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族伯氏族谱
userphoto

2022.08.28 内蒙古

关注

蒙古族伯氏族谱

国以史为鉴,族以谱为聚,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既可明世次,别亲疏远近,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受本族各支重托,参与伯氏家谱修撰,并写序言,以期能告慰先祖在天之灵,也为后辈世次延续有序,提供依据。

伯氏祖先,蒙古族人氏,公元一二六〇至一二九四年,随元世祖忽必烈大汗进入中原,历经多年征战,最后统一了中国定都北京,为辅助忽必烈大汗建立元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平盛世以后,人民休养生息,战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此中原在元朝的治理下百姓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据历代老人传说,伯姓祖先是由皇帝下旨,封官进爵,世袭俸禄,后代随伯姓,所以伯姓由此而来。在元朝末年八月十五杀鞑子事件中,因为我们的老祖先为人厚道,平易待人,对百姓很好,没有残害过老百姓,深得汉人百姓的好评,所以反被汉人百姓秘藏了起来,没有被杀掉,才面下伯氏后人的生息与繁衍。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演变,元朝在公元一三六八年改朝换代,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元朝统治,伯氏祖先的后人也因续治者的更选与演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连步走向没落与衰败。于明朝永乐年间,伯氏祖先后容的其中一支辗转多地后,流落到河北沧州,定居在旧沧州北边官道旁以开店为业(后来人们传说的鞑子店),白食其力,繁街牛息。后经多次搬迁与分支,伯氏后人分布全国各地。本次修谱,由于时间所限,只收入了七只伯氏族人,即:沧州市后井街支系、高庄子村支系、书铺街支系、四合街支系、前程子村支系、张家坟村支系、青县打虎庄村支系,以上几支均是在鞑子店村开店的伯氏祖先之后人。

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国内发生了轰轰烈烈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伯氏后人的民族属性发生变化,很多族人根据居住地多数人的民族类别为参考,把民族由蒙古族写成了汉族,在回族居住区的便写成了回族。随着时代变迁,几十年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调整,有的伯氏后人恢复了蒙古族身份,有的已改为满族,有的仍然是回族和汉族,且汉族占大多数。

据上辈老人伯金海在世时讲,伯氏族谱在很早以前因历史原因,被秘藏于伯家姑太太家中,多年后,祖父辈曾出面到姑太太家中问寻,但未曾找到。后来,经过多年的社会与历史变革,知情人员相继过世,从此《伯氏族谱》下落不明。目前经查,老谱丢失情况与青县打虎庄村伯氏族人所说一致,随着子孙后代不断繁衍,伯氏后人数量逐年增加,没有族谱做依据,新生孩子起名总有重名出现,因此,伯氏族人自二〇一三年清明节开始,集众志、聚群力,发起寻找老族谱,续写伯氏族谱活动。

篆修家谱是宗族大事,诸位发起人曾多次就此事进行商讨,并依掌握的情况多处寻访、查证资料,二〇一四年正月初十,曾到沧州市郊达子店村委会,找到了已退休的老支书杨世江老人,就我等祖先在此居住生活和后来迁离此村的原委进行问寻,得到了老书记及村委会多名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他们提供的《达子店村名字的考证》一文中,详细记录了伯氏祖先的迁徙轨迹和生活细节。青县打虎庄村伯俊刚、伯俊亭、伯俊章、伯俊智等几位族中老人,也于近年来开始续写青县伯氏族谱,他们把所知道的上几辈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据他们回忆,他们的爷爷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有关伯氏族谱的事,还要求他们记住族谐中辈分字排列的后八个字,以及他们都在多少世上和上辈人是多少世。以上这些宝贵的信息,都为续写伯氏族谱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物换星移,人世沧桑,抚今忆昔,感激万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近几年的资料考证,伯氏族谱终于篆修完成,主要反映了沧州伯氏家族的人员承传,梳理宗族派别支亲,考察辈分排列,明了长幼次序,以利后人阅览,同时希望伯氏族人继续发扬亲族爱贤,尊老爱幼积德行善的优良传统,团结和睦,勤奋兴家,光耀门庭,昌盛旺族,为兴族利国,做出我们应做的一切。

伯志福

二〇一五年春于沧州

沧州蒙古裔伯氏族谱序言

草原雄鹰,展翅中原、蒙满同宗,回汉异化,英杰后裔,融汇运河,蒙元血统,万派流芳,固根繁叶,泣泪铸谱。吾沧州之伯氏家族,经离散流变而修谱,实乃沧州千古之盛举,悲哉!喜也!叹哉!壮也!渤海之滨,京津之南,运河之畔,河间之地,号称沧州,乃吾故乡。伯氏族人源渊,仍出自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祖先源自漠北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蒙元时代起随军进驻中原,之后定居沧州故城,开府建牙,以巴林.伯颜公之“伯”号为姓,意含由“巴林”复姓改成单一“伯”姓,属化华依氏定姓。在沧邑,祖辈享有风凰展翅状祖坟墓园,据传初建“鞑子店”西北洼苜蓿地,后世名“伯家坟”地,原先茔在乱世之际由三世祖秘移秘葬于此,之后“伯家坟”历三朝遂显露于沧邑。第一世祖茔高盈丈,曾派遣随从家丁世代守墓,至清末茔地达一百五十亩,迄今村北仍有“北菜园子”等地名遗存。祖茔经明季迁至吴官屯,清代又迁葬下营村南,此时“伯家坟”尚有祖坟十九座。吾支出自祖坟东翅一派,西北一支早年被后人分葬他乡,去向已无从考稽。至吾祖父辈,每年仍旧缅怀祭扫,香火未断。上溯至蒙元以降,历经朝代更叠,家族几起几落。明杀同族,清代败灭,日寇杀戮,沧桑巨变,族人迁徙,生灵聚散,几乎灭门,可谓历尽劫难,饱尝酸甜苦辣,同族灾难深重。其间族人适应变故,从善如流,顽强生存,传播香火,生生不息,依然根深叶茂。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吾沧州伯氏同族已演化为蒙、满、回、汉等四族,但均为蒙古后裔;又因“伯”与“白”对音,姓氏承“伯”变“白”,又派生出几支姓氏,实为中华民族之部族、家族和异姓之奇观。据考证,在中原吾伯氏后裔聚居地,当以河北沧州运河沿岸小南门故居脉派为正宗,且又散居沧州城乡、青县、邯郸、天津,远至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凉州和临洮、宁夏银川等地,各支派人数已达千人之多。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草原英雄,绿野牧歌。列祖列宗,金戈铁马。大漠烟孤,浴火重生。祖宗植德,累千百年、开疆辟土,彪炳史册、梦牵魂绕,刻骨铭心。予窃闻族人流变和事迹传说,吾沧州伯氏共同始祖是元朝开国大将、丞相巴林·伯颜公,其后裔主要定居于大运河畔,“鞑子店”祖坟墓园始祖第一世为巴林·伯颜公,“伯颜”一词,蒙语谐音,意为贵族、富有、财物多,蕴意为家族富有天下。予幼年时,曾多次请教奶奶,尚云:吾自嫁小南门伯家,家中太爷、爷爷还健在,家人一直在沧州城居住,听老辈说,伯氏是伯颜公的后代,祖籍关外科尔沁,伯家原来是蒙古人,曾在朝庭当大官,至明代族人大多已从汉人用汉姓。清代从满,属孝庄皇后家族同支,为皇亲国戚正黄旗人,是官宦人家。“九一八”后吾支向西逃难与沧州同族离散,自徙西北与老家失去联系。至予五十余时,曾设想撰《沧州伯氏家谱》、日积月累油然而生,经多方求证,且已发凡设目,以记先辈家族事迹,故尝披阅史志地理杂纪诸册,观诸家沧州史迹,终成对祖辈的怀念之情。吾蒙古姓氏“巴林”者,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军塞”之意,汉译又称巴邻、巴厸、巴哩、巴颐、巴拉、白仁、伯力等同名异译,是蒙古语“巴音”的谐音汉称,是百家姓中的一个复姓,出自元朝末期的东蒙古集团,古代的大辽国所在地,为古老的蒙古族姓氏之一,后有满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告世代相传至今。据史籍《八旅满洲氏族通谱》载:巴林,满译本作Barin,蒙古语名称为Ba,arin~Barin。《史集》作barin,《皇圣武亲征录》作“霸邻”,《南村辍耕录》作“八怜”,《元史》作“八邻”,《蒙古秘史》作“巴阿舌邻”乃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庶妻所生之子“巴阿里歹”后人的部落。成吉思汗时期,该部首领“豁儿赤”受封万户,领林木中百姓,驻牧在叶尼塞河与额尔齐斯河之间。明代后期,蒙古本部内罕哈五部之一称“巴林”,首领为“答言汗”第五子“纳力不刺”之子“虎喇哈赤”次子“速巴亥”(Subuqai)系,入清后以部设巴林旗,隶昭乌达盟。巴林旗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科尔沁草原的组成部分。

壮哉巴林,黄金家族。蒙满杂居,科尔沁裔、旷世神弓,骁勇悍武。智勇双全,开国栋梁、战马嘶嘶,旌旗猎猎,饮马游牧,百年沧桑。千回百转,衍生多处。吾沧州伯氏原籍蒙语“科尔沁”,原意为“造弓箭者”,汉义为弓、弩,即“弓箭手”。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科尔亲,满译本作Korcln,蒙古语名称为QorCin。作为部落名称,不见于蒙元时期的文献,但是蒙元时期怯薛执事有qorCi一种,《元史》音译“火而赤”、“火儿赤”,语释“佩橐鞋侍左右者”、“佩弓矢.....国语日火儿赤”;《蒙古秘史》音译“中豁舌儿臣”,旁译“带弓箭的”。部落名称QorCin源于此,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后裔的封地。明代汉籍有“好儿趁”、“火儿慎”等译名,清代以后多译为“科尔沁”。历史上科尔沁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现内蒙古哲里木盟十旗中包含科尔沁左翼、右翼各三旗。科尔沁草原,早在五千年前的旧时器时代就有人类栖息活动,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北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享有“草原明珠”的美誉。《元史.别里古台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成吉思汗对自己的二弟哈撒尔、三弟别里古台非常赏识,曾说:“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尔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可见他对两个弟弟评价之高。据史记,成吉思汗称帝后,把蒙古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份子分给诸弟和功臣,其中哈撒尔分得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仑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从此“科尔沁”由军事机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蒙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

马头琴声,耳旁尤响。天山南北,狼群图腾,高原大漠,壮怀激烈。赫赫战功,巍峨华夏,伯氏第一世祖巴林·伯颜公,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生于西亚的伊儿汗国,蒙古巴邻部人,巴林氏,蒙古将军之后,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通蒙汉,有文才,以深略善断著称,能诗能曲,蒙古帝国开国功臣,信仰也里可温(基督)教,有侧室信奉伊斯兰教,《新元史》有传,被眷为元代“军神”。巴林·伯颜公远祖为巴林·孛儿只斤公。曾祖巴林·述律哥图公(失儿古额秃)原臣属泰亦赤兀部首领,后臣属成吉思汗。祖父巴林·阿刺从公(阿拉黑)、祖叔父巴林·纳牙阿公都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长于骑射,忠心不二,追随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均为成吉思汗随从亲信,得力干将,开疆拓地,智勇双全,分别担任八邻部左千户长及断事官、中央万户长。至父亲巴林.晓古台公和公本人臣属成吉思汗幼子托雷家族。巴林·伯颜公,生长于西域,精通蒙、汉、波斯三种语言。元世祖至元初年,公为旭烈元使臣,奉使到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入朝,受到忽必烈赏识,留作侍臣,与谋国事。南宋咸淳元年,(元至元二年,1265年),拜公中书左丞相,后迁中书右丞。咸淳六年(至元七年,公元 1270年),公改任同知枢密院事。南咸淳九年(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任命公为伐宋元军最高统帅。至元十一年(1274年),公统帅二十万大军攻宋,如统一人,指挥阿术和阿里海牙在阳逻堡夹击大破宋军,攻取汉口,宋军伤亡数十万,取得鄂州之战的胜利。随后,公统兵东下,水陆并进,在丁家洲大破宋军,歼灭其主力。至元十二年(1275年),公率军占领建康(南京),随攻破常州,屠城。至元十三年(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公指挥大军攻陷宋都临安,宋降国亡俘虏宋端宗、谢太后等北还,共取南宋境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余县,宋亡公成功还朝,口不言功,行囊仅随身衣被。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宗王昔里吉等叛,执北平王那木罕,白阿力麻里东犯和林,公奉命率师北上,大败叛军于斡耳寒河(今鄂尔浑河)。至元十八年(1281),公从皇太子真金出镇和林,镇守漠北,平定诸王叛乱,赐益、藤二州四千九百余户为食邑。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公代宗王阿只吉总军西北。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公从元世祖讨平叛王乃颜之乱。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公任知枢密院事,分院和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公招降叛王明理铁木儿,屡败海都叛军,因公功名日盛,迭遭朝臣谗陷,被罢职,踪迹孤危,暂居大同。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月,元世祖忽必烈病危,钦定公为顾命大臣,公复任知枢密院事,拥戴孛儿只斤·铁穆耳即帝位,是为元成宗完泽笃皇帝,随后驾崩。元成宗初朝,公加太傅录军国重事。元贞元年(1295年1月11日)公五十九岁病卒,史有“元朝三仁”之称。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追赠公为宣忠佐命开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谥号“忠武”至正四年(1344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镆贴睦尔,再加追封公为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进封“淮安忠武王”,余如故,并立《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在南京被作为忽必列配享祭祀。至大四年(1311 年),应仁宗帝儒师王约请求,元帝敕杭州建“忠武王庙”,翰林学士承旨刘敏中撰碑,从元到明嘉靖年间被杭州人一直祭祀。《元史》载:“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庙于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笾豆篮簋,行酌献礼。《明太祖实录》载:“伯颜之有祠堂,因其初入临安,市不易肆,有德于民,故庙食焉。公着《伯颜兵法》三十二篇、《伯颜兵略》三十篇传于世。

野似穹庐,莺飞燕舞。马王驰骋,琴韵如诉。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昊昊高天,茫茫草原。英雄辈出,苍莽雄浑。耀武扬威,文脉贯通、姓标神州,氏繁中土。族号演变,身份不易。天各一方,血脉相连。中华蒙古伯氏族属的流变,有其一定的历史轨迹可寻。(1)伯氏蒙古族者:蒙元明清,铭记故土。历尽沧桑,族脉为继。伯颜英姿,名标世林、迄今沧州族人依旧号为“伯氏”,家族承传基督,汉化改姓为氏,不论易姓何方,可知姓从她祖,且大多已从满从汉,或已从回,但仍然认同为蒙古后裔者。(2)伯氏满族者:满洲峰起,蒙满杂居。世代通婚,血脉始终。孝庄皇后,科尔沁魂。自此,沧州伯氏以满族自称经历七世二百六十七年(1644年-1911年)。民国反满,推翻帝制,为求生存,族人大都隐姓埋名,姓氏由“伯”变“白”,族属由“满”变“汉”,变姓变族于民国初期。如:凉州伯风麟一支,自 1937年后其父伯国恩、母徐春兰流徒陕西三原,隐匿满族而称汉族,但仍信基督,对外只称姓“白”,因此《户口簿》个人信息都反映出“汉族”“白”氏,至1985年全国办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时,凉州、银川、西安同支均更正为满族伯氏,但隐族埋姓长却达三十八年之久。(3)伯氏回族者:始祖出生长于西域,信奉基督。据有关史料和巴林·伯颜公生平经历,其妻室有回教者,后裔随母信奉伊斯兰教,由蒙依回,已代代相传,未失教规,但同属伯氏一脉。如青州回民赵氏,按其最早的《青州赵氏先茔碑记》所述,应为巴林·伯颜公后裔无疑,现已自成一派。(4)伯氏汉族者:元朝更明,汗庭北撤。家庭祠堂,毁损殆尽。为求生存,族人第一次由蒙变汉,经历七世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1644年)。民国鼎新,满州败北。族人罹难,隐居乡野。为适变故,族人第二次由满变汉,经历一世三十八年(1911年-1949年)。由此证明,吾沧州伯氏在清代已是满族世袭,但从大多已归入汉族各支的经历,应以第二次变更汉族关系极大,且一直沿袭于今,致使蒙古族本来身份户籍难以改回。其中,以沧州城伯国庆(又名白双星)一支为特定家族标志。

壮战吾部,千古青史,莺飞草长,花团锦族,代有闻人,前后相继。矢志不渝,支派繁衍,流转迁徙,荜路蓝缕。华夏沧州蒙古伯氏同出一脉者,目前全国始冠汉姓的尚有白、巴、傅、博、柏、潘、杨、颜、严、林、豆、胡、俞、詹、富、李、赵氏诸姓者,均同出一源,同属一宗,在元末明初多改为汉字单姓,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已融入各族各氏大家庭,但后辈交往不畅,亲疏莫辨,遂致疏远,已远不可详考也,但所幸族人分散,有金石家乘互证,族脉源渊流长,中华大地明鉴昭昭。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元日李诚撰《淮安忠武王伯翁勋旧源流》说:“曾祖伯颜,长西域,至元初,旭烈元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贤之,.....大元忠武淮安王伯颜重孙、凉国公囊嘉歹李之孙、临洮路都事长吉帖木儿之子、大明陕西路都指挥使李诚敬撰。”李诚撰临洮《李氏家乘引》又称:“(伯颜)其子凉国公囊嘉豨李因谏顺帝,怒贬其子长吉帖木儿为临洮路都事。凉国公憾恨领二子所部,悉居乙集乃之地。迫至我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宇宙,复还自乙集乃之中国。长吉帖木儿之子哈咎观音保,因祖囊嘉赚李指李为姓,遂名李诚,兄弟七人遂家临洮焉。”从中可知临洮李氏支派为伯颜公二子囊嘉稀后代,业已汉化。万历五年(1577年)《青州赵氏先茔碑记》曰:“吾始祖伯颜,西域人也,仕元,赐姓赵。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忠绩斑斑,可口口臣,实录载口。”此处的“西域人也”,与巴林·伯颜公生长于西域伊尔汗国的事实相印证。清康熙十七年(1708年)青州《圣裔赵氏重建碑》云:“我赵氏始祖伯颜,乃赛一戎(西方大圣人之称),谟罕默德贵圣裔也。始居西域,天房国人。方元太祖西征时,以币帛聘伯颜曾祖讳可麻刺丁,封云中郡公。伯颜祖讳赡思丁,中书平章,封咸阳王:伯颜父讳纳速刺丁,中书平章,封延安王;至伯颜,受中书平章,独理国事,封淮王,为大元帅,总制两淮,深谋善断,元世祖称为一代良将,而以赵姓赐之。虽属奖功盛典,而我赵氏始基于此。”,此处的“始居西域,天房国人”一语,又与巴林·伯颜公生长于伊尔汗国相互证实,可知青州赵氏为伯颜公四子明远后代,如今其支均演化为回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岩杨峒《青州(刘氏)支谱原序》文:“予亲见同邑色目之族以元伯颜为始祖,本谓瞻想丁之孙,《元史》有附传者也。”。此处的“色目之族”即汉语所称色目人,再证与巴林·伯颜公生长于伊尔汗国的事实相符。同时,也印证了沧州伯氏性格豪放部分族人现仍有深眼蓝光、鼻梁高凸、肤色黄白、头发撒黄等色目人之特征。另外,据确文记载,重庆忠县伯氏祖籍,是清道光时由河北幽州迁徙。但是,历史上幽州的设置,最后的行政区在唐以后再没有出现,清朝更没有幽州一说,因此,忠县伯氏祖籍,应为清道光时从古幽州大致的沧州地方迁出,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大元版图,中华极盛。伟哉蒙古,苍狼白鹿。丞相伯公,文武第一。铁笛横日,弯弓射月。励精图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辉煌永铸!吾沧州伯氏巴林氏的分布,据《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林氏,或言以地为姓,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出自元朝时期大将、丞相伯颜公的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山崩地裂,朝代更叠,屡遭丧乱,族人离散,吾族老谱,在迁徒之中遭灾被毁,此后历经民国以降百余年,再未能建谱,为避难族人大多迁隐到沧州乡野,隐名瞒姓杂居于汉族之林。至于近代,沧桑变异,加之沧州伯氏家族中文人极少,大都是忠厚老实善良淳朴的平民,期间祖传《伯颜族谱》早已遗失,荡然无存。在世的先辈记忆中断,已无文字资料可寻,然世系昭昭,族人兴旺、所幸在沧州小南门文庙北后井街西箭道有“伯氏老宅”根基,沧州“鞑子店”、“吴官屯”、“前程子村”仍有伯氏老祖茔地遗迹可寻,各支诸脉都有老人口头相传,“蒙古人”、“始祖伯额”、“科尔沁草原”、“孝庄一支”、“旗人”、“巴罕达尔”、“伯氏老宅”、“鞑子店”、“伯家坟”、“北菜园子”等等,这些零星的遗音和记忆,无不闪烁着沧州伯氏家族的荣光,使做后辈者终不失蒙古民族血统本色,可谓族之大幸,家之大福,人之大贵、但不少人只能说出三代内的谐系,各支谱中断代现象也严重。国有国史,家有家讲,国盛修志,族旺修谱,族人虽知晓吾祖上从科尔沁大草原迁来,然多不知来自何部何帐何房何脉,但先祖巴林·伯颜公事迹有史为证:开府沧州,安家古城;文武全才,谋略超世:开国元勋,第一丞相:治军严谨,挂帅征宋:阳逻大捷,兵下临安;创造元宝、竣通运河:出镇漠北,降服叛王:廉洁奉公,捍卫皇室:功成名就,再返沧邑:安葬清池,盖棺流名。故吾沧州蒙古商伯氏族群标志,从本届修谱议定为“沧州堂”,以凝聚众心,可告知族人,以昭天下。

天苍苍,野茫茫,科尔沁,风吹草低见牛羊:意切切,情脉脉,巴林氏,神州山川耀支派,修谱寻根,家声不振。承先继后,血统攸关。吾族始祖之伯父巴林·伯颜公、曾祖巴林·述律哥图(失儿古额秃)公、祖父巴林·阿刺从《阿拉黑)公,祖叔父巴林·纳牙阿公,父巴林·马扎儿台《晓古台和》公,均经元大都进入中原,为蒙元栋梁,中坚力量、开国将帅,功勋赫,名标青史,千古流芳。第一世巴林·伯颜公,有长子巴林·买的公(第二世)),二子巴林·囊加歹公(第二世),孙巴林·相嘉失礼公(第三世)、曾孙巴林·普达失理公(第四世)相继传家立业,沧州伯氏世承袭巴林·买的公支脉,相传延续至吾翠已排行十九世矣,但以年代悠远、十六世以上多无考证编录,自始祖巴林·的颜公繁息至今,其间虽名讳有不可考者,但业经数年钩沉,披阅典籍,但世代准确、沧州伯氏族人常念无谐之够,共议商定修篡家请,共灿盛举,可喜可贺,树高千尺,根达三甲、否辈先祖,初奉基督。族人后辈,方信回教,族人同疑,又依佛门。诸子百家,立家根本,三教九流。无所不容,为人忠厚,豁达大度、慈悲为怀,和谐于家,和睦于族,恩惠家乡,精忠为国,家国风范,世人仰慕,吾辈楷模,先祖曾在《伯颜兵法》中,提借对于国民,教面用之:对于能士,用而戒之:对于学士,礼而问之:对于商士,敬而远之:对于兵士,练而勇之对于国贼,杀面尽之的主张,为吾伯氏族林精神立于世间的座右铭,在子记忆中,几代相沿有老辈训,仍口传如今:活人艰难,应顺时变,莫再做官,莫入派别。草野之间,勤俭持家、小本经营,养家糊口,清心寡欲,读书教子,平常人家,远官浦祸,永葆子孙,千秋百代。今合本谱,李有巴林·伯风麟公揭《伯氏宗族家训》行世,可载本谱,立为》规,参天大树,需要绿叶,吾辈幸有志裙堂兄,不忘父蒙蹄迹,维系血亲,东西寻踪,敬宗收族,理脉导络,终成谋诺,图文并茂,信息丰富,人身修德,率真赤诚。家族修德,嘉馨有余,乙未年尾,堂兄志福,凉州母行,举父写序,家严谦让,命予为序,实难辞却。资质鲁钝,学识浅薄,古谱不传,世袭难弥,不提置味,顿尽全力,诚惊执事,诸方考异,业经琢磨,凑成兹文,传承世系,清源洁流,性祈族奇,继往开来,发皇壮大,万古不灭。上告祖宗,下融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她以为序。

沧州十九世后裔游子不孝孙 巴林·伯珉(白明) 敬撰

时维公元二〇一六年三月十六日于凉州

(沧州市图书馆提供 苏家庚 校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効姓族谱信息汇总
成吉思汗后裔在濮阳
睢宁县仝氏先祖不是传说中的“鞑子”而是女真人
蒙古族各部落特色服饰
乾隆帝颖贵妃是巴林王之女?错,别把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搞混
北元蒙古的社会状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