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物理过程分析技巧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都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


一、分析物理过程的要点

1、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适当的划分为若干阶段;

2、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

3、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例1如图(1)所示,有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m,半径分别为Rr,两板之间用一根长为0.4m的轻绳相连结。开始时,两板水平放置并叠合在一起,静止于高度为0.2m处。然后自由下落到一固定支架C上,支架上有一半径为RrRR)的圆孔,圆孔与两薄板中心均在圆板中心轴线上,木板与支架发生没有机械能损失的碰撞。碰撞后,两板即分离,直到轻绳绷紧。在轻绳绷紧的瞬间,两物体具有共同速度v,如图(2)所示。求:(1)若M/m=K,试讨论 v的方向与K值间的关系。(2)若M=m,则v值为多大?

图(1                   图(2

解析:1)本题的研究对象显然是Mm,它们都可以看作质点,也可以合在一起看作一个质点。本题可把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处理:

第一阶段,两板看成一个质点自由下落直到与固定支架发生碰撞。故碰撞前的速度为

=2m/s

第二阶段,以地面为参考系,M与支架C碰撞后,M以速率

返回,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m以速率
向下做匀加速运动。两个质点同时做不同的运动,这样的物理模型比较复杂。若改变参考系,可以选择其他的运动模型,从而使过程简化。以大圆板为参考系,则M静止,小圆板以速率2
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一个静止,一个匀速运动,这个运动模型简单多了。设经过时间t后两板间绳绷紧,有:L=2
t
      

再回到以地面为参考系的情况,

    

    

解以上三式得

m/s    
m/s

第三阶段,绳绷紧瞬间,由于板间绳作用力远大于它们的重力,所以动量守恒,设向上为正方向,有

    

得:

     

2m,即k=1,代入上式得,v=-1m/s,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还可知道:

k>3时,两板获得向上的共同速度;

k<>时,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

k=3时,v=0,两板瞬时速度为零,接着再自由下落。

二、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几点

1、注意假的物理过程

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有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以假的过程模型代替实际物理过程。

2、如图,在一匀强电场中的A点,有一点电荷,并用绝缘细线与O点相连,原来细线刚好被水平拉直,而没有伸长。先让点电荷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时求点电荷经O点正下方时的速率v。已知电荷的质量m=1×10-4kg,电量q=+1.0×10-7C,细线长度L=10cm,电场强度E=1.73×104V/mg=10m/s2

解析:许多同学见到此题不加思索地认为小球从A点开始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mgL+EqL=mv2/2

代入数据解得v=2.3m/s.

实际上本题中Eq=

mg,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所以电荷从A点开始沿直线经O点正下方B点处,到达C点后,细线方开始被拉直,如图所示,电荷从A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mgLsin30°+EqL=mv2/2,解得v=2.1m/s.


2、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高中物理之所以难,不仅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如果不仔细分析物理过程,挖掘不出这些隐含条件就失去了解题的机会。

例3、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1=20kg的小车,通过一根几乎不能深长的轻绳与另一质量为m2=25kg的拖车相连接。一质量为m3=15kg的物体放在拖车的平板上。物体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开始时,拖车静止,绳未拉紧(如图所示),小车以v0=3m/s的速度向前运动,求:

1)当m1m2m3以同一速度前进时,速度的大小。

2)物体在拖车平板上移动的距离。

解析:1)在绳开始拉紧到m1m2m3以同一速度运动的过程中,总动量不变,

m1v0=m1+m2+m3v

解得v=1.0m/s

2)细绳未拉紧时,无相互作用,由于“绳几乎不可伸长”,意为小车与拖车作用时间极短,绳中张力很大。相比之下,m2m3之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而且在此过程中,m3几乎没有移动。难点一旦突破,可列方程求解:

m1v0=m1+m2v……

接着m3m2因滑动摩擦力作用发生相对位移,最后以共同速度v运动,分别对m3m1m2应用动能定理:

-μm3gs3=m3v2/2……②

-μm3gs2=m1+m2v2/2-m1+m2v12/2 ……③

由①、、②、③式可解得:Δs=s2-s3=0.33m


3、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已知条件,或解题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歧途,或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也就是利用干扰因素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选择题就是比较典型的迷惑题。因此,分析物理过程中要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例4、10m/s速度行驶的汽车,司机发现正前方60m处有一以4m/s的速度与汽车同方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司机以-0.25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经40s停下,停下前是否发生车祸?

错解:在40s内汽车前进s1=v0t+at2/2=200m……

40s内自行车前进s2=vt=160m……②

因发生车祸的条件是s1> s2+60

从①、②得出s1- s2=40m<>

从中得出车祸可以避免的错误结论。

正解:在认真分析汽车运动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汽车速度减小到4m/s之前,它们的距离不断减小,汽车速度减小到4m/s之后,它们的距离不断增加,所以当汽车速度为4m/s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小,此时看两车是否相撞。

汽车速度减小到4m/s所需的时间

=10-4/0.25=24s

在这段时间里,汽车、自行车行驶的距离

汽车:s1=v0t+at 2/2=168m

自行车:s2=vt=96m

由此可知:s1- s2=72m>60m

所以会发生车祸。


4、注意划分物理过程

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

例5、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x上运动,O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在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轴正向的匀强磁场中,小物体以初速度v0从点x0沿Ox轨道运动,运动中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qE ,小物体与墙壁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求它在停止前所通过的总路程?

解析:首先要认真分析小物体的运动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开始时,设物体从x0点,以速度v0向右运动,它在水平方向受电场力qE和摩擦力f,方向均向左,因此物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零;而后,物体受向左的电场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因为qE>f,所以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以一定速度与墙壁碰撞,碰后物体的速度与碰前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然后物体将多次的往复运动。

但由于摩擦力总是做负功,物体机械能不断损失,所以物体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将不断减小,直到最后停止运动。物体停止时,所受合外力必定为零,因此物体只能停在O点。

对于这样幅度不断减小的往复运动,研究其全过程。电场力的功只跟始末位置有关,而跟路径无关,所以整个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根据动能定理得: 

    


5、注意分析临界状态

一些物理过程问题,因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变化到某一特定值——临界值,则会是物理过程发生质的突变,因此,分析临界值,弄清物理过程发生突变的条件,对不同本质的物理过程选用相应的规律,避免把形同质异的物理过程混为一谈。

例6、如图所示,abc是光滑的轨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为与ab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0.30m。质量m=0.20kg的小球A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0kg、速度v0=5.5m/s的小球B与小球A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A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落到轨道上距b点为

处,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碰撞结束后,小球AB的速度的大小。

2)试论证小球B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点。

解析:1)以v1表示小球A碰后的速度,v2表示小球B碰后的速度,

表示小球A在半圆最高点的速度,t表示小球A从离开半圆最高点到落在轨道上经过的时间,则有

                            

                            

                

                        

由①②③④求得 

       

代入数值得  

   

2)假定B球刚能沿着半圆轨道上升到c点,则在c点时,轨道对它的作用力等于零。以vc表示它在c点的速度,vb表示它在b点相应的速度,由牛顿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解得           

代入数值得         

,所以小球B不能达到半圆轨道的最高点。


6、注意画出物理图景

在物理分析过程中,做出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和概括出来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事物及其变化的生动的物理情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可使物理情景直观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明显,达到成功解题的目的。

养成正确画示意图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探索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从受力图、电路图到光路图,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用图来加强认识联系的,而画图又迫使你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例7、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功等于多少J?恒力乙做功等于多少J

解析:这是一道力学综合题,涉及运动、力、功能关系的问题。粗看物理情景并不复杂,但题意直接给的条件不多,只能深挖题中隐含的条件。下图表达出了整个物理过程。

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都作匀变速运动,则有

s=v1t/2 

-s=v1+(-v­2))t/2

由上面两式得  v­2=2 v­1 

根据动能定理,W1= F1s=mv12/2,   W2= F2smv22/2mv12/2

解得W1=8J   W2= 24J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物理解题过程答题技巧
高考模拟试题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黑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试题+物理+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2017届高三(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解析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