民国24年(1935),近年重修。

9.理学院化学工程教室

9.1 理学院化学工程教室现为华南理工大学7号楼,又称“华工红楼“.始建于民国22年(1933)3月1日,次年10月竣工,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

9.2 该栏杆、仿柱、斗拱和脊饰,这个建筑在老中大的建筑群中特色很鲜明,风格几乎和华农4号楼完全一致。可惜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一个柏林墙确实隔开了两个漂亮统一一致的建筑。

10.理学院化学工程学系教室

10.1理学院化学工程系教室,又称建筑红楼。

10.2 位于华南理工大学6号楼。民国22年(1933)奠基,次年竣工。

10.3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办公楼,室内已重新装修,但原有结构保留完整,气势宏伟.该楼坐东向西,呈现凹字形结构。和华农5号楼结构相仿。

11.石坊钟亭

11.1 石坊钟亭位于华南农业大学4号楼右前方.建于民国23年(1934)。

 11.2 亭为六角攒尖亭,亭高约7米,台阶长约3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四周被草丛树林包围,风景优美.亭顶盖绿色琉璃瓦,6条飞脊为橙黄色琉璃,有绿色琉璃瓦当和如意形滴水,仿柯林斯式柱子,亭内大钟已不存,但挂钟的钩子还在顶上.栏杆竖间条之间有一个形状如斧头的木钟,旁边有一大字,寓意“中大”。

12.工学院机械电气工程教室

12.1工学院机械电气工程教室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峨眉山路8号楼。

12.2 建于民国22年(1933)3月1日,1934年竣工.现为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工具分会所在地。

12.3 该建筑为中西合璧的红墙绿瓦宫殿式风格,其南面两个门廊的构建应是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而屋顶歇山顶、正脊、兽件和大门两旁的须弥座、栏杆的雕饰、抱鼓石及檐下的双重桁饰等,都吸收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华。

12.4 内部结构是传统的中国四合院结构,这个和早期中大在文明路校址的结构是相吻合的。

13.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室

 13.1 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室现为华南理工大学9号楼1933年建成,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13.2 一座喷水池能把一座建筑装饰得惟妙惟肖。

13.3 这座现为9号楼的古典宫殿式建筑,平面采用传统的合院式布局,框架结构,红墙绿瓦。

14.文学院

14.1 文学院位于华工东侧山顶,是石牌校园最富创意的建筑。 

 14.2 其主体高三层,前出两层高门廊,绿琉璃瓦歇山顶上用孔雀为脊饰,独具匠心;两翼为平顶,出小挑檐。内部楼梯用彩色水磨石做成,70余载仍光洁可鉴。前面四条大梭柱,大气磅礴,柱头画有飞机大炮等图案,是文学院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14.3 文学院楼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泰山路5号楼,用以纪念全省党政军机关人员按薪捐助建校。建成之后,钟敬文、朱谦之等名师曾在此授课;日占时期,日寇称其华丽的宫殿式的文学院,将之作为南支派遣军总部,司令田中久一的办公地;华工成立后,曾作为物理、电工等的教研用房,04年起归政管学院使用。

15.百步梯、法学院、日晷台

15.1 很多人都知道在广州越秀山有一座百步梯,而隐藏在原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充分利用地势也修建了一座百步梯。

15.2 百步梯位于华工的中山广场西侧,倚山向阳,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华工学子便沿着这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开始了新的一天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生活。当年兴建百步梯的初衷,就是为了引导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攀登。

15.3 百步梯体现着一代代华工人所历经的沧桑岁月,已经成为华工学子奋进拼搏精神的象征。

15.4 登上百步梯,就是法学院。法学院在山顶,象征着法律的至高无上。

15.5 法学院楼现为华南理工大学西山东路12号楼。始建于民国22年(1933)10月10日,1935年竣工,由海外同胞捐资建造。

15.6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红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中间的主楼有3层,屋顶为庑殿顶,二重檐,绿色琉璃正脊,两端的大吻为龙头,口含正脊。绿色琉璃瓦当和如意形滴水。

4条垂脊中间有龙首,下端有走兽五件,分别为马、狗、狮、鹏和麟,最末端为仙人骑凤。第二层上有一重绿色琉璃瓦檐,红墙中突现10根巨型红色檐柱,非常雄伟。中有汉白玉石额,上刻“法学院”。

楼前面有8级台阶,两边有垂带栏杆,栏杆的望柱上四周有浮雕花纹。最下面一根望柱下侧有抱鼓石,上面有浅地浮雕纹饰。台阶上去是一个比较窄小的月台,无特别之处。两边的衬楼屋顶为歇山顶,脊饰和瓦面与中间主楼相同。

15.7 而在法学院前面,则是日晷台。始建于1935年,目前日晷台保存完好。

16.工学院教室、泳池铭

16.1工学院教室现为华南理工大学2号楼。建于民国24年(1935年),该建筑形制比较有特点,除左右有衬楼外,后面还有副楼,而且是框架结构,可以从大楼的正面穿过该楼,直接到主楼与副楼之间的天台上。这可能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唯一这样结构的建筑。

16.2 目前(指2018年探访的时间)的2号楼正在装修,我没法近距离观看起特有建筑的特色,也没法看到邹鲁校长在中大石牌校区奠基仪式上所刻的题字。但是一旁的泳池铭,我还是能找到相关的痕迹。

16.3 当时清华日军把中大校区当成了司令部,并在工学院旁修建了游泳池。目前泳池长留,欲告学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7.体育馆

17.1体育馆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东路,始建于民国25年(1936)6月30日。该建筑坐北朝南,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由主楼加两边的衬楼组成。已改作电影院使用,内容结构和外部都有些改动,但外部改动较小,基本保持原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7.2 个门楼上的二楼各有1个飘台,两边的衬楼为红砖所砌,有4个窗,中西合璧,融汇古今,极具特色。

18.红满堂附近建筑

18.1 现华南农业大学的13、14、15、16号楼,以前分别为教员娱乐场、校医室、中大青年团和图书馆。

18.2 民国时期,这里曾经被作为教职员宿舍,建国后这里曾经被作为图书馆和行政楼。和对面的红满堂遥相辉映,这里一直都是被作为华农毕业生摆拍毕业照最爱的场所。

19.发电所、电话所

 19.1 中大旧址发电所位于华南工业大学校内,杨锡宗作品,现活化为华工发电所西餐厅。

19.2 如今建筑上的烟囱已经被拆掉,成为了广大校园职工品尝美食的场所。

19.3 插播一下广告,我真心觉得发电所西餐厅和不错,物美价廉。而在菜单里面,居然也有不少旧中大老照片,历史感十足。

19.4 而在不远处的29号楼旁一个不显眼的建筑,这里曾经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工电话所。墙壁已经刷成黄色,通过岁月裂痕能看得出其曾经辉煌特殊的地位

20.孙中山铜像

20.1 过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前的孙中山铜像,我们能略知一二这里曾经就是作为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的痕迹。原本孙中山铜像后面,是原校园的礼堂。

20.2如今礼堂已经变成了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是一座苏式建筑。

20.3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校园里还有这么一座礼堂,是什么情况呢?

21.宿舍和食堂

21.1 原中山大学的宿舍概念,秉承着男左女右的原则,其中有五栋宿舍位于位于洞庭湖以东,向西围成半圆,以捐资人的名字命名。

21.2 正门门额题“芝霆宿舍”、“中孚宿舍”、“广西宿舍”,五幢男生宿舍位于洞庭湖以东,向西围成半圆,以捐资人的名字命名。其中“芝霆”就是指民国时期的赌王“霍芝霆”。霍芝庭1915年起在广州开办烟赌业,1925年后,先后在宋子文、陈济棠的支持下,大办烟赌业,以所得利润开办企业。1931年,陈济棠将广州烟赌业全部交由霍来承办,霍垄断了省城的山铺票承办权,他在全省各地设立赌业公司,参与当地赌牌的投标,成为广东屈指可数的巨富、赌王。

21.3 男生一到五栋宿舍即现在华工的东二、东三、东四、东五、东六等几栋房子。走近这些以前的男生宿舍一看,现在都已经装上了空调,宿舍居住环境已经大为改善。

21.4 两幢女生宿舍位于法学院北边山脚,面对洞庭湖,其中的一幢不仅有阳台,而且有豪华的门厅.三层的单身教师宿舍,建在洪泽湖北岸。即现在的华工内的西二、西三两栋宿舍。

21.5 个人感觉,两栋女生宿舍保养得没有男生宿舍那么完整,尽管内部居住环境已经有所装修,但整体居住环境依旧有盖申空间。

21.6 而在现在华工的东区,也有几座宿舍游离在主校区外。其中男生第六~九宿舍,现华南理工大学辽河路26、28号,松花江路13、17号。

21.7 在现华工东区,依旧保留着许多当时中大乙种丙种教师的宿舍,即使是现在由于这里地势复杂,经常都成为小偷光顾的地方,更何况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了。

21.8 相比较来说,丁颖教授的住宿环境,则会好不少。

21.9 如今的华工东区宿舍,空气清新,树木茂密,无不透出着一股浓郁的书香。

21.10曾经的中山大学第一食堂香园,目前依旧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食堂继续使用。

22.明远亭

22.1  明远亭 这个建筑在我四次的石牌寻访中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远,我并没有能找到其真正的位置,殊为遗憾。

22.2 曾经的一次,我在广外艺的一个小山坡中与之擦肩而过。

22.3 明远亭,旧时石牌大校区的民国建筑,先系中大地盘,后系广工地盘,现系广外艺地盘,亭碑置于华工,与工农老建筑遥相呼应。该亭坐落五山制高点,可俯瞰石牌校区。

22.4 很奇怪的是,明远亭铭居然和老校碑石,在位于华工2号楼东侧找到,嵌墙上的为“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而躺地下的则为“明远亭铭”,“舍记”为时任校长邹鲁所撰写,记述石牌校区现况及远景,1998年被发现已崩裂残破。碑石置于山腰角落,无人问津。

22.5 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把这么重的石碑藏至华工2号楼东侧,直到1998年才重建天日,这个真是一个巨大的疑团,无从考证。

民国的遗物,字迹已经很不清晰,但碑文的内容还是能在网上百度得到,对于研究那个年代石牌状况及远景,还是很有历史看点。

23.工学院强电流实验室

23.1 在一开始,我并没有把该建筑列进我认为值得描述的范围中,原因在于该建筑的保护方式实在让我很失望。 该建筑原为石牌校区其中的三期建筑的杰出代表,但如今虽现建筑基本框架仍存,但内外都已彻底改造,华工文物普查时曾对该实验室做过鉴定,该建筑已经没有了保护价值。

23.2 建筑如今是华工的10号楼,现为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的改造已经完全违背了建筑原本的初衷。该失败历史建筑保护的例子,将成为我们对于历史建筑重新鉴定的一个重大历史记号。

24.刘义亭

24.1 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梁山山腰上,伫立一山间小亭——刘义亭,它是为纪念晚清抗法援越和抗日保台著名将领刘永福,在地处刘永福当年屯兵遗址。

24.2 由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云樵捐资千万建造而成,此亭始建成于1937年2月,而后1987年和2005年两度修缮,以纪念将军功绩,供后人缅怀。

25.正门牌坊

25.1正门牌坊位于五山路斜坡处,建于民国24年(1935)。该牌坊是原中山大学的正门牌坊,它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在细部的装饰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所有石柱的顶端装饰都比较漂亮,而左右的华表、石鼓以及上面的浮雕都较精美,抱鼓石上的雕饰也很精美。中门两边柱上的小狮子很精致,装饰恰到好处。

25.2现在的正门牌坊位于五山路和广园快速路交界之处,如今在牌坊上也挂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两块学校的牌匾。

25.3 以前小时候总会觉得奇怪,为啥在华农和华工这里会有中山大学的牌坊呢?现在总算搞清楚了。

26.西门牌坊

26.1 远在东莞庄路的尽头,还有一块中山大学的牌坊。这个西门牌坊位于五山街华南理工大学长江北路(东莞庄粤垦路口)斜坡处,建于民国24年(1935)。

26.2 这座牌坊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与传统的中国古建筑牌坊有很大不同,但在局部装饰上能看出我国古建筑的遗风。

26.3 牌坊匾额心正面刻:“国立中山大学”,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下款被凿去。背面刻中山大学原来的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正面和背面的字曾被抹掉,还留有痕迹,能辨认出来。如今的西门牌坊经过了保护,在2014年经过了重新修缮,彻底恢复到了原民国时候的壮美。

27.校训石

27.1很多人都知道现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校区这块建筑以及中山大学的校训,可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校训原本的校训石并不在康乐校园,而是在现华工北校区的一个小山包上。

27.2 校训石刻位于五山街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学生宿舍区一小山包上,前面有空地,周围树木包围,视野开阔.刻于民国23年(1934)。

27.3 校训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举行成立典礼时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0字训词出自《礼记中庸?哀公问政》.落款人邹鲁为当时中山大学校长。2002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为文物保护单位。

石牌校园从一片荒地发展成30年代初见规模的中大新校,校长邹鲁四处奔走,出力甚多。按他回忆录的说法,“当时焦头烂额的情形,真非笔墨所能形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他可谓感触良多,而这八个字体现的创业精神,在30年代和战后复校后都被广为宣传和倡导。例如他的诗作“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又如40年代初在坪石的撰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把我们母校的石牌校址建成大学城》。尽管同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字的石碑早已经不知所踪,这八个字也刻在了风景石上,给学生长久的教育。而后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成为了中大的校训。

结束语

小时候的一条铁路之隔,让我对于五山地区还是有点陌生, 2014年底举办的民国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唤醒了我曾经对五山地区建筑的注意。

除了石牌邮局、水塔、中山纪念堂等少数建筑已经不存在,石牌校区原先建筑基本上得到十分完整的保护,是广州天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大型建筑群,有力地回击了关于天河区是新区没有历史文化的偏激思想。石牌校区其建筑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且造型优美,装饰繁复,中西合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我自己也用了前后四次的时间,在中山图书馆及石牌校区实地拍了不少老中山大学的建筑。感谢微博博主@广州的历史脉络 提供给了我许许多多石牌校区老照片及相关信息。此文不少描述建筑历史的文字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史馆及相关研究资料,如今华工华农新建的地标建筑我并未在此文提及。如有部分史料错误,欢迎指正。

                     ——作者:猴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不得不知道的华工故事| 石梯砺步
迈拓分享 | 走进华工——找寻岭南现代建筑的“夏式遮阳”
近七年一本文科/理科对比分析:华工录取排位飙升
昔日的四大顶尖工学院 今朝谁主沉浮
广东高校“双子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高校“双一流”资金分配方案:中大4亿华工1.7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