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芝麻胡同》的热播,京味儿再次火了,给您细说独特的“老北京”

“老北京”是对北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土民情、风味美食、古城记忆、民俗文化等的一种称呼。

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在长久的历史中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真贵的“老北京”,老北京小吃、老北京穿着、老北京胡同、老北京文化、老北京规矩等等,让我们一起回忆那老北京特有的文化。

老北京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而且老人都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

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东兴顺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菜市口爆肚满以及现在位于北土城西路103号的金生隆。叫“爆肚冯”的早年间有两家,都是由姓冯的山东人在光绪年间创立的,一家初创于门框胡同号称“后门桥爆肚冯”,一家一直开在东安市场(就是现在的金生隆)。这两家一南一北,口味一重一轻,都用着爆肚冯的招牌一直相安无事。直到前不久,门框胡同的爆肚冯率先注册了“爆肚冯”的商标,金生隆只能蒙上“冯”字,仅留下爆肚两字(其网站可见牌匾)。

梁实秋《雅舍谈吃》中说:“肚儿是羊肚儿,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几部分:散丹、葫芦、肚板儿、肚领儿,以肚领儿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爆肚又是水爆牛羊肚的总称。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老北京爆肚介绍: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材料入汤,三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五秒钟、肚板七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八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不用问了您已经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参考资料:梁实秋写《雅舍谈吃》

老北京爆肚名店(来源北京旅游网):

1、金生隆



“金生隆”作为专营爆肚的“老字号”已享誉京城上百年。清朝末年,山东厨师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在东安市场摆摊卖爆肚。经过多年经营,冯天杰的爆 肚制作技艺日渐精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老东安市场中爆肚经营最有名气的两家之一(另一家为王金良,所谓“爆肚王”)。当年到爆肚冯家来的既有八旗子弟、达官贵人,又有社会名流、富贾名商。一些演艺界的明星也经常到这里落座品肚。

2、爆肚冯

北京著名小吃“爆肚冯”开创于清光绪年间,是百年老字号了,如今第三代、第四代冯氏传人已将“爆肚冯”发扬光大,分店很多,吃的人也络绎不绝。

清光绪年间“爆肚冯”由山东陵县人冯立山创业于北京后门桥经营爆肚。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在经营中潜心 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后经宫内当差的太监推荐,爆肚冯成了清宫御膳房专用肚子的特供点,及至清帝逊位,清 宫的专供也渐渐取消了。为了维持生意,冯金河便迁至前门外廊房二条与爆肉马、烫而饺马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被当时各界誉为小六国饭店的美称。



第三代传人冯广聚自幼跟着父亲学习继承传统制作方法,而且对原料的精选细微上下功夫,尤其在佐料的配制上细心钻研、大胆创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曾受到各界顾客的好评。

3、西德顺爆肚王

位于 地坛(攻略) 北门的“西德顺爆肚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做爆肚的人,也是最早坐商立字号的企业,更是自公私合营后,第一个恢复的老字号爆 肚店。说起“爆肚王”,老北京人都知道,这是西德顺老经理王金良的官称。他爆出的爆肚儿,腾着热气儿,飘着馨香。仔细端详:牛百叶切得细如青丝,葱翠展开 的像小菊花瓣。雪白的肚仁像玉雕的虾仁。谁见了这喷香的佳肴都会点头称妙。如今,能烹制这手绝活的又是谁呢?他就是爆肚老人的长子王维章。



爆肚儿,是京味小吃的一大特色。“西德顺爆肚王”从东安市场到朝内小街再到今天的地坛北门,历经了4代人的努力。

4、爆肚张

位于京城什刹海 银锭桥(攻略) 畔(前海东沿17号)的“爆肚张”老店创业于1883年,创办人是张泉才和张殿增父子二人,张耀兴是“爆肚张”的第三代掌 勺人。当年,爷爷人称“大爆肚”,父亲被人称为“小爆肚”,而第三代传人张耀兴就成了“小小爆肚”。上世纪80年代,张耀兴在银锭桥畔重开“爆肚张”。如 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小爆肚”的儿子张东红成了掌勺大厨。一百多年的经营历史,味道一直不变,“爆肚张”的制作加工一直都是自家传人亲自制作,为的就 是保证这个“味”。



5、爆肚宛

北京'爆肚宛'的创始人宛升源老人,自小在前门外同义馆学徒就卖爆肚,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又成了'爆肚王'(王金良)的正式职工,负责经营和会计工作,使宛升源的爆肚手艺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宛老爷子说:'爆肚最大特点是脆鲜,选料上就得用内蒙古、西宁的牛肚,肚叶嫩长。用活水冲洗至水清为止,洗后还要再用清水泡上一小时左右撤底拔 出异味,爆肚才能味儿正而鲜。如何做到肚儿脆?宛升源老人经多年的研究有他的一套爆法儿。羊肚以喂羊的肚最好,牛肚是槽牛的肚(肚百叶呈黑色)最好。将洗 泡好的牛羊肚撕去油脂、草芽,再分割成肚散丹、肚蘑菇尖、肚仁和肚葫芦等,顺着肉纹切成一寸宽大的条。锅内放入凉水,旺火烧沸,按肚的不同部位(一盘一爆 约五两)分别下锅。爆的火候儿十分重要,爆老了嚼不动,爆嫩了不熟,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作料齐全酒一樽, 齿纯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羊散丹和牛散丹爆的时间就大不一样,肚板约七秒钟,肚领、肚蘑菇约八秒钟,牛蘑菇尖得十二秒钟。这样才能吃到爆肚嫩、 脆、鲜的独特风味儿。爆肚宛吃爆肚的作料有十来样儿,都是现吃现配,不预配混合作料,那种作料肯定是不新鲜。

6、爆肚满



7、京味楼

京味楼前身为'北平楼'的回暖合作店,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成立了北京京味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家店成立于2000年4月,现在京味楼已拥有平安大街店、府右街店、金融街店和车公庄店四家分店。



8、隆福寺小吃店

位于东四的隆福寺小吃街,是老北京小吃的聚集地。其中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就是历史悠久的隆福寺小吃店。



隆福寺小吃店是一家清真风味的著名小吃店,是由过去隆福寺庙会上经营小吃的摊群汇集而来,继承了北京小吃的特色,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传统,不少 人早上起来就直奔隆福寺小吃,来上一碗豆汁儿,配上经典的焦圈油果、麻酱烧饼,吃得乐在其中。要是到了夏天,还能吃到美味的凉糕和凉粉。这里的灌肠也是十 分出名,外焦里嫩,浇上蒜汁儿更是鲜美可口。若品尝北京小吃而不来隆福寺,终究会有所缺憾。

讲究的吃爆肚:

牛百叶吃的是脆,有嘎吱嘎吱的感觉;牛肚仁吃的是嫩,像虾仁一样;羊散丹吃的是细腻,4只羊出一盘,慢慢品,要吃出羊肉的味道;羊肚领吃的是享受,6只羊出一盘,外韧里嫩;羊肚仁吃的是精华,10只羊出一盘,脆中有嫩,这是吃爆肚的极致。


老北京胡同

据文献记载,老北京胡同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胡同为什么叫胡同呢?这是一个北京人熟视无睹的问题,然而探讨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从明代开始,逐渐出现了有关考证'胡同'的文献记载。胡同是蒙古语的音译,有水井的意思。因为凡居民聚落处,必有水井。北京地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明代,胡同二字均写在了'行'的中间,表面看是'胡人大同,少数民族大团结',但是从字形来看,却意为,蒙古人早晚要离开中原。

老北京胡同文化:

好多人去北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胡同,胡同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脉络,交通往来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北京有七千余条胡同,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北京的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而我们,则迫切地需要一种共识来维护这个城市的记忆与遗存。

老北京十大胡同: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老北京布鞋

关于“老北京布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因此老北京布鞋有着浓郁的的历史文化,是布鞋的代表,也是中式文化的典型代表。 老北京布鞋的起源有史料记载始于山西平遥,后有鞋匠借助山西平遥精湛的手法工艺、高超的制作流程、优质的服务、高品质的布鞋,并结合当时老北京布鞋的优势,在京城将老北京布鞋广为推广,闻名于京城,这也是老北京布鞋的前身。后渐传为佳话,北京布鞋的称呼便由此传开,而到了近年来,似乎是因为北京布鞋代表着“传统”,故有人在前边加上了一个“老”字,这便是“老北京布鞋”的由来。



那么我们返回来来看第一个问题:老北京布鞋是一个商标吗?从上面的老北京布鞋的由来不难看出,老北京布鞋并不是一个商标,而是一类鞋的统称,我们可以把老北京布鞋看做是和“运动鞋”、“皮鞋”类似的一类鞋的称呼。

既然老北京布鞋只是一类鞋的统称,那么由此可见,老北京布鞋肯定也有跟运动鞋、皮鞋一样的各个品牌了,其中肯定也有名牌、也有最受老百姓喜欢的品牌。老北京布鞋有哪些品牌呢?老北京布鞋的品牌非常多,最早的品牌出现在200多年之前,最著名的是“内联升”,目前市场上销量最大的是“福联升”,此外还有很多品牌,具体的可以参看——《老北京布鞋10大品牌 老北京布鞋十大品牌排行榜》。

想要了解老北京布鞋,肯定还要了解老北京布鞋的发展,其实老北京布鞋的发展是随着生产生活水平而发展的,福 联升建议可以从制作工艺、底料、面料3个方面来看。

制作工艺:最早的布鞋制作主要以缝制为主,而例如千层底老北京布鞋其工艺制作相当考究,有十余道工序:制袼褙、裁剪鞋样、圈边、填制鞋底,纳鞋底,闷底,裁剪鞋邦,沿口,上鞋,上鞋楦,烘烤。而发展到今天,布鞋的制作工艺则变得非常多,胶粘、注塑等现代化工艺变的非常常见。


面料:早期布鞋的面料以“布”为主,故有了布鞋的称号,冲服呢、礼服呢是相对高档的面料,例如礼服呢是以猪鬃、头发等毛发为原料,采用熬化、拉丝、纺织做成的,其最大特点是不沾油不沾土,用礼服呢制成的布鞋,可以终生不用水刷,穿时垫个鞋垫,鞋里脏了只洗鞋垫,鞋面上不会沾油沾土,脏了用软毛干刷子一刷就干净,是最高档的布鞋面料。现代的布鞋面料更多的是工业化的产物,在质量和强度上有了很大进步,布鞋的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福联 升更采用了一些高科技的面料兼顾了质量好、不易变形、好打理的诸多优势,当然传统的千层底老北京布鞋依然有市场需求。

老北京豆汁儿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老北京豆汁儿简介:

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北京以及承德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

锦馨豆汁儿

位于东城区(原崇文区)磁器口东榄杆市的老字号,那里的豆汁儿和焦圈儿都是国内贸易部挂牌儿的“中华名小吃”,据说是得了原来花市火神庙“豆汁丁”的真传,大概是专营店的缘故,保持了一贯的质量水准,豆汁儿总保持着将开不开的温度,焦圈儿也总是酥脆,不仅可以堂食,还提供大塑料壶打生豆汁儿带走。现在锦馨在天坛北门、东门和龙潭湖公园西北门开了三家分店。

老北京炸酱面

【诗经·大雅·广苇】里写到:不食其酱,不得其味。古人们很早就拿豆类做酱,用酱佐味了。这不单是民间的食材,就算是皇宫里的御膳房也离不开酱。宫里御膳上的酱讲究的是四季分明:春季天儿里用的是“炒黄瓜酱”,数伏天儿吃的是“炒豌豆酱”,立秋了有“炒胡萝卜酱”,数九时有更讲究的“炒榛子酱”,这就是传说的“宫廷四大酱”。想当年的皇上爷们,也都好“生菜蘸酱”这口。这些酱就是压桌的小菜,不是预备拌面条儿用的。

据说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由宫廷传入民间。老北京的炸酱面有百吃不厌的美誉,在诸多的面食分布的地域最为广阔。北方和中原一带就不用说了,就连广东、福建这些口味较为独特的地区,也十分热情地接纳了炸酱面。



有人说,炸酱面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菜系,却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国粹,对于这种说法,我想有许多人是点头赞许的。京城炸酱面面条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世界。炸酱面、京酱肉丝面是北京富有的特色食物,地道五满炸酱汁料,调和特殊工艺制成三弦劲宽面身,根根入味、口感爽滑、嚼劲十足,让你感受地道的老北京风味!

其实,又何止在中国,随着北京人走遍世界的脚步,炸酱面在全球也颇有声誉。在普通外国人看来,炸酱面就是中国饮食的精神符号,就像我们认准了寿司就是日本料理一样。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中餐馆里,老外们不用看菜单就会点的饭菜,首先就是炸酱面。

相关介绍: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讲究的是小碗干炸。啥叫小碗干炸呢?有说这么做的,有说那么做的,还有更离谱的说是拿小碗盛酱的,都是瞎掰。甭管您怎么做的,完事把炸好的酱盛在碗里,拿根儿筷子从中间划开,缝隙不合拢的就是上好的小碗干炸。就这个,一般人就做不好。

再说用什么酱,这也有讲究。笼统的说,北城的人好用天源酱园的酱,南城的人喜欢用六必居的酱,回民则都是用桂馨斋酱园的酱。

天源酱园是百年老字号,创业于同治八年。天源的甜面酱和典型的京城甜酱菜,其制作技法都是由打宫里传出来的,很受北城人的欢迎,这跟老年间北城旗人居多有关。

六必居更早,相传创于明朝中叶,六必居这三字还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的呢。老板赵氏兄弟是山西临汾人,店铺开在南城。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自己固定的产地。自制的黄酱,黄豆选自京东丰润跟通州永乐店。甜面酱的白面选自京西涞水,那儿的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己磨粉制作甜面酱,很受南城人的喜爱。



桂馨斋酱园也是百年老字号,创于乾隆元年。老板是南方人,店铺开在南城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南口。有朝廷的时候,桂馨斋的酱菜也是见天儿往御膳房里送的“贡品”。回民爱用桂馨斋的酱,跟南城是回民聚居区有关。

再有一讲究儿就是菜码,最讲究的是“全码儿”。象什么嫩豆芽、小水萝卜丝、小水萝卜缨,黄瓜丝、青豆、黄豆、半寸来长的韭菜段儿、芹菜末、青蒜、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当然,这些个菜码搁谁也找不全,按四季能买到什么就配什么。现而今讲究儿虽然不多了,但夏天的黄瓜丝、冬天的白菜丝、黄豆是必不可少。还有一条您记住喽,就是蒜,吃炸酱面不就蒜,那是一辈子白干。什么您没听说过。哈哈,难怪,那是我刚编出来的。但吃面就蒜是必不可少。

酱炸好了往桌子中间一放,四周围摆上各样的菜码儿,不论您是自家人吃,还是招待贵客,全拿的出手。不让您垂涎欲滴才怪哪。

最后,还有一讲究儿,就是盛面。把面从锅里挑到碗里,必得是六成满。您别忘了,剩下的地方得留着盛浇头儿和面码哪。面盛好了还不算完,得把碗里浮头儿的几根用筷子挑起来,再顺一个方向放回去,这样端上桌子的面条不乱,而且好看,特别是家里来客(读“QIE”,读三声)的时候,要特别留神。就这点,小时候没少挨说,要不怎么记的那么真着哪。

等您把面吃下肚儿,在来碗面汤,这叫原汤化原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老北京小吃品百年京味--老北京小吃介绍
又一家涮肉店要关门了!这些传承着地道北京手艺的老字号 再不去吃就晚了! | 赏味
食忆记:北京卤煮和爆肚得慢慢吃
去北京旅游必吃的几大美食,不吃就白去北京了
我吃成了一个胖子,都是北京的错!
北京最正宗的牛街小吃大盘点(来北京玩别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