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校是否“属于社区”,回答是肯定的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龙宝新在文章《论学校文化工程建设的使命与视野》中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社区、村落的学校,它是社区、村落的有机构成与建设者,学校承担着主导周边文化建设的重任,它只有归属于周边地域文化中才可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脐带与栖身家园。”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中小学校也是属于社区(含村落)的。事实上,中小学校与社区之间具有包括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在内的多重关系,主要表现在历史的、区位的、功能的和人际的四种关系。

  历史关系,指的是社区内的许多学校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有的是从家塾延续而来,有的是自初小或高校发展而成,有的学校名称体现了地名文化遗存,有的与当地的历史名人与英雄人物相关。提起学校名称,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怀想和追思。

  区位关系,指的是社区内一些学校本身就是地方政府在学校布局调整中搬迁或新建的。在学校迁建过程中,得到了社区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甚至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切身利益。

  功能关系,指的是中小学校的办学治校需要社区的帮助。由于学校处在社区之中,没有社区帮助,学校往往无法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家长多为社区居民,做好家校合作、合作育人工作,也离不开社区与学校的联动。

  人际关系,指的是中小学校的教职员工有的自身就是社区居民,有的与社区居民是亲属、亲戚、同学或朋友关系等。在村庄学校,有的家庭几代人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受教于同一位老师。学校的一些事情,往往牵动着社区许多居民的情绪和情感。

  2013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将“调适外部环境”作为校长的六大专业职责之一,其中就包括了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从关系的角度看,中小学校应该是社区的。在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中,中小学校主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协同教育学生。也就是通过沟通协调,协同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等育人工作。通过学校与社区的计划协同、方案协同、指导协同、监管协同和评价协同,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等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反哺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是国家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此,中小学校应发挥自己的反哺作用,在场所场地、设备设施和学习资源等方面予以鼎力支持。

  三是服务社区群众。在这方面,中小学校需要站在服务社会群众的角度,以“和谐关系、促进交往”为原则,在社区的协同下,在放学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开放体育运动场馆、图书馆、阅览室等,为居民停放车辆提供方便,以及将学校作为居民紧急避险场所等。

  四是共建区域文化。中小学校要发挥学校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导航、和改造作用,鼓励并组织学校师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引领、指导和参加地方传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实现学校文化的乡土特色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合作共赢。

  显然,对于“中小学校是否属于社区”这个问题,上述四种关系和四个作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者汪文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47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速看!今年暑假长沙这222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免费开放
杭州市民刷卡可进校园健身
扩散 | 天津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先开150所
社区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帮您忙】接送孩子 私家车“霸占”主干道
城市“棚户区”靠艺术脱贫:“亚洲最美村庄”甘川洞的蝶变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