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一、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主要内容

    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2、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

1/17页

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病、证、症三者联系: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各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其治疗的效果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P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

    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于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是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A 阳的特性: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

    B 阴的特性: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A 可转化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B 无限可分性:可再分阴阳。 C 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2、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个事物对立着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知识。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相互对立:相反;

     阴阳相互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斗争

2/17页

2、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 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基。

     阴阳互用: 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的运动形式,说明阴阳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且属于量的变化。 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

    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阴阳消长阴阳平衡

    4 、阴阳转化

     含义: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内在依据:阴阳互根互用:

     条件:事物发展的极限阶段,即《内经》曰重、极、甚等。

    总结:

    基本内容包涵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与互根,是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在阴阳的不断消长、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而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以阴阳的对立互根为基础的。 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互根基础上表现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概念

     五行: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是指行列、秩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 P11

    2、五行学说:是用五行来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理论。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是指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A 相生:

    相生的概念:促进、助长和资生。

    相生的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我生

    B 相克:

    相克的概念:克制、制约、抑制。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3/17页

所胜与所不胜:我克克我

     制化

    制化: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

    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意义:维持协调与平衡。

     五行乘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相克现象。 A 相乘:

    相乘的概念:相克太过为害。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相乘原因:太过与不及两种原因。

    B 相侮:

    相侮的概念:反克为害,又称反克、反侮。

    相侮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反。

    相侮原因:太过与不及两种原因。

    C 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克异常而致病。 五行母子相及

    及:连累的意思,是指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 A 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

    B 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子盛致母虚(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子虚致母虚(子母俱虚)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是指人体体内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应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

    3、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大特殊系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脏腑功能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在五行属火。

     心主血脉:

    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4/17页

主血是指推动血液运行 ;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血液循环系统:心、脉、血;

    正常运行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A 神的涵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B 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

    C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血不足可导致心神失养。

    2、心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气通于夏; 心在志为喜; 合小肠。 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A 受盛化物:

    B 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的概念:是指小肠对食物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形成大便,将剩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渗入膀胱,形成

    尿液,又称分清别浊

    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二、肝与胆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将军之官,在五行属木。

     主疏泄:

    A 涵义:

    疏:疏通;

    泻: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反映了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主动的特性;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

    B 主要体现于5个方面:

     调畅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5/1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
《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笔记-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2
阴阳学说-笔记
阴阳学说
第08 讲 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