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昌王之圭
作者:zxc4444 时间:2011-4-4 9:07:04 
1、玉圭概述:
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铲形使用工具如何演变为圭,那是专家考证的事情,但绝不能把玉斧或玉锛也叫成“圭”,今天考古学界有的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玉锛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玉斧、玉锛是使用工具,脱离使用后的“圭”则是精雕细琢供人们玩赏、佩带、摆设的玉器,这时人们已赋予了“圭”以新的意义。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玉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被广泛用作祭祀方位神的重要礼器,还有“朝勤礼见”时用以区别等级的职能以及作符节、祭祖盟誓等多种用途。
古代玉圭的使用以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虽有所制作,但那仅仅是各代帝王为了遵循古制,点缀朝廷威仪时而制作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能见到的玉圭极少,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仿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2、玉圭的形制特点(一):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
许慎在《说文》里说“剡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也说:“半圭曰璋”。我著名考古学家夏鼎认为“作扁平长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
圭,即《周礼·大宗伯》所说的“六瑞”,是由朝廷颁发给有爵位大官的凭证,其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上下有序,尊卑有度。圭的形制、尺寸差异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资料来加以区别,至于《周礼》上的这6种圭(六瑞)亦无详细记载。
见于商代的真正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3、玉圭的形制特点(二):
真正符合文献器形的玉圭,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下端平齐,有小孔,上端呈三角形,中间有脊,两侧较薄。虢国玉圭,形体较小,大小不一,形状相近,下端平齐,上端呈现等腰三角形,两侧也有锋边,或有刃或无刃。近底边有一至二个穿孔,有的无穿孔,均为扁平长条或近长条形。看来虢国玉圭已经形成文献所述类型。从出土数量上来看,虢国玉圭出土数量较少,见于正式报告的,只有虢季墓出土3件,虢季夫人梁姬墓以及其余诸墓葬未见出土,可见玉圭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在西周只有国君才能够使用玉。虢季墓3件玉圭皆出于内棺盖上,和戚、琮、璧、璜、戈等众多礼器放置在一起,说明其功能应和诸礼器相似。玉圭在东周以后出土较多,《周礼》说是“礼东方祭祀大地与先王的礼器和爵位的标志”。但虢国玉圭用途恐怕没有《周礼》所述完备,更倾向于一般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虢国玉圭沿袭了传统玉圭的器形、大小与功能,将其上升为重要礼器,并与西周用玉制度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玉圭的形制基本保持不变。
4、玉圭的分类(一):
常说的玉圭有以下几种: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5、玉圭的分类(二):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玉圭8件,均不像文献所言上端呈三角状圭角的小玉圭,有人认为其中6件可以称之为“琬圭”、“镇圭”和“琰圭”,但是这6件都锋刃,没有呈三角状的“圭角”,夏鼎认为“这8件都不能算作是玉圭,应放在武器和工具类中讨论。”《周礼》中有许多依颜色、大小、纹饰来定名的“圭”,如“大圭”、“谷圭”、“青圭”、“圭”等,但意义不清楚,不知是指玉质,还是指形状或纹饰,有的可能连《周礼》编写者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汉儒们的注释,也多是望文生义。看来夏、商两代出土的玉圭,在当时究竟是不是“圭”,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发现。
6、玉圭的新推测:
有人根据现已出土的玉圭均无发现自名为圭的文字。因此有人认为:夏、商两代所发现的玉圭是一种器名不详、功能不清楚的瑞玉。
同时,奇怪的是,在商代的许多墓葬中曾出土大量石制圭和璋,在殷墟西区墓群的400余座小墓中出土石圭14件,石璋更多。圭的形状上端两边磨薄,但无刃,可见不是实用武器,没有孔眼,也不是佩饰。商代晚期大型贵族墓葬妇好墓没有发现玉璋和石璋。说明圭、璋在商代并不是贵族们使用的礼器。
因此,有人对圭提出一种新推测:石圭可能是由下层社会平民和奴隶发明的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器物。原因是当时平民特别是奴隶根本没有能力得到稀少的玉料来制作礼器或随葬品,但宗教观念又迫使他们寻求易得材料,制作一些符合宗教信仰的器物随葬或还有其他用途,于是石圭兴起,成为中小型墓葬的随葬品之一。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平民化石圭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必然影响到上层社会,石圭也自然地传入上层社会。由于石材天生的缺陷,圭这种器形逐渐被玉代替,走进上层社会的圭变得珍贵,不断有人去研究改造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器物叫作圭,这样玉圭的器形便固定化了。
文昌王之圭
1、玉圭概述:
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铲形使用工具如何演变为圭,那是专家考证的事情,但绝不能把玉斧或玉锛也叫成“圭”,今天考古学界有的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玉锛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玉斧、玉锛是使用工具,脱离使用后的“圭”则是精雕细琢供人们玩赏、佩带、摆设的玉器,这时人们已赋予了“圭”以新的意义。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玉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被广泛用作祭祀方位神的重要礼器,还有“朝勤礼见”时用以区别等级的职能以及作符节、祭祖盟誓等多种用途。
古代玉圭的使用以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虽有所制作,但那仅仅是各代帝王为了遵循古制,点缀朝廷威仪时而制作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能见到的玉圭极少,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仿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2、玉圭的形制特点(一):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
许慎在《说文》里说“剡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也说:“半圭曰璋”。我著名考古学家夏鼎认为“作扁平长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
圭,即《周礼·大宗伯》所说的“六瑞”,是由朝廷颁发给有爵位大官的凭证,其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上下有序,尊卑有度。圭的形制、尺寸差异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资料来加以区别,至于《周礼》上的这6种圭(六瑞)亦无详细记载。
见于商代的真正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3、玉圭的形制特点(二):
真正符合文献器形的玉圭,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下端平齐,有小孔,上端呈三角形,中间有脊,两侧较薄。虢国玉圭,形体较小,大小不一,形状相近,下端平齐,上端呈现等腰三角形,两侧也有锋边,或有刃或无刃。近底边有一至二个穿孔,有的无穿孔,均为扁平长条或近长条形。看来虢国玉圭已经形成文献所述类型。从出土数量上来看,虢国玉圭出土数量较少,见于正式报告的,只有虢季墓出土3件,虢季夫人梁姬墓以及其余诸墓葬未见出土,可见玉圭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在西周只有国君才能够使用玉。虢季墓3件玉圭皆出于内棺盖上,和戚、琮、璧、璜、戈等众多礼器放置在一起,说明其功能应和诸礼器相似。玉圭在东周以后出土较多,《周礼》说是“礼东方祭祀大地与先王的礼器和爵位的标志”。但虢国玉圭用途恐怕没有《周礼》所述完备,更倾向于一般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虢国玉圭沿袭了传统玉圭的器形、大小与功能,将其上升为重要礼器,并与西周用玉制度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玉圭的形制基本保持不变。
4、玉圭的分类(一):
常说的玉圭有以下几种: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5、玉圭的分类(二):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玉圭8件,均不像文献所言上端呈三角状圭角的小玉圭,有人认为其中6件可以称之为“琬圭”、“镇圭”和“琰圭”,但是这6件都锋刃,没有呈三角状的“圭角”,夏鼎认为“这8件都不能算作是玉圭,应放在武器和工具类中讨论。”《周礼》中有许多依颜色、大小、纹饰来定名的“圭”,如“大圭”、“谷圭”、“青圭”、“圭”等,但意义不清楚,不知是指玉质,还是指形状或纹饰,有的可能连《周礼》编写者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汉儒们的注释,也多是望文生义。看来夏、商两代出土的玉圭,在当时究竟是不是“圭”,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发现。
6、玉圭的新推测:
有人根据现已出土的玉圭均无发现自名为圭的文字。因此有人认为:夏、商两代所发现的玉圭是一种器名不详、功能不清楚的瑞玉。
同时,奇怪的是,在商代的许多墓葬中曾出土大量石制圭和璋,在殷墟西区墓群的400余座小墓中出土石圭14件,石璋更多。圭的形状上端两边磨薄,但无刃,可见不是实用武器,没有孔眼,也不是佩饰。商代晚期大型贵族墓葬妇好墓没有发现玉璋和石璋。说明圭、璋在商代并不是贵族们使用的礼器。
因此,有人对圭提出一种新推测:石圭可能是由下层社会平民和奴隶发明的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器物。原因是当时平民特别是奴隶根本没有能力得到稀少的玉料来制作礼器或随葬品,但宗教观念又迫使他们寻求易得材料,制作一些符合宗教信仰的器物随葬或还有其他用途,于是石圭兴起,成为中小型墓葬的随葬品之一。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平民化石圭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必然影响到上层社会,石圭也自然地传入上层社会。由于石材天生的缺陷,圭这种器形逐渐被玉代替,走进上层社会的圭变得珍贵,不断有人去研究改造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器物叫作圭,这样玉圭的器形便固定化了。
文昌王之圭
1、玉圭概述:
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铲形使用工具如何演变为圭,那是专家考证的事情,但绝不能把玉斧或玉锛也叫成“圭”,今天考古学界有的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玉锛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玉斧、玉锛是使用工具,脱离使用后的“圭”则是精雕细琢供人们玩赏、佩带、摆设的玉器,这时人们已赋予了“圭”以新的意义。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玉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被广泛用作祭祀方位神的重要礼器,还有“朝勤礼见”时用以区别等级的职能以及作符节、祭祖盟誓等多种用途。
古代玉圭的使用以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虽有所制作,但那仅仅是各代帝王为了遵循古制,点缀朝廷威仪时而制作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能见到的玉圭极少,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仿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2、玉圭的形制特点(一):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
许慎在《说文》里说“剡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也说:“半圭曰璋”。我著名考古学家夏鼎认为“作扁平长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
圭,即《周礼·大宗伯》所说的“六瑞”,是由朝廷颁发给有爵位大官的凭证,其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上下有序,尊卑有度。圭的形制、尺寸差异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资料来加以区别,至于《周礼》上的这6种圭(六瑞)亦无详细记载。
见于商代的真正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3、玉圭的形制特点(二):
真正符合文献器形的玉圭,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下端平齐,有小孔,上端呈三角形,中间有脊,两侧较薄。虢国玉圭,形体较小,大小不一,形状相近,下端平齐,上端呈现等腰三角形,两侧也有锋边,或有刃或无刃。近底边有一至二个穿孔,有的无穿孔,均为扁平长条或近长条形。看来虢国玉圭已经形成文献所述类型。从出土数量上来看,虢国玉圭出土数量较少,见于正式报告的,只有虢季墓出土3件,虢季夫人梁姬墓以及其余诸墓葬未见出土,可见玉圭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在西周只有国君才能够使用玉。虢季墓3件玉圭皆出于内棺盖上,和戚、琮、璧、璜、戈等众多礼器放置在一起,说明其功能应和诸礼器相似。玉圭在东周以后出土较多,《周礼》说是“礼东方祭祀大地与先王的礼器和爵位的标志”。但虢国玉圭用途恐怕没有《周礼》所述完备,更倾向于一般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虢国玉圭沿袭了传统玉圭的器形、大小与功能,将其上升为重要礼器,并与西周用玉制度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玉圭的形制基本保持不变。
4、玉圭的分类(一):
常说的玉圭有以下几种: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5
1、玉圭概述:
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铲形使用工具如何演变为圭,那是专家考证的事情,但绝不能把玉斧或玉锛也叫成“圭”,今天考古学界有的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玉锛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玉斧、玉锛是使用工具,脱离使用后的“圭”则是精雕细琢供人们玩赏、佩带、摆设的玉器,这时人们已赋予了“圭”以新的意义。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玉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被广泛用作祭祀方位神的重要礼器,还有“朝勤礼见”时用以区别等级的职能以及作符节、祭祖盟誓等多种用途。
古代玉圭的使用以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虽有所制作,但那仅仅是各代帝王为了遵循古制,点缀朝廷威仪时而制作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能见到的玉圭极少,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仿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2、玉圭的形制特点(一):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
许慎在《说文》里说“剡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也说:“半圭曰璋”。我著名考古学家夏鼎认为“作扁平长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
圭,即《周礼·大宗伯》所说的“六瑞”,是由朝廷颁发给有爵位大官的凭证,其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上下有序,尊卑有度。圭的形制、尺寸差异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资料来加以区别,至于《周礼》上的这6种圭(六瑞)亦无详细记载。
见于商代的真正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3、玉圭的形制特点(二):
真正符合文献器形的玉圭,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下端平齐,有小孔,上端呈三角形,中间有脊,两侧较薄。虢国玉圭,形体较小,大小不一,形状相近,下端平齐,上端呈现等腰三角形,两侧也有锋边,或有刃或无刃。近底边有一至二个穿孔,有的无穿孔,均为扁平长条或近长条形。看来虢国玉圭已经形成文献所述类型。从出土数量上来看,虢国玉圭出土数量较少,见于正式报告的,只有虢季墓出土3件,虢季夫人梁姬墓以及其余诸墓葬未见出土,可见玉圭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在西周只有国君才能够使用玉。虢季墓3件玉圭皆出于内棺盖上,和戚、琮、璧、璜、戈等众多礼器放置在一起,说明其功能应和诸礼器相似。玉圭在东周以后出土较多,《周礼》说是“礼东方祭祀大地与先王的礼器和爵位的标志”。但虢国玉圭用途恐怕没有《周礼》所述完备,更倾向于一般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虢国玉圭沿袭了传统玉圭的器形、大小与功能,将其上升为重要礼器,并与西周用玉制度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玉圭的形制基本保持不变。
4、玉圭的分类(一):
常说的玉圭有以下几种: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5、玉圭的分类(二):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玉圭8件,均不像文献所言上端呈三角状圭角的小玉圭,有人认为其中6件可以称之为“琬圭”、“镇圭”和“琰圭”,但是这6件都锋刃,没有呈三角状的“圭角”,夏鼎认为“这8件都不能算作是玉圭,应放在武器和工具类中讨论。”《周礼》中有许多依颜色、大小、纹饰来定名的“圭”,如“大圭”、“谷圭”、“青圭”、“圭”等,但意义不清楚,不知是指玉质,还是指形状或纹饰,有的可能连《周礼》编写者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汉儒们的注释,也多是望文生义。看来夏、商两代出土的玉圭,在当时究竟是不是“圭”,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发现。
6、玉圭的新推测:
有人根据现已出土的玉圭均无发现自名为圭的文字。因此有人认为:夏、商两代所发现的玉圭是一种器名不详、功能不清楚的瑞玉。
同时,奇怪的是,在商代的许多墓葬中曾出土大量石制圭和璋,在殷墟西区墓群的400余座小墓中出土石圭14件,石璋更多。圭的形状上端两边磨薄,但无刃,可见不是实用武器,没有孔眼,也不是佩饰。商代晚期大型贵族墓葬妇好墓没有发现玉璋和石璋。说明圭、璋在商代并不是贵族们使用的礼器。
因此,有人对圭提出一种新推测:石圭可能是由下层社会平民和奴隶发明的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器物。原因是当时平民特别是奴隶根本没有能力得到稀少的玉料来制作礼器或随葬品,但宗教观念又迫使他们寻求易得材料,制作一些符合宗教信仰的器物随葬或还有其他用途,于是石圭兴起,成为中小型墓葬的随葬品之一。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平民化石圭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必然影响到上层社会,石圭也自然地传入上层社会。由于石材天生的缺陷,圭这种器形逐渐被玉代替,走进上层社会的圭变得珍贵,不断有人去研究改造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器物叫作圭,这样玉圭的器形便固定化了。
、玉圭的分类(二):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玉圭8件,均不像文献所言上端呈三角状圭角的小玉圭,有人认为其中6件可以称之为“琬圭”、“镇圭”和“琰圭”,但是这6件都锋刃,没有呈三角状的“圭角”,夏鼎认为“这8件都不能算作是玉圭,应放在武器和工具类中讨论。”《周礼》中有许多依颜色、大小、纹饰来定名的“圭”,如“大圭”、“谷圭”、“青圭”、“圭”等,但意义不清楚,不知是指玉质,还是指形状或纹饰,有的可能连《周礼》编写者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材天生的缺陷,圭这种器形逐渐被玉代替,走进上层社会的圭变得珍贵,不断有人去研究改造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器物叫作圭,这样玉圭的器形便固定化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玉含、玉握、玉戈、玉璜、
圭璋类玉器
古玉收藏,玉料、沁色、纹饰虽至关重要,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六瑞六器——周礼之规
【虢韵藏珍】虢国国君的身份象征——人龙纹玉璋
中国古玉器的种类及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