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芒格先生逆向思维的3点思考和应用

最近在看穷查理宝典,对芒格先生思想层面又圈了一层粉,首先是其多学科思维,虽然大致理解,但是依然无法指导现实生活或投资,相反因以普通投资者如果所学学科众多,就难以有集中优势,对企业来说是多元化,大概率手尾难顾,步入倒闭风险;对个人来说,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最终一无所成。

但是芒格所说的关于逆向方面的思考,投资者看到一件事情,特别是一件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事情时,需要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比方也就是当你想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世界上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还能够证否自己,那么我就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本篇照葫芦画瓢,就来聊聊关于逆向思维在投资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1.起始:思考的来源

关于逆向方面的简易思考,最简单的按照老巴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就是很简单的应用,再来说说,曾经的大众情人贵州茅台,你看生意模式多好,本身高毛利,高净利,还有极强的品牌意识,最重要的是一直在提量和提价并驾齐驱。好像没毛病吧!

但是东阿阿胶的长期提价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了,长期提价导致的经销商囤货,消费者范围减少等因素。但是在这之前,投资者很难意识到其提价所造成的营业收入会突然大幅下滑。至少个人是这么看待的,可能按照正常逻辑,好今年提价了,发现销量下滑,但是营业收入在增长,明年,后年继续提价,可能某一年发现企业的提价导致的消费者减少速度大于提价的本身价格增长速度。所以最终营业收入会下降,此时管理层会紧急踩下提价的刹车盘。至少不会一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20%以上那么厉害。可能是-10%以内的情况。忽略了可能企业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比方东阿阿胶2017年实际营业收入为个位数增长,但是企业为了照顾过去15% - 20%的增长,合理平滑各盈利指标,最后2018年实际经营结果撑不住了,微弱变化,最后2019年就是直接小洗澡这种。

所以,在对芒格先生的逆向思维学习后,目前个人理解的任何事情都有2面性,如果正面方面大家说的比较多,我们就把精力放到反面的一面。对,就是芒格所说的,总是反过来想。

2.实例应用和思考:

2.1.随时的选择,并非非要等到完美时刻

事物都有2面作用,比方以大家所说2013年茅台130元附近买入,现在960元,6年时间翻了7 - 8倍。现在可以看到大部分投资者反思曾经2013年为何不敢敢于买入这家企业,同时甚至后悔自己当初割肉卖出了的情况。但是这7 - 8倍的收益毕竟已经过去了。投资者如果反过来想,130元处于困境的茅台,在投资者买入后,承受巨大的来自社会,市场,家庭的各种压力的生活,是如此的呢,而相反如果能够及时卖出茅台,比方买入当时看来没什么大问题的招行,平安的虽然现在看来收益率不如茅台,但是投资者生活方面充实而快乐,家庭幸福的场景不也挺好的吗?

相反在2016年茅台逐步通过自身业绩证明自身势力,同时估值又不太高的情况下,买入不更好嘛?也是3年3倍收益。惭愧,个人就是2016年看到茅台的优秀商业模式,一直在观察中发现其不断创新高。

以上,并非为了说明让大家在茅台上波段操作,比方利空下跌时去躲避,而利好出现时去追涨的波段操作。而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即投资者要明白稳如茅台这样的企业,也不是说非要投资的问题,毕竟投资是为生活服务的。同样投资中也要抱着相对较低的预期,比方年化15%收益率这种目标。

比方以酒类企业洋河为例,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其今年表现很垃圾,比方收益率才18%左右,那是投资者以酒类企业,五粮液130%,茅台60%,小弟古井贡也120%的涨幅对比下发现洋河真是垃圾。但是如果把洋河收益率和普通的存款或者说银行企业的涨幅来看呢,也不算太差吧!所以大部分投资者艳羡茅台6年7 - 8倍收益率,是因为其持有的比方招行,平安等也就3 - 4倍收益的对比下的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所以,我们应该以同行业内企业内在价值的增长超越同行为荣,以股价涨幅低于同行企业内在价值为荣,因为给投资者更大的安全边际买入企业了。当然,洋河这家企业本人不会去投资,因为个人内心第一条纪律就直接排除了,即必须买入行业内龙头,或者细分龙头。

2.2.适度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投资者常见的心理是这样的,一笔投资买入后,如果企业上涨收益在10%,甚至5%时,卖出获利走人;而如果企业下跌时,收益在-5,-10%时,马上要反弹了,反弹到成本线附近立刻卖出;-20%,-30%时,焦虑呆坐,套牢开始所谓长线投资,-50%,-60%时开始割肉止损。投资者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以上投资者在买入企业时,长期来看,总是小赢大亏,最终一定是亏钱的。但是如果再多想一点,这亏损后,既然大概率是要未来卖出的话,为何不在-10%,-20%左右微弱亏损时卖出,让资金买入其他优质企业。但是真正到-10%,-20%时投资者肯定想的是要继续买入平摊成本,根本就没有卖出的意识。也就是投资者对一家企业的态度在买入后,大概是买 —— 卖之间的动态变化。在-10%,-20%时投资者还处于买的状态。

而为何处于买的状态呢,核心原因在于以个持仓成本价为矛,下跌了,自然就要买入,而如果以企业内在价值为矛呢?首先企业内在价值如果随着时间推移下跌的话,投资者如果没买入的话,就一定不要买入,这也算是对个人持仓买入标准的筛选应用,而如果已经买入,需考虑企业内在价值下跌程度和股价下跌程度,如果超过,则需要果断卖出,如果没超过,就需要继续持有,但绝对不要买入。等于说,对投资者无论买入与否的一家企业,只要发现内在价值在降低时,要么继续持有,要么卖出,一定不要买入。

所以,在投资者买入一家企业后,长期惦记持仓成本,特别是以持仓成本作为买入卖出依据的话,很容易掉入企业内在价值不断下滑的企业的坑。

其实,想想有时候持有一家企业也是一种选择,不一定非要买入卖出才是选择,特别是对于一家企业内在价值在下降的企业而言。

所以,亏损不仅仅是所谓套牢的心理承受,更重要的是对时间资源的浪费。

但是同样-10%,-20%就一定要卖出嘛?这操作不能经常性的情况。经常的话就是小亏大亏一起,小赚一起,最终一定又是亏损的。真正需要的投资是中偶尔可能大亏并尽量避免,小亏可以经常,但是一定要大赚。一定要避免小赚。资金在一家未来没有前途的企业中耗着,就如同大家都有听说过的,占着茅坑不拉屎,虽然话糙理不糙。

巴菲特也说过,关于投资者经常吮手指的情况,就是要么不敢直接面对问题,像鸵鸟一样一直在逃避问题,一直在保持现状。当然了投资者在内心极度不平静或者心态不够平稳的时候,是不能去做任何的决定,但是如果经过合理评估后,发现是可能的错误,特别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对整体仓位布局的思考都有全面性侵蚀的问题,就需要果断处理。

我们在历史中,都看到过,诸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种事件,于我们的持仓企业也一样,他们都是我们的好军队,好搭档,但是当可能危及未来发展情况时,就必须果断处理。

比方以个人持仓中的少部分可转债为例,陆陆续续中签保持在十多张,大部分执行20%收益时卖出的纪律情况,但是如果继续下去,会发现未来如果不截断所谓的亏损,虽然也没多少。但是它不仅仅是账面的亏损,更是对所谓点点资金资源的浪费。退一步来说,这些资金在年初买入其他优质低估企业比方伊利时,效果不会更好一些嘛?

所以投资者一定不要贪图便宜,所谓套牢后,不仅仅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更加是对资源可能发挥更大价值的一种浪费。

当然,本篇中无任何建议其他投资者卖出亏损企业的建议,只是个人的一点思考和想法分享而已。

2.3.仓位控制思考

对少部分优秀投资者会认为,投资中选股是最重要的能力,其次才是仓位配置。但是笔者不才,认为对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因为精选个股的能力有限,除了少数的赌徒类投资者全仓加杠杆买入单一企业,仓位控制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策略。比方最简单的70%稳健类投资可保证极端情况下,未来本金也不会有损失。还有30%的仓位为未来成长类企业投资,顺利的话,未来3年可以获取原本的本金收益。

实际计划可能是这样的比方100W本金,买入70W的稳健类企业比方银行,大的食品饮料行业,还有30W买入科技,医药类行业。考虑3种情况:

如果未来发展不顺的话,考虑极端情况,70W本金,3年后收益率为无风险收益6%,比方70 *( 1 + 6%)^ 3 = 83W,30W本金变为10W。则最终为83 + 10 = 93W。

如果正常的话,70W本金怎么着3年50%,年化15%左右。最后变成曾经的100W本金,30W本金不变,则最终为130W。

如果发展十分顺利的话,70W本金同样变成100W本金,30W本金变成曾经的100W本金,实现整体收益3年翻一倍。

有投资者会认为,怎么第一种情况3年后收益为93W的呢,怎么会亏损呢?投资有风险,所以这是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需要思考好的问题。

甚至来说,所有的大部分投资者,根本不用把所谓的一定贬值的现金置换为一家企业的股权,根本不用。因为当你持仓企业在20%以上仓位时,你还要问其他投资者,这家企业什么原因导致下跌了,经营遇到什么问题了,这种,只能说这是资本市场喜欢的韭菜;而当你持仓某家企业在50%时,依然需要问其他投资大V的话,我只能说这是个人喜欢的赌徒;不过当持仓企业在20%以下时,因为其重要性没有其他仓位重要,可以参考所谓大V的看法,也可以适当加工处理,更应该把时间用在所谓20%以上,甚至50%以上持仓企业的研究和关注。同时做好相关投资交流。

所以,个人是十分烦一些投资者经常质问,XX企业你又没有持仓,有什么资格瞎评价XX企业。对于这种情况,个人认为这本就是一种短视,眼中不能只有持仓的企业,而应该是优秀企业股票池,做好跟踪或研究,不断精进,向最优质股权,最优质管理者靠近。

3.总结:关于选择

在生活中,投资中处处面对选择。最经典的问题是,选择大于努力,这是很明显的以世界只有黑白2面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的,是十分幼稚的。如果真正好的选择在于选择前的努力更加重要。比方一家企业买入后代表选择,对企业的研究过程和同其他投资者交流代表努力。那么真正好的选择不就是在买入前仔细研究,之后做出选择:买入。

3.1.投资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曾经个人以为投资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与市场先生打交道的问题,其他研究企业,研究公司商业模式,难不难?难,很难,但经过长久努力下来必然可以学会,随着时间推移,用时间之花浇筑经验。而市场中最难的是面对市场大幅波动,特别是所谓盈利回吐的问题。但现在个人认为投资中最困难的问题是企业发展与个人研究结果出现矛盾。

对,就是企业遇到困境与你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时候。内心2个小人打架,你监督给谁供应能量,同时二者的思维各自有盲区,如投资者经常用正向思维,那么正向的小人等级比较高,分分钟灭了逆向思维的气焰;所以投资者要经常扶持弱小的内心小人。需要多多逆向思维,给逆向思维的小人打气,补充能量。

3.2.投资中的选择怎么做?

投资中的选择无非就3个,买入(加仓),卖出(减仓,清仓),再加一个持有。如何做好投资中的选择呢?

首先忽略99%个人持仓成本,忽略90%企业历史股价变动。

用重生前的生意模式和相关财务数据以及管理层的情况等客观数据,重生后清零所有特别是个人曾经的亏损也好,大赚也罢,重新审视持仓是否持有。

如果以上2个做不到忽略,那么投资者的所谓加仓,减仓平摊成本的思维是如何做的,就是如何亏损的。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投资者面对亏损的重大选择,更是对投资者获利大小的重大选择。比方如果2年前你投资某家企业,成本盈利100%,估计大部分投资者早已获利了结。还有剩下最顶尖的1%-5%的投资者如果有谁犯了成本价作为是获利卖出还是买入的依据,那么后面的200%,500%估计都拿不住。

为什么要投资?

简单来说,投资虽有风险,获利无上限,下跌最多也就100%。

普通投资者与顶尖高手核心区别?

看谁坚持正确的方向时间越久,错误的方向时间越短,最终获利则最大。如果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就是正确的方向,顶尖高手坚持长期持有,无论100%,10倍,20倍都没有卖出的打算,普通投资者只怕10%,20%,50%以上就很少见了;而如果是一家平庸甚至内在价值不断降低的企业,顶尖高手-5% - -10%之间有明显迹象就止损卖出了,普通投资者大概在-50% - -60%时止损卖出。个别甚至-80%才卖出?

从上面的影子中,是不是看到巴菲特和你我的各自差距?

3.2.1.选择越多,越接近平均以下水平?

保持所谓差不多的心态,根据事物发生的2,8定理,20%的优秀商业模式,优秀管理层赚取或贡献了社会中80%的收益和贡献。我们所有投资者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能永远在2里面呆着,不要去8里面?

如果投资者随机选择几次,可能在8里面,而如果谨慎全面的选择后,可能绝大部分在2里面,之后就像芒格所说的,选择了伟大公司,一直保持呆坐就好;而如果频繁选择,最终绝大部分则在8里面,虽然可能会有在2里面的情况,但一方面投资者本金一定,另一方面,次数是概率的朋友,即次数越多,越接近于经过数学公式所计算的严格的概率。

以数字方面比喻,少一些选择,就是把原本80%的坏的概率给降低到0%的情况,而多一些选择,就是把原本20%的好的概率,80%的坏的概率得以保持。如果按照纯粹的概率来看,10W元,2W在优秀企业未来3年给投资者获取3倍收益,8W在垃圾企业未来让投资者接受腰斩情况,则最终收益为2 * 3 + 8 * 0.5 = 10W。本金保持不变。

而实际选择中,在A股中真正优质的企业只有10%不到,其他90%的企业如果选择过多,则最终可能的亏损更大。

3.2.2.所谓指数真的是平均收益水平?

接着上面的选择来说,如果把投资中的几种选择分配一下,盈利概率最高到最低大致为:

1.以年为单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投资选择,就是10倍起步,其他小波段直接忽略,各位投资大师如,巴菲特,段永平等。特别是老巴,市场的牛熊市忽略也罢,直接忽略经济危机这种情况,试问有几人可以做到。

2.若干关键节点的指数平均选择,基金投资者的牛逼人物,如银行螺丝钉,ETF拯救世界,可转债的一些投资者等。

3.定投指数选择,大部分近些年意识到指数基金价值的朋友。

4.猴子掰玉米的聪明选择,就是想高抛低吸的情况,一些比定投指数基金的人,说实话比他们聪明,能力也比他们强,但是是给券商贡献佣金的主力,所以最终交易几年下来是微亏的。

5.频繁交易吃差价的小赢大亏选择。典型如沉迷或者唯技术分析马首是瞻的投资者,技术分析个人并非持批判态度,相反在企业内在价值判断在合理区间情况下,根据技术分析,短期决定实际的买卖区间个人也大致用过,但是如果纯粹以为技术分析是王道,那么就是这种情况。

再来说说,指数基金真的是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

指数基金是上面的2中的2 -5之间。最终肯定是无限接近于最优秀的2中。

如果以实际例子来说,比方市场中有10只证券,每个证券每年增长从优秀到最不优秀的分别降低1%,即为如表格所示,最终的指数只取最优质的3只证券,那么3年后,所有企业平均收益为,而指数收益为?10年后,20年呢?

所以以上表格计算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3个结论,1个重要结论,以及1个假设?

1个假设:

首先先说明一个假设,即在普通的资本市场中,所有企业之间差距不会是大家都是增长的,且最优质股权与最差股权差距只有10%的差距,实际情况可能最平庸的企业是亏损的,而最优质的企业增长率可能是15% - 20%,这样最终的差距会比上面计算的更大

3个结论:

以最优质的企业10为例,其第1年内在价值是企业1的第10年内在价值,也就是跟随最优质股权,1年就可以得到最差企业10年才能获取的收益;

以前3名组合形成的指数基金为例,其绝对跑赢后面7家企业,而随着时间推移,第一年跑赢排名第三8%的企业,第5年跑赢排名第二的9%的企业逐步向第一家企业迈进;

随着时间的发展,最优质的3家企业对全部10家企业整体贡献从开始的30%,到第一年的31%微弱增长,到第20年的一半贡献,时间果真是好企业的朋友。

重要结论:

指数基金绝不是仅仅获取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获取的最终收益逐步向第1家最优质企业靠近,但永远无法获得超过最优质企业的价值,但收益已足够。

所以理论上如果一个市场中只有10家企业,优质程度分别从高到底为10 - 1。则指数基金投资最前面的3家公司,长期来看,收益率是无限接近于10,高于9的情况。

原因何在,短期而言,可能今年9的内在价值比10增长的多,甚至某一年1的增长价值比10增长的还多,但是长期而言,10的内在价值累计增长肯定高于9,9高于8。。。可能随着指数变化,会有个别比方4高于6的情况发生。但因为头部公司获利能力高于下面企业亏损能力。即上涨无上限,下跌有下限,所以最终指数基金收益率会无限接近于最优秀的企业收益率。

这也许就是所谓券商的增强型基金收益绝对是高于普通的指数基金收益的情况。

因为普通指数基金的纳入标准和比例,即底牌这些券商基金经理都知道了,即为90% - 95%的来源为普通指数基金,剩下5%-10%为其他方面配置,这5% - 10%大部分参与到了打新的收益,而实际中打新收益是高于指数基金8% - 10%的年化收益率,所以最终大概率哪怕增强型基金经理是一头猪,只要别自作主张更改大的指数基金的仓位,最终收益都不会差。

所以指数增强型基金,这些基金经理的各种诸如展现自己风控手段,个股纳入,剔除标准,多么牛逼的数字模型,阿尔法,贝塔等各种高大上的收益问题,所做的ppt讲解都是为了包装最终的产品。核心它没告诉你,就是用5% - 10%仓位打新的收益率的过去的历史是高于收益率为8% - 10%的普通指数基金收益率的常识。

3.3.跟随自我本心,做无关大局的反面事情

在投资中,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如何解决,特别是关于人性本身方面,比方贪婪,波段操作等,需要正视它,不能强烈压制自己。比方个人想试试高抛低吸,也想在市场中创造一种存在感。就可以在市场中用小资金参与,只要你知道这就是投机,赌博就。比方在个人认为的在低位时,买入少量的指数基金,被套也无所谓,之后再10% - 20%之间有一定收益时可以考虑卖出,很随意,偶尔亏损卖了也无所谓。反正资金量小,就是感受下市场。

以上的投机操作为的就是把控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内心的五情六欲,不能让事情变得让你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小仓位因被套变成大仓位,短线投机变成长线投资,一定要在买入前就明白这份资金的买入是为了干什么?

所以:

投资中,未来的确定性高于现在的合理甚至低估,是为了避免企业内在价值降低时,反而越跌越贵的情况发生;

生活中,美好的生活高于投资者获取再多的收益。极端来说,投资如果经历大的亏损,生活只要过得舒服也无所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能在股市长期赚钱的2类投资者
我们犯的2个错误暨调仓换股逻辑思考3:双汇发展和仓位思考篇 双汇发展这家企业,以过去十年的眼光来看,...
2007年如何投资基金提高收益率?
中证财富夜读 | 大道至简 投资也有简单之美
傻瓜投资方法,你也会
投资黄金坑,好的投资机会以及需要避免的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