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技巧:七绝以景作结,可余味无穷?案例剖析印证,方法很重要

七绝 落红 文/诗友

惜春怕听子规啼,啼落残红染半溪。

流水不知何处去,空余香迹在西堤。

诗友的这首,题目为“落红”,其实也即是写落花了。四句均有扣紧题目展开,文字也流畅自然,句法结构均不错,可以说一首相当不错的作品。从各方面来看,应不是普通的诗词新手,创作的经验应该比较丰富。

能否把一首好作品再进行加工提升呢?答案是可以的。因为七绝的创作手法可以很多种,就看个人的运用能力而已。这首七绝各方面都很好,读完之后唯一感觉或可以改进一下的,就是四句看似是从声色味几方面描叙了落花,但失在都是用说的语气去写,而非用呈现画面镜头去表达这些。也即是说偏于主观的说教,稍微缺乏客观的依托。故此,读完“空余香迹在西堤”就感觉戛然而止,诗的余味也就到此结束,缺少回味的空间。

本诗的前两句“惜春怕听子规啼,啼落残红染半溪。”结构缜密,上句写怕听子规啼,下句则进行回答。手法也有拟人的味道,比较灵动与鲜活。但也正因为如此,“啼落”“染”也稍显主观与刻意去这么说,再结合前面的“怕听”二字,这两句人为的主观意识还是相对明显了些。当然不是说这两句不好,也是很不错的,不做调整也行。

本诗的三四句“流水不知何处去,空余香迹在西堤。”虽然说清楚了落花去向,但是写得过于直白了。相对比前两句,这后两句显得内涵不足,把内在的情绪都全部抖露出来了。用相声的技巧来说,就是把包袱全抖露出来了,后面观众还怎么听下去,没有笑料了嘛。

诗词也是如此,需营造跌宕起伏的情绪节奏变化,既好像要说出来,又不要全部点明,但读者经过品味而能得知。这才是真正的诗词妙趣所在。

这首诗余味不足的地方就在于第四句的“空余香迹”,这四个字不应该说出来,而应该通过这四个诗句之后,读者品味而而出这种“空余香迹”的感觉或情绪。这四个字应该化无形于四个诗句中才是最佳写法。

另外,上句是写流水已然不知何处去了,下一句又点明空余香迹在西堤,略觉得有些矛盾。就是用自己的话来打自己,故此第四句完全没必要这么点明的,或能给读者更多的回味。

那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以景作结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办法,请看下面这首调整后的作品,是否比较值得回味呢?

七绝 春深落花 文/火云调整

春深莫怕子规啼,花落犹堪红半溪。

流水杳然何处去,淡烟芳草白沙堤。

本诗前二句重新对原作调整了下,其实对原作前两句不调整也行的,调整只是因为个人诗词风格不同而已。

首句是反原作而行之,原作是说怕听,而这里是说不要怕,去掉了“听”这个主观语气的动词,稍显没那么为说而说。

次句也做相对应的调整,手法也是回答上一句的为何“莫怕”。“花落犹堪红半溪”就是我花虽然落了,但是还能红半个溪水呢。这种写法是不是比“啼落残红染半溪”更为强硬呢?更显落花的倔强。花虽然落了,但不服输。

三四句忽然一转,不对第二句的这种倔强进行回应。对比原作,第三句只是改动两个字,“不知”改为“杳然”,显得更妥帖与意味深长。因为“何处去”就有“不知”的意味了,何必浪费两个字呢。

第四句重新写,完全以一幅迷离的芳草堤画面来呈现在读者眼前。好似这种画面与落花无关呀,怎么可以这样写呢?那就再往前看,“红半溪”,这是落花在掉在溪上,“流水杳然”流水要幽深要流到哪里去?不说,但是“淡烟芳草白沙堤”,是不是要流到这里去,是不是要经过这里呢?给读者无限遐思,自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空余香迹的味道。

不说香,但落花半溪,自然有种感觉,有香。而流水杳然而去,那是否就是空余香迹了呢?不说,但你能品味感知到,这就是诗词能令人无限遐思的最大乐趣。以景作结,写得好可以大大提升诗词的余味,丰富内涵。

#诗词##诗词##唐诗宋词##七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诗词名句大全,优美诗句及出处在线阅读
十首“暮春”诗词,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5首古典诗词话流水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诗词七绝《落花》
你读过最伤感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小提琴版《荷花颂》,为你带来夏日的清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