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板桥考了23年科举历经三朝才取得功名,太悲催了!



在官场中,他一心为民、担当道义、浩然正气、铁骨铮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殿堂里,他在竹林中徜徉,幽兰丛中微笑,怪石旁边傲立;在滚滚尘世中,他孑然独立,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本色不改。他,就是大清王朝的好官怪才奇人郑板桥。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1693年11月22日子时,(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江苏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一个贫苦的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后来的一代艺术宗师——郑板桥。四十岁之前,郑板桥都在这个贫穷的县城里度过。


郑板桥的祖上是书香门第,父亲是廪生,但到板桥出生时,家业已经衰落,生活拮据。小时候他随父亲读书,八、九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三岁时,生母汪氏去世,父亲继娶郝氏,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可惜在板桥十四岁时,郝氏也去世了。板桥由乳母费氏抚养,费氏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费氏视板桥为己出,每日清晨,背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买卖,她自己饿着肚子,可总是先买个烧饼给小板桥充饥。后来,她的儿子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但她仍留在郑家。


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板桥曾为乳母写过一首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诗歌叙述了乳母患难恩抚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的一往深情。



(图)古代科举情形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郑板桥也不例外,在青壮年时期,他同样热衷于此,并为之奋斗不已,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的异常艰难。


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取了秀才,但一直到1733年(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才考中举人。四十而立,中了举人,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一事无成,佳音传来,郑板桥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中写道:“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仅有喜悦之情,也有一份忧伤之情,接着,板桥又写诗道:“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感慨万千。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有三的郑板桥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也就是倒数第三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赐进士出身。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很高兴,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康熙雍正乾隆,秀才举人进士。”这是郑板桥对自己科举道路的总结。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郑板桥从二十岁到四十三岁,二十余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考取功名,可谓异常艰辛,个中辛酸,一言难表。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桥上无人,朝中无亲,家世卑微,考中进士,只是说明你有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马上就有官做,从进士到做官,这还取决于你会不会公关。事实证明,郑板桥不会。因而他待业了6年。后来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雍正最小的弟弟,乾隆的叔叔,允禧酷爱书画,很欣赏郑板桥的才能,于是向吏部推荐了他。终于在1742年(乾隆七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二载的宦海生涯。




板桥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家道贫困,生活艰难,他深知百姓疾苦,因而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劝课农桑,体恤百姓。


“(郑燮)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郑燮传》)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热爱百姓,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封建社会的“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喝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回避。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他写诗道:“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为官力求简肃,不喜欢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他为了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深入民间察访。


有时他还夜间查巡,这时候,他仅叫一个衙役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由于他经常在民间体察民情,不在衙门里,因而就有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的诗句,上级来到官府,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弟的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土为四民之末”,“天下无农民,举世皆饿死矣”。


1746年(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他在潍县八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郑燮)官潍县时,岁欠,人相食,燮大兴官築,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司之,有积粟者责其平粜,活着无算。……”(《清史列传·郑燮传》)在灾难面前,郑板桥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饥民充饥。他责令囤积粮食的大户要按平常价格卖给饥民,就获无数的人。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



(图)古代百姓生活图


“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郑燮传》)遇到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在最危急之时,板桥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有人劝阻,(让他向上级请示),郑燮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饿死剩不几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我来承担责任。”于是开仓放粮若干石,让百姓办好借据,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上万的饥民。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板桥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得罪了上司。这时的板桥也厌倦了官场的尔虞吾诈,毅然决然地罢官辞归。


面对灾情,他把乌纱帽看得很轻,轻如鸿毛;面对灾民,他把百姓看得很重,重于泰山。他仅仅是一杆“瘦竹”,怎奈朝中“栋梁”的倾轧?


百姓和板桥是心心相印的,“罢归”时,潍县出现万人空巷,遮道挽留,十里泣送的壮观场面,板桥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由于板桥时刻把百姓的疾苦记挂在心上,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百姓谁不爱好官?”板桥对人民的赤子之情,百姓牢牢记在心上。“潍人戴德,为立祠。”(《郑燮传》)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家家画像以祀,奉祀他,祝福他。


一位刚毅耿介的老者挂冠而去,身后却留下百姓无尽地牵挂;一位慈爱善良的长者,携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边走边看,边看边饮,边饮边歌、边歌边画、边画边吟……


板桥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原标题:一言难尽郑板桥(一)


*作者:李昌宝,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郑板桥
科举路上的失意者和得意者
(11)扬州首怪——郑板桥
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郑板桥对联故事
郑板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