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病入五脏半生半死?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大家好,欢迎新朋友,从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五脏风寒积聚”篇,历代医家对此篇内容争论很多,多数认为此篇内容有缺失,不完整,例如全篇讲五脏风寒积聚,而只有肺心肝三脏有中风和伤寒症,脾有中风没伤寒,肾既没有中风也没有伤寒。全篇介绍了三个方子,分别治疗脾约、肝着、肾着,而心肺病症未介绍任何具体治疗方法。篇中还有一些非常有特点的理论条文,如关于寸口脉与身体部位相对应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内容有遗漏?希望学习本章后能解决这些疑问。
前面篇章所讲的病症的转变形式,是邪气从气分入经,从经入腑,本篇是病邪直入五脏,因此篇名为“五脏风寒积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五脏藏精人身之本,五脏之五行是人身五行之本,五脏之病位深,病重,难以治愈。西医的五脏病症也属难治,如肺气肿、肺心病、心衰、肝硬化,肾衰、糖尿病等多属不能治愈的。因此本篇只列举了肝脾肾三脏功能被约束的治疗方法,没有治疗风寒邪气直入五脏的方剂。
原文: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天为阳,地为阴,天之邪气侵袭人身阳位脏腑,地之湿气侵袭人体阴位脏腑,肺、肝、心通阳之体,风寒为天之清邪,经文介绍的中风与伤寒病发仅此三脏。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是如何从外直入五脏的呢?《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这里讲如果阳虚不能保卫荣血,邪气陷于脉中而为瘘,并且留连于肉腠之间。如果经俞之气化虚薄,五脏经气输于皮下,形成经俞之气,气虚而薄,无力抵抗外邪侵袭,称为“俞气化薄”,风寒之邪也因此而传入于内,入五脏而影响五脏藏神,病
发惊骇。《金匮要略》有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邪入于经俞,可内干五脏之神气。所以风寒邪气趁着五脏经俞气虚,不能抗御外邪,而从经俞直入五脏的。
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注:五脏中唯有肝脾肾三脏功能被约束而发病,是因为肝肾居于下焦为阴,脾居中为至阴,居于阴容易被邪气束缚。肝的性质比较多样,属少阳,通于风气,既为阴中之阳,又为阳中之少阳,所以有中风与伤寒症,因为位居下焦,又可病发约束之症。五脏为五行之本,病发位置深,当风寒之邪直入五脏,则半生半死,无方可治,而如果仅仅是五脏功能因为邪气在外而被束缚,还是有法可治的。肝藏血,主疏泄,病发肝着,病人常用拳叩击胸部,同时热饮发散可助其疏泄,方用旋覆花汤,旋覆花又名金佛草,肺金之药,主化痰降肺气,金克木,木气不舒,以金克木,经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木之母为水,子承母气,金制木,水可气化生木。葱色绿辛温发散,具木生发之性,除肝木之束缚。新绛,是用红花将丝绸染成红色,蚕丝色白,具金之性,色红火之色,活血行血,助肝木通行郁滞。
今天讲课的重点是要了解古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邪气从外入里,从气入经,从经入腑,最后入脏,入五脏半生半死。另外治疗五脏功能被邪气束缚,当从五行生克制化入手。好吧,今天先到这,下次继续学习脾约症和肾着症。谢谢大家。喜欢经典中医可以加我微信,z1328866785,我带你入群。(朱燕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经原旨 卷五 疾病第十一风
《医述》
内经临床发挥 (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9.7.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浅见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七情六淫病理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