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证通说257--267.
257.为什么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就是说,诊察疾病,辨别证候,最后都要归属为阴证或者阳证,这样就能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不管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千变万化,如何复杂,都可以用阴阳两纲来进行概括。八纲的其他三对纲领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表实热证属阳,里虚寒证属阴。

258.阴证、阳证的表现是什么?

一般而言,凡属慢性的、虚弱的、抑制的、静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无热畏寒的证候都属阴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皮色暗淡,身倦蜷卧,语声低微,呼吸微弱,静而少言,精神不振,但欲卧寐,纳食减少,口淡无味,大便溏泻,小便清长,无热恶寒,腹痛喜按,脉沉迟微弱无力,舌淡胖嫩,舌苔少滑润;或疮疡塌陷,久不收口,分泌物清稀无味。

凡属急性的、亢盛的、动的、强实的、代谢旺盛的、进行性的、兴奋的证候都属阳证。临床可见身热恶寒,心烦口渴,声高气粗,面红目赤,躁动不安,甚或发狂,心烦不寐,咳嗽声重,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腹痛拒按,疮疡红肿痛热,流脓味大,舌红苔黄,脉洪滑实而数等。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交错在一起,故不能截然划分清楚。因此阴证和阳证之间也不是绝对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表寒证,表属阳,寒又属阴,故情况比较复杂。

259.何谓气虚和气陷?

气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虚、实两方面,主要反应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异常改变,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情况,气虚和气陷属于虚证范畴。

气虚,是指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下降等方面。

气虚病证,多由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或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一般临床常见的气虚证有肺气虚、心气虚、脾胃气虚、肾气虚、肾不纳气等。气虚证多见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病变。气虚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面色不华,诸症活动时加重,舌淡,脉细软无力等,其中尤以疲倦乏力和脉细软无力等症最为重要。

由于气虚病机是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元气不足则宗气必虚,宗气能出喉咙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虚损,故呼吸气短而少,懒言声低而怯。

宗气不足,气血营养供应不达于周身,所以全身疲倦乏力。气虚则水谷精微不能营运于上,清窍失养,故见头目眩晕。

宗气不足则卫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汗孔开合失司,常开而少合,因而自汗频出。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则化源不足,血行无力而虚少,故见舌质淡,脉象细软无力。

另外,应当指出,气虚证在临床上除见上述共同脉证外,尚需根据各脏腑之功能特点,进一步分析其虚属于何脏何腑。一般来讲,各脏腑气虚之特点,多与其生理功能有关,如肺气虚的特点是“主气”功能的衰退;心气虚的特点是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衰退;脾胃气虚的特点是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气的下陷;肾气虚的特点,是肾“藏精”、“生髓”、“主骨”和“气化”、“封藏”等功能的衰退。

260.气虚和气陷有何内在联系和临床特点?

气陷,是气虚病变的一种,是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脾气虚陷,脏腑机能衰退,脏器维系升举之力减弱,而造成脏器位置下移等表现。所以,气陷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多因中气不足,失其统摄维系升举之职,因虚而下陷所致。临床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疾患。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既可见有气虚证的共同症状如头目昏花、少气倦怠等外,主要还表现有腹部胀坠感,脱肛或子宫脱垂,或大小便滑泄不禁等症。

261.什么是气滞和气逆?其临床特点如何?

在生理情况下,气运行于周身,应流行通利而疏畅。如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不利,气行阻滞而不畅,从而产生脏腑机能失调或障碍等病理改变,则称为“气滞”或“气郁”、“气结”。

由于人体气机升降运行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肠主泌别传导等功能有关,故临床常见的气滞证多与这些脏腑之功能失调有关。形成气滞证的常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则可使肝失疏泄而致肝郁气滞。

(2)饮食失调,气机不利,可使脾胃肠之运化、升清、降浊、传导功能失调,可导致脾胃肠道气滞。

(3)外邪侵袭,阻滞肺气,肺失宣降,则可致肺气壅滞。

此外,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则多使胸胁、腰膝等局部组织气机阻滞,而使局部组织和关节机能发生障碍。

气滞证的临床表现是闷胀、疼痛。其特点是胀重于痛,时轻时重,时胀时消,亦常表现为“攻痛”、“串痛”性质,部位不完全固定,且每在嗳气或矢气后暂时缓解或减轻。除胀痛外,气滞证还多见胸闷、腹胀等症。其他如乳房发胀、里急后重等也多属气滞范畴。

病机:气郁壅滞,聚而不行,故胀满而闷。气机失畅,气血一时性失于畅通,不通则痛,故发疼痛。但由于为机能障碍,非有形之邪,且“聚散无常”,故其胀痛,时轻时重,时胀时消。如表现为痛无定处,游走串痛者,则多属肝气串痛。

由于气滞部位不同,故闷胀疼痛之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如:肺气壅滞,则可见胸满而闷痛,咳嗽喘促。肝郁气滞,则可见胁肋胀痛,或胸胁串痛,以及乳房作胀等,且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胃脘气滞,则可见胃脘胀痛,嗳气频作。肠道气滞,则可见腹胀,走串疼痛,矢气则舒,或便秘,或里急后重等症。

气滞证候临床多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病、胆道疾病及慢性肝炎等疾患。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失于和降的病理反应。升降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之一,如肺气肃降、胃气和降、肝气疏泄升发而不太过,则为人体气机升降和调正常的重要因素。所以,临床上气逆证,一般多指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升发太过而致的肝气上逆而言。

气逆证的成因是,肺气上逆多由外邪侵袭或痰浊壅滞,导致肺失肃降而气机上逆;胃气上逆,则多由胃寒停饮,或痰食阻滞,或邪犯胃腑,胃气失于和降而气机上逆;肝气上逆,则常为肝郁气滞的另一种病理表现,或常与气滞同时并见。多由于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升发太过而上逆,或由于肝气郁滞,气郁久而化火,气火上逆而导致肝气上逆,肝阳上亢之证。此外,由于惊恐等情志因素,损伤肝。肾之气,或气郁横逆而上冲,或气挟寒饮而上逆,则发作奔豚病证。

气逆证的临床表现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发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可见头痛、眩晕、昏厥,甚则呕血等症;奔豚病证,则可见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等症。

一般说来,气滞、气逆属实证范围,治当理气降气,以使气机运行恢复正常。

262.气虚与气陷、气滞与气逆等证之治法如何?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1)气虚与气陷的治疗:气虚证,由于其病理主要是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故其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以补气(益气)为主。常用方药如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能益气健脾。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炒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砂仁、陈皮、大枣)可益气健脾和胃。

气陷证,由于其病理是因气虚脏腑机能衰退而导致清气不升,升举力衰,内脏下垂等病变,故治疗应以补气为主,兼以升提之品。常用方药如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常加用枳壳15~30克。

由于气虚下陷,导致内脏韧带松弛,内脏位置下垂,以及小便失禁、大便滑泄、脱肛等症。其治疗方药则应于益气药中,加用升麻、柴胡、葛根、桔梗等升提药,或加用益智仁、金樱子、诃子、南米壳、赤石脂等固涩药。

(2)气滞与气逆的治疗:气滞证,由于其病理为人体某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功能障碍,故其治疗应以理气行气为主。常用方药为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木香、枳壳、沉香)、金铃子散(金铃子、元胡)。

气逆证,由于其病理为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顺降,临床多表现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肝阳上亢,气火冲逆于上等病理反应。故其治疗原则应以降气镇逆为主,常用方药有降气平喘如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炙甘草、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镇逆止呕如旋覆花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降逆止呃如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竹茹、橘红)。

(3)临床常用理气行气药归类:

疏肝理气:如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等。

开胃行气:如陈皮、木香、砂仁、蔻仁、佛手、莱菔子等。

通肠行气:如枳实、厚朴、木香、槟榔、沉香、大腹皮、乌药等。

宣肺降气:麻黄、杏仁、桔梗、瓜蒌、枳壳、苏子、旋覆花等。

关于理气行气药物在临床上的运用,如香附、木香、枳壳、陈皮等可用于各种气滞证,而以肠胃气滞最为适合。若肝气郁结或肝经气滞,则多用青皮、郁金、川楝子等药。由于临床上气滞多与肝失疏泄有关,故常以理气药与舒肝药同用,方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之类。

263.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虚证和阴虚证各有何异同?

气属阳,血属阴,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从病变性质来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又有不同。从病理上分析:气虚和阳虚,在总体上都是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退,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衰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机能衰退)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阳热能量的减少和衰退(包括能量代谢的失调或衰退),以及由于阳虚,阳不制阴,产生阴寒内盛的病理反应,所以阳虚包括了气虚,而气虚则不一定阳虚,气虚可以发展成阳虚。

血虚和阴虚,则是指机体物质成分的亏损和缺乏。但血虚是指单纯的血液亏损不足,例如贫血,或具有贫血症状而血红蛋白正常之病证。而阴虚则指包括血虚在内的全身性阴液(体液)的亏损,以及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机能虚性亢奋所产生的证候。

从临床表现上分析:气虚证的临床共同症状是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无力等机能衰减症状。阳虚证则是在上述气虚症状表现得更加突出的基础上,阳虚生寒而出现“寒象”,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等症。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见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阴虚证除见眩晕眼花,失眠心悸,脉细少苔等血虚共同症状外,尚可兼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等阴液不足之证。同时还常伴有低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绛,脉细数无力等阴虚内热特征。

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临床表现鉴别见下表:
 
 
 
 

264.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

血虚证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失血过多。如吐血、衄血、产后失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

(2)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胃弱,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血液,而致血虚。

(3)七情过度,暗耗阴血。如思虑劳神则耗伤心血。

(4)瘀血阻滞。日久则新血不生而致血虚。

265.心血虚与肝血虚如何鉴别?

心血虚与肝血虚两证的临床鉴别,主要应从临床见症及苔脉等方面去分析,见下表:
 
 
 
 
266.何谓血瘀证?血瘀兼气虚、血瘀兼血虚其病因病机有何不同?临床如何鉴别?

血液是循环周流于全身经脉的。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之内或脏器之内,都叫血瘀。由于血瘀而引起的病证,谓之血瘀证。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肝脾肿大,妇女月经病,异位妊娠,产后疾病,以及跌打损伤等。

血瘀证临床特点如下:

疼痛:血瘀则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疼痛部位固定,其性质与气滞之攻痛、窜痛不同,多呈刺痛性质。

紫绀:多见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见紫斑、瘀点等。此皆由瘀血阻滞经脉,血运障碍缺氧所致。

肿块:瘀血积聚不散,气血不能通利,聚而成形,形成肿块。如因外伤所致,则伤处组织,可见青紫肿块。如内脏组织瘀血,则可形成坚硬的肿块,是谓癥积。

则伤处组织,可见青紫肿块。如内脏组织瘀血,则可形成坚硬的肿块,是谓癥积。

出血:瘀血阻滞脉道,血流壅塞不通而致妄行,血溢脉外,故可引起出血。

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毛发不荣:此皆由瘀血阻滞而不祛,久则新血不生,肌肤、经脉、毛发失于营养所致。

脉象细涩或见结代: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失其流利之象,故见此种脉象。

上述为血瘀证共同临床特点,但临床所见,一般并非单纯的血瘀,往往多兼气血损伤,即所谓血瘀兼气虚、血瘀兼血虚等证。

血瘀兼气虚、血瘀兼血虚两证临床鉴别如下表:
 
 
 
 
267.何谓寒客血脉和血热搏结?其临床主证如何鉴别?

所谓寒客血脉,系指机体直接感受寒邪,寒主收引,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脉运行凝涩不畅,而成血寒之证。如临床常见之冻伤及脱骨疽等疾患,以及妇女经期产期感受寒凉,寒邪客于冲任而成为宫寒血瘀证,多见于痛经、子宫肌瘤或息肉、不孕症等。

所谓血热搏结,系指因感受外邪,或情志所伤,肝郁气滞而致血瘀;或脏腑功能失调,或瘀血滞留等因素,郁久而化热所形成的热邪与瘀血相裹结证候,即为血热搏结证。

血热搏结证候,其病变有在肠胃、在下焦以及妇女热入血室等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两证临床症状鉴别如下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血津液辩证(精)_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气血辨证
气血津液辩证
黄帝内经1000问(6)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辩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