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语学习的文化思考(修改稿)(“深度透视”系列之十一)

 

题记:我们从音标与语法开始学习英语,而最终学好英语,则必须深刻了解英语文化,并且在英语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定位。任何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生命体,英语也不例外。

 

                                       1

常常听一些在美国访学的朋友们说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的英语已经够好了。一般来说,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乃至博士阶段,怎么算也有十年以上了,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呢。

引发我思考的是:为什么朋友们认为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呢?当然有提高的余地,我学习英语三十多年了,并且当了英语教授,也还有提高余地。即便是一位美国本土英语教授,也会有提高的余地。

每个人都有提高余地,这是正常的。哪里不正常呢?——那种焦虑感不正常!我也曾经有过这种焦虑感,对它非常熟悉,知道它不仅对我们学习英语毫无益处,而且会对我们产生许多无谓的压力与伤害。

如果能够消除这种莫须有的焦虑感,我们用英语交流时就会自信、快乐得多!怎么样消除这种焦虑感呢?说来也挺简单:想通了就好了!

 

                                    2

前些年经常听人吹什么“标准美国英语”(例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经常吹嘘自己说一口标准的美语,后来发现他其实并不太懂美国文化,也缺乏相应的文化修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的英语水平其实很low),后来才明白并没有什么“标准美语”。而且,从美国文化的视角来看,“标准美语”这种说法本身就“政治不正确”,因为它暗含对一些人(例如部分黑人或者中国人)的语言与文化歧视。

当然,语言是有其发展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表情达意的准确性”。任何语言,都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情达意”的能力为航标的。个人使用语言,也基本遵循着这一规律。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些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一般接受的语法或者发音”(generally accepted grammar or pronunciation)。不过,这些规范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单词有不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拼法或者读法。语言规范是在理论层面存在的,在实际生活中,一种语言往往是由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区域性语言”(Live languages of Linguistic communities)所构成的。正因为有这些“区域性语言”的存在,也就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而中国人学习英语之所以产生焦虑,往往是为了追求“绝对的标准”而产生的。

在某种语言之内,最为活泼生动的并不是语言的一般规则,而是“活生生的区域性语言”。在中国也一样,如果说“普通话”是一种由一般规则构成的语言(严格的说,绝对的普通话只在理论上存在),那么,各地的活生生的地方话或者各种“普通话”化了的地方话就是“活生生的区域性语言”。真正推动中文发展的,不是普通话本身,而是这些活生生的区域性语言。仅从近年来大量进入普通话的基于各种方言的词汇就可见一斑:例如基于东北话的“忽悠”,基于四川话的“雄起”,基于广东话的“靓女”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不同的地方话之间,我们自然不能说哪一个更为优越。

很多人追求“标准英语”,或许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其实,普通话也并非“标准”,而只是一种“参考指标”,换言之,我们只需要按照普通话的“参考指标”达致顺利“交流”的目的,而没有必要“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事实上,只有极少专业人士能够熟练地掌握普通话,而且即便他们掌握了,也只是在公众场合之下才会使用。在私下里,这些人使用的仍然是各自的“区域性语言”。区域性语言是一个人出生后自然习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母语”(mother tongue),也最能够表达自己最为细腻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和父母家人聊天,一般都习惯于使用“母语”,而不是普通话。

美国的政治文化和中国很不一样,他们强调平等,不可能推出一种“标准美语”。美国只存在“一般接受的语法或者发音”以及诸多“活生生的区域性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而不必追求“标准”。只要我们能够有效地沟通,我们也就达成了使用语言的目的了。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受过教育的英语”(educated English)比“没受过教育的英语”(uneducated English)一般在“表情达意”方面做得更好。不过,在现实生活交流中则往往并不是这么回事。例如两个没有受过教育的黑人用“没有受过教育的英语”(uneducated English)进行交流,往往也非常高效。在学术写作活动中,受教育英语一般占有一定优势,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大。有趣的是:很多中国学者的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都是相当不错的,他们所担心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其实他们并没有必要担心,即便有时候表达不清,再多说几句补充一下也就行了。

我本人出生在南方,南方人说话时很难区分/l//n/,我也是这样的。我也努力学会了区分,不过发现即使不区分也并不影响我的交流活动,因此我也就不怎么注意区分了,说话时总是注意发音,就会影响我的思考效率。几十年来,也只有二、三次似乎因为/l//n/不分造成了歧义,不过简单解释一下也就没有问题了。只是在接受儿子考查时,我才认真地区分一下。有趣的是,英语中也有/l//n/的区分,不过,很少外国朋友说我在说英语时/l//n/不分,他们都说我的英语很好。为什么呢?可能英语不是母语,我没有形成/l//n/不分的语料库,也可能外国朋友根本觉得这个并不重要。

为什么个别音标发不清楚并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呢?因为我们在说话时发出的乃是一种“语流”,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音标,个别音标发音不清对语流的总体表达效果影响甚微。事实上,美国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会将每个音标清晰地发出来,他们一般说话时的“不清晰音”以及“省略音”非常多,——这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英语的正常使用。我怀疑很多美国人根本不懂英语音标,还曾经请教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如何区分/θ//e/,他尝试了半天,弄不清楚有什么差别,只好放弃了。

经过思考,我发现国内从音标学习英语的方法本来就是有问题的,——或许是迫不得已的方法吧。从英语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不应该从音标到单词到句子,而应该以句子(意义表达的基本单位)为基本单位来学习英语。我还发现有些人英语音标学得很好,发音也很清晰,不过说起英语来却非常生硬,——原因很简单,英语本来就不是像机器那样有一个个零件所拼凑而成的。它不是死的机械,是活的文化生命体。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看,一个音标的规范发音根本不会出现在实际生活的交流过程中,而且,同样的音标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语境中的发音会有很大的差别。所谓音标,最多只是一双拐杖而已,用一用之后,要及时扔掉,否则永远也学不会走路了。

既然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我们就应该更为放松地使用英语了。在交流活动中,只要能够“表情达意”就行了。语言本来就是人为的,只要我能够顺利交流,我就没有必要追求和任何人保持一致。

追求“不同”的精神对于创造“最美语言”的文学家而言尤其重要。文学家们和规范语言家们不一样,文学家们感兴趣的是活生生的语言,而不是语言的一般性规则。事实上,语言的一般性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语言学家对文学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描述与总结,换言之,语言学家的工作只是第二性的,文学家的工作才是第一性的。在文学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指的是文学家打破语言的陈规陋习,创造出“陌生的”语言或者语言使用效果。是否具有“陌生化”的才能,是衡量一位文学家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文学家们所创造的“陌生”语言现象,经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地被社会熟悉,最终成为了“一般接受的语法或者发音”了。

外国朋友到中国,往往对一些T恤衫上面的英语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上面的一些不规范的英语表达颇具有“陌生化”的效果,在外国人看来颇为迷人呢。

 

3

有一种“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所传达的信息占一半以上。有人还计算出了一组具体的数据: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搞出来的)。从这个数据来看,国内英语教学时所强调的“语法与发音”在交流中仅占7%的比重。

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交流时的身体语言的呢?

最重要的乃是我们交流时的文化立场与文化态度。例如,在和朋友们交流时,如果我们能够确信对方是友善的,那么,我们对对方的信任感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我们的“身体语言”流露出来了。又例如,中国人去美国的教堂做礼拜,即便英语发音和语法很一般,和美国人交流起来的感觉一般也会很好,原因在于那里的美国人对外来者一般持非常欢迎与友善的态度。总之,与文化立场相同或者相近,文化态度友善的人交流,一般都会感觉很舒畅,不会有心理压力,不会产生焦虑感。这和在大街上与一个陌生人交流是完全不一样。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打交道。那么,如何能够顺利地交流呢?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理念。这样,即使得不到友善的回应,也至少可以避免一些尴尬的局面或者敌意的对待(当然,如果你存心找美国人的茬,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何了解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呢?无非多了解一些美国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而已。有趣的是,我发现很多大学生非常追求说一口“标准的美语”,却很不注重了解美国文化。其实,纯粹因为语言(语法或者发音)而导致误会的情况十分少见,大不了也就多说几句话,将自己想说的表达清楚就行了。而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则有可能造成一些较大的不快或者深层次的隔阂。也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组织的“和美国名校学生一起读文学、学英语公益教育项目”中坚持让学生通过阅读美国小说来学习美国英语,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美国英语,原因很简单:因为小说本来包含一个小的“文化场”,通过阅读小说,也就能够学到具有文化蕴含的活生生的英语语言了。

更奇怪的是,有人一面不愿意花时间了解美国文化,一面还宣称要“进入美国主流文化”。其实,真正了解美国文化,就发现并没有什么美国主流文化。

美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是一种“格局”,一种以种族、文化、政治、宗教、社团等身份标记为基础所形成的文化格局。在美国的这种文化格局中,没有谁是主流。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新教徒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可能认为他们是主流。不过,犹太人、黑人、拉丁裔、亚裔等都不会承认,——谁承认谁就是文化不成熟或者文化自我歧视。在美国文化的格局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主动承认自己低人一等,那么你在心理上就永远低人一等,如果你相信大家是平等的,即便事实上有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将来大家也会越来越平等。

人类是一种自私的动物,在骨子里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说人类自私在这里并无贬义,具有贬义的自私是那种愚蠢的破坏规则、损人利己的自私,——只有遵守规则、互相帮助才能最好地实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因此,每个人都必然地具有自己的文化立场,而且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例如承认WASP是美国文化的主流),那么只能说他(她)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权宜之计,总之是不可信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战胜深入人类骨髓的自私属性,它是一种人性。

那么,在美国文化中生活的中国人的文化立场是什么呢?我在自己的诗集《ZhongalishThink and Feel Globally》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主张“Zhongalish”本身的语言与文化独立性。不过,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具体定义。

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了解美国语言与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并且坦率地承认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在美国文化的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获得文化自信。

拥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定义自己的语言使用规范,在根本上消除我们在使用英语时所产生的很多不必要的焦虑感。

 

从我本人以及很多朋友的经历来看,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是比较友善的。当然,美国也不是天堂,美国也有很多修养很差的人。中国也一样。

美国文化中包含大量现代文化理念,不过美国文化也并不等同于现代文化,事实上,美国文化还包含着很多落后的文化理念(例如美国文化中挥之不去的种族、文化歧视就是一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我们需要了解美国文化,同时培育自己身上的现代文化修养(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接过美国文化)。根据现代文化规范,我们就能够很自信地和美国人进行交流沟通了。万一是我们违背了现代文化规范,导致人家觉得受到了冒犯,就应该致歉并且弥补。而如果是别人违背了现代文化规范,做出了不友善行为,那么我们自信地、礼貌地纠正(correct)他(她),或者干脆礼貌地忽视(ignore)他(她)就行了。

 

                                  2016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为什么不推广“普通英语”??
法语(国际)音标
这14张图教你学会英语国际音标,没学好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
英语音标,英语发音,国际音标,音标学习,英语音标表,英语音标发音mp3-听力课堂
最新国际标准音标教程
播音主持专业面试有什么要求?播音主持面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