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逝世前最后一天如何度过?2001年李敏如此回忆

1973年8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闭幕时,与会代表们集体热烈鼓掌,向毛主席致敬。

一直陪伴在毛泽东的身边,担任保健护士长已有20年之久的吴旭君,发现主席的情况不太对劲,只见他双手用力撑住椅子两侧的扶手,试图站起来,却迟迟未能成功。

吴旭君连忙招呼人手过去搀扶他站好,才得以接受在场所有人的致意。

然而会场众人的热情愈发高涨,鼓掌欢呼几乎持续了足有10分钟,而此时毛主席的双腿已经开始发颤了,一旁的周恩来总理见状连忙让他坐下,早已体力不支的毛主席这才如释重负。

周总理举手示意散会,然而热情的代表们仍然迟迟不肯离去,毛主席无奈之下只好对代表们喊话:“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

可按照流程,代表又怎能比主席先退场呢?

毛泽东此刻已经无法自己行走了,最高领袖病弱的一面又不能公开暴露,吴旭君灵机一动,请总理宣布:“毛主席目送各位代表退场。”

终于,台下的代表们行动了起来,开始有序分组退场,在最后一名代表的身影消失后,毛泽东才得以在身边人的协助下离场。

跟随了毛泽东多年的吴旭君,对于他的身体状况再了解不过了,自从1970年感染了一次肺炎之后,一向健康的毛泽东身体状况突然开始恶化,肺心病缠绵不去,反复发作,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连行走都步履维艰,她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然而,毛主席对于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表现得非常坦然:“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他不止一次和别人讲过这样的话。

毛泽东叮嘱吴旭君,他希望死的时候她不要待在跟前,这样自己才能留给她一个健康美好的形象。

他甚至还开玩笑道,自己死的时候可以开个庆祝会,吴旭君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高高兴兴地参加,大大方方地讲话:毛泽东的死是辩证法的胜利,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黄庭经》有云:“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生于心,显于身。”哪怕是毛泽东这样的伟人,终究也是肉体凡胎,无法超脱生老病死,但他又为何能够如此洒脱地看透生死呢?

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先后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可谓跨遍惊涛骇浪,阅尽人世沧桑,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然而在起义前夕,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死考验。

为了筹备起义,毛泽东在江西、湖南等地来回奔走,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不慎落入当地民团之手。

毛泽东没有慌乱,他拿出身上的钱作为贿赂,降低了对方的警惕心,当走到离民团团部不足200米远时,他伺机跑入路旁田野,藏进了一个草木丛生的水塘里。

搜寻的追兵好几次都已经近在咫尺,他一直躲到了天黑才得以脱险,后来在一位名叫陈帷德的农民帮助下返回了队伍,起义这才如期进行。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挺进赣南开辟新根据地,在瑞金大柏地,他又经历了此生最凶险的一次战斗。

当时,敌军数倍于己、来势汹汹,危急之下,连素来不爱摸枪的毛泽东都亲自武装上阵,在枪林弹雨中率队前进,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持枪亲自冲锋陷阵。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让毛泽东感慨万千,他在《菩萨蛮·大柏地》中写道:“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妆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虽然词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然而村中墙壁上遗留的累累弹痕,仍然诉说着此战的凶险。

同年7月,暂离红四军的毛泽东来到福建永定县牛牯扑村,指导当地革命工作,由于当地蚊虫滋生,他不慎感染了疟疾。

疟疾可不是什么无关痛痒的小病,在20世纪有约3亿人因此丧生,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可以说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而此时,当地民团又纠集了600多人来犯,赤卫队员拼死相护,一位名叫陈添裕的战士背着重病的毛泽东跑出了整整十里地,才摆脱追兵,而后地下党从上海搞来奎宁,才让他的病情转危为安。

在长征前夕,毛泽东又一次感染了疟疾,高烧40度以上,病情比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在他再次挺了过来,随军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1947年4月,毛泽东入住河北阜平县城南庄的晋察冀军区大院,指挥解放军作战。

由于伙房有特务潜伏告密,5月18日凌晨,敌机获得了他的位置并发动了空袭,好在警卫人员反应迅速,抢在敌机投弹前将他转移到了防空洞,炸弹精准落入了毛泽东所住的院落,将房屋及室内物品炸得粉碎,令在场众人无不后怕。

以上种种生死时刻,毛泽东但凡有一次没能跨过,中国当代史恐怕都要大改写了,如果没有他的领导,中华民族何时能够走出近代以来的至暗时刻,恐怕将是一个绝望的未知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受邀回访中国时曾感叹,毛泽东经历了那么多危险,却能次次化险为夷,简直是命运的安排。

“不是命运照顾我,而是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保护了我。”对此毛泽东正色答道,“我准备好多次了,就是不死,有什么办法!我身边的卫士被炸死,血溅到我身上,可是炸弹就是没打到我...”

毛泽东不仅经历了无数死亡考验,也见过了太多牺牲,他所说的卫士就是长征遭遇空袭时舍命相救的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对他的牺牲悲痛不已,解放后还曾专程派人寻找胡昌保的家人,却始终一无所获,这也成为了毛泽东心中长久的遗憾。

虽然毛主席生前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么,他对死亡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

从加拿大千里而来援助中国革命的白求恩大夫因病殉职,和他有一面之缘的毛泽东非常痛惜,为此特别撰文纪念他,号召全体向白求恩学习,并称赞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延安举行的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他讲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这样的牺牲必定在所难免,但对于毛泽东来说,“牺牲”并不是什么虚无空洞的口号,没有人比他更能体会这个词的沉重,以及它带来的切肤之痛。

毛泽东的发妻杨开慧,亲兄弟毛泽民、毛泽覃,以及堂妹毛泽建、侄儿毛楚雄,都先后为革命捐躯。

他和杨开慧生育的三个儿子,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次子毛岸青头部受伤精神失常,幼子毛岸龙不知去向。

毛泽东与继任妻子贺子珍生育的六个子女,也只有女儿李敏长大成人,其他人不是早早夭折,就是下落不明。

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可谓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这种失去至亲、生离死别的痛苦,又有几人能比他体会更深呢?

经历了这一切的毛泽东,深知自己能活下来是何等幸运,他的生命已经不只属于他自己,只有背负起这些逝者的梦想和希望,奋勇向前,才能对得起这背后无数为他而牺牲的人,区区个人的得失、荣辱和生死,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因此,拥有坚定革命信念,同时坚持唯物主义的毛泽东,并不喜欢听到“万岁”、“万寿无疆”一类恭维的话语,他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这都是“屁话”,“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难道还有不死的人么?”

他同时还反对为自己庆生祝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这个封建旧习惯要改革,做一次寿,这个寿星就长一岁,其实就是少了一岁,不如让时间偷偷地走过去,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这有多好呀!”

对毛泽东来说,纵有千万光阴,如果不能体现价值、做出贡献,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如他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那首诗中所写: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甚至还曾认真地和从英国到访的伯纳德·蒙哥马利元帅讨论过自己可能有5种死法:枪击、坠机、翻车、溺水和疾病,并坦言他已经对任何一种死法都做好了思想准备。

蒙哥马利元帅对毛泽东百无禁忌的豁达和坦率叹服不已。

逝者如斯夫,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任何人停留片刻,随着时间推移,任弼时、罗荣桓、贺龙、刘少奇、陈毅、董必武、周恩来、朱德等开国元勋也相继离世。

尽管毛泽东已经看破了生死,也见惯了牺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些同志的逝去无动于衷,每一位老战友的离世,都是对他的巨大打击。

1975年10月,在会见从美国来访的老布什和基辛格时,毛泽东幽默地自嘲是“为来访者准备的一件陈列品”。

没有对客人们隐瞒自己健康不佳的情况,反而坦言自己“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

这份面对死亡的从容气度,让布什既惊讶又钦佩。

然而在年底,毛泽东又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在生死的话题上,他似乎终于表现出了疲态:“一个人负担太重,死是解脱。”

1976年,是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春节对他来说分外冷清,除了几个工作人员之外,身边再无他人。

此时的毛泽东必须依靠秘书喂饭,才能勉强吃下几口昔日最爱的武昌鱼和米饭,便草草结束了这顿简单的年夜饭。

然而,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注定是不平静的,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强烈的震感也波及到了北京。

此时的毛泽东身体已经差到了极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半昏迷状态,需要靠鼻饲管才能勉强摄入营养,但只要他还清醒,就会努力关注了解地震的灾害情况。

当他听说伤亡人数高达24万之多时,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情绪稳定后的毛泽东,要求中央立即派出部队和民兵,能救多少人便救多少,8月18日在圈阅了送上的《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后,毛泽东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也成为了他这一生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直到9月份,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才终于获得许可,见到了阔别许久的父亲。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意识模糊,奄奄一息,但是他仍然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刚强一世的一代伟人,在女儿面前终于流露出了慈爱和脆弱的一面,“娇娇,你来看我了?”

毛泽东念着女儿的小名,“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听到父亲虚弱的呼唤,李敏泪如雨下。

据李敏2001年回忆,毛泽东在去世的前一天,就已经数次陷入昏迷,经历了多次抢救,虽然已经生命垂危,但毛泽东只要意识还清醒,就会要求工作人员拿来书籍和文件,帮助他阅读。

前后断断续续读了将近3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三木武夫及其政见》,是毛泽东生前阅读的最后一本书。

9月8日晚7时,毛泽东陷入昏迷后就再也没有醒来。9月9日凌晨,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与世长辞,享年83岁。

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他逝世的这一天,恰好和他初出茅庐领导的“秋收起义”是同一天。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毛主席也早有安排。

毛主席生前曾笑称,自己爱吃鱼,死后火化了,就把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也算是因果循环,物质不灭。

为节省土地资源,精简丧葬费用,毛主席早在1956年就发出倡议,要推广火化,并且带头在倡议书上签字。在他的带动下,中央领导同志们率先为社会做表率,开展移风易俗运动。

然而,出于政治需要和社会影响的考虑,中央最终决定将他的遗体保存于纪念堂,供人民瞻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看透生死,去世前一天怎样度过?2001年李敏公开其护理过程
1949年7月,分别7年多的大女儿李敏回国了,毛主席十分兴奋,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93年,毛泽东诞辰百年之际,全国上下都沉浸在纪念毛主席的气氛
1961年,毛主席给演员邢韵声写信,为何落款写的是“父亲毛泽东”
毛主席的女儿,为何姓李,没想到跟她有关!
毛泽东女儿李敏的回忆录《毛主席逝世时他身边竟没有一个子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