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1405郑和下西洋解说词之四

  1412年12月18日,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这一次,他们将穿越印度洋,到达位于波斯湾入口处的忽鲁谟斯,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

  象征祥瑞的麒麟出现在迁都大典,成为大明帝国强盛的象征,远道而来的庞大使团,把这座崭新都城的节日气氛推到顶点。

  今天,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贸易依靠航运。交通事故的概念早已从陆地延伸到了海上。1912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制定,它的出现源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那个巨大的灾难之后国际社会有了一个共识,就是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保证船上人员的安全。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海上国际公约已经超过四十种,几乎对船舶运输中每一个细节都作了十分严格的规定。

  一阵比一阵更加急促的鼓声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这一次,船队将与一支极为凶悍的海盗船队狭路相逢。变幻的旗语传达着郑和的命令,在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古代,旗语、狼烟、甚至鞭炮,都是船队传递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元明之际,许多贫困农民浮海到南洋谋生,安居乐业。但有少数人铤而走险,入海为盗。

  马欢《瀛涯胜览》:“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

  陈祖义采取诈降的策略,表示接受大明天子招降的手谕。然而,这是一个圈套。当两船接近时,陈祖义企图利用郑和船队的麻痹发动突然袭击。一场海上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明实录》记录了这场战斗的结局:“和出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生擒祖义等三人”。郑和大获全胜,留给船员的任务,只是搜寻逃亡的海盗。

  当郑和的行程向前艰难延伸,朱棣也正在朝廷中酝酿着另一个计划,那就是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

  如此重大的举动,其原因不可能是单纯的。这一大胆决定可能还与北平曾经是他的政治基地有关;而政治中心的北移,同样有利于制约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让我们的目光暂时离开北平,重新回到郑和的航线上。

  《瀛涯胜览》:“自苏门答腊往正西,好风行三昼夜,可到南渤里国。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帽山乃西洋之界标也。”

  《航海日志》的失踪,使得船队跨越这一界标的确切时间被隐藏在历史深处。此时的郑和在想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相信,这样的时刻,他们将永远刻骨铭心。

  “西洋”,几乎是险恶的代名词。《明实录》有这样的记录:“始西洋发碇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仅百人。”

  巩珍在他的文字中描述了西洋行船的艰难。无论对于大多数船员,还是郑和本人,西洋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是一块在苏州偶然发现的墓碑。它记录着一名出海者的生平,他的名字叫陈良绍。碑文中,有关他“使海外诸国”的字样清晰可见。陈良绍是一名苏州医生,随郑和船队下洋。据说,郑和船队的随队医生有一百四十多人。

  陈良绍是幸运的,时隔六百年,我们仍然能够说出他的名字。在两万七、八千人的下西洋队伍中,今天能够查出姓名的,仅有不足一百人。

  1405年,郑和首航印度西海岸的科泽科德。那里是当时印度西南的大国古里。访问古里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护送朱罗王朝的王子回古里继承王位。郑和前三次下西洋,都是以古里为终点。

  无论对于东方还是西方,这里一直是海船航行的中转站。古老的渔网是这里的显著标志。据说是宋代远航印度洋的中国人带来了这种捕鱼方法。今天的当地人仍然将它们称为中国渔网。这种捕鱼情景几乎是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的翻版。一千多年来以来,中国和世界的交流绵延不绝。

  曾经多次跟随郑和船队任翻译的马欢是这样描述古里国的。

  “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升赏各大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批宝船到古里国,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暤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对胡椒的狂热促使欧洲人在几个世纪中不惜跨越半个地球到达古里,香料贸易的收益常常是成本的六十倍以上。巨额的利润,驱动着那些船只,在海上络绎不绝。

  和古里一样,柯枝国也是西方人向往的胡椒产地,素有“世界胡椒之都”的美誉。

  从1406年12月,到第二年四月,郑和船队可能一直停留在古里,他们一边等待季风,一边进行贸易。按照当地的习惯,当地国王的代理人和船队的官员就中国船队带去的货物进行估价后,在约定的时间签订合同,将货物提走。等胡椒收获后,装上宝船。郑和七下西洋,在海外建立过四个官厂,其中一个就是古里。这些官厂用来储藏各分遣船队的货物,同时也是船员的休整之地。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孔远志:“在马欢《瀛涯胜览》里边提到很多做生意的情况,各地的物产,做生意的情况。很多是用货交换货的,或者是用中国的铜钱来买卖,但是用货交换货比较多,当地商人来看我们的货,我们也看他的货。”

  马欢在他的书中说,这里的人非常诚实,一些易货贸易的时间常常超过一年,但交时仍然分毫不差。中世纪古里是一座自由港,任何国家的商船都可以到此停泊、交易。

  根据古代航海惯例,身患传染病的船员将被安置在附近的岛屿上,任其自生自灭;在离岛屿很远的情况下,甚至干脆抛向大海。他们在离开船队时,会带上一份地图,希望能够可以找到归乡的路。

  在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中,我们看到非常具体的描写“舟人死者忌死于舟中,往往气未绝便卷以重席投水中”。海上最大的威胁来自传染病,与郑和同时期的西方船员的死亡率超过百分之六十。明代陆采的《冶城客论》一书中,也有患病水手在荒岛上开始了鲁滨逊式的生活,最终回到家乡的记载。他们的故事离奇而真实,就像下西洋本身。

  1412年12月18日,郑和开始了第四次出发,到达位于波斯湾入口处的忽鲁谟斯。对于今天的航海者,这显然并不困难。

  在没有任何地标的大洋上,航行者把星空作为他们惟一的参照物。在郑和时代,中国的航行家已经与星辰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手中的牵星板,使他们能够通过星辰位置的变化,来确定方位。《郑和航海图》中附有四幅《过洋牵星图》。

  船队在夜空下行驶,满天的星图指引着船队穿越整个印度洋的航行。

  北极星,又叫紫微星垣,这里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帝的居所。而主宰尘世的帝王的宫殿,则以紫禁城命名。如同瑰丽的海上事业,朱棣的迁都计划已经使二十三万人投身其中。

  紫禁城在陆上,船队在海上,共同代表了朱棣已经到达无上的权力巅峰。

  在印度洋上航行了一个多月,郑和船队接近波斯湾的忽鲁谟斯。郑和第四、第五和第六次下西洋,都曾到达这里。

  古代的忽鲁谟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通行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两种语言。十六世纪初人口超过五万,雄踞印度洋诸国之首。伴随着航线的延伸,郑和船队的海外基地,也由满剌加、古里而转移到这里。由于宝船过于庞大,无法靠岸,船上的货物由一些小艇分送到岸上进行贸易。

  波斯马市在离忽鲁谟斯六百公里的失剌思。据《明实录》记载,失剌思的波斯马和明朝的瓷器在贸易中占重要地位。

  离开忽鲁谟斯,航行一个月,船队抵达阿曼的古港口佐法尔,这里是《天方夜谭》中水手辛巴达的故乡。中世纪的阿拉伯商人就不断把阿拉伯半岛盛产的乳香、椰枣和阿拉伯战马运往印度,以换取印度香料,然后再到中国换取丝绸和瓷器。近年佐法尔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远东陶瓷,其中包括中国瓷器,时代约在十四至十六世纪之间。这里发现的明初陶瓷,显然是郑和船队运往阿拉伯的。

  一切仿佛都在见证郑和的旅程。乳香是中国从阿拉伯进口的最主要的香料之一,乳香在明代大量进口中国,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

  中国医师将乳香其入药,治疗各种疥疮。中医药方很多常用药,都来自阿拉伯医药。

  《回回药方》是中国传统医药与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

  我们继续寻找着郑和的痕迹。这里是郑和第四次航行时到达的阿丹国。亚丁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东西方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郑和船队而言,前往阿丹国,应该是他们无法省略的行程。马欢《瀛涯胜览》提到永乐十九年出访阿丹是“正使太监李”和分舟宗内官周”。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谁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这个日本学者叫加岛彦一,他在七十年代,在巴黎的法兰西图书馆的阿拉伯档案里,阅读了几百万件阿拉伯文书,他在那里发现了郑和的档案,就是拉什鲁王朝记录的当时郑和的使者,一个姓周,一个姓李。当时没有名字,后来经过加岛彦一先生的研究,姓李的应该叫李兴,周的叫周满,是两个副手。”

  这个档案是第五、第六、第七次下西洋,中国使者和拉什鲁国王的谈话记录。文件还列有中国使者所赠礼物的详细清单。按照文件的纪录,1418年12月30日应该是李兴和周满第一次和国王见面的日期。

  “阿丹国有一兽曰麒麟,前两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

  郑和七下西洋,最后三次都访问过阿丹,并在这里获得了一头长颈鹿。中国人把这只从未见过的动物称为麒麟,麒麟是神话中的动物,中国人把它与龙、凤、龟称为四神兽。

  匆匆结束的第五次旅程,据说与朱棣的迁都大典有关。随船队一同前来的大批使节,也刚好是大典上最需要的角色。船队带回的麒麟,成为迁都大典最华丽的装扮。麒麟在中国成为仁德的象征。郑和船队带回如此祥瑞之物,几乎使朱棣完全沉醉于自己一手营造的盛世图景中。

  朱棣给郑和船队所有成员以丰厚的赏赐,并于永乐十九年八月初八,在新建的宫殿里接见了来华的全部外国使节。一些因病离开船队,漂泊在外的船员,也陆续回到祖国。《明英宗实录》记载了一个叫赵旺的水手从西洋“卜国”返回北京。

  与此同时,渤泥、满剌加国、苏禄东国使团访华,他们的到来,把这座崭新都城的气氛推到顶点。

  迁都庆典结束,正月癸巳,也就是1421年的5月9日,郑和奉命启程,开始了他的第六次航行。

  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秉曦:“在他的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他要把十六个国家的使臣送回去,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送,这十六个国家的使臣,少则也有几百人,是吧?您想这些人他都是有相当规格的人,所以郑和这个时候运外宾、运国王,也就是旅客运输。”

  《瀛涯胜览》:“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南申位,船行三个月方到天方国码头,番名秩达。有大头目驻守。自秩达往西一日,到王居之城,名默伽国。”

  默伽国,就是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元末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西洋有路通”麦加,就指《郑和航海图》所描述的中国与麦加之间的海上交通。在古里,郑和将船队分成不同小分队,分别驶往不同的国家,然后再约定的时间内到这里汇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欢
中国人幻想几千年的麒麟,明朝来中国了,真没想到竟然是这种动物
郑和船队远赴东非马林国 国王赠送“麒麟”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功勋、七下西洋,结局让人感慨
郑和下西洋带回一只神兽麒麟,如今画像公开,看过的人都被逗笑了
4.2第二节、郑和与西洋地理新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