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梁河今昔

高梁河与桥

我家住在海淀区北下关高梁桥斜街原北京电专院内。就在高梁桥附近,高梁河在南边流过,早晚遛弯儿看看老桥,沿着长河走走,绝对是独有的享受。

北下关

先说说北下关这块地儿

东起西直门火车站,西至西运公司汽车二场,北临北京电力专科学校,南至长河。旧时城门外附近称关厢,近城门外称上关,近乡村处称下关。此处位于关厢之外,故称下关,又因居于西直门北侧,故称北下关。

北下关南部是高梁河,中部是高梁桥路,河路相交处有石桥曰高梁桥。有高亮赶水的传说。北宋初年宋太宗北伐辽国,宋辽曾在高梁河交兵,最后以宋军大败而终。
北下关是清帝去圆明园、颐和园水陆交通的始点,历史上商业较为兴盛。颇多古迹。高梁桥,高梁闸均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所说高梁河,指位于北京西北的长河的一部分。

高梁河故事多多

这条京城的古河道承载了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衍伸出太多太多的故事。

为什么叫高梁河?

说法之一: 五千年前的永定河改道后,水系透过西山岩缝在低洼处管涌渗出,形成了波光鳞鳞的海淀。那永不停息的泉水在永定河故道东侧汇合成一条清澈的万泉河流向东北。而东南高突地带因雨水常年冲刷形成了一条东西偏北的旱河,旱地里盛产麦子、玉米和高粱(人们喜欢把灌溉良田的旱河叫高粱河)。这是高梁河名字的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 此地不种高粱。梁乃亮之变。这得从高亮赶水说起:

这里曾经是古战场,五代十国之后,北宋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疲劳出击辽(契丹政权)军的幽州(北京)城,首战即失利。日后的宋连战连败,宋对辽处于下风,辽成为一个威压北宋,雄踞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一直到被金所取代。高梁河一战后300年才有了高梁桥。

元朝皇帝泛舟

元代英宗在高梁河泛舟要用三百人拉纤,可知河道比较宽。每次兴师动众,耗费很大,因此有个叫盖苗的大臣提出反对,皇帝接受了意见,并賜以锦衣。这皇上能听逆耳忠言,可贺。

明代景色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明代散文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高梁桥研究学者多引用三袁文献。

袁宏道在《游高梁桥记 》生动记述了明代高梁河的繁荣: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袁中道亦记载了三月中游此地遇沙尘暴,让我们了解高梁桥环境的另一面: '三月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明代极乐寺在高梁桥西三里。袁宗道《极乐寺纪游》记述:'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明代刘侗在《西堤》有文: ' 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水底偶平不平,而声以鸣不鸣。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上麦庄桥(今麦钟桥)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衍,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曰西堤者,城西堤也。','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凡荷,藕恶石及水,芊恶泥,蒂恶流水,花叶恶水而乐日。故水太深以流,泥太深浅者,不能花也。西堤望湖,不花者数段耳。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荷,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菱砌芡铺,簪之慈菇。鹥步鶂投,浮鹭没凫,则感荷而愁鱼矣。


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万历十六年,上谒陵还,幸湖,御龙舟。先期,水衡【3】于下流闸水,水平堤。内侍潜系巨鱼水中,处处识之,则奏举纲,紫鳞银刀,泼剌水面,上颜喜。

(取材于《西京景物略》)

清朝御道

高梁桥以西不远,长河北岸,是清代的码头行宫,乾隆为太后六十大寿所建。可在此乘舟至颐和园,也可在此易辇进宫。倚虹堂为样式雷所设计,清末西太后常在倚虹堂船坞乘船前往颐和园。该船坞毁于民国初年。


现在的码头是2003年在旧址基础上修的,但春游图己磁砖剥落,只剩半壁。有关部门应该管管了。

这条长河几经兴衰。

明代晚期,失修淤塞。清乾隆时再次疏浚后的长河,成为皇家由大内通往西郊的御用水路,也成为一条可以灌溉普通农田的河道。乾隆有诗为证:

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
可惜好景难继,日后英法联军焚毁破坏了西郊的皇家园林,长河沿岸的树木也都被烧光。昔日翠柳成阴 ,清波荡漾的皇家御河,再次破凄凉。


慈禧乘龙船途经长河时,见到破败之景,即命醇亲王弈忻整治河道。株距两丈,水杨与山桃间种;绵延二十余里,红绿相间,柳暗花明,景色绝佳。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慈禧在京城内度过浴佛节后,便乘船到颐和园避暑,都会从倚虹堂踏上龙舟,沿长河西驶。

从乾隆至光绪157年间六位皇帝和一位皇太后和一百多位后妃在这条古河道上乘船游览过。慈禧太后一生游幸颐和园32次。

倚虹堂(清码头船坞现已无存)的北侧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号为A04196),慈禧太后往返颐和园和圆明园时,在倚虹堂用餐时,见树形好似展翅欲飞的蝴蝶,慈禧称其为“蝴蝶槐”,此名后来也传至民间。现在周围围着护栏。

畅观楼现存动物园(原乐善园)内北侧,乾隆经长河赴畅春园谒母在此歇脚。但后来被倚虹堂取代。

其实乐善堂遗存还有豳风堂、鬯(同畅)春堂和动物园大门。逛动物园不能只看动物,要找找那些历史遗存。豳风堂大厅悬吊清皇室生活照,动物园大门有遗址碑,畅观楼内有展览。

〈注〉鬯 [chàng], 畅。 豳[bīn],田园风光。

鬯春堂是大臣随员住所,而帝后住畅观楼。清农事试验场期间,被袁世凯刺杀的民国元老农林部长宋教仁住在这里,与畅观楼隔河相望。

这条河水自西山出,进入北长河,出昆明湖,与金河汇,流经长春桥、麦庄桥、万寿寺,过广源闸、紫竹院、白石桥、正觉寺、高梁桥,从西水关进城,再经积水潭、什刹海、北中南海,流出首都进入通惠河。这些个地名现在还都在,待我一一解说。

由绣漪桥至高梁桥这段河流长5.8千米,称为南长河,简称长河,又名玉河、御河。

高梁桥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这段话作者是谁? 答案在本篇中找。

考据

京城高梁河除漕运之功能,昔日美景如画。

据光绪『顺天府志』:『四月赏西湖登玉泉耍戒坛游高梁』,游高梁即於春日游高梁河,『高梁桥有娘娘庙,四月八日诞辰,妇人难子者率往乞灵,倾城士女,擕觴作乐,杂坐河间,抵暮而归』;『五月踏青:午日士人结伴携觴游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满井,名踏青』。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晋惠帝曾在大城东门内的刘靖碑上题:“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

《昌平外传》:高梁水出自今北京市海淀区山后寨口和周家巷一带。
《日下旧闻考》:“高梁河为玉河下游,玉泉山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

元初,废弃金中都城,以高梁河水系为基础建设元大都。

郭守敬治水修闸

郭守敬于1291年从昌平及西山引水.入瓮山泊(即现今的昆明湖),将原来向东北流入清河的玉泉水改道东南,流入北京城内,垒长堤,疏高梁河,用于解决北京的生活和河漕用水。

这一工程仅宛平段就设有青龙桥闸、玉泉新闸、广源闸、高梁闸(在现今高梁桥的西边)和澄清闸共6道水闸。

青龙桥闸

高梁桥闸

在高梁桥路北段,老桥夹在路中间了,东边在老桥北有碑《高梁桥》,西边新桥南有碑《高粱桥》。梁粱之别,并非孰是孰非,而是各有依据。现在学界以'梁'为准。

广源闸

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桥上有广源闸路通过。广源闸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

  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1

澄清(上)闸,后门桥。`‘元代万宁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

注:澄清有三闸,中闸在玉河故道遗址处,下闸尚未挖掘。

长河两岸

明万历年间,城外一年54岁的老员外来此娘娘庙求子灵验,引得京城妇女求子如潮,香火鼎盛。得名'碧霞元君庙'

现在原址复修娘娘庙一座,封闭未开放,盼不日将成一景。

广通寺创建于元,明朝改称广通寺,五次重修。本属于元朝佛寺禅、教、律三类中的教院,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改为禅院。该寺曾有元朝僧人贵吉祥立的碑记、明朝嘉靖年间大学士徐阶撰文的《重修广通寺碑》。

位交大东路南口的广通苑院内保存此碑。你感兴趣可去看看。乘87或651公交可达。

慈献寺明清始而毁于民国,位于长河北岸原名慈献村与旁边的上园村齐名。现只能在这个立交桥上找到寺名。

紫竹禅院在紫竹院公园内。

紫竹院公园园内有一条河渠,叫南长河。南长河从紫竹院西北部入园东行,南转,再东转从公园东部流出。

福荫紫竹院复建工程于2010年开始动工,修缮面积占总面积(8735平方米)的40%以上。复建部分包括福荫紫竹院行宫院、行宫西院(寄云轩)、西南跨院、东跨院(紫竹禅院)。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在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建于明。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形式的佛塔。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清乾隆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

87年12月7日,北京图书馆施工,出土一明代墓志铭。墓主人叫彭喜,十四岁进宫当太监,供职五十余年。《墓志铭》曰:“卜以是年三月初九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广源闸镇国寺东之原”。说明此处在明正德年间还称广源闸,在此以西有镇国寺,即今之万寿寺。广源闸是高梁河上的一座水闸,并有桥梁,现有闸址陈迹可考。

绣漪桥是颐和园南如意门内那个罗锅桥。是从高梁桥码头行宫上船后去昆明湖的终点。

一条河引伸出半部京城史,北京城和水的不解之缘还在继续。有人说北京将因缺水而迁都。想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寻消失的高梁河(一)
西直门外的高梁桥
与京城命运攸关的两座古桥: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高亮赶水
这座桥竟然是西城和海淀的界桥!|西城街道06展览路街道
北京西直门外:高粱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