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省书协主席的作品,在专家眼中竟然如此

恕笔者孤陋,戴跃的名字是第一次进入笔者的视野。这也无妨,可以就作品而论。但看到戴先生的作品便知道其名字陌生的原因了,恕笔者再次不恭,这种水平的书法真不值得一评。

所谓不值一评是言其问题太多,评者难以措手。虽然如此,为说明此作没有评论的价值,不妨强为之说。

第一,从笔性而言,戴先生才情显然有点不够。董其昌论书尝言:“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此论虽遭傅山诟病,但书法必须取巧则是学书的不二法门,傅山所言拙字是大巧若拙,并非真的笨拙。而戴跃的书法则以拙为法,未免有误解傅山之嫌疑。其用笔僵硬多方折,无使转之妙,此用笔之拙。

其次,其点画或简单生硬或抖动过甚,无自然活泼之生机,此点画之拙。点画之拙,源于用笔之拙;用笔之拙,则源于心拙;心拙自然导致手拙,这近于恶性循环。一个人认清别人很难,认清自己更难啊。单从手感而言,戴跃先生应该是不适合从事书法创作的,这种手拙是练不巧的,与下多大功夫基本没有关系。

第三,是其结字多松散失度。通言之,有过者,有不及者,而无一字结字巧妙,恰如其分。具体而言,结字端正者不能平稳,或上下分离,或局部长短难成比例;字形欹侧者则踉跄失势,如骨折脱臼,令观者痛苦不堪,而整体分裂者则不胜枚举。

图1

然上所言说者仅为其结果,而戴跃先生最大的问题则是取法问题。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最大区别便是书法对汉字的依赖,这也决定了书法的继承性远远高于其他艺术种类,甚至可以用“无一字无来处”作为书法评判的标准。以此观照戴跃先生的作品,得出的结论则会是“无一字有来处”!其前后两幅作品(图1、图2),风格如出一辙,并无显著变化,只是后者的笔力稍稍加强而已。然而,这种没有源头的写法,“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有多大审美价值?取法不对,力度提高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缺乏书法才情的人,学习的方法又不对,而且有众多的评委让他入展、让他获奖,这简直是“谋财害命”!真中了古人那句话: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岂不危乎!?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戴跃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一等奖的作品(图1),借鉴古人尺牍书写外形式的长短参差与大小穿插的布局,纵向连续的六个小块组合成一件适合展厅悬挂的条幅,当属内容与形式有其新意的佳构。他的行书,似从宋人“尚意”书风中汲取了诸多营养,追求“无意于佳”的书写状态。他没有炫技,而是在自然地书写中将古法与己意融为一体,也没有花哨的形式,素色的纸张之上,点画布局的文字世界,让人有诵读的欲望。

图2

书法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的载体当是线条(点画)及其线条组合的空间(结字)。由此观之,戴跃的书写,对“技”的呈现相对单一,线构缺乏必要的提按与灵动的使转,似停留在娴熟的抄录之上,虽无明显的瑕疵,然少了些耐人咀嚼和品咂的深层内蕴。没有什么毛病的作品往往也易堕入平庸的泥潭。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戴跃采用了同样的幅式,书写同一内容,明显地看出他在行书中加入了草书的因素,行笔比全国第八届中青展的作品振迅了许多,笔增提按,线条粗细变化明显,字势也不似过去的中正,于因字立形中增加了前后倾侧的造型,从而使行气左右摆动与跌宕起来,笔势的郁曲与放逸带动字势的紧敛与展拓,形成了大章法的疏密之变与黑白之趣。可能是因为用笔过快,仓促之下许多字的空间造型有偃蹇局促之嫌,几处看似潇洒的用笔因失之必要管束,其线质也大打折扣,如“耳”“妙”等字。尽管作品的整体风格有米芾、王铎的影子,由于缺乏深入,没能在精神意蕴上达于通会,故略显简陋。

有些方框的字如“圆”“囿”“围”等,似带惯常习气,将四围之长方形写成了多边棱形,脱离了大众审美的习惯。“方折圆转”亦多生硬,横向结构与纵向组合的字,在搭配上也多有不和谐的地方。前后两件作品跨度近二十年,属于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下的创作,戴跃似乎在努力地复制,以至于每一小块字数、行数多少都完全一样,如此这般,也限制了激情挥运的自由,尽管在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作品中平添了草书的恣肆也罢。

总之,近期的创作不及过去的严谨,或许是投稿参赛与特邀参展的身份变化,导致了创作心态的不一?!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笔者和戴跃先生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戴跃先生是从银行转到书协从事专职书法工作,我是从建委转到大学从事专职书法教学工作,所以凭空多了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而且对书法的认知在许多方面和戴跃先生有着相同之处,比如认为“书法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书家的书法观,而书法观的确立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思想倾向、生活阅历、心性气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文化传统、时代特色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生存状态等。主观要素中的‘才、气、学、识’是重要的因素”等。所以,对戴跃先生的书法作品更有一种进一步解读的冲动。

戴跃先生(以下简称作者)的这两幅作品,一幅是写于1999年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一等奖的行书作品,一幅是写于2017年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特邀行草书作品。跨越近20年的两幅作品虽然是不同的书体,但依稀还能看出是出自一人之手。

姜寿田先生在《巴蜀书法六家蠡评》中评价作者的作品:“戴跃书法在保持性情化审美取向的前提下,似更为心仪帖学一路,如二王手札、《书谱》、董其昌,在他腕下皆多有采撷。不过,种种迹象表现,戴跃虽然并未对民间书法发生过兴趣,但他走的也并不是纯粹经典化路数。”姜寿田先生的评价是准确的。作者的这种书法风格可能与其“讨得千家米,煮成一锅粥”的艺术态度有关,只是这“千家米”还要确保不能“相克”才能生生不息!

笔者曾经见过作者的大草作品,感到其气息大气磅礴、酣畅淋漓。但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是行书的气息、大草的笔法,有点不伦不类。所以笔者赞同邱振中先生给作者的提醒:“你缺乏那种最严格的训练。凭你现在的基础,凭你对作品风格和气息的把握,要获得名利、地位,全都不是问题,但要进入历史,做不到。你需要先把所有相关的问题列一个清单,一条条思考下来,再一条一条去做。戴跃今天有这样的基础,已经是书法界的好手,但如果再花上十年、二十年作一个调整、补充,就有可能成为书法史上的好手。我们不能保证他做到,但肯定有希望。”

笔者以为作者一定会“把所有相关的问题列一个清单,一条条思考下来,再一条一条去做”,从而把“并不是纯粹经典化路数”来进一步纯粹化、经典化的,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听了邱振中先生这席话,让我顿悟,让我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自己过去10多年来作为业余作者所存在的专业缺陷。之后我沉寂了下来,并以专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与量度自己后来的学习、研究与创作。我想不是用上十年、二十年,而是一生的努力。”

我想,以作者这样对书法的认知和态度,相信我们的后人在将来中国书法史上一定能够看到戴跃先生的名字和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刘鸿田教授批改学员书法作业“批语”与“论点”摘记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徐福法先生书法蠡测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一场走心的书法展:获奖作品由评委逐一点评,研讨会现场解惑!
评书协主席(37人)作品
真力灌注 精气内藏——浅议甘肃书协名誉主席赵正先生三幅对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