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伤寒论10)内外之气的升陷的描述


1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今天说的内容从字面上是比较难理解的,尤其是没有过其类似的病例过程,以及没有见到过相关的病人的朋友或者年轻人,就更不好理解了。但是还是可能弄懂的。

太阳病,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太阳病也就是身体最外层病了,当时我说太阳病就好像是橘子皮病了。后来我们还知道病不会一成不变,会根据个人身体素质和病邪的严重程度而发生传变到其他经腑的。这个传变除了人体素质,病邪的轻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千万别吃错了药。

这里说明一句,经常在诊病的时候听到人们说吃吃中药好,能除根,中药没有副作用。诸如此类的话,我很明白,也许是老百姓对中医的信任和赞誉。但是这个观念决定是错误的。中药向来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具有几千年的经验和惨重的事例。

在表层的疾病。在中医学理论里,当然也都是从《伤寒论》中给出的原则问题,表层的问题只能用“汗法”。太阳表中风就桂枝汤,太阳表伤寒就麻黄汤,太阳病风寒并有就麻黄桂枝各半汤。用泻下的方法是违背张仲景给出的规矩的。这也就是临床的医生给吃错药了。所以会出现更麻烦的问题,也就会有后遗症或者副作用。中医药的副作用多数是因为医生给开错药,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伤寒论》给出的最明显的治病方法:一、汗法——桂枝汤、麻黄汤等;二、下法——大、小承气汤等;三、吐法——瓜蒂散;四、和法——柴胡汤等。当然还有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并成为中医治病八法。其中下法就是泻下的方法,主要是针对肠道有积郁的宿便等病毒,需要通过泻下的方式来解决。以后专门在阳明病的时候会讲到。

太阳病,在表的情况,只能用汗法为主的治疗方式,下法的使用会将体表的病邪引入体内,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太阳病,医生给用下法呢?

因为人得病的时候内外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人体的本质也有区别,比如素有内热的病人,或者吃了很多食物的人,出门突然被风寒伤害体表,这个时候肠道功能就会出现问题,之前说的干呕,或者呕逆的问题,还有就是肠道有了食物的是,因为外表病了,食物在肠道中存留不去,内热与食物混合停滞,也就产生了大便不下,便秘等疾病。这个时候表面又在发烧,可是又三两天没有大便过了。

一旦体表发热,恶寒,而大便有几天没有。大夫用了发汗的方法治病,本来是对的,但是发汗的药吃了,病没有好。还是发热,恶寒,医生往往会晕掉。既然发汗无效就会考虑下法。而表病并没有好的时候是不能用下法的,虽然体内有宿便也要表病完全好了才能用。

所以“太阳病,下之后”,就是发汗的表病,辩证不清楚给用了泻下的药。这里“下之后”说的是泻下药使用完了之后出现的症状。

“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最难理解的就是“其气上冲”。气上冲的问题在《伤寒论》与《金匮》中都有叙述,以后学习的桂枝加桂汤、瓜蒂散也有“从少腹气上冲心,气上冲咽喉”等,《金匮》的奔豚证会有相关的描述。

首先,太阳表证,本来就有气血上冲的表现。比如脉浮、头项强痛、汗出、干呕、呕逆等。开始的时候讲过,因为病邪在表,所以身体调动体内的免疫系统出来对抗,本来就会出现由内而外的对抗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气上冲”于表的情况。“其”即可表示病人本身的气血上冲,也可理解为“太阳表之气”。

人的后天气血源于脾胃的运化,储藏元气与脏腑,肺气也源于藏于下焦的肝肾之气,所以表病了,本来就会调动这些人体能量到达表皮对抗病邪。

“下之后”,本来就不该泻下。因为泻下,会将调动起来对抗体表病邪的气血引入体内和下焦,所以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守城的部队被撤掉了,敌人就随之进入,这样就由表病转换为其他经腑的疾病。然而在表的病是最好治疗的。

所以很多泻下的药物,会用来治疗一些热上冲的疾病,比如血压高、鼻衄(流鼻血)等,很多的经方家用大黄的类方治疗流鼻血,和热型的血压高。都是因为泻下的药物可以将在上的在表的气血引入体内和下焦。我这么说大家不要认为血压高都可以用下法治疗,别断章取义去理解。

这里面所说的将气血和病邪引入体内和下焦的情况我们管它叫“内陷”或者“下陷”。所以这个“上冲”与“内陷”是相对的两个情况。

“其气上冲”又是为什么?内陷是因为用了泻下的药,但是由于体质强,心肺功能强的病人,尽管用了下法,也拉肚子了,气血也往下了,可是他心肺功能好,气血会迅速上回,这个时候不会因为泻下而是在表的病邪内陷。还会出现在太阳表的气上冲的情况。比如头痛、脉浮、发热、恶寒等等。但是由于用量泻下的药物,体表的表证还没有去除,又有了内陷的病症,比如拉肚子。这个拉肚子在《伤寒论》中有这么几种,一、寒湿内陷而腹泻;二、表热内陷而腹泻;三、寒湿与表热都陷入内。这个时候用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一定非要用桂枝汤。下文有清末著名经方大家曹颖甫的论述,大家可以参阅。

“可与桂枝汤”的情况就是这种没有被误用下法,而导致病邪内陷,还是存在太阳表邪的症状的时候,可与桂枝汤,就是可以还给病人吃解肌表的药。这里桂枝汤前面有“可与”。和前面用桂枝汤说的“主之”不同,以后还会有“宜桂枝汤”

的描述。这里“主之”就是很确定,必须用这个方子才行;“宜”也是比较肯定的意思;“可与”就是有考虑商榷的意思。其实临床可与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等等,临床变通很关键。

“方用前法”指的服用解表药的时候的方法,比如桂枝汤需要喝点热粥,盖被子出出汗,忌口啥的。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这句话在日本的康平本里是作为注解出现的。也就是那个版本里这句话不是正文,是别人注解上去的。嘱咐用药的医生,如果泻下药吃了,出现了其他的经腑病,表证的上冲的症状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在使用桂枝汤了。

根据病邪内陷的位置,和症状随证用药。热邪内陷而拉肚子可以用承气汤类方;寒气内陷拉肚子可以用四逆汤或者理中汤;导致了病邪内陷于胸,产生的陷胸证,可以选择用大小陷胸汤;寒邪内陷导致了脾胃肠道的问题,可以用泻心汤类方。等等(参阅曹颖甫注解)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郑钦安所说的表证误下伤害胸中阳气,下焦的阴气会上冲,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这个时候是不能使用桂枝汤来治疗的。一般应该补阳而纳气归肾的方法治疗。

所以临床这个问题很复杂。最好在表病的时候尽快治愈,不要引蔻入室,后患无穷。

下面是前辈们的论述,供大家参阅:

太阳之病本无当下之理。一经误下则变症百出。魄汗未尽,挟表寒内陷,则利遂不止而病寒湿,此宜四逆理中者也。挟标阳内陷,则转为协热利,此宜大承气汤也。若标阳并寒水,因误下则转为停蓄隔下,则为大小陷胸,此宜大小陷胸汤者也。若表寒因之而停滞心下,则结而成痞,此宜泻心汤者也。又其甚者,寒湿太重,一下则成无阳之脏结。是又在不可攻之例矣。是故一经下陷,而气不还者,则气不上冲,下陷而有所留滞,则气亦不上冲,所以不得与桂枝汤者,为其已成坏病也。惟其虽经误下,而气仍欲出表,不甚则为微喘,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主之。甚则利不止而脉促,葛根汤主之。要其为气上冲则一也,盖仲师所以言可与桂枝汤,一于本方加厚朴杏子,一于本方加麻黄、葛根。固未尝不可随证变通而。(曹颖甫)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桂枝汤为肌腠之主方。邪在肌腠,既可于汗出等正面看出,亦可于误治后反面勘出。太阳病,误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气竟上冲者,是不因下而内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用前啜稀粥温覆微取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与之。

此一节,承上节以起下文五节之意。(陈修园)

三十二、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是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干),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得〕与(也)〔之〕。原文15

【郑论】 按应外解之病,而误下之,脉浮,邪仍在表者,俱可以桂枝汤。若因下而病现上冲,此间须宜详察。盖以为上冲者,病邪欲外,故仍以桂枝汤,不冲者,邪不外出,故不可与。谓上冲而脉浮,可与桂枝汤,上冲而脉不浮,不可与。然上冲之候,多因误下伤及胸中之阳,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以致上冲者极多,法宜收纳温固,又非桂枝所能也。学者务于病情、脉息、声音、动静、有神、无神处求之,则得其要矣。

【阐释】 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本应从表解,如误用下法,病若不因下而变证,其脉浮、头痛等之病证依然,病者自觉气上冲者,知正气未衰,邪犹在表,可与桂枝汤,用前之啜粥微汗法治之。若下后气不上冲,是邪已内陷,正气虚,桂枝汤已不适用。而郑氏更深一层注“上冲之候”,其谓“上冲之候,多因误下伤及胸中之阳,以致上冲者极多,法宜收纳温固,又非桂枝之所能也。”此与过去诸名家之注不同,值得我们细心体会。(郑钦安)

仲景设有明禁.其误下后间有宜桂枝者.亦须察其脉浮.其气上冲者.方可与之.若不尔者.不可与也.(吕震名)

远古中医

2018年1月29日星期一晚

给中医一个机会,还您一份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上冲—伤寒论原文疑难辨析
[每日学伤寒】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C16
其气上冲也是桂枝证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着,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真武汤原文诠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34】【35】【3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