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辩一八八(173):伤寒病胸中有热邪,胃中有寒邪,腹中疼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上热下寒的证状与治疗)
提要:本条是上热下寒的证状与治疗。
伤寒病胸中有邪热,胃中有寒邪,腹中疼痛,常常呕吐的,用黄连汤主之。
【伤寒病胸中有热邪】:“胸中”实质上指的是“胃”。【胃中有寒邪】:“胃中”实质上指的是“肠”。“邪气”是指“寒邪”而言。胃中有热,所以欲呕,肠中有寒,所以腹中痛。因此本证总的机转是“上热下寒”。
阴阳升降失其常度,阳在上不能下交于阴,故下寒者自寒。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故上热者自热。证情既属寒热夹杂,故治疗也是寒热并用。
157条条辩“生姜泻心汤”证,158条条辩“甘草泻心汤”证与本条173的证情,都是寒热夹杂。所不同之处是前两条是“寒热痞结于中”,故有“心下痞”的见证。本条是寒自为寒,热自为热,所以有如上的见证。
肠子发炎的时候用黄芩汤,胸膈发炎的时候用黄连汤,除了生姜泻心汤以外,黄连汤过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大多用来治疗“霍乱”的,为什么“胸中有热”?病人呈现的证状是上热下寒,病人吐的很多,胃里面的虚热往上走,胸膈里面有很多水、湿,胃热往上走的时候,碰到水、湿会变成痰,因为热在上面把水、湿烤的很粘稠,就变成了痰。
因为胸膈热邪在烧,东西吃下去就吐,看舌苔黄黄的,喝水又吐掉,因为肠胃有很多病毒在里面,所以一直在下利,吃什么拉什么,看到病人是上面燥热的,下面是寒的,【黄连汤】就是专门用在这种状况下的。
不论病人是纯热、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处方的时候去寒的药要开,去热的药也要开,配合煮在一起。
【伤寒病胸中有热邪,胃中有寒邪,腹中疼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这里的腹痛,不是小肠的肚子痛,这里的“腹痛”就是“胃痛”。伤寒,胸中有热,就是胃的下方有邪气,就再上焦的地方。所以说这是个“胃痛”,呕吐,此时我们用“黄连汤”。
黄连平常跟大黄一样大多是用在上焦的热的方面,胃和肺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用黄连、大黄。所以说解读《伤寒论》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一个心得,如果是以胃作标准,胃有发炎的话,我们经方开的是黄连,在胃之上还有热的话,开的是大黄,在胃之下到小肠的话,我们会用黄芩。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有书籍记载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
此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金鉴》:君黄连以清胸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中,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治法也。
本方寒热并用,以黄连清胃中之热,干姜桂枝温肠中之寒,人参、甘草、大枣和胃安中,半夏镇逆止呕,但得寒热平调,呕吐腹痛自愈。
“黄连汤”处方与“半夏泻心汤”药物仅仅一味之差,而主治证候却截然不同,因此,其煎法、服用方法都有所区别,两者比较如下:
黄连汤应用范围:
1:治痘疮热毒在胃中,以致腹痛,甚则欲呕吐。《保赤全书》
2:治妇人血气痛,及疝瘕攻心腹痛。
《遯园医案》案例:黄某宁乡人,先患外感,医药杂投,方厚一寸,后更腹痛而呕,脉象弦数,舌色红而苔黄,口苦,余曰:此甚易事,服药一剂可愈,多则二剂,何延久乃尔,与黄连汤,果瘳(chōu,病愈)。
此案例证状是由外感,治不得法而表邪入里,造成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之证,与黄连汤乃药中病机,故能一剂而愈。
病人上吐下泻的时候一定会用到甘草、干姜、人参、大枣,胸口燥满、恶心、呕吐的时候一定把白芍拿掉,用桂枝把胸阳往下降,半夏止呕,黄连消炎,上焦的热靠黄连去掉,肠胃里面的寒靠炙甘草、干姜。
炙甘草、干姜就是下焦腹寒所用的甘草干姜汤,能够让肠子蠕动起来,上焦的热靠黄连、半夏,桂枝把上面的虚热往下导,人参、大枣就是来补充因为吐下所丧失的津液。
当胃热有吐血的时候,我们就不用桂枝,但是胃炎而胃痛的时候,桂枝还是可以配合黄连使用。
【温服,昼三,夜二】:白天吃三次药,夜里吃两次药,连续的吃药,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病就好了。
“霍乱”的时候,针“委中穴”、“外关穴”,内服“黄连汤”,针加药,大约两天就好了。
所谓寒凉的药能够去热,如果以现代医学来看的话,就是消炎的作用。如果说黄连能够去心脏胸腔热,胸腔和胃热的毒。黄芩去肠子、小肠里面发炎的毒。
处方里黄连、甘草、干姜、桂枝比例三三三三,统统都是等量三。呕吐,是用干姜来治呕吐,并不是用半夏来治呕吐,用干姜、炙甘草是因为胃里面有寒。
用到人参是补充病人丧失的津液,黄连、桂枝这两味药,黄连是去热,桂枝强心阳。一般我们使用黄连汤的时候,如果恶心、呕吐的话还使用半夏。恶心、呕吐使用红枣会造成恶心更强。
我们分析黄连汤处方,如果把处方分解开来,“桂枝甘草汤”是治疗“心下悸”的方子,心下动悸的时候,我们会用到“桂枝甘草汤”,是因为心下有水,水气会凌心。心脏是火,水气往上冲的时候,水往上冲而不是真正的气往上冲,心会动悸。这个时候我们用桂枝、甘草,所以说桂枝本身对心下(胃),中焦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腹中痛”,我们要把它改成“胃痛”。
本来就是对胃,所以桂枝这个药,我们解读上就是活血,桂枝能够活动脉的血,白芍能够活静脉的血。心脏的血出来的时候,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好的免疫力(抵抗病邪的力量),身体抵抗病毒的抗体,统统都在血液里面。桂枝下去会使脏血,很大的量发散出来,发到全身四肢上去,所以病人即使胃痛都还在用桂枝。
温病派治疗胃的问题时,一般不会使用桂枝,我们经方者,除非病人有吐血现象,胃里面有出血、吐血的话,干姜要用的,桂枝就不要用了。如果没有吐血,胃不舒服,我们还是需要桂枝。
使用半夏的时机是:半夏是胃周围有水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半夏来止呕。黄连作用是解毒的。黄连是寒凉的药,胃里面发炎了,黄连汤这个处方,常常用在胃发炎的时候,人参用来补充丧失的津液,津液不够才用人参。红枣用来补充胃的津液。
“黄连汤”这个处方是“补泻兼顾”的,同时有消炎,同时把津液补回去,同时又把水排掉。水排不掉的时候,水生万物,水在胃里面,病毒还会再回来,因为有水停在胃里面。所以半夏使用的机会很多,呕吐的时候,经方里面用生姜也可以止呕,用半夏来止呕。生姜是去胃里面的水,半夏是去胃旁边周围的水。
吴茱萸也可以止呕。“甘草干姜汤”这里又用到,胃痛的时候一定是里面有寒热并结,有胃家寒证,同时又有发炎,我们用寒热药并用在一个处方里,也没有关系。
前面条辩我们介绍过附子,这里又有桂枝、干姜,都是温热的药,跟黄连用在一起都没有关系。所以有寒热并结的现象,所以才会用到黄连汤,处方里药物剂量都是一样的。恶心、呕吐用半夏,这里没有提到口渴,没有讲到口渴代表胃是寒凉的,胃寒用到了干姜,还有炙甘草,因为胃家是寒证。胸中有热,我们用黄连去热,所以开来的处方就是这样了。
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如果把每一味药的药性、功能都弄很清楚,处方拿来一看我们就懂里面的意义,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这个处方,而且知道这处方里讲的是什么,现在这里讲的是胃,不是肠,所以胃会痛,胃痛我们使用处方的话,当然“黄连汤”了。肠子痛、下利的话,就使用“黄芩汤”了。这就是黄连汤和黄芩汤的区分之处。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