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

《庄子·山木》中有这么一段: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翻译过来就是:

有两艘船并在一起渡河,有一条空船过来撞它们,这时船上就是有那种小心眼的人也不会发怒的;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就都会喘着气呼喊叫他让开;叫一次没听见,叫两次还没听见,于是第三次叫的时候,就必定用恶毒的辱骂一起喊过去。前面没有发怒,而现在发怒了,前面虚怀若谷,而现在怒火填膺。

人们能够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又有谁能加害于他呢。

这个故事,用中国心理教练的视角,简单的概括就是: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是否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本身。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庄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你被同事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即使有意,也是有因的。

 那么,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

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直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庄子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就是人们能够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又有谁能加害于他呢。我们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己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例如,在一个门口,你和一个人撞上了。你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嘛撞我!”对方也会勃然大怒,因为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伤。

 如果你开口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您没事吧?”结果就会完全相反。因为这时候,对方感觉到的是一个空船,船上没有一个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这样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

 从世俗角度讲,太看重自己,就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人就少生闲气。

 从修行的角度讲,庄子说,虚己以游世。

就是要虚己、外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欲、忘掉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伤人亦不伤于人。最终走向“齐家”,走向“得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空船理论(深度好文)
庄子:空船理论
@庄子的“空船理论”
庄子: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调整心境之法:庄子《山木》中的“方舟济河”与“不生气”?
空船理论(深度好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