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感组织者技术在大学生网瘾治疗中的运用


遇上元认知,遇上最好的自己

一个帮你解题、解忧、成功、成才的公众号


 

 文 | 王聪 李方圆 孙伟 王旭芳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一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的案例。由于长期受网络游戏中一些不良游戏文化的影响,该学生价值观扭曲,情感淡漠,不思进取。心理咨询师在干预的过程中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不断唤起他与家人朋友的深厚的感情,输入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帮助来访者走出了网瘾。

 

[关键词]情感组织者,网瘾,条件性情绪反应,大学生

大学的生活相对初中、高中要自由,父母、老师不能实施全面的监管,另外也有部分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因此很多人放任自流,沉溺在网络中,有的甚至导致学业中断。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在众多的网瘾类型中,以游戏成瘾最为棘手。学生可以在网络游戏中体会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功,因此网络成为大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场所。网瘾造成学生情感淡漠,价值观扭曲,发展到最后有的学生走向犯罪甚至自杀。它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网瘾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受到一片质疑。寻找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刻不容缓。

 

笔者在对一名大学生的网瘾治疗中,突破性的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获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情感组织者的概念来源于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就是运用一个事件、一个目标等把被试的情绪状态调动到非常积极的程度,然后利用这种积极的情绪心态去覆盖原有的消极心态。

 

当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被试再看一切事情,都与原来不一样,产生积极的心向,整个心理训练就变得特别容易进行。

 

情感组织者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将积极的情感调动起来,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达到优势兴奋的程度,使网瘾学生走出情感的淡漠,继而使系列不良行为和思维得到自觉矫正,网瘾的治疗便不是一件难事了。现将案例介绍如下。

 

 

来访者基本情况

 

1.1来访者基本资料

 

小明,男,大连人,某大学大一学生,父母都是法律工作者,家境优越,与父母关系良好,经辅导员介绍,和父母一起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来访时精神萎靡,反应缓慢。据小明和其父母反映,来访者高中时就读于一所比较差的学校,他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上大学后,同学们都很优秀,自己觉得学习有些吃力,也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内心感到很自卑。另外由于脱离了父母的监管,自制力比较差的他从大一上学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1.2症状表现

 

小明最明显的就是网瘾问题,他经常逃课,不分白天黑夜的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平均达到5个小时以上,他认为“在游戏中他是很快乐的”。

 

在人际方面,由于他每天不上课而去上网,所以跟同学相处一年基本不认识,跟舍友都不熟,害怕回宿舍,不知道怎么跟同学打交道,害怕和同学有进一步交流,也不认识上课老师。

 

在卫生方面,个人卫生很差,几天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舍友受不了,跟辅导员反应,被勒令退宿。

 

在学习上拖沓,要开始学习的时候总会想是玩会游戏再学还是现在马上学;自习、上课的时候都总想着游戏。大一上学期的课程挂了两科,大一下学期完全没上过课,害怕自己全挂科。

 

小明的价值观是典型的西方穷人思想,他认为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天灾人祸,所以要把握住当下让自己快乐;他很懒惰,没事就躺在床上,动都不愿意动;有自杀观念,觉得活着没意思,如果父母责骂他,就想到要自杀。

 

 心理成因分析

 

2.1问题形成的假设性分析

 

小明家境优越,父母宠溺,凡事只要孩子想要的就会满足,处处以孩子为中心,造成小明不思进取,自己想做的就去做,不能接受他人意见。小明虽然读书很多,但是对书的内容不加选择,接受了西方很多个人主义的思想。他自己认为高中对其影响很大,因为结识了一些朋友,他们都是“我们自己快乐就可以”的孩子,这严重的扭曲了他的价值观。

 

后来进入大学后,管理各方面没有高中严,小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失去了高中时的优越感,他觉得很自卑,自己的自制力又差,网络游戏便成为他的庇护所。

 

2.2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条件建立起来的反射。

 

在小明的问题中存在多个条件性情绪反应。在网瘾方面,小明只要一到玩网络游戏的情境(S),潜意识情绪(E)就是高度兴奋的,他会越玩越想玩,对什么都不在乎了,只想不断的过了一关又一关(R),他会有相应的评价—网络游戏的世界太好了,评价产生的兴奋情绪(E')会推动他的潜意识情绪更加兴奋,就这样小明陷入了兴奋情绪循环放大的怪圈子里。

 

除了网瘾,小明在学习中也存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每次要学习时(S),潜意识情绪(E)自动焦虑,高焦虑情绪推动他想放弃学习,去玩游戏,但是他又认为这样下去自己期末考试肯定要挂很多科,由这个评价产生的焦虑情绪(E’)推动他的潜意识情绪(E)更加焦虑,陷入焦虑情绪不断的循环放大中。

 

 临床干预过程

 

3.1首先对小明进行认知调整

 

告诉小明“不要把小概率事件当做生活”,天灾人祸固然可能发生,但是不能因为1%的不可能事件放弃99%的生活;玩游戏总会有烦的一天,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奋斗;快乐要和谐,长久的个人快乐是建立在大家快乐的基础上。

 

同时给他讲解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让他认识到网瘾的本质。小明虽然反应有些迟缓,但是对认知调整的内容基本认同。

 

3.2暗示学习

 

对小明进行放松训练,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让小明想象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律师,爸爸妈妈摆了酒席宴请朋友,在席间爸爸妈妈激动而自豪,朋友很羨慕他的场景。

 

接着再向小明大脑中输入程序性知识,即“打开电脑,玩了一会游戏就觉得很无聊,主动的关上电脑去学习,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全神贯注的去理解毎句话的意思,然后把它背下来,这种学习状态真的是太好了”。

 

在随后几天,相同的暗示学习又进行了6次。第8次咨询时已临近暑假,为了让小明在假期能够有合理的学习安排,因此输入的程序是在假期他依然每天能坚持学习和锻炼。

 

3.3元认知行为监控辅导

 

教会小明运用元认知策略,包括在回到正常的学校生活后,怎样跟同学老师交往;如果遇到些突发情况,怎样调节情绪,理性的去解决等。

 

通过他自己反复的训练将这种对行为的训练和监控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有意志力、宽容的优秀的人。这也是小明网瘾不再复发的关键环节。

 

 


 效果评估

 

在第二次咨询后,小明每天的学习时间由1小时提高到4小时,他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比较满意。第三次咨询时,在放松后读到情感组织者时,小明反应有心痛的感觉,觉得自己愧对父母。当天回家开始帮妈妈干家务,第二天早晨陪父母去晨练。第四次咨询时小明觉得自己以前想事情太简单,太自我,决心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给自己和父母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六次咨询后,小明晚上学习完上网玩游戏,玩了一会觉得没意思,就帮妈妈干家务,陪妈妈聊聊天。进入暑假后,小明在家里每天能学习三个小时,早晨陪父母锻炼,远离网络游戏,父母反馈他表现不错。开学后,小明补考两门课程都过了。

总结

 

网瘾青少年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情感淡漠,我们如果仅仅只干预网瘾这一行为来访者是无法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和学习并且能引发一系列其它的心理问题。

 

网瘾青少年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最关键的是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唤醒他内心埋藏的对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他曾经追求过的梦想并逐步在他大脑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对抗网瘾回归正常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用新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例失眠案例的干预
失恋导致抑郁女大学生的临床诊断与干预
一例初四女学生考试焦虑的咨询报告
心理治疗的7个疗效因素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从业40年的心理学博士这么回答
我为读高中的女儿彻底治愈了难治的心理障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