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动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推动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发展中小城市,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加速城市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新建城市。二,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曾是世界各国城市起步阶段的共同选择,无论哪个选择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的初级形态都是由农村居民演化为小城镇开始的,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聚集演化为城市的速度和规模不同而已。小城镇成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建立起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空间的有机联系。小城镇承担起"二传手"作用,把城市文明和经济要素,逐步扩散至广大农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二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状

(一)基础条件

1.小城镇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80年全省建制镇已上升到114个。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统一实行镇管村体制,放宽了建镇条件,实施了新的设镇标准。同年,全省乡改镇112个。至1986年,全省建制镇达297个,比1980年增加了183个,增加1.6倍。

1992年,省政府为加快我省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经济尽快登上新台阶,结合我省实际,作出了发展小城镇重点向铁路。公路沿线和沿边境地带倾斜的七条规定,使我省小城镇又一次得到了迅猛发展。1992年,全省乡改镇106个至1996年共有建制镇446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48.5%。

2)稳步发展阶段。自1995年后,我省小城镇数量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1995年至1999年末,5年共发展建制镇58个,平均每年发展11.6个。截止1999年末,我省小城镇已达454个,土地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07.9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2.5%。其中非农人口338.2万,占全省镇总人口的30.5%,占全省非农人口的30.1%。

2.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

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省小城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显示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及对其利用程度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各镇具有不同区位和资源特点。

我省小城镇多数位于交通枢纽、经济相对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从历史延革看,有些镇是历史形成的老镇;从资源上看,我省小城镇自然资源潜力很大,具有丰富的土地、水、矿产、能源、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

1)东部山区、半山区。包括延边州和白山市的全部,通化市的通化县和集安市、吉林市的故河和烨甸市所辖的258个镇。主要是资源优势,其重点是林业、矿产、人参、中药材、鹿茸。林蛙、苹果梨、山野菜、食用菌等产业。

2)中部平原区。包括长春市、辽源市、吉林市的舒兰、永吉、磐石、四平市的公主岭、伊通、梨树、通化市的梅河口、辉南、柳河、松原市的扶余、前郭所辖的103个镇。这是吉林省的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基地,重点发展粮食、土特产、畜禽加工业等。

3)西部草原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干安、长岭,四平市的双辽所辖的67个镇。由于草原特点,其主产业是畜牧业,同时发展水产、马铃薯、水果、甜菜、棉花等项产业。

4)城市卫星镇。包括所有大中城市区辖镇,共26个镇。这些镇接受城市的辐射,形成了依托城市、面向城市、服务城市的以加工业、蔬菜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新型卫星镇。

3.国家和省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0年6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完善小城镇的管理体制,使其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10年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全国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从1995年起先后下发了《关于鼓励和扶持省"十强镇"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都从建立小城镇新体制、新机制入手,对小城镇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

(二)小城镇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五"时期,全省小城镇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到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9.4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7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小城镇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升级步伐。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到1998年全省小城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4:29.8:28.8。

1)第一产业

1998年全省小城镇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98.59亿元,比1971年增长近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名40%以上的有291个镇。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业区,种植业占经对优势,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74.8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5-40%的有74个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6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4.3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下的有89个镇,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中部平原区和特产资源丰富的东部山区。

2)第二产业

1998年全省小城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43.03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94%,主要行业包括机械制造、矿产、粮食深加工、建筑建材、酿酒及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五金家具、制药、冶金等。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在3000万元以下的有304个镇,这些镇的工业主要是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粗加工业,品种单一,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提供的利税较少;第二产业增加值在3000万元到1亿元的有110个镇,这些镇也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工业劳动生产率和提供利税居全省中等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在1亿元以上的有40个镇,多是在大中城市周围、交通比较方便、产业化优势明显的地区,工业技术装备较强,劳动生产率较高,提供利税较多。

3)第三产业

1998年,全省小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137.84亿元,比1978年增长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40%以上的有87个镇。全省小城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商业、饮食服务业稳定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旅游、信息、咨询、广告、技术服务、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全省小城镇新兴产业提供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15%左右。

2.市场化程度

各类传统农贸市场日益繁荣,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建立。1998年全省小城镇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50.5亿元,集市贸易额达到95.2亿元;共建各类商品市场742个,其中专业性批发市场537个。市场在小城镇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在显现出来。

3.城镇建设

截止1998年底,全省小城镇实有道路长7061公里,道路面积6735万平方米;共有自来水厂444个,自来水受益镇314个;供水管道长5346公里,排水管道长2138公里;小城镇镇区绿化覆盖面积1131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平方米,有公园78个,面积480公顷。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水、路、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本齐全。餐饮、购物、住宿、交通等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档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全省小城镇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乡改镇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学省小城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开大,主要问题是:

1.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目前,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600人,而在5000人以下6小城镇有262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2.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形成了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产业、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基本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建资金短缺。

全省小城镇多系自然形成的,建设落盾与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全省小城镇的财政投入每年递增,但建设资金缺口优越来越大,加上原先的基础设施老化,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里需改造提高,资金需求压力很大。

4.市场网络发展落后。

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

5.科技人才、管理能人不多。

全省小城镇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大中专毕业生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而且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现有人才常有流失。

6.环境治理差。

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通八达。

四推动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的具体方法。

在吉林生态省的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向生态经济要效益,以保护环境求发展,切实有效的推动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小城镇如何在与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获取市场和人才是小城镇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如何发挥生态学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又是建设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关键

小城镇的生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地方性,小城镇是一个基本上由当地人构成的空间实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环境建设方面容易获得高度认同;

(2)尺度小,小城镇具有人们生活和工作步行可达的小尺度,因而可以避免大城市巨大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带来的空气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3)城外是乡村,小城镇的周围通常被乡村田野和自然山水景观所包围,没有无序蔓延的城乡结合带,是霍华德所追求的天然的“田园城市”;

(4)城乡环境一体,通过河流、残遗的农田林网等将城市与周围的乡村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可以避免在城市中建设大型开放绿地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而将城市建设成为高效紧促的可持续城市形态;

(5)低消费,小城镇在物质生活方面较大城市简单,数量也较少,可以避免过度的物质消费带来的对社会财富的浪费;

(6)低能耗,建设合理的小城镇不会有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节约大量的调温用能,同时具有很好的使用太阳能的条件,各种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小城镇的这些生态上的特点,表明小城镇与生态学应用的基本原则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本地居民安居乐业,大城市中追求过一种简朴宜人生活的人群具有强烈吸引力。

因此,小城镇要健康持续的发展,那么小城镇建设应该围绕如何强化以上生态学的内涵进行。建生态经济模式,发展特色经济。具体想法如下:

(1)进行生态规划.规划的制订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注重与本地区、本省、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部署协调一致。各地要从实际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做好城镇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可操作.如前所述小城镇具有最好的体现生态学思想的天然条件。由于小,小城镇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小城镇规划完全可以由以生态学者为主来完成,是真正的生态规划。

(2)开展生态城市或者可持续城市建设,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是使小城镇朝着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城市环境方向发展,而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目的是要使得任何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会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学是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者都关注城市建设中的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和资源节约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

(3)实施生态工程,生态工程就是那些在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具体工程项目和各种活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少量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运用少量附加能源控制系统的环境驾驭技术,而系统主要能流仍来自自然”。我国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提出了类似的定义,生态工程是“一个特别规划的生产过程系统,其中,运用了生态系统物种共存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①通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将小城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特点的生态系统;②通过将规划、建设和工程融为一体,寻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诸如土地利用、资源使用、自然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和途径;③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尤其减少小城镇对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者太阳能产品(如沼气等)。

(4)发挥政府在小城镇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毫无疑问,政府部门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笔者的呼吁是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更加进一步更新观念和高瞻远瞩,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并将生态学知识的应用、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城市建设视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每个小城镇都可以考虑编制一个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或者可持续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用来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得小城镇生态建设工作日常化。

(5)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小城镇要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结合起来,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产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

(6)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小城镇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发展必须广开资金来源一步建立起以企业和农民出资为主,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外资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机制,共同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积极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小城镇现有的产业结构多以种植为主。其实质为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得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按照非农产业部门-->适宜的中间技术-->商品经济基础-->发展中的小城镇(走向一体化)的思路进行调整。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做法。具体想法如下:

一是加大了以粮油、生猪、牛羊品改为主的种苗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由于草原特点,其主产业是畜牧业.

二是调整优化种植业及草种、树种结构,优化粮、经、饲比重,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特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一体化经营机制不断得到完善。经过招商引资,工业、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拉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

五培植商品经济所需的市场。市场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建好一处市场,就能带动一大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市场规模的大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通过建立各类市场和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接成一个整体,逐步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以双山镇为例,双山镇是一个具有100余年历史的古镇,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民风谆朴,风光秀丽。因境内有大小哈拉吧山而得名。1912年设立双山县,1986年设立双山镇。97年,被省政府确立为综合改革试点镇预备镇。99年,又被省政府正式确立为综合改革十强镇。双山镇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与公主岭市、梨树县毗邻,西距郑家屯76华里,是双辽市东部的重要窗口,现以成为双辽市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著名的国家级公路沈明公路和省级公路长通公路在境内交叉通过。区位得天独厚,交通发达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是重点商品粮基地。区域内年盛产玉米50万吨,年盛产大豆11万吨;有水田标准示范区2处,现以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为主,年产水稻10万吨;年出产淡水鱼类1000余吨,年出栏生猪6.9万头,牛2.6万头,羊4.5万只,禽57万只,现正重点向养牛业发展。盛产瓜果。经过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业、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拉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镇内有农机修造厂、铁木加工厂、酿酒厂、制砖厂、采石厂、塑料管厂、家具厂、绿优米加工厂等厂,乡镇企业已达到17个,还有远近闻名的豆制品加工业。

双山镇的实践经验已可以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经济模式,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上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建立生态经济模式,小城镇建设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相反,小城镇建设的效益可能会很可观,但是资源终枯竭有一天会枯竭。小城镇建设也会山穷水尽。因此,在吉林生态省的建设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向生态经济要效益,以保护环境求发展,切实有效的推动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营城镇化率达62.08% 城镇化质量居全省第1
新任九台区委书记解答为啥要撤市设区
解读昆明跨越式发展的六个“关键词”
荆门市人民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荆门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
罗庄区褚墩镇荣获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规划一等奖
宝鸡市蔡家坡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掠影 打造国家一流汽车产业基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