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


从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以其独特的性质在诸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纳为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烜赫一时。基于秦末以来社会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社会凋敝的这种现实,汉高祖刘邦顺应人民普遍希望安宁的心理,以黄老思想为指导,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社会,使社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乃至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即明古之理,可以治今之事。汉初的黄老之学不仅对于西汉初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汉初社会背景下的黄老之学的内涵

黄老之学,顾名思义,“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就是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的合称。一般认为,黄老之学分属于道家学说,在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假托黄帝的名义来阐释道家思想,并对老子的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吸收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黄老之学”。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相比较而言,黄老之学的突出特点就是“道法结合”,在这种观点看来“道”是由“法”衍生出来的,它主张君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无为”,但是这种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只是统治者基于社会的现实状况,采用相应的措施,不过分干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些主张适应了汉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鉴于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状况,从西汉建国之初至汉武帝时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汉统治者主要侧重于黄老之学中“清静无为”的特征。所谓的“无为”即是:统治者不苛扰人民,不滋扰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秩序的稳固。综合来看其基本的特点是,在肯定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前提下,主张“无为而治”,缓和阶级矛盾,又“顺民之情与之休息”,从而恢复和发展生产。


二、汉初黄老之学自身的特性

产生于战国时代的黄老思想到汉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在逐渐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它摒弃了原始道家消极的成分。与老庄道家提倡消极出世相比较,黄老之学则讲究积极入世,“强调今天下大争,时亦至”,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会对整个国家发展的走向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先秦道家中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在当时也有了新的发展,黄老思想在老子消极的“无为”中注入积极的因素,由此转化为积极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理论主张统治者要减少对人民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干预,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万民的创造力,适应民众普遍希望安宁的心理,休养生息,从而促进社会由恢复而发展。“究其实质,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是道家的无为与法家的法治的奇特结合。”再者,黄老道家秉持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兼采法、儒诸家之长,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理论优势。这些都是黄老之学思想作为汉初治理国家指导思想所具有的特征。


三、汉初社会现实的需要

黄老之学思想被汉初统治者采纳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它的建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秦统治者采取暴虐的手段治理国家,最终引起了民众的反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刘邦顺应天下大势,击败各路反秦力量,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随即命谋臣贾谊著书立说以总结秦短命的教训。贾谊在其著名的《过秦论》中曾指出繁盛的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了,主要是因为秦统治者不懂得施行仁义。因此,陈涉力量虽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朝灭亡。由于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黄老之学得以确立为汉初社会发展的引导思想。


汉初整个社会趋于思安的心理成为黄老之学被确立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的助推剂。历经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之后,刚刚建立的西汉朝廷,民生孱弱,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败。汉初,“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同时,人民生活亦非常困苦,以致出现“人相食,死者过半”的现象。因此,汉初的统治者意图通过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来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巩固王朝的统治。基于这种目的,其统治思想上逐渐陷入保守,趋向成熟的黄老之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正好适应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渐被统治者采纳为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


历经秦朝末年的战乱而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力量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对内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来巩固封建统治,对外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遏制北方匈奴的进犯。对于此时的西汉王朝来说,它急需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来增强国家的力量,巩固统治政权,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兼有各家学说的黄老之学也就顺应时势而兴。


四、汉初统治阶层对黄老思想的重视

“西汉初年统治阶层人物主要是来自楚地的“布衣”,他们构成了其时政权上的“布衣卿相之局”,对产生于楚国的黄老之学,莫过于是最熟悉的。”西汉开国丞相萧何是一位具有黄老思想的政治家,入关后面对关中地区残破的现状,萧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社会秩序,顺应民心,发展经济,深刻体现了黄老之学的治国之道。萧何去世后,曹参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二任丞相,他秉承了萧何治国的风格,仍以萧何所定的政策治理国家。“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陈平在担任丞相期間,仍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治理国家,由此可见汉初几位丞相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对黄老之学中的“无为而治”都颇有应用。另外,汉初的几位帝王皆非常重视黄老思想。据《史记·礼书》载:'孝文即位,有司仪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此外,窦太后更为崇尚黄老清静之术。在此影响下,文景时期,黄老之学在统治阶层内部非常盛行。汉初统治阶层对黄老之学的重视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而言之,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在某个历史阶段盛行并被统治者所青睐进而确立为治国的理论,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代发展的背景。


  (文/唐黎标  图/来源网络 编辑/一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熔铸百家的气魄:从修养生息到汲取百家之长,析汉朝思想的可塑性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三:黄老之学
吴全兰:西汉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和教训
创业与守成:论西汉文景之治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圣人,那中国会怎样?
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为什么具有永恒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