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解析丨一篇文章让你看懂商鞅变法的底层逻辑!

#历史开讲#时间来到了公元前381年,献公去世,孝公即位。思贤若渴的秦孝公一即位,就颁布了《求贤令》。

大概说了什么呢:我祖上穆公,牛啊,向西胖揍了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西戎。向东打败了强大的晋国,把我们的国境线推到了黄河边。

秦孝公与商鞅

想当年,关东诸国,甚至周天子都挺拿我们当回事的,那时候,我们老赢家多么的光彩。可后来呢,我这几位祖上爷爷叔伯,搞得国家内忧外患,东边魏国还趁乱抢走了我们的河西,真的丢人。

后来我爹上位,在离魏国边境不远设立治所,就是为了东出光复祖上基业。我现在想想爸爸未完成的事业,觉得甚是痛心啊。现在要是有人能站出来,出奇策强大秦国,我让他做大官,封给他土地!

《资治通鉴·卷二》载: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历史记载,《求贤令》一发布,商鞅闻讯带着PPT就来到了秦国。秦孝公和商鞅两个牛人一见面,俩人一合计,开始变法,秦国从此就打通了任督二脉如狼似虎。

事情会有这么简单吗?各国也都变法了啊,咋就秦国变成了超级强国呢?像率先变法的魏国,这会儿可正在中原大地争龙斗虎,剔蝎撩蜂呢!最后咋就让秦国摘了桃呢?想搞懂这些,咱们就得搞明白商鞅变法的底层逻辑

废话不多说,我们立马开始今天的干货。

为什么要变法

首先我们得讲一下大背景,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变法”。

从西周到春秋,整个社会都是在周王朝“封邦建国”的制度下运行的。

西周等级制度

从王、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诸侯就是一个个周武王封的“邦国”,卿大夫再由诸侯分给“采邑”,士是基层小吏,负责管理百姓。诸侯呢对周天子负责,要向周天子朝贡。卿大夫只对诸侯负责,要定期给诸侯述职。士是依附于卿大夫的基层公务员,得由卿大夫提供世袭食田和俸禄。

以前诸侯、卿大夫、士这些都是极少数群体,这些人,大都是周武王的兄弟亲戚、功臣、前朝旧臣,权力俸禄世袭,我们统称这些人为贵族。

社会自然也就形成了王、诸侯、卿大夫、士、民这五个阶层,周代制礼作乐,形成周礼制度其实就从思想上让人们服从这样的统治,正是所谓的王道之术,这也是当时中华大地上社会的基础游戏规则。

孔老夫子就认为,礼乐征伐大权在周天子手里,天下才能长治久安。一旦落到诸侯王、卿大夫手中,早晚必出乱子,孔子认为当时天下大乱是源于礼崩乐坏。

《论语·季世》载:孔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老夫子

当然制度崩坏,肯定是制度本身出了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口快速膨胀,统治阶层的人口那肯定也得跟着膨胀啊。但是君主就一个,官职就那么几个,能安排的位置有限。统治者各阶层中大量庶出、支出的贵族子弟是得不到世袭特权的,也没有上升渠道,那就只能阶级反向跃迁了。

战国时代的一些士人,往上数,都能追溯到大夫甚至国君。比如,商鞅就是卫国王族的后代,到了他这一代只能在公叔痤手下当个普通小吏。

没有获得世袭特权的贵族子弟最先对这种旧制度感到不满,都是一个爹生的,凭啥你有我没有。这些人开始渴求一个新的流动性强的利益分配制度。

面对时代的浪潮,人口增长、农业发展让农耕文明君主意识到人口土地的重要性。开始频繁的对外扩张,这就要求国家得强大。于是,君主也想着削弱贵族的世袭权力,建立官僚制度,实现编户齐民的管理方式,增强国家实力,以便在对外战争中取胜。

征伐战争

大部分底层没落贵族和君主虽然目的不一样,但都希望打破旧的制度,于是各国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那么说回来,变法变的究竟是什么?变的是利益分配制度,将旧有的利益链条打断,建立一个能让更多人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其实后世的变法,无非都是如此。

孝公为什么能看中卫鞅

其实,商鞅见孝公也不是一帆风顺。

大秦帝国景监剧照

第一次会面,商鞅给孝公大谈五帝之说,碍于宠臣景监的面子,听了很久,都要听睡着了。结束之后,抓着景监就是一顿臭骂,你这推荐的是个什么玩意儿,这种人也能用?

景监回来也把商鞅骂了一顿。商鞅说啊,可能方案方向不对,您再跟领导说说,咱换个PPT,再重新跟领导演示一下。景监又请求孝公再见一次。

五天后第二次会面,这一次商鞅给孝公大讲王道之说。孝公听完又把景监骂了一顿,说,你这朋友可真会扯犊子,周天子牌子都被人家砸了多少年了,让我学周天子,可拉倒吧。景监回去也又把商鞅骂了一顿。商鞅说,哥啊,我这次真知道该如何跟领导说了,您再跟领导求求情,再见一面。

秦孝公四次见商鞅

第三次会面,商鞅给孝公讲了霸道之说。孝公听完,觉得还可以,但是也没有完全接受这套学说。

第四次会面,商鞅终于拿出了自己的主张,彻底征服了孝公,听得孝公津津入味,身子啊都不自觉的往商鞅身边挪。

《史记·商君列传》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其实也在试探秦孝公。他在试探秦孝公的决心,当他探明了秦孝公的决心后,他才终于拿出了自己的强国之术。那么这个强国之术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前面说了,君主的诉求是,建立官僚制度,编户齐民,增强国家实力而商鞅的这套强国方案,恰恰切中了要害。

商鞅改制中恐怖的底层逻辑

商鞅具体的改革政策,咱们就不细说了,讲的人太多了。咱们就讲讲,商鞅不同于六国变法的地方。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

决定一个农耕文明强弱的根本是什么?人口和土地。

商鞅就建立起了一套竭尽民力的耕战体系简单来说,以后的秦国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只有两件事:种地和打仗。

从国家层面教化民众,只能通过种地和打仗才能获得爵位和官职,你想获利,那就得给国家做贡献。

《商君书·农战》载: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想施行这一套,你得先把以下五种人取缔掉。哪五种人?游说之士、知识分子、商人、手艺人、好勇斗狠的强人。

商鞅把这五种人认作国家蛀虫,《商君书》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这五种人的危害性。简单可以概括为:

游说之士:空谈不说,还瞎带节奏,蛊惑老百姓,反对君主。

知识分子:故作高深,妄议国政,老百姓也容易被其引导,读者们可不要想到现在的某些公知!

商人:商人通过经商获得利益,有钱有闲,就会抱团,结成利益团体,危害国家决策。

手艺人:手工业者能靠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就会只想着贩卖自己的手艺,到处迁徙,不好好种地。

好勇斗狠的强人:这种人多了,就会引得社会上私斗成风,老百姓就不会听官府的话。

这五种人多了,国家就得完蛋!

《商君书·农战》载: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

这五种人,自己不种地不说,还搞的老百姓也不想种地了。因为种地最苦,获利还最少。并且君主是很难管理这五种人,要想国家强大,就一定取缔这五种人,让国内的所有人全部变成农夫或者战士。

商鞅剧照

怎么让老百姓都听话乖乖务农呢?严刑峻法!谁不听话,弄死谁!并且要多罚少赏,这样老百姓才会感恩赏赐,罚还得重罚,这样老百姓才不敢犯法。

《商君书·敕令》载: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

一人犯错,光罚这一个人行吗?那必然是不行的,你得连坐,他的父母、妻子、子女一个都别跑了,只有这样老百姓才彻底不敢犯法。

《商君书·赏刑》载: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老百姓要是受不了想跑怎么办呢?户籍制度,放心谁都跑不了。

所有人都要造册登记,五家为一伍,设立伍长。十家为一什,设立什长。百家为一里,设立里长。十里为一亭,设立亭长。十亭为一乡,设立乡长。十乡为一县,设立县长。十县为一郡,设立郡守。层层管辖,层层负责。

禁止私人开设旅馆,限制人民迁徙,出门远游要有官府凭证。

鼓励利益不一致人们,相互监督,相互举报。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还怎么跑?都乖乖回去给我种地去。

连坐制度

讲完了农,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战,商鞅是如何把秦国改造成全民皆兵的杀戮机器的。

军功爵制度不是商鞅独创,很早就有。那为什么商鞅可以发挥出他最大的威力呢?

第一,商鞅完善了军功爵制度。

你的爵位只跟你自己有关,且不世袭,只有战死,儿子中的一人才能继承,自然死亡以后,顶多给你坟头多载棵树。你像魏武卒,也是靠军功得到封赏,成为魏武卒,一家人都成为新的利益群体。随着时间发展,这些人反而又成为国家累赘。商鞅完善的军功爵制度,不会制造新的军功利益集团。

《商君书·境内》载: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第二、军队中施行变态的KPI绩效考核。

举个例子,一个方向冲锋的十八个人,都得勇猛战斗,退缩了就斩首。

《商君书·境内》载:陷队之士,面十八人。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

攻城过程中,最先攻上城头的记首功,最后的记末功,连续两次记末功,就削去爵位。

《商君书·境内》载:先已者当为最启,后已者訾为最殿。再訾则废。

第三、军中也施行连坐制度。

军队中五人编成一个小队,一个人逃跑,另外四个人就要砍头。想不受罚,拿个敌人首级顶罪。

《商君书·境内》载:五人束簿为伍,一人兆而刭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商鞅认为民弱则国强,老百姓最好什么都不懂,最好就傻乎乎的只知道种田和打仗,人人都去种地,种的粮食就多,粮食多,养活的人就多。那就有更多人来种地和打仗,这是个正向循环。

《商君书·弱民》载: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这个人啊,太史公评价他刻薄寡恩,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为什么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了?

这里只说秦国变法成功其实不太恰当,比如李悝变法也并不能说是失败。为什么是秦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呢?因为秦国开始时候最弱,对变法的执行力就最强。弱者往往最希望改变。

恰恰是因为秦国最弱,国内的利益关系简单,公室贵族反对势力也最弱。中原各国发展较早,既得利益群体经过数百年发展,早已根深蒂固。大车往往很难调头,君主就难以调和各种势力。

并且秦国的弱小,也让秦国君主想要求变,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国内政治格局。

想要求变的秦孝公遇到了想要一展抱负的商鞅,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变革。

秦军

自此,秦并天下的战车开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何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为何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是因为秦国连续七代皆为明君?
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商君之法” 为何得以发扬光大 12
白话中国经典:被五马分尸,却被后人敬仰,这位秦国改革家到底做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