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妇科中补血与温阳并用的一良方

阳和汤

在妇科中的应用


·阳和汤

阳和汤为外科治疗阴疽的方剂。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陈颖异教授临床上以阳虚寒凝为辨证要点,在妇科病中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01


不孕

朱丹溪曰:“人之育胎,阳精之施,阴血能摄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今妇人无子,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血少固非一端,然欲得子者,必须补其精血,使无亏欠,乃可成孕。”肾阳亏虚,或子宫虚冷,或精血不足,天癸乏源,冲任亏虚,难以摄精成孕也。各当求其源而诊治也。

曾治疗王某,女,28岁,1994年2月8日初诊。

患者结婚4年未孕,夫妻同居,爱人健康。平素月经不调,数月一行,经行腰腹酸痛,小腹发凉,伴头晕眼花。末次月经1993年11月18日,妇科检查未见异常。经期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报告为增生期子宫内膜。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不振,精血不足,寒凝胞宫,治拟温阳散寒暖宫,阳和汤加减:熟地15g、肉桂5g(冲)、生麻黄5g、干姜5g、鹿角胶1Og(烊冲)、炙甘草5g、白芥子10g、枸杞子15g、菟丝子30g、川芎5g、鸡血藤3Og、巴戟15g、牛膝12g。

3月16日二诊,上方共服25剂。月经于3月7日至,经量较前增多,色正,经水5天净,舌脉如前。原方加穿破石12g,服8剂。

4月12日三诊,患者自诉投上药后量基础体温上升,在35.7~35.9℃之间,持续2O天未下降。尿妊试验检查阳性,B超检查提示早孕。本例不孕,肾阳不振,故腰腹酸痛,小腹发冷,寒凝胞宫,经水数月一行。精血不足头晕眼花,血少不足以摄精,婚后多年不孕。所谓“寒水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生鱼龙”,符合阳和汤施治指征。阳和汤温阳补血,温通血脉,散寒化凝。加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巴戟增加补肾之功;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菟丝子、补精血,穿破石、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阳气恢复,胞脉得养,故摄精成孕。

02


带下

带下之名始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病理性带下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带下》中有记载:“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带下者,有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成也。”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带下。所以肾阳虚,寒湿内盛,带脉失约,临床常见。

曾治疗许某,女,27岁,1994年5月6日”初诊。

带下增多2年。色白如清涕,有时呈水样。平素形寒肢冷,四肢无力。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量多,色白质稀,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后位,正常大小,两附件(-),阴道分泌物未见滴虫霉菌。刻诊: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带下。阳和汤加减:熟地15g、麻黄5g、鹿角胶12g(烊冲)、肉桂5g、白芥子10g、干姜5g、炙甘草5g、白芷6g、白鸡冠花15g、煅龙牡2Og(先煎),5剂。

二诊:1994年5月12日,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原方续服7剂,诸症悉除。此患者带下清冷,形寒肢凉,为寒湿带下。阳和汤温阳散寒以治其本,加白芷燥湿,白鸡冠花、煅龙牡收湿止带,以治其标。故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

03


痛经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有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相击,故令痛也。”临床上寒凝血瘀痛经最为常见。

曾治患者,姜某,女,25岁,初诊,1995年8月5日。

患者14岁月经初潮,期、量、色、质均正常,近两年贪凉饮冷,而且经期游泳不忌。经期逐月落后,40~50天一行,量较前减少。近两个月经行之际,其腹甚痛,大汗淋漓,手足不温。末次月经1995年6月20日,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涩而沉,寒凝胞宫也。阳和汤加减:生麻黄5g、桂枝8g、白芥子10g、干姜5g、熟地12g、鹿角片1Og、牛膝12g、制香附12g、路路通12g、红花5g,3剂。

8月11日二诊,投药后,月经于8月10日至,唯经量尚不多。原方加进口血竭2g(吞),3剂。进前方后,经量较前增多,腹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嘱每月经前10天服上方7剂,半年后随访,痛经未发。此患者痛经乃生冷不忌,而且经期胞宫空虚,阳气不足,下水游泳,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胞官,血遇冷则凝,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减少,经期落后,经来腹痛,均为寒湿中阻胞宫,气血瘀滞之象。方中麻黄、桂枝、白芥子、牛膝通达下焦,温经散寒,以化湿邪;制香附、路路通、血竭活血化瘀,以行气血;加入鹿角片、熟地行中有养,祛邪不伤正,诸药合用,痛除病愈。

 阳和汤适用于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所致阴疽,治疗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而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以“阳和”名之。

在临床上,辨证治病,要明察根本,经方活用,老方新用,随证变化,灵活化裁,擅用“同异相治”原则。此乃以不变应万变之谓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痛经
阳和汤治疗男性病举隅
阳和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巧用“阳和汤”解决女性的5种“难言之隐”(附:鲜人参片浸蜂蜜)
阳和汤为主治疗阳虚性乳腺增生等妇科疑难杂证确有良效
右归丸临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