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數則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數則
清代康熙皇帝是歷史上一代明君,勵精圖治,為著名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他非常重視家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子女們以教誨。《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乃雍正即位後對其父的家訓加以追述彙編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條,生動而具體,比較周詳地表達了康熙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人生經驗與體會,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有益的教誨和啟迪。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內容豐富,包括理想、道德、讀書、治國和生活等諸多方面,引用諸子先賢的言論貫穿始終,表達出以仁愛思想為立世之本。康熙教誨子女們:在品德上,要嚴於律己,以誠敬待人接物,仁愛之心應無處不在。在理想上,強調立志於道的重要性,「蓋志為進德之基,昔聖昔賢莫不發軔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在治國上,要求以身作則,凡有益於人民的事,「我知之確,即當行之。」在讀書治學上,要求讀書以明理,並要躬身力行。在生活上崇尚以儉樸為榮等等。以下摘錄其中數則:
一訓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故朕所行事,一出於真誠,無纖毫虛飾。
「語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誠心去做,而不要去追求甚麼虛名。我從幼年即位以來,凡是祭祀天地、宗廟、神佛,都必定心存誠敬。即便處理朝中大小事務,對待各位大臣,也總以誠心相待,不求虛名。所以我為人處事,完全出於一片真誠,絕沒有一絲虛偽和誇飾的成份。
二訓曰: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語譯」:「仁者」把萬物看作一體,惻隱同情之心,隨處可流露出來。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視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他的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慈祥和善,這種慈祥和善,永葆常在。凡是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情,就放棄它。不論事情的大小,仁愛之心都是無窮無盡的,只管盡施仁愛之心力,萬物都會得到他的仁德之輝。
三訓曰: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廣。在上則人咸戴焉,在下則人咸親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勞,己安則必思人之苦。萬物一體,恫瘝切身,斯為德之盛,仁之至。
「語譯」:仁人君子沒有他不關心愛護的。凡是愛人、愛物,都是從內心發出的愛。因此他的感受非常深,他所關愛的對像也非常廣。所以當他身居高位的時候,人們都愛戴他;在下,則人們都親近他。當他自己安閒的時候,一定會想到其他人的勞苦;當他自己安適時,也一定會慮及他人的艱辛。他對天下萬物都一視同仁,一切的勞苦與艱辛,他都感同身受,這就是道德的極高修養,仁愛的極致了。
四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閒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語譯」:作為一個人誰能沒有過失呢?只是人們有了過失,大多不願主動正視過失承擔責任。我就不是這樣的。平常和人閒談偶有因為遺忘而錯怪他人,察覺之後,我一定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正因為這樣,有時候竟至於使別人被我的行動大為感動並且覺得不安起來。大凡能夠主動正視過失承擔責任的人,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
五訓曰:子曰:「志於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聖,猶必十五而志於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聖昔賢莫不發軔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於道,則義理為之主,而物慾不能移,由是而據於德,而依於仁,而遊於藝,自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涵泳從容,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語譯」: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即指志向。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孔子有著上天所賦予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立志於修道,首先必須以義理作為根本,這樣物慾就改變不了修道者堅定的志向。在此基礎上再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掌握所需技能,自然就不會失掉修道的先後輕重的次序,使道德之本和才藝之末都能得以照應,內在、外在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這樣自然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聖賢的境界。
六訓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千古聖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於自棄而不學?苟志於學,希賢希聖,孰能御之?是故志學乃作聖之第一義也。
「語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習。」貫穿聖人一生的一句話,就是「立志於學習」。另外,真正能夠做到勤學而持之以恆,這就是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的原因。自古以來的聖賢和我們都是同一類人,為甚麼要甘心於自暴自棄而不好好學習呢?假如有志於學習,希求達到聖賢境界的願望又有誰能夠阻擋得了呢?因此說,立志於學習是作為聖人的第一要義。
七訓曰: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無廢事。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禮記》篇首以「毋不敬」冠之,聖人一言,至理備焉。
「語譯」:對於天下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視、掉以輕心,即便是最小最簡單的事情,也應當慎重對待。慎重,就是所謂的「敬」。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來約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時候,以「敬」心去應對一切。深厚的敬意,貫穿做事的始終,謹慎修持敬意讓敬意永存,不斷修習漸成習慣,自然就沒有做不成的事。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會清明通達之故。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夠整理好家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敬」可使人心正直的含義啊。《禮記》一開篇就以「毋不敬」開頭,聖人的這一句話,備極至理。
八訓曰: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內主於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外主於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其斯之謂與?
「語譯」:因此說君子修養德行所下的功夫,沒有比「敬」更重要的了。一個人內心主敬,那麼錯誤、邪僻的念頭就無處產生;待人接物能以「敬」為主,那麼怠惰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產生。每時每刻每事都懷有敬意,那麼君子每時每刻每事的念頭就必然純正,這正是君子無處不有敬心的緣故,也是他無處不正的原因。《詩經》說:「無論在下邊的,還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秋毫、顯赫盛大的。」「看那周文王,小心翼翼,畢恭畢敬事奉上天,所以才享有上天賜予的諸多福份啊。」不就是講的敬意的問題嗎?
九訓曰:人生於世,無論老少,雖一時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於長上,則不罪於朋儕,則不召過,且於養身亦大有益。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日俱極敬慎,即於飲食,亦不敢過度。平日居處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語譯」:人生在世,無論是年老年少,哪怕是一時一刻,也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所以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教誨。」我們平日裏做甚麼事都能敬重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者,那就不會得罪朋輩或同類之人,也就不會導致失誤,並且對自身的修養也大有好處。我曾經見過那些年紀高的老壽星,他們平日都十分尊重和謹慎,即使是吃飯,也不敢過分。平日的衣食住行尚且如此,遇事時他們的慎重態度可想而知了。
十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於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語譯」:人就在於一顆心,心一動便成為意念與思慮,意念與思慮正確與否,只看產生的那一剎那間。如果一個念頭不正,但很快能察覺,並且及時糾正它,自然不至於離正道很遠。《尚書》說:「即便是聖明之人,若放縱慾念也可能成為狂野之人;即便是狂野之人,如果能克制慾念,也可能變成一個聖明之人。」一念之微,靜靜的涵存於心中,興起時就可以察覺了,起心動念能做到俯仰無愧,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真功夫。因此古人修煉心性,防範於意念剛剛產生之時,用心於情緒尚未產生之際,所以聖人修心用力很是輕微而功效卻很巨大。
十一訓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馳騖然後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縱情肆欲然後為私也。惟心不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語譯」:人的思想,哪怕是極微小的一個念頭,如果不符合天理,那麼便是在個人的私慾上。因此心中存有私慾,就是放縱自己,不一定只有為追求物質享受而奔走不停才稱得上是放縱。思想稍一放縱便是私,不用等到放縱自己的慾望之後才被稱為私。只有內心不被耳目口鼻所驅使,才能得到安詳閒適。所以孟子說:「耳朵、眼睛這類器官所聽所見,不加以思考就會被外物所矇蔽,因為耳目這些東西一與外物接觸,便會被外物吸引而不能自己停止。心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思考才會發揮它的功用,不思考就不會有所收穫。心是上天賜予我來思考的。先樹立起遠大的志向,那麼耳目之類次要的器官便不能將心中的志向奪去。如此就可以成為高尚的人了。」
十二訓曰:《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則為聖賢第一要節。後人廣其說曰:「暗室不欺。」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是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慄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於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語譯」:《大學》、《中庸》都把一人獨處時也能謹慎不苟作為訓誡,這是古代聖賢視為第一重要的禮節。後人把它引申解釋為「不欺暗室」。所謂的暗室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一個人單獨生活的時候,別人看不到他的言行舉動;一是指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秘更使別人很難了解和看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謹慎不越禮法,時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種恭敬的態度,即使甚麼也不說,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賴,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十三訓曰: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恆而至於善人,由善人而至於君子,由君子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積德累功者亦當求其熟也。是故有志為善者,始則充長之,繼則保全之,終身不敢退,然後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其功用豈可量哉!
「語譯」: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聖賢,並不是因為他生下來就如此,而是由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由有恆心的人而逐漸成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而逐漸成為君子,再由君子而成為聖人,這中間高下等級區分,取決於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的深淺程度。孟子說:「達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積累之功啊!」注意積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因此,有志於為善的人,開始的時候,要充實、發展,繼而要鞏固、發展,終生不敢後退,然後才能收到日積月累、不斷擴充的效果。所以,擁有至真至誠之心會使人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會變得長久,長久自然會得到證驗,有了證驗心胸自然會變得開闊,心胸開闊則見識廣博,見識廣博自然會變得高尚明智。總之,日積月累的作用怎能計算清楚呢?
十四訓曰:《易》云:「日新之謂盛德。」學者一日必進一步,方不虛度時日。大凡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也,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學,則終無成矣。所以,初學貴有決定不移之志,又貴有勇猛精進之心,尤貴精進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
「語譯」:《易書》上說:「日日更新可稱得上是一件很好的事或一種極高尚的品德。」喜歡學習的人應當天天都有所進步,才能不虛度光陰。大凡人世間每一種技藝,開始學習的時候,使人感到難度很大,就好似萬萬辦不成的。如果因此放棄而不再學下去,那終將是一事無成。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可貴的是要有一經決定就不再改變的意志,還要有不斷追求上進的恆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要有一種言行一致、固守正道、絕不後退的決心,那麼又有哪一種技藝學不到手呢?
十五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
「語譯」:大凡一個人心存善念,上天一定會給他以福祿等來善報於他。現在,人們每天手持念珠禮佛,也是想做善事的緣故。但如果心中的惡念不除,即使是手持念珠,又有甚麼益處呢?
十六訓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則福履自至。觀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內中頗有建立功業而行軍時曾多殺人者,其子孫必不昌盛,漸至衰敗。由是觀之,仁者誠為人之本歟!
「語譯」:上天的意志是愛惜生靈。人如果一心一意去做善事,那麼福份就會自然到來。縱觀我朝和古代帶兵打仗的王公大臣,其中頗有一些人建立了功業,但卻因為領軍作戰時曾殺人太多,他們的子孫一定不會昌盛,會逐漸地走向衰敗。由此看來,仁確實是做人的根本啊!
十七訓曰: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
「語譯」:一個人要盡到孝道,想使父母得到歡心,不在於穿衣、飲食方面對他們的奉養。只有持善心,行合道,以此告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啊。
十八訓曰:朕今年近七十,嘗見一家祖父子孫凡四五世者。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孫必獲富貴,長享吉慶;彼行惡者,子孫或窮敗不堪,或不肖而限於罪戾,以至兇事牽連。如此等朕所見多矣。由此觀之,惟善可遺福於子孫也。
「語譯」:我今年快七十歲了,曾見到四世、五世同堂的。大致上,家有孝敬之風的,子孫多富貴,並且吉祥安康;行惡的,子孫或窮困或不肖或犯罪,兇事接連不斷。這樣的事,我見得多了。由此可見,行善可以為子女留下福德。
十九訓曰:朕自幼登極,迄今六十餘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災變即時消滅。大凡天變災異,不必驚惶失措,惟反躬自省,懺悔改過,自然轉禍為福。《書》云:「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固理之必然也。
「語譯」:我自幼即位以來,到現在已經六十多年了,偶爾遇到地震水旱災害,一定深深自己反省,因此災害很快便消除了。大凡遇到天變災異之事,不必驚慌失措,惟有反躬自省,找到原因,並及時懺悔改過,自然就轉禍為福了。《尚書》說:「順應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違背天道而行的,就是兇災,這兩者的關係如影隨形,似響應聲。」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啊。
二十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
「語譯」: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厭惡勞動,我心裏則認為一個人只有經常勞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就不會懂得甚麼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勞苦的事情就覺得不能忍受。《易書》說:「天體運行剛強勁健,晝夜不停,周而復始,君子應當效法天自強不息,進取向上,一刻也不要停息、放鬆。」從這一點上看,聖人把勞苦看作是福份,把貪圖安逸看作是導致災禍的起因。
二十一訓曰:凡大人度量生成與小人之心志迥異。有等小人,滿口惡言,講論大人,或者背面毀謗,日後必遭罪譴。朕所見最多。可見,天道雖隱而其應實不爽也。
「語譯」:高尚之人的胸懷、器量和卑賤小人的心志完全不同。有一種小人,滿口講的是惡毒的言語,對高尚的人常常說三道四,或者背後誹謗中傷,這種人日後必定會遭到報應、懲罰。這種事我見得多了。由此可見,天道雖然隱秘,但對善惡人的報應卻是不會有差錯的。
二十二訓曰: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則失俱無可愧。《書》云:「學於古訓乃有獲。」凡聖賢經書,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而不特思索矣。
「語譯」:讀書以明白事理最為要緊。事理明白了,那麼心中就有了主心骨,一切是非邪正就自然而然能夠分辨出來。遇到有疑難的事,只要按照道理直接去做,那麼無論事情做得怎樣都能無愧於心。《尚書》說:「學習古人的教誨,就有收穫。」大凡聖賢的經典著作,所說的每句話、每件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其中,讀書時便應當留心去體會,這些地方可以為我所效法,這些地方我應該注意,引以為戒。時間長了,就能夠完全領會書中的意旨,那麼碰到事情,腦子裏就立即能夠有所反應,想出辦法來,而不用特意去思索了。
二十三訓曰:朕自幼讀書,間有一字未明,必加尋繹,務至明愜於心而後已。不特讀書為然,治天下國家亦不外是也。
「語譯」:我從小讀書,倘若讀到其中有一個字不明白,就一定要多方探尋、究問,把它弄到徹底明白,心裏才踏實。不僅讀書是這樣,治理天下國家也毫不例外。
二十四訓曰:人多強不知以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見高年人,必問其已往經歷之事而切記於心,決不自以為知而不訪於人也。
「語譯」:人大多勉強以不知為知,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自小即是這樣做的。我每每見到年事已高的人,一定要問問他們以前經歷的事,並把他們談的事牢記在心中,決不自以為知道了,就不去請教、詢問別人。
二十五訓曰:凡人於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誠至言也!
「語譯」:大凡一個人面臨各種事務,無論大小,一定要十分審慎,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因而孔子說:「遇事不先問幾個‘怎麼辦’、‘如何辦’的人,我最後也要對他所辦的事說‘該拿這件事怎麼辦啊!’」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二十六訓曰:凡理大小事務,皆當一體留心。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止,必至於不可杜也。
「語譯」:無論處理大小事務,都應當慎重、留心。古人所說的「防微杜漸」的含義,就是指如果以為事情的問題很小就不加以防備,那麼問題就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大而又不加以遏止,將會造成不好挽回的局面,因此即使事情出現很小問題也要立即加以杜絕防範。
二十七訓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奈何世人衣不過被體,而衣千金之裘猶以為不足,不知鶉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過充腸,羅萬錢之食猶以為不足,不知簞食瓢飲者,固自樂也。朕念及於此,恆自知足。雖貴為天子,而衣服不過適體;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賞賜外,所用肴饌,從不兼味。此非朕勉強為之,實由天性使然,汝等見朕如此儉德,其共勉之。
「語譯」:老子說:「知足者是富有的。」又說:「知足者不會招來屈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碰上甚麼危險,這樣的人可以永保平安。」為甚麼世間的人明知道穿衣服是為了遮蓋身體,而有人卻身著價值千金的裘皮衣服還感到不滿足?他們不知道身穿舊衣破襖的人也有自在自如;同樣,人們吃飯也只不過為了充實腸肚,而有的人一頓飯花一萬錢仍感到不滿足,他們哪裏知道生活清苦、飲食清淡的人也有自己的樂趣。我一想到這裏,就感到知足了。我雖然貴為天子,但穿衣服也只求合身;雖富有四海,但每天日常用餐,除了賞賜給他人外,留給自己吃的菜餚從來不超過兩種以上。這並不是我要勉強這樣做,實在是由於我的天性如此。你們看到我如此崇尚節儉的德行,就一定要共同努力,相互勉勵自己這樣做。
二十八訓曰: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婦不蠶,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飢寒也。至於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亦可以致壽。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廉。居官居鄉只廉不儉,宅捨欲美,妻妾欲奉,僕隸欲多,交遊欲廣,不貪何以給之?與其寡廉,孰如寡欲?語雲:「儉以成廉,侈以成貪。」此乃理之必然矣!
「語譯」:平民的生計,就在於勤,有了勤就甚麼也不會缺少。世間如果有一個人不從事農業生產,就會有一個人因此而挨餓;如果有一個農婦不從事養蠶,就會有一個人因此而挨凍。所以說,勤勞可以幫助人們免除飢寒。至於說人生一世所能享受的衣、食,所能得到的財富、祿位,都是有定數的。如果能夠勤儉節約不貪心,就可以因此頤養福氣,也可以使自己延年益壽。如果是做官的人,節約則可以使他保持和養成廉潔的操守。或在位做官,或閒居在家,如果只注重廉潔而不懂得節儉,想要使宅院寬廣,使妻妾侍奉,使僕役增多,使自己的交遊廣泛,那麼不貪污,又能從哪裏得到這一切呢?與其寡廉,不如寡欲。古語云:「節儉能使人變得廉潔,奢侈能使人變得貪婪。」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
二十九訓曰:爾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潔淨。人平日潔淨,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矇蔽矣。
「語譯」:你們凡是起居住行,一定要注意保持潔淨。一個人平時儀表整潔,乾乾淨淨,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清純的氣質。如果不注意清潔衛生,被濁氣所染,那麼他即使具有清靜明朗的風度,也會被矇蔽又怎麼表現出來呢。
三十訓曰: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於素日。朕於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
「語譯」:大凡修身養性,都應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有所體現,從日常小事做起。我在盛夏六月,大熱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這是因為我平時就嚴格要求自己,不放縱自己,才能做到這樣。
為人父母,總是為子女的長遠和未來考慮,希望其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古人以傳統文化中的做人理念教育子女:敬天信神,相信善惡有報,堅守道德和良知,仁愛他人與萬物,懂得敬畏、感恩、為善及與天地、自然、萬物和諧共處,對美好未來充滿期盼,使其能夠真正受益,在任何時候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思睿語大觀園
儒行解
唐文治先生:盡心篇大義
河南程氏遺書2
改變命運的寶典—《了凡四訓》之積善之方(繁體版)
楊致良 :學《論語》解疑惑—「學而第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