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让生活再多几分幸福,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幸福的方法》!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一不小心又读了十几本书,接下来要挨本整理读书笔记喽✌️有几本大爱,有几本一般,不过每一本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今天分享的是《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真心希望每个朋友都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幸福,获得幸福🥰

天知道我有多喜欢Tal(泰勒本沙哈尔)老师,他的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我前后完完整整的看了两遍,很有收获,接下来想把第三遍安排上😂

所以当发现有中文版本书籍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把这两本书买回来家,到现在两本读完了,当然我自己更喜欢第一本。 

要记得〝让自己更幸福”应该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我深表认同!接下来把自己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啦~~


📚1.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幸福习惯

《精力管理》(The Pomer of Full Dngegement )一书中提供了有关“改变”的一种方法:
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

“养成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规定在特定的具体时间内完成,这需要感受到深刻价值并把它作为行事动机”。

对大部分人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每天都会早晚刷牙。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就需要为此养成习惯。

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更幸福?你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

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 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约会,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

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

就像托尼·施瓦茨说的“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失败……不要着急成功自然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你一旦确定了新习惯的内容,就先把它们列入你的计划,然后开始行动。刚开始可能并不容易,但通常30 天之内,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变得像刷牙一样自然。
习惯通常很难改变,对于好习惯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表达感恩:每天记下 5 件值得感恩的事。每日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每天写下最少 5件值得感恩的事),确实在身体上更健康、内心更幸福。

每晚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因感恩而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美食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日常工作任务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你都可以写下来。

☔️我想说

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习惯有哪些呢?读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后,发现让人能增强幸福感的习惯普遍认为有:运动、冥想和表达感恩。

其实我自己有阅读和瑜伽的习惯,并且享受其中。在阅读中让我感到精神愉悦,那种对一本书充满期待的感觉太棒了,那种与书中思想碰撞的感觉让人心动。

在瑜伽中,我觉知身体的每一点变化,拓展身体的舒适区,大腿后筋一点点没有那么僵硬,肩胛慢慢变得舒展开来,还有把呼吸带入到每个体式中,内心平静的感知。

我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形容,总之感谢有瑜伽这么好的运动项目。

最近这三四个月我又爱上了跑步,作为不善运动的人能喜欢上跑步,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从一开始跑十分钟就感到腿酸痛迈不出步伐,跑30分钟全靠咬牙坚持,中间还要停下来休息一两分钟,调整急促的呼吸,之后腿会疼两三天而不敢下蹲。

到后来仅仅一个月之后,腿没有那么酸痛了,跑步不会气喘吁吁了,中间也不用稍作休息走几步再跑了。

到现在跑步四个多月了,每周维持2~3次,每次5公里,简直成了小菜一碟,丝毫没有压力。

我知道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运动状态,而我内心也很快把跑步作为了喜欢的运动。我竟然爱上了跑步。

这些习惯给我生活带来的变化,没有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我却能感到那细微的身体改变以及情绪的变化。这足以让我充满感激。

做一些让自己喜欢的事情,运动也好,阅读也罢,追剧看电影,吃美食,都可以是带给生活幸福的习惯。让我们一起发现可以带给我们幸福的那些事啦。

📚2.有趣的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享乐主义型”,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影响。

“忙碌奔波型”,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且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虚无主义型”,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感悟幸福型”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能够通过目前的行为,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笼罩。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

“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 “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是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从来没有谁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人为了学业、工作,每天努力奋斗,也过得十分开心。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因此不可能获得幸福。

塞利格曼的实验证明,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不要问自己 “是否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未来
的幸福”,而要问“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

当然,眼前和未来的收益有时是冲突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确实容易顾此失彼。但大多数情况下,眼前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

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帮助对方成长与发展。

同样当我们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我们都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就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

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儿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

就像为考试而学习为未来而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这些都会带来些许不快,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获益。

☔️我想说

以上四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代表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这让我想到从上学第一天起,我自己就被灌输的“现在好好学习,刻苦努力,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

小学的大门上刻着大大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几个字。以前吧,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随着长大,我越来越感觉到好像哪里不对。

学海无涯没问题,可是为什么要苦作舟呢?这不摆明认为学习时苦差事吗?可是学习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啊,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本身是一件幸福开心的事情。

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人,还是及时享乐的人,亦或是虚无主义的人,都让人失去了好好体验生活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

所以我才深刻的认识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也是我从女儿出生后就给她读绘本,甚至进行英语启蒙到关键原因,我想让她感受到兴趣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迫于无奈为了别人描绘的宏伟蓝图而牺牲现在的幸福。

📚3.冥想可以让生活更幸福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找把椅子,或盘腿坐在地上。确定自己处于舒适的姿势,但背部和颈部要挺直。至于要不要闭上眼睛,由你自己决定。

深呼吸,试着保持心态平静,每次吸气都要吸到底,在呼出时.要通过口或鼻慢慢地呼出。用意念扫描你的全身。

如果有任何部位感到紧张,就将你的呼吸传向那里,并让这个部位放松。至少保持5 分钟(最长 20分钟),专注于你深缓的呼吸。

如果发现注意力游移,那么只要把它简单而自然地带回到你的呼吸上即可。

继续深呼吸,让积极情绪包围自己。你可以想象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开心的状态中,比如和爱人共处或是在工作上得心应手的时候。用30秒到5分钟的时间,让这种积极情绪蔓延全身并在体内流动。

如果经常做这个练习,那么你甚至不需要再去想象什么情景,只要想着“幸福”“宁静”或“欢愉”这样的字眼,就能引发积极的力量。

把冥想变成规律。每天早上起床、午餐时间或午后,用1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冥想。在冥想成为日常规律后,你可能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够了。
每当你感到有压力、愤怒或者想开心一点儿的时候,只需要做几次深呼吸,就可以释放出积极的情绪。安静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不过坐火车、坐出租车或者在办公室里其实都可以。

☔️我想说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的运动就是瑜伽,为什么喜欢瑜伽,喜欢那种专注当下,专注自己的身体的感觉。

每次瑜伽开始前都会闭目打坐冥想,要深深的吸气长长的呼气,专注于一呼一吸,很喜欢这种冥想时刻带给身体的平静。

当然我喜欢瑜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只专注自己的身体,一个体式做到自己认为身体可以承受的程度即可,不要看别人,要看自己。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那么多烦恼,不就是因为做不到这一点吗?只顾着看别人,跟别人比,而忘了关注自己。

所以如果感受到了压力、焦虑情绪,来十分钟冥想时刻吧,冥想会带给身体惊喜。

📚4.为什么要追求幸福?

我们都熟悉孩子们那种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为什么会下雨?水是怎么到天上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气体?为什么云不会掉下来?

其实,有没有得到答案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时,他们会一直追问下去。

得到答案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看重的是那句 “为什么”。

有一个问题可以让所有人停止追问“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追求幸福?

我们追求幸福,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当答案是“因为这样可以使我幸福”时,便没有任何说法能够挑战它的正确性与终极性。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规定,以及社会的变革”。

财富、声望、地位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我想说

幸福跟金钱无关,幸福跟职业无关,幸福是一种心境,只要做着喜欢的事过着喜欢的生活,就能感受到幸福。

关于幸福,也许牧羊人比出入豪宅的人更幸福,因为牧羊人也许更容易满足,远离各种内卷外卷,所以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出入豪宅的人周围个个都是强中手,没有谁弱,只有谁更强,强中更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努力拼搏,没有上限,也许内心反而倒不容易获得那份满足感。

所以与其说我们为什么追求幸福,倒不如说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想想哪些习惯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然后养成习惯去做就是了。

📚5.快乐和意义让我们与机器人明确区分开

这个机器人虽然精细无比,但没有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表达同样需要情感,这恰恰是它所缺乏的。机器人感觉不到食物的美味,也感受不到挨饿的痛苦或者任何饱腹的满足感。

当想到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经常谈到目标,却忽略了目标感其实比设定目标更重要。当然,有目标或者实现目标并不能保证我们必然感受到生存的意义。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有意义的目标。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取得好成绩、买大房子,但当这一切实现后,我们仍然可能感到空虚。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
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设定的,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

就像萧伯纳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事情里找到意义。我们选择目标时必须确保它符合我们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爱好,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

理想主义者本身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的真谛在于用一个更高的目标去指引生命。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

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并赋予我们的生命意义,生命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而是变成了二个有机的整体。

同样,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就像协调每个音符的交响乐主题,让我们的行动更加协调一致。单个音符也许没有特别的意义,一旦成为交响乐的一部分,就会奏出无比动人的曲调。

幸福不仅仅是有意义。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在当下获益,也需要在未来获益。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

弗兰克尔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意义,而不是快乐。如果想要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


☔️我想说

最近各种AI,AI作画,AI计算,仿佛人类马上就要被AI取代了一般。AI的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翻译一下就是人工智能。

有人发出各种疑问,画家会不会被AI取代,毕竟现在都有AI绘画了,律师会不会被AI取代,毕竟现在AI都能起草简单的文书了,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被AI取代的机会。

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都不会被AI取代,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特性,我们有情绪有目标感,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尽头。

我不止一次跟女儿谈起职业这个话题,我问她“喜欢做什么?”她说“她想上妈妈的班,这样就可以天天陪着妈妈”,好有爱的感觉🥰

不过我告诉她“你可以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体验不同的事情,然后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最想做的事情,然后作为工作”。

每个人的情感性、个体性、独立性以及属于自己的创新性,我相信这是我们与AI最大的不同。我想这也是我们不会被AI取代的原因。

对于每个人而言,目标重要,可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同样重要,毕竟追求目标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很幸福的,可是AI就体会不到这一点。

📚6.发现那些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情

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克服生活里的种种障碍,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的:“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能够发挥出我们真正的潜力。经历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欢乐心存感激。

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意义和快乐,就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一样可以相互促进。

“千层饼模型”让我们明白每个人享受不同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独特的。千层饼是我的最爱,每次去看父母的时候,妈妈都准备很多,我会把它们一扫而光,但这并不表示我每餐都想吃千层饼。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其他事情上,比如写作和看电影,以及我喜爱的人。

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记录下来。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你是怎么利用时间的,花5 分钟回复电子邮件或看两小时的电视都可以。

写下对你而言最有意义和最快乐的事,包括家庭聚会、运动、听音乐等等在每一项旁边写下你在每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

无论有没有以上表格,都问一下自己:你的生活是否体现出了你最大的价值?你是否和家人快乐地相处?是否每星期运动3次?有没有抽出时间欣赏音乐?

这个练习就像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保持诚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因为更高的自我一致性可以带来更至的幸福感。

在养成新习惯之余,你可以尝试改掉不良习惯,
比如上网,每天应设定一段不上网的时间。

☔️我想说

发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感到有意义到事情,这是多少人终其一生在追寻的东西。读村上春树先生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提到一段话我特别赞同。

“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这样一个人,又能向谁索求什么呢?

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受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

我们为什么要按他人设定的标准而生活呢?我们就是我们自己啊,可以选择与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选择为了自己而活。

很幸运我自己能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读书,旅行,跑步,瑜伽,码字,育儿,还有法律工作,我都喜欢,并且享受其中。想到这些,我心里莫名的感到温暖起来,我想这是因为热爱而产生的吧。

📚7.金钱和声望与幸福的关系

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的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什么它们的魔力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

金钱和声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带来任何幸福,那么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好比在商业中,资产只有在换算成钱时才有价值。同样,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有意义的事即使价值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有价值”。

在商业中,我们用资产的现金价值来衡量公司;对个人而言,幸福感应该是我们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

☔️我想说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很精辟的一句话,不是吗?幸福在于内心的主观感受,很多时候是与金钱没有关系的。

住在都市中的人幸福、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劳作的农民幸福,这个真不好说,也许牧羊人真得比我们大多数人要幸福多了。

📚8.为什么人们会有储备的习惯?

从进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人类远古的历史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在原始时代,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着人类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免受自然灾害,因此储备成为一种习惯。

时至今日,很多未来己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我想说

终于找到我们总爱囤货的根源,这是由来已久的习惯啊。越是曾经挨饿受冻的人,越热衷于囤货,热衷于存货存钱。

只要掌握好“度”,就是积极的居安思危,过度了就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立足于未来,更要活在当下,这也是我努力在做的。

📚9.情绪的好坏就像存钱取钱一般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你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终极财富”上就赢利了。

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完全压制了正面情绪。

情感破产危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其实不难看出吸毒者的逻辑:生活乏味、压力大,而毒品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


☔️我想说

之前看到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治疗抑郁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治疗抑郁症如此,一个人要想情绪稳定也如此。

所以我越来越倾向于让自己生活得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远离乱七八糟的人情世故,远离让自己糟心的人和事,为的就是一个情绪的稳定,内心的平和。

📚10.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要把目标当成意义,而不是结局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追求。从整体而言,有目标的人的成功概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

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

目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你的生命想象为一个旅程,你背着背包前进,忽然出现了一堵墙,阻挡了你的去路,你该怎么办?你是转身避开,还是把你的背包扔到墙的另一头,然后想办法穿过、绕过或翻过它?

1879年,托马斯 ·爱迪生宣布,他将在年底公开展示新发明一电灯。事实上,他之前的实验都是失败的,但他的做法就好像把背包扔到了墙的另一头。

“没有退路”让人类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虽然口头上的承诺不一定保证目标实现,但它确实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

威廉 · H.默里是苏格兰一名登山家,在《苏格兰人的喜马拉雅探险》(The Scottish Himalayan Epedition )中,他提到了把背包扔过去的好处:

一个人在下决心之前容易犯犹豫不决的毛病,容易退缩,效率降低。但重要的是,当你真正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命运也会开始帮助你。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再好的想法与计划也将付诸东流。

当开始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时,人们会发现,他们的运气变得出奇的好。我相当欣赏歌德的一句话:“无论你能做什么, 或者你想做什么,行动吧!勇气本身就包含了智慧、奇迹和力量。”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 ( Daniel Gilbert )继续拓展了此项研究,他发现人类对于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职位晋升或加薪等就可以使我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只能短暂地影响我们的整体幸福感。

负面经历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如感情破裂的痛苦、失业等,而我们也会很快回到之前的心态。好消息是我们不再那么害怕失败,坏消息则是成功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心理学家戴维 ·沃森 (David Watson)强调了旅途的重要性,“当代研究指出,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过程,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影响”。

设定目标是为了让我们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特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

在对目标和幸福的研究中,肯农·谢尔登 (Kennon Sheldon )和同事们指出:“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貌和声望。对后者的追求,通常是被迫的、有压力的。”

☔️我想说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只盯着结果,那么对于追求结果的过程就没有那么关注了,甚至可能会无视,或者觉得过程是累赘,只有结果才是真爱。

就像为了高考,那十二年的努力,那段时间对我而言是黑暗的,是暗淡无光的,幸福根本无从谈起。

因为整个环境太重视结果了,整体追求分数的环境决定了这一点,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这一点,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决定了这一点,仅仅是为了结果而结果。

研究生毕业后,我从来没有停止看书停止学习,可是却都是享受其中,比如我想了解育儿知识,那我就看育儿书籍,我想了解心理方面,那就阅读心理书籍。

有了目标,然后走在路上,自主的,自发的,让生活变得充实的目标,这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11.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增加想要做的事,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情

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通常不是缺乏意义,就是没有快乐,甚至两者皆无。而只有内心想做的事情源于自我和谐的目标,才可以带来意义和幸福。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我们所做的很多事,其动机都包含着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一个因为家庭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通常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的快乐;

相反,如果一个人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那么在维护正义的同时,这个人也会觉得非常幸福。

内在动机和外在的动机,通常会决定行为本身的性质:如果动机是内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和谐的),那便是想做的;如果动机来自外在因素,就变成不得不做的事了。
哲学系教授奥哈德·卡明给了我一些建议:“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这些能做的事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我们连做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我想说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越来越幸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苦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有时候总感觉选择的权利不够大。

工作不想做,可是不工作就没有收入,可是不知道到底自己想做什么,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所以我对女儿唯一的期望就是多接触不同的事物,多体验不同的事情,然后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不是等到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才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从小就追寻发现自己热爱的东西,然后终极目标是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12.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让学习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因为那是最独立的学习时期。

但是,通常多数学生进人这个独立时期的时候,已经养成了忙碌奔波的习惯。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观念就是用名誉和成绩来衡量自己,他们最大的责任就是拿到好成绩,而不是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父母与老师都希望孩子们得到幸福,但前提是他们自己必须首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的、最重要的财富。

孩子们对暗示极端敏感,通常他们会把父母和老师的观点内化。即使这此观点并不明确。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我想说

从小我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熏陶下长大的,我是听着大人口中的“冷桌子热板凳”环境下长大的,所以学习的“苦”是深入人心的,感谢灌输的伟大力量。

这也导致了我从来不想回忆大学之前的那几年重要的成长阶段,因为太苦涩了!苦涩的东西注定无法带给人快乐,所以我会本能的回避那几年。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现在依然在保持学习的状态,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学习它是可以在快乐中进行的,换句话说,学习是一件让人充实的事情,它可以累,但是本不应该是苦涩的,它是成长的满足,收获的喜悦!

所以请不要把学习苦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了,这样只会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愉快的学习,这也是这个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13.传说中的心流体验

心流,根据契克森米哈赖的说法,就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为一体,即“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

我们都有过沉迷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喊我们都听不见;或者当我们在专心烹任、和朋友谈心、在公园打球时,经常几个小时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些就是心流体验。
无论我们在心流的境界里做什么,踢球也好,雕刻也好,写诗也好,学习也好,我们对正在进行的事情采取的都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扰我们或者使我们分心。

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末来的目标迈进。

☔️我想说

心流体验,我的理解就是专注,专注于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专注于当下,像孩子那样!

当我们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不过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受到的干扰太多了,首先手里拿的手机就是我们最大的干扰源之一。

无数的时刻,我用手机在文字编辑app上码着字,忽然就划到各种社交平台上去了,天呀,很多时候是那种无意识的,想想都感到恐怖😱不得不说,刷手机很分散心神。

也许手机并不是好的书写工具,也许是自己自制力太差,也许我应该在忙事情的时候减少外界的干扰源。总之,心流体验,很理想的沉浸式的状态。

📚13.影响心流体验的两种情况

根据契克森米哈赖的解释,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

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会影响学生拥有心流体验:一是有压力的环境,因为这样会带来焦虑:二是没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这样会使人觉得无聊、厌倦。

在第一种情况下,老师应用的是“溺水模式”教学。由于学生的压力太大了,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导致学业带来的只有痛苦、焦虑以及不幸福。

学生被迫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终点而不注重旅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快便会变成 ““忙碌奔波型”的人,始终感受不到心流体验,无论是在学业、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第二种情况则刚好相反。挑战不足和乏味替代了挑战过大和焦虑。过小的挑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过大的挑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点儿地不少,它们所剥夺的也不光是获得心流体验的可能性。

☔️我想说

想要有心流体验,就需要制定目标,然后才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容易有心流体验。

目标不能太高太难不容易实现,也不能太容易实现,看来制定恰当的目标才是关键。

📚14.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塞缪尔·斯迈尔斯是近代自助运动的创始人,他在 185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

如果家长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就只会导致未来的不幸。“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

当面临挑战时,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他们会在成功中找寻意义并且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挣扎、因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

在《究竟谁幸福?》(Who is Happy?)一文中,著名心理学家戴维 ·迈尔斯和埃德·迪纳指出:

就获得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所具备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我想说

看来事事一帆风顺无须努力,不一定就能幸福。挣扎、因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所以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当了解这一切之后,我们会不会抱着更积极的心态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呢。毕竟,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也是获得幸福的过程。

📚15.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学习和快乐幸福结合到一起呢?

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感受正面情绪的地方。

在《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 )
一书中,教育家帕克 ·帕尔默写道,“在一个把痛苦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文化里,揭示工作最大的特征其实在于深度的幸福感,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

我们把工作、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己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600个6~15 岁的学生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欠佳,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功课要做。

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非出去玩耍(并且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最佳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同时成长。只关注技术上的东西是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突破写、读、计算等能力,我觉得还要再加上快乐。

老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我们通常都会在教室里浸泡许多年,而我们人生中很多习惯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出来的。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被允许去追求幸福,从事获取这种终极财富的活动,那么他们就更可能养成这种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他们把重要的事看得又难又无聊,却认定无关紧
要的事是刺激和容易的。学校通常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自然课的迷人之处和令人激动之处;

学校所教授的历史和文学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曾发掘它们的奇妙之处。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会不停地发问,不断地发现周遭的世界。

教育者作为帮助孩子们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应该培养孩子们的求知热情。他们可以把学习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对幸福的追求之中。

☔️我想说

这也是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东西,在快乐中学习,然后找一份能带给自己快乐的工作。首先,在快乐中学习,我是我自己当初没有机会得到的东西。所以我希望我女儿有这样的机会。

学校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和背诵,更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分数,学校应该是让孩子充满激情和探索的地方。

工作不应该就是为了绩效考核,工作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变得充实而喜悦,并且这份工作有机会带来收入。

所以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幸福与快乐就应该是排在首位的,起码大多数时间能感到如此,最最起码不能煎熬度日。

我很赞同作者关于这部分的描述,至于具体操作方法,自己至今依然在探索中。

📚16.怎样才算是成功的人?

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们不停地发问,不停地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无论你处于生命中的哪一阶段,无论你是 15 岁还是 115 岁,无论你是风光无限还是正在艰难地奋斗,你都可以为自己制订一套学习计划。

你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这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在每一类学习中,都要用心寻找快乐(比如阅读及思考)和意义(书中的知识会促进你全面成长),要把你的计划规律化、习惯化。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写道,“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并获得报酬”。


☔️我想说

对此不能再赞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只发生在学校里,它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

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也是我的目标之一,也许按照世俗要求我们没有成功,可是对于自身而言,我们已经是成功的人了。

每天翻看几页书,记几个英文单词短语,甚至陪伴孩子过程中发现的不明白的事情,一起寻找答案,这些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17.如何找到让自己幸福的工作?

MPS 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 )、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

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包括解决问题、写作、帮助孩子成长、参与政治活动以及聆听音乐等。让我快乐的事情有航海、烹任、阅读、音乐,还有和孩子们在一起。

富有幽默感、热情、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则是我天生的优势。交集中的答案是什么呢?可以马上发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活动可以带给我快乐和意义。

爱默生说得很对:“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

完全一样的事,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我们选择去注意什么,往往决定了我们做事情时的享受程度,无论是人际关系、学习还是工作。

哈姆雷特说过,“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他只说对了一部分。事实上,我们注意的部分(我们的认知)非常重要。

除了做出重大抉择来改变生活,另一种方法就是在现有的生活中增加那些自己觉得喜欢、有意义并且擅长的事情,或者从正在做的事情中挖掘幸福,通常我们不用挖掘得很深就可以发现它们了。

对幸福的理解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才能使我快乐?”其重点是找出三个中心:“什么对我有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

幸福就是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并且发掘我们在学校里、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想要做的事。当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们获得终极财富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了。

☔️我想说

如何找到让自己幸福的工作?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

带给我意义的事情包括阅读、运动、学习、码字,陪伴孩子。这几样也恰好是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情,我的优势则是爱钻研、凡事喜欢刨根问底,以及有一套自己的还算说得过去的逻辑思维方式。

再加上我喜欢自由安排自己生活,所以我做了自由职业者,无论是作为不用坐班的律师,还是作为自媒体爱好者,还是陪伴孩子,我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不喜欢自己被贴某个固定的标签,我希望自己能够体验不同的事情,不局限于一份职业一份工作而限定人生✌️

📚18.带给人心安的幸福圈

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做过一个研究:“在母亲身边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亲身边玩的小孩更富有创造力。

当孩子们在母亲身边的一定范围内活动时,他们的创造力是很惊人的,我们可以称其为 “创造力圈”。

在这个圈内,孩子们勇于尝试,跌倒了自己可以爬起来,原因是他们知道那个永远无条件爱他们的人就在身旁,成年人由于经历比较丰富,不需要像孩子那样一定要离亲人很近。
​对我们而言,只要知道有人关怀着自己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安全感。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同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若身在其中,我们就能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

我们将大胆追求激情释放的自由,它可以是艺术、商业、教学或园艺。无论最终是否富有或成功,无条件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我想说

无条件的爱,永远都是孩子成长进步最大的基础所在。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提到:

妈妈是孩子安全的来源,活力的来源,妈妈是孩子全部感情的寄托。爱和没爱,造就了一个人。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中的女主角,当她发现母亲并没有对她不管不顾的时候,顿时充满了生活的力量。当她发现母亲站在她的对立面质疑她抛弃她时,她立马处在崩溃的边缘。

父母爱孩子,就是孩子战胜一切困难最大的力量源泉。这么说应该一点也不夸张!

📚19.好的两性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Hlaine Hattield)专攻两性关系问题,她指出:

人们在两性关系中既不喜欢“占便宜”,也不喜欢“吃亏”,当两人觉得感情公平时,双方都会比较满足,而且关系也比较容易维特下去。

这并不代表两人需要赚得一样多,在这里,平衡点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用终极财富来衡量的。

美满姻缘的第一要素以及最有挑战性的事,并不是找到那个“合适的人”(我并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正适合你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经营的亲密关系。

爱情里有挑战的日子是在柴米油盐开始之后。在两性关系里面,值得费心努力的“工作”就是用心经营亲密关系。

☔️我想说

有多少人因为婚姻生活里的一地鸡毛,而对婚姻感到失望绝望。我相信再美满的婚姻都会在某一瞬间产生这样的想法。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怀疑,因为我也在这里面。

有几分幸福,有几分甜蜜,有几分失望,有几分崩溃,有几分抱怨,甚至有几分怨气的婚姻,身在其中的人都懂。

一段婚姻能不能维持下去就看幸福的感觉能不能大于绝望的成分,就看有没有心情和勇气继续经营下去,也许到时就会柳暗花明,一切忽然明朗起来。

📚20.牺牲本身就是不快乐的

我们越感到开心,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最大的幸福来自意义和快乐,如果其中还带着助人为乐的成分,就锦上添花了。

一些人执着于道德责任感,总是在牺牲中寻找生命的道德意义;然而,牺牲本身并不快乐(如果快乐.就不叫牺牲了)。于是道德上的责任感就慢慢地使快乐与意义对立了

大多数人都会经历 “幸福饥荒”,我从未碰到过喜欢考试的学生,就算最有活力的工作也会有比较无聊的任务。

无论是出于需要的还是出于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无法快乐的时候。幸运的是,这不代表我们要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任何东西。无论是没完没了的考试,无聊的工作,还是为了子女而付出的努力。

谢尔登和琳达 ·豪泽.马尔科的研究指出,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从事对自身有意义的事情)也会影响其他没有直接关联的生活领域:

“那些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内在价值和兴趣目标的人,更富有效率和弹性,并且会更有创意地把这些优势覆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他们的信心、热情、充实感的确是会传染的。

☔️我想说

我特别反感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了你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能如此对我?”其实我想说,这句话赤裸裸的就是道德绑架,仅仅听着就感觉窒息。

而且在你眼里是牺牲,在他人眼中可能仅仅是一个人的自我选择而已,他人无需为一个成年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

所以我们每个人有责任做好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最好是让自己感到快乐而有意义,不要感觉到自己只是为了家人为了孩子做出了牺牲。这种想法很糟糕,伤害别人感情,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就像有些全职妈妈、家庭主妇,我承认她们为家庭做出了付出,可是如果因此成为了“怨妇”般只能给家人带来负能量的人,那么我倒觉得家人并不会感激,而会感到压抑万分。这时候这个选择就是不明智的。

我自己也做过三年多全职妈妈,基于队友总处于出差状态,到现在依然是我主要负责照顾孩子。

可是我不觉得我在牺牲自己的时间,牺牲工作,起码没有第一次心生怨言,这是选择路上不可避免的事实:厚此薄彼。

至于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因为这本身对我而言就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是比其他的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事情。

📚21.生活中要多一些“幸福催化剂”

具备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我把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会让我们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幸福催化剂”可以启发并且推动我们。对某些单身父母来说,他们的“强心剂”可能是周末与孩子共处的时光。

这种力量可以支撑他们度过繁忙的一周,让他们每天都有一种使命感,让他们活力充沛,帮助他们在工作上表现得更加出色。

“幸福催化剂〞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的转变期,因为即使我们已经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改掉旧习惯也是很困难的。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 说过,“我们养成了习惯,然后习惯造就了我们”。如果我们选择了忙碌奔波,从年轻时就开始,那么摆脱它则是十分困难的。

同样,享乐生义的生活不仅具有毁灭性,还会让人上瘾,沉溺其中。

如果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个比较容易和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幸福催化剂”,从小事情着手比大幅度改变的阻力小得多,无论是对当事人而言还是对他的家庭、同事、身边的朋友而言。

比方说,在你准备从商界直接跳到教育界之前,可以每个星期去校区做一天义工,看看教育是否真能为当下与未来带来收获。

l只要勇于尝试,在确保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幸福催化剂”确实有帮助我们找到幸福感的功效。

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累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
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想要发挥追求终极财富的潜力,我们首先应当接纳“活在当下” 的理念,也就是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普通、平常的小事,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
日常生活中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从现在开始!

☔️我想说

很喜欢“幸福催化剂”这个说法,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妈妈推着宝宝,推车里放了一个可爱的小狗毛绒玩具,我忍不住笑了笑,而那位妈妈也对我微笑,原来美好的生活可以源于人和人之间一个简单的微笑。

生活中的幸福催化剂太多,女儿告诉我“我是最好的妈妈,幸亏当时选了我当妈妈😂”,每次读一本书发现了某一句打动人心的话,买回家好看的饰品,餐桌上美丽的鲜花……

这些都是生活中让人开心舒心的幸福催化剂,幸福的背后是一件件幸福的小事堆积起来的。愿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多些幸福的小事。

📚22.影响幸福的人因素有哪些?

与其什么都不做,那么为什么不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呢?这样可以给予我们新的力量。就像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完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才是最好的休息”。

马克斯韦尔·马尔茨( Maxwell Maltz)在他的经典作品《心理控制术 》(Psreho-Cyberetics)中提到了一种类似温度表的内在装置,其功能是测量以及控制我们的幸福指数。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仪器的设定一生都不会有太多改变,过高或过低的偏差都会很快被修复,使我们回到幸福的状态。

当然,好运来时(例如中大奖或是找到梦想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很高兴,而不如意时(当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就会悲伤。

但这些情绪都不会停留太久,无论情绪好坏,幸福的深度不会改变,而且我们很快就会回到之前的安定状态。

通过认识一个新朋友、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或
者联想到一个新思路,都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索尼娅 ·柳博米尔斯基、谢尔登和戴维·施卡德认为人类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基因当然是没法控制的,我们对外部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掌控权,但在行为和练习上,我们则拥有决策的力量。

☔️我想说

如何才能感受到幸福,这也是我这半年多思考最多的事情。生活中少不了让人压抑的事情,让人不喜欢的人和话语,我们对此能做什么🤔

多体验让我们心生喜悦的事情,最大程度远离让我们心生苦闷的事情,要懂得拒绝别人,同时还要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生病了,还要带病上班吗?健康最重要!别人来寻求帮助,却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要勉强去做吗?拒绝很关键。

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基因,控制不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可是我们却能替自己做主,为自己发声。

📚23.通向幸福之路的拦路虎

我们害怕失去,却导致真正的失去,而我们感到自己不配得到幸福则会真的不幸福。为了避免失去所拥有的,我们不敢拥有大多。我们为最坏的情况而担心,所以一开始就已经把最好的排除了。

如果我考试考不好怎么办?如果我无法升职怎么办?如果我无法支付房租怎么办?正如诗人高尔
韦·金内尔 (Galway Kinnell)_所说“他们无法享受当下,反而让对未来的担忧笼罩了一切”。

☔️我想说

最近在读一本书《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发现很多时候焦虑的原因真的是因为想的太多了,就像书中提到的观点。

人们相信担忧、分析、探究对自己有帮助。这些信念让我们自动地运用不当策略过度担忧、反刍、危险检查、回避和反复确认。殊不知这些行为反而进一步让焦虑变得更加焦虑。

要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改变现状。学会分离注意力,相信这些想法都是一过的想法而已,不去深究,不去反刍以及确认,允许自己的大脑自我调节。

然后这个想法就像天空飘来的一朵云,来了走了,而不是好多云堆在一起非要下一场瓢泼大雨不可。

📚24.时间上的富裕跟能带给人们幸福

我们都太忙了,总是希望在更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后果是,我们忘了对身边的事以及对所拥有的感恩,忘了享受它们,比如我们的工作、课程、一段音乐、身边的景色、我们的心灵伴侣,甚至我们的孩子。

心理学家蒂姆.卡塞尔通过研究指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更能带给人们幸福感。

时间上的富裕,代表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享受快乐。

相反,时间上的窘迫给人的感觉是经常性的压力、忙碌奔波.工作过量,以及挫败感。

要想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简化生活是一个最佳的方法。这代表“捍卫”我们的时间,学会说“不”(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它代表对生活进行排序,并且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其他一一些琐碎的事。幸运的是,做得少并不代表做得不好。

制订计划以减少过多的忙碌。另外,在那些带给你意义和快乐的事情上,倾注你最大的注意力和努力,比如和家人相处、致力于某个工作任务、研究园艺、冥想、看电影等等。

☔️我想说

依然记得去年的时候跟单位里一位年长自己七八岁的同事聊天,她特别不理解我为什么不十分投入到工作中挣更多的钱,我在同事面前感慨无奈的时候,内心深处想的却是: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呀。

忙碌的工作注定让我无法好好的陪伴孩子,忙碌的工作注定让我没有闲情逸致阅读码字,更不用说跑步、瑜伽了,所以我选择了折衷方案。

我想要时间上的充裕,可以选择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现在的主业就是育儿、陪伴孩子,副业律师,业余爱好则是读书、码字、运动旅行。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25.享受幸福也需要时间

心流体验就说明高峰体验(享受自我)和高峰
表现(完全地发挥自我)是有关系的。心流体验是要以事情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情况为前提的。

同样的理念也可应用在时间管理上。时间压力会带来挫折感,而当我们感到受挫或经历其他的负面情绪时,我们的思路会变得狭隘、短视、渺小以及缺乏创造力。

即使是世上最好吃的美食(比如巧克力、 千层饼或汉堡),在狼吞虎咽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尝到其中的美味。

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多么“好吃”,如果我们吃得太快或吃得太多,东西就会变味。数量会影响质量,好东西也不能过量食用。

品酒专家绝不会一口把葡萄酒喝完。若要尝试其中的美味,需要先闻一下,然后慢慢品尝,这是需要时间的。成为生活的鉴赏家,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也是需要时间的。

☔️
我想说

要想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就不能像赶场一般匆忙,这样就很难感受到幸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生活节奏越慢的地方,人们越能感受到幸福的原因。

而生活节奏快的地方要面临时间压力,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的,有种追赶时间的感觉,就会多了莫名的负面情绪。

上周女儿生病发烧咳嗽,我正好有个案子急待处理,当时我一边抱着哭闹的女儿,一边跟同事沟通工作事情,那种焦虑外加急躁的情绪至今还能感受到,这种情况想感受到幸福太难了。

所以如果要想感受到幸福,就要能够不紧不慢享受生活,而不是面对各种deadline

📚26.物质至上还是幸福至上,应该秉持怎样的生活理念

幸福至上,就是要把幸福视为终极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幸福并不是要我们摒弃物质,而是把它从生命的第一位移开。

亚里士多德在写出,“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和方向”时,已经把他的观点表露无遗了。

一位僧侣也说过同样的话:“无论一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无论他的信仰是什么,生命的真正使命都是去追求幸福,生命的每一个举动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

幸福是生命的衡量标准,它对我们本身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当我们意识到并且将幸福作为终极财富时,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平静与快乐。
当我们的目标是追求意义和快乐,而不是如何赚更多钱或更大的名声时,我们自然可以从人生旅途里获得更多。

当今社会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普遍受到 “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太多人在自问时都问错了方向:

学生们想的是怎么才能从学校里获得更多日后可以赚大钱的知识;选择工作时,人们的重点只是放在薪水的多少以及升职的可能性上面。如此,难怪压力指数会不停地上升。

☔️我想说

我想这个社会之所以越来越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物质至上”,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考上好的大学才有机会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好的工作才有机会挣大钱,挣大钱才有机会买好房开豪车……

看,这一切都是围绕在“物质”转。当然,必须承认的是,物质很重要,毕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物质提供保证。可是还是总感觉哪里不对。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幸福的追求物质,追求幸福是基础是大前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获得物质。

这也是我暂时得出的结论:就是做自己喜欢的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然后赖以为生。一份工作因为喜欢而去做,考虑金钱,又不视金钱为唯一。也许这样能更幸福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自我管理篇 之 共同探寻“幸福的方法”
疫情期间宅在家无聊吗?试试“28天男神养成计划”
这5个习惯,只要坚持一周,幸福感提升40%
真正快乐的人是什么样的?
幸福的方法--积极心理学总结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