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人感应”学说下的解释权之争

上一期说完了唐代两位传奇的天文数算家,并且分析了一番他们二人被完全“神话”的背后逻辑。这一期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一下这类问题,为何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会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天象之上。除去现实上的意义,是否会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呢?

很显然,除了现实意义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天象变化如此敏感,的确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另一方面打算。总结起来,其根源就在于所谓的“天人感应”学说。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从这一学说的源头说起。

天,狭义上指的是我们每天抬头看到的那片蓝色的天空。从我们仰望它的姿势便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在我国先民们的心中是十分崇高的。所谓的“皇天后土”,便是这种自然崇拜的最初体现,这里的“皇天”便是一种广义上的至高偶像。而在古代中国出现了文字之后,分化出的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便将自身的行为同上天的意志统一起来。于是,便逐渐萌发出了最早的“天人感应”思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经典《尚书》中《洪范》篇有云:“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意思就是说人间君主的施政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到天气的变化。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最早文字记录。

而古时盛行的所谓“占星术”,依据天体的运行,或者奇异天象的出现,来推测人间事物变化的吉凶祸福,便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而这一思想,在汉代以前散见于诸子百家的学者说中,并不成体系。直到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遇之变”,才使天人感应思想趋于系统化。

到了西汉时期,伴随着汉武帝刘彻逐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运动,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在总结前人关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儒家传统《洪范》中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自此,天人感应学说正式成为传统儒家学说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

天人感应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统治者的施政有过错,便会引起自然灾害,对统治者进行警告和谴责。

第二,“天人同类”说。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通俗的说,就是人与自然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不难看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把传统意义上的“天”,塑造成至高无上的神,以“天人感应”学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而后面这一点也是统治者们苦苦寻觅的所谓“君权神授”的直接依据。

五行生克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套理论虽然对统治者来说真的是十分好用的统治工具。但是,它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几乎完全断绝了人们对自然现象规律进行探索的任何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反正一切的自然现象都与也只与皇帝本人有关系,那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皇帝身上不就好了?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直接将传统意义上属于哲学范畴的儒学彻底变成了一门神学。一种号称能解释与解决一切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显然,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存在的。

而天象的运动和变化,很显然属于自然现象中的一种,而且是很特殊的一种。对于它的运动与变化,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必须时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于天象的预测和解释工作,也必须在统治者的掌控之中才行。换句话说,虽然人人都能抬头仰望星空。但是,每一颗流星的划过,都只能由皇帝来决定他究竟代表的是谁!

流星

当然,这是大部分理想的情况下统治者们最希望看到的。然而,精彩往往不会发生在平庸之中。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反面教材。

三六东郡,荧惑守心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颗陨石坠落在东郡,陨石上被人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秦始皇大怒,派遣官员前往调查,竟然一无所获。盛怒下的嬴政便下令将陨石附近的百姓全部处死,并且摧毁了陨石。

其实,这个事件就是一个重大天象的解释权被统治者外的人掌握的典型例子。陨石坠地,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天象。原本对于统治者来说,可以通过他们抢先的解释,将这次事件转化成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所谓“祥瑞”。我想,原本天上所谓“荧惑守心”的天象早已让嬴政烦躁不已,又碰到了陨星坠地的大事件,来不及多想的他,心中只希望这颗陨星不要再带来什么坏消息。

可是事与愿违,有人捷足先登的在陨石上刻上了那几个字。让秦始皇一下子失去了摆脱天象困境的机会。怒不可遏的他这才会失去理智下令屠杀百姓。其实,我认为最好的解决之道并不是杀人,而是严格封锁消息,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将那些字抹去,同时重新刻上有利于秦始皇自己的字迹。如此一来,既能消除不良解释的恶劣影响,又能反客为主,重新掌控解释权。

荧惑守心天象示意图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罢了,或许秦始皇真的笃信这些所谓“天象”也未可知。

或许是因为面对天象解释权的这个反面例子,再加上天人感应学说的逐步完善和深入人心。我国古代的统治者们才逐渐意识到对于天象运动与变化解释权的重要性。于是,历朝历代的“太史局”(或者称司天监、钦天监)便开始了对于天象运动与变化解释权的全面掌控。

当然,这样的正面例子,也是有的。

不为我所用,便为我所杀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暴毙身亡,死因存疑。而在驾崩之前,便有一个名叫马韶的人,在开宝九年的十月十九日夜,亲自前往他的朋友,宋太宗赵光义的心腹,医官程德玄的家中。竟然说他自己夜观天象,断定明日是晋王赵光义的好日子(登基为帝)。吓得程德玄赶紧去向赵光义报告赵光义。后者连忙吩咐将马韶控制起来。

随后赵光义顺利登基为帝,立刻擢升马韶为司天监主簿。同时,赵光义下令将大诵经捏所有懂得天文星象的人全部找出来,集中到汴梁城内进行“考核”。且严令各地不得有遗漏的人,否则将要严惩。于是乎,大宋所有研习天文星象的三百五十一个人统一来到开封城进行考试。结果,六十八个人通过考核,进入司天监成为公务员,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录取率。而剩下的二百八十三个人就比较悲惨了,以“矫言祸福,诓耀流俗”的罪名,全部受黥刑(脸上刺字),发配到海岛上,终身不得离开。

黥刑

这就很明显了,赵光义直接将“懂得”天文星象的人全部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至于其他的人,全部关起来,自生自灭。如此一来,对于天象的解释权,就牢牢的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我想,这便是天人感应学说下,统治者对于最终解释权最为直接的争夺了吧。当然,抛去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将这些人才集中起来,其实更大的作用应该在于对于历法的修订,以及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这一点相对就好理解了。就拿上一期的李淳风来说,根据考证,他可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划分等级的人。与此同时,他也对我国古代的数学教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进行大量注解的数学家。

对于历法的修订更不必说,古代的农业生产对于四季节气的准确时刻要求十分苛刻。若是历法误差过大,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中国古代历法

综上,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在天人感应宣传的大环境下,对于天文星象解释权的掌控,除了现实方面的具体要求外,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自己合法性的一种神话解释。毕竟,在那个科学知识匮乏无比的时代里,神学是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理论。它接管了那些理性思维无法照耀到的地方。或者说,统治者并不愿意让所有人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含义。

原本遵循自然科学规律的自然现象,在统治者的解释下,客观上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的工具。而玄学与神秘论笼罩下的占卜,在现在最多只能作为一项传统文化的体验项目,让今人更好的体验到古人们对于自己未来命运发展的一种渴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垂象,圣人则之”——浅论占星术对唐朝的施政和社会影响
钦天监到底是个什么机构?
邱靖嘉谈天文分野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中華文明\傳統節日和節慶文化的來源(二)
夜观天象”其实不难
宋石男 : 乾隆禁枪(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