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

本文原载于《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8年第6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在普通人群中较为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以往通常认为CMBs是一种慢性静止性改变,但近期研究显示,部分CMBs灶内尚含有完整的红细胞,提示并非所有CMBs都是静止性的。研究显示,12%~39%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在发病早期可检出CMBs,12.7%的患者在发病后1周可见新发CMBs,且基线存在CMBs会增高新发CMBs风险。2009年,Jeon等提出了新发CMBs的概念,定义为与基线MRI相比在随访MRI上新出现的CMBs。

尽管CMBs的临床意义目前仍存在着较多争议,是否为治疗靶点也不明确,但多数研究认为CMBs反映了脑小血管病的出血倾向和严重程度。研究表明,CMBs可增高AIS患者出血性转化、转归不良和复发风险(包括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那么,新发CMBs是否具有相同的临床意义呢?对CMBs的临床意义和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对新发CMBs进行研究,对于指导个体化干预进而改善AIS患者转归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1 CMBs概述

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又称陈旧性(静止性)CMBs、静息性CMBs、腔隙性出血、慢性微量脑内出血或点状脑出血,是一种亚临床终末期微小血管病变。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上呈现为局灶性低信号,其周围无水肿。目前认为,CMBs的发生与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其在CT、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图像中均不能显示。大脑和小脑实质微出血灶源于各种潜在病因,故诊断脑小血管病有关的CMBs需排除钙化、正常血管横截面、其他原因导致的铁沉积、出血性转移(如黑色素瘤)、轴索损伤(如颅脑外伤后)等病变。

CMBs可引起认知和执行功能损害、步态异常以及情感障碍,并会增高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风险。最初发现'CMBs'时,人们认为这只是影像学图像的局部扭曲。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这些小病灶不仅与小血管局部破裂相关,而且还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缺血和出血风险。3项汇总分析表明,CMBs可增高AIS患者3~6个月时转归不良风险、静脉溶栓后出血风险以及死亡和卒中复发风险(包括缺血和出血性卒中)。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指出,对于既往MRI显示存在大量(>10个)CMBs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风险增高相关,且临床获益不明确。此外,虽然CMB通常无临床症状,但如果广泛见于皮质、皮质下白质和基底节区,还是有可能引起认知损害。现有的证据表明,CMBs与sICH、缺血性卒中、脑白质病变和腔隙性梗死密切相关,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CMBs可能是指导脑血管病治疗方法或预防手段选择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2 AIS患者新发CMBs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

CMBs可见于约6.5%~35.7%的健康个体、近1/4的AIS患者以及2/3的颅内出血患者。大量CMBs会增高sICH的风险。有研究表明,高龄、男性、高血压、溶栓治疗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低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ApoE基因型、脑脊液低AB42蛋白水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均可增高发生CMBs的风险。那么,上述危险因素是否也会增高新发CMBs的风险呢?

Jeon等纳入237例AIS患者,其中30例(12.7%)在1周内可见新发CMBs。多变量分析表明,基线CMBs和严重脑小血管病可独立预测新发CMBs的风险。Kimura等对224例接受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的AIS患者进行的观察显示,11例(4.9%)在溶栓后24 h内出现新发CMBs。单变量分析显示,新发CMBs患者的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无新发CMBs患者(P=0.0274);多变量分析显示,基线CMBs是新发CMBs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Jeon等对19例心脏瓣膜术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12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出现新发CMBs,但并未探讨其危险因素。Shi等对187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或不联合静脉溶栓)的AIS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41例(21.9%)在机械取栓术后48 h内出现新发CMBs,基线CMBs可使患者术后出现新发CMBs的风险增高4倍。Kakumoto等的研究纳入88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其中7例(8.0%)在术后24 h内出现新发CMBs;多变量分析显示,基线CMBs是新发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研究一致证实基线CMBs是新发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Yan等对121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0.9 mg/kg)的AIS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其中6例(5%)在溶栓后24 h内出现新发CMBs;多变量分析显示,基线梗死体积和收缩压与新发CMBs相关,而基线CMBs与新发CMBs无关。

目前对新发CMBs的定义或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线MRI与随访MRI的时间间隔尚不确定,这可能是各项研究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之一。此外,以下2种情况不应视为新发CMBs:(1)在基线MRI上不确定的低信号病灶,而在随访MRI时变得明显的病灶;(2)急性梗死区内新出现的CMBs。

选用的MRI参数不同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有些研究采用1.5 T MRI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 echo, GRE)序列进行评估,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2 mm;另一些研究则采用3.0 T MRI GRE序列进行评估,层厚为2 mm,层间距为0 mm。Haller等的研究显示,CMBs检出率除与病变大小和病变部位的选择(相对切片)有关外,还与层间距、回波时间和场强等MRI参数有关。高场强MRI对于CMBs的诊断和新发CMBs的鉴别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随访时MRI扫描层面与基线MRI存在偏差,基线存在却被漏掉的CMBs可能被误认为新发CMBs,反之亦然。

刘艳等的研究显示,采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的阿尔伯特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评价梗死面积时,DWI-ASPECTS评分越高(即梗死面积越小),新发CMBs风险越低;该研究还显示心房颤动为新发CMBs的危险因素,但机制尚不明确。此外,研究还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以及抗血小板、抗凝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凝血功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新发CMBs无关。

目前有少数对新发CMBs进行长期随访以及关于脑出血患者新发CMBs的研究。Klarenbeek等的研究纳入96例首发腔隙性梗死患者,发病后及2年内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MRI检查,其中18%的患者可见新发CMBs,血压升高(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新发CMBs的发生有关。Gregoire等对21例A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的为期5.5年的随访显示,基线有和无CMBs的患者新发CMBs的检出率分别为50%和8%,基线CMBs和收缩压较高是新发CMBs的预测因素。Mackey等对8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11例(13.1%)在发病30 d内出现新发CMBs,28例(33.3%)在发病1年内出现新发CMBs;基线CMBs数量和年龄与新发CMBs相关,但并未进一步探讨新发CMBs的临床意义。

3 AIS患者新发CMB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新发CMBs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Shi等认为,CMBs的发生与血脑屏障破坏及小动脉破裂有关,机械取栓术后带来的再灌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加重血脑屏障破坏。一些新发CMBs位于脑岛区,可能与机械取栓术中牵拉损伤及小穿支动脉破裂有关。该假设可解释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患者新发CMBs的可能性高于单独静脉溶栓患者。Yan等认为,在急性缺血阶段梗死体积较大可能会导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液成分渗出,加之小动脉易受高血压影响,导致平滑肌细胞损伤和微出血,这2种机制为新发CMBs提供了可能的解释。Shoamanesh等认为,任何剂量的阿替普酶治疗均可诱发CMBs。对于心脏瓣膜手术后的新发CMBs,Jeon等认为手术将血液暴露于体外循环会导致血小板、血小板聚集蛋白和血浆凝血因子的消耗,加之手术时应用大剂量肝素防止血栓形成,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术中和术后CMBs的迅速发生。此外,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AIS患者(发病24 h内)合并CMBs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显著高于无CMBs者,提示VEGF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漏出诱导剂可能触发或促进了CMBs的发生

4 AIS患者新发CMBs的临床意义及思考

新发CMBs最常分布于脑叶,其次为深部或幕下。多数新发CMBs分布于梗死侧大脑半球以及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同侧,提示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易促进新发CMBs的形成。

与常规MRI序列和CT相比,SWI在检测早期缺血性卒中后CMBs方面有明显优势,这对于溶栓、介入和抗凝治疗可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研究显示,SWI能检出发病2.5 h内的急性出血,而且可检出急性缺血灶内及灶外CMBs。然而,Jeon等未将急性梗死区内新出现的CMBs认定为新发CMBs,其是否属于新发CMBs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多项研究显示CMBs与AIS的出血性转化、转归不良以及复发和死亡风险有关。那么,新发CMBs是否具有相同的临床意义呢?Kimura等的研究显示,新发CMBs患者有症状梗死外出血风险更高(27.3%对0.5%;P=0.0003),而与出血性转化无关(27.3%对29.1%;P=0.9999)。考虑其机制可能为梗死外出血与小血管损伤有关,而梗死区出血性转化可能是闭塞动脉再灌注的结果。然而,Yan等的研究显示新发CMBs与任何类型的脑出血无关。Shoamanesh等进行的汇总分析显示,新发CMBs可增高远隔部位脑出血的发生率(优势比16.15,95%可信区间3.72~70.18;P<0.0001)。Shi等的研究显示,新发CMBs的数量和部位与任何脑出血、院内病死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血管痉挛、腹股沟血肿)均无关。不过,这几项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治疗方式亦不相同,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目前尚缺乏长期随访的研究结果,尚不能明确CMBs尤其是新发CMBs与神经功能转归(3~6个月)以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5 结语

目前有关新发CMBs的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均较小,对新发CMBs的诊断都是基于基线MRI与随访MRI的对比,但不同研究的随访时间间隔存在差异。现有的研究表明,新发CMBs的发生率随着随访MRI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将来尚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明确新发CMBs的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和临床意义,尤其需要关注其与AIS或出血性卒中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决策(例如新发CMBs的AIS患者如何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转自:神经科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专家讲堂 | 赵性泉教授: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后血压管理
专家论坛|脑微出血与抗栓治疗
脑小血管病,能不能抗栓治疗?这3大争议一次说清了
脑卒中静脉溶栓术后注意事项 #清风计划#
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