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图/只发科普】尴尬的咏叹调——从M10到M36

2016-9-20 16:20:56


前言:美国作为二战中的一个军事大国,其坦克的发展历程却是远远比德国和苏联落后了一大截,无论是在重型坦克还是中型坦克上都走了不少弯路。早期的M6/T1系列简直就是个笑话,而后来脑洞大开弄出来的T29/T34/T32/T30却又是毛病多多,姗姗来迟,还不如同期苏联的IS3,唯一量产的重型坦克——潘兴坦克在战后还被重新划定为中型坦克,战后潜心研制的M103重磅推出时却又落后于时代。整部美国重坦的研发历程可谓是窘迫至极,算了,关于重坦的尴尬事以后再提。今天我们来聊聊二战期间美国坦克歼击车的发展历程,这些数量庞大的坦克歼击车配合着M4中型坦克,组成了二战美国装甲力量的主力,奏响了一曲钢铁的咏叹调,却又是尴尬的咏叹调。。。

1,仓促的前奏:M10不少军迷朋友在谈及二战初中期的美军的装甲战术时,其最大的毛病就是将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分开使用,也就是坦克去对付步兵,坦克歼击车专门用来对付坦克,坦克在面对敌方坦克时应该是召唤本方坦克歼击车加以对付。这简直就是纸上谈兵,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完全分属两个不同的队伍,坦克歼击车又不是随叫随到的,实战中坦克部队和坦克歼击车部队常常分开指挥,甚至出现坦克对抗敌方坦克,坦克歼击车对付敌方步兵的相反情况。不过联想到制定这战术的是AGF的总司令麦克奈尔,此君并不是坦克兵出生而是炮兵出生,似乎也并不奇怪。值得一提的是麦克奈尔是美国在二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三星中将,后追授上将军衔)——被自家飞机给炸死了,在他的葬礼上,巴顿、霍奇斯、威廉基恩、布莱德利这四个人为他抬棺,可以想象此人在军中的影响力。


(颇具争议的麦克奈尔)

回归原题,美国人的反坦克思维还停留在先警戒然后再机动至前线进行阻挡的单纯防御作战,再加上同期的德国人和苏联人已经在玩他们的四号和T34了,美国人还在抱着自己的两个M3(M3中型坦克/M3半履带车),因此美国人的各种早期坦克歼击车计划便在两种M3的载体上各种浮现。

还是用些图片来比较直观的表现这些萌萌的玩具们吧。



(M5型自走炮,装备有76.2mm)

(T23坦克歼击车,M3底盘上直接加一门3英寸防空炮)

(M9坦克歼击车,同样装备以一种76.2mm炮)
以下是M3半履带车时间~~~

(M3半履带反坦克炮,装备一款老式的法国的M1897型75mm火炮)
M1897知道不?著名的法国快炮,当年震惊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里被泄密的法国新式武器就是这门法国快炮
这门炮在中国也被称为“意大利炮”(手动滑稽)


(M6 37mm反坦克炮,在M3半履带车上装备了一门37mm炮)

(T15 75mm反坦克炮)

(T19 105mm反坦克炮,装备一门M1 105mm榴弹炮)

(T30 75mm反坦克炮,装备一门M1 75榴弹炮)

(T48 57mm反坦克炮)

(法国军队的M3半履带车,装备了SS-10反坦克导弹,鼠爷来战吧!!)

无论是M3,M5,M6,M9还是那一堆T字打头的试验品或者是临时改装品都是一种应急的产物,一个履带底盘加上一门炮就能反坦克了?无论是从炮还是底盘还是实用性来说,这些东西用来反坦克远远不能够达标。

就在那些一堆奇葩的反坦克炮方案把陆军弄得头昏眼花时,一种名为T35的新型坦克歼击车进入了陆军的眼中,这种由军械署推荐的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从TI重型坦克上扒下来的M7型76.2mm坦克炮,这火力比之前的那些榴弹炮山炮防空炮什么改装的强多了,而且这种新型的坦克歼击车不再以M3坦克/M3半履带车作为底盘,它用的是M4A2的车体和底盘,虽然炮塔仅仅只是一圈简易的钢板,但是至少是有炮塔了。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迅速取得了求坦克歼击车若渴的美国陆军的关注,在对装甲上的细节进行改进后(主要是将装甲变更为倾斜装甲,以有效的增强防御力),样车迅速被送到阿伯丁试验场进行试验,之后再次进行改进:为了将30吨的全车重量减少至29吨,装甲再次缩水1~1/3英寸,为了以后能给薄弱的装甲增加防御力,改进后的T35在表面安装了许多小圆柱型的轴套,以便以后能够安装附加装甲板,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生产什么附加装甲板,轴套以后基本都用来挂履带了,因此后期生产时就把累赘的轴套取消了。改进后的T35被命名为T35E1,一举将M5和M9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里:M9首要问题是只有28门炮可以使用。M5则表现为故障率极高,试验中甚至出现了履带断裂的现象,还发生了起火事故。

(T35原型车,这时的T35和M10外形相差还很大)

(装备M7 3英寸炮的M6A1)
因此,1942年夏季过后,定型生产的坦克歼击车只剩下了T35E1一种型号了。T35E1最富有远见性的一个改进便是换上了一个新型的耳轴,从而有利于在野外的维护和火炮替换,另外还可以使炮塔以适应多种武器的装备需求,例如105mm榴弹炮和后期的17磅炮。这种改进后的T35E1定型后被命名为M10,1942年9月生产,12月立刻进入陆军服役,成为了美国陆军第一辆实用的专门的坦克歼击车。因为美国陆军对于坦克歼击车的急切要求,M10投产速度十分之快,生产优先度甚至超过了M4中型坦克,以至于用于生产M10的M4A2坦克底盘已经不够用了,由此演变出了M10的唯一改进型号M10A1,其装备的是M4A3的底盘以及福特汽油发动机,区别于M4A2底盘的的通用柴油发动机,两种型号的M10外形区别极小,而M10A1主要用于国内装备,海外部队装备的普遍还是M10,因为M10的柴油发动机着火率小于汽油发动机。



(两款发动机在游戏里分别以5、6级发动机出现)

M10的单车造价十分便宜,只有47900美元,比造价60200的M4A2要便宜近1/4。在投产的半年内就生产了近800辆,下表是整个二战中M10和M10A1的全部产量。


第636坦克歼击车营和第703坦克歼击车营是最早接受M10的部队。M10本来就是在对于坦克歼击车的饥渴仓促而就的产物,在投产服役之后,其固有的毛病便迅速暴露出来。首先便是炮塔的失衡问题,因为本来M10就是在一个小炮塔里塞进M7 76.2mm炮,炮的重心前倾,平地行驶还尚可接受,但是一旦爬超过4°的斜坡时,车体难以操纵,炮塔几乎不能横向转动,更毋论射击。恶劣的操作性以及转向性(炮塔转动功率低,战斗时转动180°竟然需要80秒!我不知道是不是资料的原文编辑错误,但是写的就是180°转动80秒,要知道虎式的炮塔转动一周也只用60秒,但是虎王的炮塔回旋速度竟然是360°19秒!为了防止错误,我附上原文The lack of a power traversefor the turret was a significant drawback in tank fighting, as it took nearlyeighty seconds to traverse the turret 180 degrees.)让士兵在试用时就苦不堪言,军械部门要求至少战车在15°斜坡上能够进行炮塔的转动。起初的方案是在战车后部加一挺M2 12.7mm机枪,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M10的生产部署速度太快了,百余辆M10已经迅速生产送往前线,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在炮塔上增加配重块,前线部队已经开始自己尝试着安装配重块,一般配重块的重量从2400磅到7000磅不等,材料有钢,铸铁和铅块,附赠有钢制挂带以可以增加重量。后方的工厂也开始生产配重块,1943年一月采用了一种楔形铸铁配重块,型号为E7992和E7993,重量为3700磅,起到了一定效果,虽然还不是很灵活,而且配重块的增加导致车辆超重,机动性更加恶劣。1943年3月生产出了一种型号为E8010和E8011的配重块,这种配重块比之前的型号要轻了许多,只有2500磅,外形独特,将M10的炮塔向后延伸,从而重心后移,以较轻的重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配重方案被称为“鸭子比尔”('duck-bill')。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案,例如在炮塔下安装液压马达,使得炮塔不安装配重也能自如转动,例如将火炮向炮塔后移动一些,但是由于M10已经生产完成以及其他各种毛病,最终没有采用。在服役过程中M10还有一些其他的零零碎碎的改装,例如增加的炮塔锁定器防止炮塔移位,增加了方位指示器,炮手象限仪等等设备。就这样,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的M10仓促的走向了前线。


(M10首先尝试的是在炮塔后方加装履带齿配重)

(第二种方案则是安装一种金属块配重,但效果不佳)

(第三种方案则是安装一种楔形配重块)

(最终的改型是一种鸭嘴形的配重,从而解决了炮塔配重问题)
1943年3月的凯塞林山隘的作战,德国人给美国人狠狠的上了一课,37炮根本不能胜任装甲作战任务,美国人的装甲部队在火力和防御上全面落后于德国部队。在突尼斯的盖塔尔作战中,M10首次参加作战,7辆M10战损,第601营的28辆M3 75mm半履带坦克歼击车战损了20辆,虽然击退了德军,但是此后没人再认为M3这种卡车+大炮的东西能承担独立的反坦克任务。

(盖塔尔作战期间的巴顿将军)

(1942年的坦克歼击车营配置,基本就是M3+大炮)

纵观整个战场,M10从技术上来说算是乏善可陈,机动方面48公里每小时,比M4稍微好一点,火力方面和M4相差无几,在诺曼底登陆前还勉强够用,但是在诺曼底登陆后,面对德军的重型战车,火力差的弊病迅速暴露出来。M7型76.2mm是取自T1重型坦克,可发射被帽穿甲弹(M62)

高速钨芯穿甲弹(M93)

曳光穿甲弹(M79)

高爆弹(M42A1)

烟雾弹(M88)

其中M62全弹重12.4kg,弹头重7kg,炮口初速792m/s;

M93全弹重9.4kg,弹头重4.3kg,炮口初速1036m/s;

M79全弹重12kg,弹头重6.8kg,炮口初速为792m/s

M42A1全弹重11.3kg,弹头重5.8kg,炮口初速为853m/s

使用M62,1000码距离穿深为88mm,2000码距离为75mm

M93,1000码穿深为135mm,2000码穿深为98mm

M79,1000码穿深为92mm,2000码穿深为64mm

(以上均为30°法线角)

可以看出,使用银币弹M62时,穿深可以应对前中期的主力四号三号之流,但是面对后期的虎式,黑豹,猎豹等等新型战车时完全不够用,即使使用了金币弹,也只能说是勉勉强强,而面对虎王,猎虎等重型战车时几乎无还手之力。需要指出的是M7 76.2mm炮在发射M93时,其精度要好于17磅炮发射APDS弹。


(M6上装备的M7 3英寸炮)

(坦克世界里一个BUG,将M7写成了75mm口径)

干嘛不全程用金币弹呢?美国佬不是很有钱么?想多了,当年的金币弹远没有现在在游戏里的那么充足,直到1944年8~9月首批2000发T4(M93的试验型号)穿甲弹才被空运至战场,也就是说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两三个月里,M10还是拿着落后的炮落后的弹去打一片四号黑豹虎式之流,即使是有了金币弹之后,新弹种的使用也并没有广泛铺开,因为不同口径的弹药生产分散了弹药生产速度,再加上钨原料短缺,炮弹生产困难,到了1945年3月,仅有大约18000发炮弹被送到欧洲,其中大约10500发是为M10坦克歼击车准备的,而前线的要求是至少43000发炮弹,也就是说M10的炮弹常年是处于不足状态。

平庸的火力,平庸的设计,平庸的机动,还不如M4的防御,这使得M10的一出生便带着一种固有的仓促,这使得不仅前线官兵对它恶评如潮,后方的将军们也对这车强烈不满,所以战争一结束,M10便迅速退出了现役,大部分M10直接被废弃,仅有少数的M10被送到了意大利等其他盟国,还有一些底盘送给了北欧小国,英国改造的M10C阿喀琉斯歼击车要比M10长命一些,装备了英国法国和一些中东国家一直到50年代。



(M10的备用弹是6发,6发打完后,就必须从炮塔座圈下的弹药储备箱里取炮弹,挺麻烦(蓝圈处))


(一种挺奇葩的“音波”M10,装了一门假炮,那个方形物体是一个音箱,专门用来播放坦克开炮行驶等等的录音,用来迷惑敌人,干嘛不放莉莉玛莲)


2,无力的插曲:M18

M10的出生是仓促的,而且就如同后娘养的一样没人疼没人爱,在M10的原型车T53进行试验的期间,坦克歼击车部队指挥部的总指挥安德鲁布鲁斯就不愿意要这种车,认为这种车与之前的卡车加大炮的M3一样没啥区别,性能还不如普通的中型坦克。按照坦克歼击作战条令的压制性进攻战术要求,最起码,坦克歼击车的速度要高于同时代的中型坦克,为此用“坦克歼击车”这种称号取代之前的“反坦克”部队称号。因此,“搜索、打击、摧毁”成为坦克歼击车的信条,可以舍弃防御,但是必须保持机动和火力要求。因此,M18的设计之路科技树一开始就与M10不同,M10的诞生显得混沌又不伦不类,而M18的研发之路一开始明确了机动性要求,因此底盘不能用M4坦克底盘直接生搬硬套上来。刚开始的T9轻型坦克底盘和37mm T42自走炮就体现了这种设计思路,这两种试验品运用了一种名叫“Christie”型的悬挂系统,从而获得了极高的速度,但是随着车载武器的不断变大变重,到使用57mm炮时,“Christie”悬挂系统已经不堪重用,在T49(不是那个八级轻坦,是以前的老T49)上采用扭杆悬挂系统,扭杆悬挂的最大特点就是结构简单,占用车体空间小,这使得能在车体上配置更大的武器,于是T49装备了一门57mm炮。T49的设计很失败,不仅57mm的火力在之后迅速落伍,而且时速也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55公里每小时,只有38公里每小时。后来对T49再次进行改进,试验了75mm炮,重新设计了一个更大的炮塔和炮塔座圈,新试验品被称为T67,但是此时已经是1942年4月以后了,前文已经提到,此时的M10 76mm坦克歼击车已经近乎于定型了,于是火力还不如M10的T67计划被搁置。

(这就是坦克世界里的老T49)

(著名的五级屠幼小车T67)
但是一杆新炮的出现让T67重新焕发了生机,前文已经提到过,M10的3英寸(76.2mm)M7型火炮是取自于T1重型坦克,而新型的火炮在保证与M7拥有相同火力和通用射弹(射弹相同,但是药筒不同)的情况下,重量减轻,射速增快,这杆新炮被命名为M1A1 76.2mm炮。1943年T67在装备上这门新炮之后,换上了新型的发动机,新型号被命名为T70。但是此时的M10已经投产并广泛使用了,布鲁斯尽管对M10诸多不满也无济于事。整个1943年对于美国人的坦克歼击车来说是乱糟糟的一年,不仅这年的坦克歼击车性能令人失望,坦克歼击车部队的表现也是蛋疼无比,坦克歼击车部队的高层也是争论不休。那个炮兵出生的麦克奈尔再次表现出了对自行坦克歼击车的不满,认为这种武器既不能有效的搜索追击敌方装甲部队,在防御作战中又不如牵引式反坦克炮,更何况人家英国用6磅反坦克炮在北非打得风声水起,于是乎,1943年12月,一半的坦克歼击营变为牵引式反坦克炮营,结果这个决议1944年又在欧洲本土吃了大亏。这些争论对于M18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最主要的就是部队的目光从坦克歼击车上转移到了牵引式反坦克火炮上,对于新型坦克歼击车的需求和研发兴趣大大减少。


(送往试验场的T70,从外貌上看和M18已经相当类似了)


(上是M10用的3英寸炮弹,下是M18用的76.2mm炮弹,在药筒结构上还是有不同,因此得分开生产,不能通用)

在M10在前线拼杀和高层将领还在讨论坦克歼击车怎么使用的时候,T70还在默默的接受改进,可以说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别克公司顶住压力坚持改进可谓难得。与之前相比,T70的扭杆悬挂和机动性远比T67成熟得多,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在传统系统方面过高的齿轮速比使得T70翻坡困难,在陡坡和沙地容易抛锚,履带寿命短,避震器性能差等等方面。别克公司一边不停的改进,另一边也在把T70不断的投入生产,截止1944年,T70在6个月的时间里已经生产了超过了800辆,但直到1944年3月,T70才将自己的“T”换成了“M”,被命名为M18,终于得到了正名。至于“地狱猫”这个颇具霸气的绰号,则是别克公司在推销自己产品时自创的发明,美国军方从来没有将他作为正规名字。而M18的单车造价为55230美元,比起M10来说稍微要贵一些。

按照1943年11月的最初生产计划方案,在1943年M18应该生产1000辆,1944年生产3600辆,1945年4386辆,其中7386辆用于美军,1600辆用来租借。然而计划终归只是计划,M18最后的总生产量为2507辆,不仅远远少于计划指标,甚至还不如前辈M10。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战争中后期美国地面部队还保持了大量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和一般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营,大大减少了自行坦克歼击车的需求量;第二,1944年时,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都拥有了自己的性能优良的反坦克武器,他们对火力贫乏的M18并不感兴趣;第三,到1944年后期,装备90mm火炮拥有强大火力的M36迅速投入战争,M18自然不再受重视。所以在制造出的2507辆M18坦克歼击车中,也只有1850余辆被用作坦克歼击车,余下的600多辆都被改造成了M39和T41E1等多用途装甲车辆,丧失了作为坦克歼击车的资格。即使布鲁斯强烈推荐T70不仅能成为一辆合格的坦克歼击车,还能成为优秀的轻型坦克,但是装甲部队认为T70的性能远不如新投入生产的M24,没有必要同时生产两种轻型坦克,拒绝了这种方案。

(M18内部结构)



(M10与T70对比,可以看到T70个头要比M10小得多)

战时的M18还在不断接受改进,例如从第1351辆M18开始,用动力更加强劲的400马力的R-975-C4型发动机替换了之前的350马力的R-975-C1型发动机,从而使M18拥有美军装甲部队中的最高时速:50英里每小时,折合80+km/h,即使是越野时速也有40公里每小时。另外更换了后坐力较小的M1A1C型火炮和M1A2型火炮,但是火力还是那个鸟样,参见前面M10章节的火力。在入役之后,M18并未承担起替换M10的工作,许多M18都被部署到坦克歼击车营的侦察连,发挥机动侦察的优势以及快速进入射击炮位阵地。M18虽然平地速度极快,但是早期的M18爬坡能力极弱,越野能力也极差。而且M18的装弹手也是一个难干的差事,M18的内部空间比起M10要狭小得多,这使得装弹手的行动极其不方便,M18的备用弹是九发,九发打完之后,装弹手就要在炮座和座位旁边的小隔间里取弹药,空间有限,极其麻烦。另外M18没有同轴机枪,这使得M18在面对步兵攻击时也只能用76mm炮射击,虽然车顶有一挺.50机枪,但是几乎没人敢去操纵那杆机枪,这意味着半个身子暴露在敌方火力下,无异于自杀,而且由于既没有同轴机枪也没有车体机枪,M18的副驾驶显得无所事事。这其中最让人不能忍受的便是M18的防御,简直跟纸糊一样,这层装甲有多脆呢?我们知道穿甲弹在穿过坦克装甲时会形成一个创口,然后坦克内部产生碎片,杀伤设备和成员,从而使坦克失去战斗力,但是M18不一样,因为炮弹会像打穿一层纸一样直接穿过车体,也许会杀死一两个成员,但是不会使整辆车失去战斗力。(也许该用HE????)薄弱的防御也极大地限制了M18的机动优势,因为防御差和开放式炮塔,所以驾驶员必须小心谨慎的以慢速驾驶来避开炮火攻击或者防止敌人发现,这种情况下,往往提不到极速,理论上的速度快的优势基本没有意义。而在弹药方面M18比M10更加吃紧,普通的APC(银币弹)就不提了,打打三号四号就行了,可是HVAP的补给是个大问题,虽然M7 3英寸和M1 76mm炮用的HVAP型号都是M93,但是因为药筒不同两种炮弹还是不能通用,每次生产的M93都要分掉一大部分给M10,更何况本来部队里的M18基数就大,武器部门计划是将这些金币弹平均分配到每一辆车,这就使得M18的HVAP从来就没有充足过,最可怜的时候每个月只有一发金币弹。。。。。即使到了1945年2月末,M18的HVAP金币弹每个月也不过5发。而且美军的76mm炮普遍都有一个弊端,虽然76mm炮的穿甲弹穿深高于原有的75mm炮,但是76mm炮的高爆弹伤害却不如75mm炮,75mm炮弹的装药量要比76mm的大得多,这使得M18在没有同轴机枪的情况下攻击软目标更加苦逼。M18的问题这么多,那么M18有没有啥优点呢?有啊,M18的液压装置使得炮塔旋转脱离了M10的手动炮塔旋转,还有就是换发动机很方便。。。。。



(可能是为了平衡,M18的两款发动机在游戏里都被提高了马力)


(加了顶部装甲板的M18,但是这种装备从没量产过)

(第2507号地狱猫,也是生产的最后一辆地狱猫,留意炮塔旁边的帆布,因为没有顶部装甲板,下雨了就把帆布盖起来用于给车组挡雨)


(M18结构图,与M10类似,9发备用弹用完之后同样需要麻烦的从炮塔下的隔间里取弹药)

(欧洲战区服役的M18数量表)

战后,M18也随着M10一样大批量退役废弃,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在使用这款武器,例如南斯拉夫、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也引进了一些M18,甚至把它部署到了前线的金门,部分台湾的M18炮塔还被改装到了M41斗牛犬的底盘上。

M18某种情况下和M10极其类似,前者是仓促的产物(急于拥有自行坦克歼击车),后者则是指导思想错误的产物(过分看重机动性而忽略防御和火力),两者都是拥有薄弱的火力和贫弱的防御,这使得他们在正规坦克战中面对防御火力机动三者均衡的敌手时十分无力。防御问题在坦克歼击车上,美军一时间还拿不出方案,毕竟那时已经在开发新一代重坦(中坦?)M26,但是给坦克歼击车配置强有力的火力是当下必须的,于是引出了美军在二战中火力最强的一款坦克歼击车。


(美军尝试的装备M3 90mm炮的地狱猫,被称为超级地狱猫,但是由于战争的结束,没有投入生产)

(基于M18底盘改造的T88 105mm自行榴弹炮)

(两种将M18改造成水陆坦克的方案,被命名为T86水陆坦克方案)

(战后委内瑞拉魔改的M18,主要是增强了火控系统)

3,戛然而止的高潮:M36

无论是M10还是M18,火力统统不够用,再加上德军的大口径坦克炮刺激了美军,因此,开发一款大口径的坦克歼击车迅速被提上了日程。刚开始,美军尝试的是在M4坦克底盘上加装一个90mm防空炮,代号为T53坦克歼击车,还没有完成试验,美军便急急忙忙的签订协议将T53纳入投产,计划预期生产量达到3500辆,但是T53E1在后来的试验中被证明机动性能恶劣等一系列毛病,整个方案直接被毙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过大的炮和不合适的底盘,想要在现有的底盘上快速生产一种大口径坦克歼击车,其炮的设计必须要紧凑,体积要小,否则装都装不进。挑来选去,军械部选中了T7 90mm炮(还是从T1/M6面包上扒下来的,定型后被命名为M3 90mm炮),理由是这门炮轻,比起M10原来装的M7型并不重多少(M7 3英寸炮全重1990磅,T7 90mm炮全重2300磅,作为对比,后期开发的用来装备T32、超潘、潘兴改进型的T15E2 90mm炮则重达3270磅),M10最有希望装备这门炮,但是事实上依旧困难,再加上初期的M10没有炮塔配重(见前文),90mm直接塞入M10的想法失败。但是90mm炮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既然不能直接塞入,那就换一个炮塔!尽管那个指挥部的安德鲁布鲁斯依旧反对在M10上开发90mm炮,他认为M10的机动性能已经够不好了,如果安装了更重的90mm炮,机动性能会更加恶劣,但是没人听他的话。。。。。


(装备90mm炮的T1E1重型坦克)

(T7 90mm坦克炮,定型后就是M3坦克炮)

90mm炮炮塔的设计工作开始是在雪佛兰公司进行,后来转移到了福特通用汽车公司,于1943年9月交付了第一辆T71试验车。从外形上看,T71就是一个放大版的M10A1,连底盘都是和M10A1完全一样,与M10A1相比,外形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为了平衡90mm炮,T71的炮塔尾舱要大得多,整个炮塔均为开放式,如果下雨了就和M10一样拿个帆布遮着。9月交付试验,10月份地面部队便急着生产T71了,同时鸡肋的M10生产被叫停,许多部队的M10转而用于牵引反坦克炮。在试验过程中,T71也在不断改进,例如加装了和M18相似的防空机枪,对于原版T7炮口焰过大的问题,T71加装了炮口制退器,改进弹药,使用了新型的底火弹药等。虽然M10整车在1943年便被叫停生产了,但是M10的底盘还在不断生产,专门用来制作各类其他装甲车辆,例如1944年1月制造的最后一批300辆M10底盘就专门用来生产T71。直到1944年4月,首批生产型的T71在费希尔工厂开始改造生产,底盘用的就是那批300辆无头的M10,这批底盘一直改造到7月份。同时在7月份,T71被更名为为M36,那批300辆M10底盘就成为了M36的前300辆车。与此同时,M36的需求量不断增大,1944年5月份的时候需求量已经增加到了600辆,6月份诺曼底登陆后,到7月29日对于M36的需求量猛增到1400辆.然而后方根本一时间生产不出这么多M36,最主要的是没有那么多无头的M10A1了。。。。即使把训练单位的M10A1全部返厂改造(砍头换面?),也仅有913辆能做到。因此,为了满足前线要求,不仅把M10A1的底盘拿来生产M36,而且把M4A3的底盘也直接拿过来,安上M36的炮塔,这样凑合的“馒头M36”只生产了珍贵的187辆,被称为M36B1,于1944年10月至12月在密歇根州生产完成。当密歇根的工厂在马不停蹄的改造生产M36的时候,其他地区的工厂也在夜以继日的赶工M36,例如“Massey Harris”工厂在1944年6月至12月间生产了500辆M36交付给了军方,美国机车厂也在1944年10月到12月间将413辆M10A1改造成了M36。由于供不应求,美国陆军将1944年M36的生产量由1400辆下调至1342辆。1945年再进一步改造350辆M36,最后的计划总数定在了1926辆,最后一批200辆的M36于1945年5月开始生产,截止战后,实际完成的M36总数达1413辆。到了1945年1月,能拿来改的M10A1已经基本用完了,但是美国人觉得M36还不够多,于是把早前的M10也拿来把头砍了换成了M36的炮塔,这种由M10改进过来的M36称为M36B2,总共生产了724辆。而在后期的M10和M36上面,前线部队终于等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装甲盖,1944年8月15日,标准化的顶部装甲套件研发成功,并被迅速运用到了前线,从此M36M10终于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逼作战环境。当然,敞开式炮塔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成员容易逃离受损的车辆。


(M36的三种型号)

(基于M4A3底盘的M36B1)

(终于配发了顶部装甲盖的M10和M36)

下面来说说M36用的这门M3 90mm炮,通称为美系传家宝,不仅装备了M36,还广泛用于M26潘兴坦克。这门炮可发射被帽穿甲弹(M82)

高速穿甲弹(M304,测试型号为T30E16,于1945年1月投入使用)

曳光穿甲弹(T33)

高爆弹(M71)

其中早期型的M82全弹重19.4kg,弹头重11kg,发射时炮口初速为808m/s,1000码距离穿深为112mm(30°法线角);

晚期型的M82全弹重19.9kg,弹头重11kg,发射时炮口初速为853m/s,1000码距离穿深为122mm(30°法线角);

M304全弹重16.9kg,弹头重7.6kg,发射时炮口初速为1021m/s,1000码距离穿深为199mm(30°法线角);

T33全弹重19.9kg,弹头重10.9kg,发射时炮口初速为853m/s,1000码距离穿深为117mm(30°法线角);

M71全弹重19.1kg,弹头重10.6kg,发射时炮口初速为823m/s

如此的火力相比起原来的两种3英寸炮自然强了不少,使用M82(银币弹)已经接近于3英寸炮的M93(金币弹),但是依旧不如英国的17磅炮。这样的火力在实战中勉强能够在500米的距离对付德军的黑豹,令人惊奇的是,M36的成员偶然发现黑豹的炮塔竟然比车体还脆(德系面瘫),更易于攻击。装备上M304后,M36的火力大大增强,其最著名的战例便是一辆美军776坦克歼击车营的M36伏击德军123号猎虎侧面,从而将猎虎弹药架爆了的传奇故事(六级车怒爆九级车)。


(M36的常用的两款穿甲弹)

(1943年美军坦克歼击车营配置)

因为M36和M10都是基于M4底盘所改造,在继承了M4皮实耐用的特点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些M4固有的毛病,例如进入1944年的秋季,西欧降雨多,地面潮湿,烂泥使得M4底盘的窄履带难以行驶(常说的履带适应性差),其改进方法是将延长末端连接器加装到履带上,使得履带变宽以适应烂泥地形,但是这个装置在装备坦克歼击车时常常会卡住车体侧裙板。为此,部分车组将侧裙板和前部挡泥板,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烂泥卡住履带。

与短命的M10不同,M36凭借其不错的火力,在战后的50年代还继续在美军中服役,甚至作为联合国军军事援助计划的首选车辆参加了朝战,构成了南朝鲜的早期装甲部队。M36同时也被出口至其他北约国家作为主要武器力量,直到巴顿系列坦克的诞生。在其他地方,比如二战后的法国在越南的战争,比如1965年的印巴战争,比如巴尔干半岛的内战,都留下了M36的身影。


(虽然没有量产给M36M10的附加装甲板,但是前线官兵还是自力更生自己增加了临时的装甲板)

(战后被部署在中印缅地区的法军的M36)


(南斯拉夫人民军装备的M36,一直用到了9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的战争,最主要的改进就替换了苏联的V-55发动机)
啥?不认识V-55发动机??

(给我滚回去打1000场T62A!!!!)
本帖最后由 绫小路神娜 于 2016-9-20 20:21 编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军马,四号的坦克及其各种改进型
    德国坦克歼击车的鼻祖,小胳膊小腿的一号坦克歼击车
    【武研社】美军M10坦克歼击车,二战压力下的应急性能产物
    装备47毫米主炮的意大利L40坦克歼击车是“亡羊补牢”?
    605. 毁在火炮上的TD——苏联2C14“刺-C”型8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古斯塔夫的机械骑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