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

 

最通俗易懂的中医学习:中医基础课程

 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主讲


中医基础课程(一) 李芳祥主讲


 今天讲解中医学的学术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联系性,自然环境的因素如其后寒热变化,社会的安定与动乱,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正常与否都对人自身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若患病,并非单治其人,而是对他的 自然,社会,人与人等各种情况加以斧正,才能从根源上去除致病因素和防止疾病的复发。如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紧张的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不良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
这与现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完全相吻合的社会+躯体+心理=健康
第二,辨证论治
中医学视患者本人为独立单位进行诊治,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特色之一。相同的疾病,证不同,治也不同;同一位患者,证不同,治亦不同;不同的疾病,证相同,治也相同;不同的患者,证相同,治也相同;意思就是说症候相同,治疗就相同。症候不同,治疗就不同。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熟悉了中医学的特点后,就能更好的加以学习和提高。
 
 
下面讲解,中医学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理论之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
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最基本的特性犹如水和火
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而言,
凡是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如拿气血而言,血是有行的,为阴,所以常说其阴血,气是无形的,为阳,所以常言之阳气,太阳是温热而明亮的,为阳,所以叫太阳。月亮是寒冷而幽暗的,所以为阴。拿一天的变化来说,从早上至中午天空是越来越明亮的,越来越温暖的,所以白天属阳。
从中午到晚上,天空是逐渐转凉,又逐渐昏暗的,所以下午和晚上属阴。
这就是今天的基本内容。明天继续详细说明与讲解,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课程(二)阴阳 李芳祥主讲



学中医 务必时刻要用阴阳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赤道为阳,南北极属阴春夏温暖属阳,秋冬寒凉属阴。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用阴阳分析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互相关联的属性。或同属一个范畴,层面,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来加以解释和分析,如方位的上与下,天与地;温度的寒与热均属同一层次的事物。决不能把上与冷,寒与下等这样的不属于同层次事物进行阴阳定性。

 


2.普遍性:也就是阴阳的广泛性,大到天地宇宙,小到人体性别内脏,药物性味等,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均可用阴阳来分析。
3.相对性:是指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
4.规定性:
 主要特点可分为:

1.阴阳无限可分性
如刚才说的白天属阳,晚上属阴
还可以在阴阳基础上再进行划分
如从昼夜12点为界
凌晨12点属于晚上为阴
凌晨十二点到早晨这段时间天色是越来越明亮的
也就是阳气越来越盛的,所以阴之中也慢慢有阳气升发
所以凌晨12点到早晨为阴中之阳
早晨太阳出来了,天亮了,温暖了,白天为阳
早晨至中午的时间是越来越温暖 越来越明亮的发展,也就是阳气越来越盛
这段时间叫做阳中之阳
从中午12点到晚上 是天色越来越暗,温度开始下降,也就是阴气越来越浓,但还处于白天的界限,为阳中之阴

从傍晚到凌晨12点,天色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冷,时值夜晚为阴,这段时间阴气越来越盛。所以叫做 阴中之阴
晚上无论阳气多盛,他的阳也是包含在阴之中的,他也不会大过阴,所以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广义都属于阴。

3.阴阳的可变性
当原来划分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如人体脏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按脏腑部分来说,心肺居于上焦为阳,脾肝肾等居于下焦为阴,从脏腑功能区分呢,肺气主降属阴,肝气主升为阳
按脏腑功能来说,肝气向上,肺气向下而向上的都属阳,向下的都属阴,所以肺又属阴,肝又属阳
第一点的要求就是 二者必须是同一层面的对比
才能划分阴阳属性
如上下,寒热。绝不能下与热,寒与上等来划分

下部属阴
寒热是温度
热为阳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白天为阳,晚上为阴,还可以分为阴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之阳,和阳中之阴,其实还可以再加细分,如厥阴少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等。

电灯泡还分个15度,100度。100度的呢,15度为少阳,100度为阳明,1000度为太阳

但归根到底 还是白天为阳,晚上属阴
 


中医基础课程(三) 李芳祥主讲


今天讲解昨天阴阳特性的最后部分,阴阳的规定性,然后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临床诊疗是极为重要的。
阴阳特性之四

规定性:
是指用阴阳来判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标准做出最一般的规定。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为阴,火为阳,水火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水性寒而趋下 凝而静,火性温暖而炎上 散而动。
这种寒温,上下,动静等推演下去就形成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功能的 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物质的 都属于阴的范畴。这就是阴阳的规定性,也就是划分阴阳属性的标准原则,就人体而言,对人体有温暖作用,推动,兴奋,功能活动的物质就规定为阳。对人体有滋润,寒凉,抑制作用等物质就规定为阴。而虽然事物分为阴阳两个部分,但这两个部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的,这就需要研究阴阳的相互关系,这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二)阴阳的 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 消长平衡
(四)阴阳的 相互转化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共有四大类如上举例

(一)对立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白天与黑夜,寒与热等,都说明了事物或现象之中的不可分割的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代表着双方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一方的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一方的不足,就会引起另一方的过盛。内经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 就是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没有斗争就没有制约,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毛泽东说:敌进我退,敌退我追。这就是阴阳的制约关系


(二)互根互用
互根:是指相互为用的意思,二者是绝对不能孤立存在的,就像一对连体婴儿一样。想做什么事都要商量着来,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正如古人所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像男女生育后代一样,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男为阳,女为阴,阴阳氤氲,而能化生万物。不孕不育其实就是阴阳失衡,不能氤氲万物了嘛,所以调整好阴阳,自然就能得子了。所以阴阳学说对于临床中医学是分外重要的,一定要好好学习。
(三)消长平衡
是说明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不停的运动之中。如一年四季,从冬到夏,是气温由寒逐至温热的过程,也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从冬到夏,冬季冷,寒凉为阴,  夏季暖,温暖为阳。从冬到夏,也就是寒气越来越弱,阳气越来越盛的过程,也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阴慢慢消失。阳慢慢增长。
反过来,夏季到冬季,就是温暖转向寒凉的过程,也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白天黑夜,人的精神,早晨中午精神(兴奋属阳),快晚上了就疲劳了。有困意了(沉静属阴)。睡觉也是浅睡眠至深度睡眠,然后再到浅睡眠,最后觉醒。也是阴气逐渐增长,而又逐步减弱的过程,最后阳气盛阴气,就醒来了,如此循环,无始无终。
如男为阳,女为阴,阳盛则阴弱;阴胜则阳弱。开始双方阴阳都比较胜,若阴阳失衡,如男人怕老婆,开始不怎么怕,女人如果阴太盛,男人就会慢慢的越来越怕,阳气越虚。
最后,这样的男人就会言语都无力了
此时的关系是阴盛阳虚,阴长阳消

反之,同理

是双方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
中医讲: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常言道:物极必反
其实都是指的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冬天小雪,大雪,越来越冷,冷到一定程度,就会迎来温暖的春天
温暖的春天慢慢转到夏天,一直到暑伏天,热的欲死的时候,就要迎来凉爽的秋天了

这就是热到顶点,就会转寒,寒到极点就会转温
内经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此理。
男为阳,女为阴。 生育子女的阴阳属性也是由这一点影响的,学好了阴阳学说,今后生男生女,都可以通过调节阴阳来实现了。

以上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但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了解了这些知识,进而理解祖国医学对阴阳学说的应用,以洞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就是今天主讲内容,到此结束,明日继续。

附:
 学员问:物极必反,上火了还要开热的药吗? 
老师答:-------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的是阴或阳到了极点的时候的转化

刚开始的时候是不会转化的,

到了极点就会呈现出,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此时表现虽寒,而大用石膏,表象虽热而重用附子。

不要被表现所迷惑,能迷惑你的人很可能是坏人

再有你去问问很多慢性的容易上火的患者,长期的吃牛黄解毒片三黄片之类的,但是还是不断的上火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吃了太多的寒凉去火药,最后寒而生热了,越去火越上火。
 

 

中医基础课程(四) 李芳祥主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生理活动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归纳药物性能
(七)指导防病养生


人体所有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划分为阴阳两部分。

人体脏腑组织,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内经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滋润寒凉物质为阴,温热功能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


凡组织器官,和血精津液等物质均属于


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来的功能均属于

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功能是生命的标志

气血流动是中怎么讲?

气血流动,气为首,气行则血行耳

就像水泵,水是阴,推动水走的是阳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的运动,要靠气来

从此可知,气为阳

气能分阴阳?


营阴卫阳

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沉为阴

2种气都需要的

物质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外在反应。两者之间,不但对立,而且相互依存,不仅相互滋生,而且相互为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生等在此处得到体现)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功能的 属于阳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物质的 都属于阴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衡,则生病


正气 和致病邪气 均有阴阳之分


正气 阳气和阴精 之分,病邪也有 阳邪和阴邪之别

寒为阴,热为阳


如风热感冒 人体会出现咽喉痛口干舌燥便秘尿黄等热像,此为热邪,为阳邪

如风寒感冒 人体会出现恶寒肢冷,痰多流清涕,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寒相,为寒邪,为阴邪


再如 人体之阴阳失衡而为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好比,在你面前放着 一桶冰块,一个火炉

这二者,誰阳,谁阴啊?


冰寒为阴,炉热为阳

一桶冰块,阴

这好比人体的阴和阳

如果一桶等量的冰,和等量的火炉。你感觉寒?还是热?

 

那就是不寒不热,寒热均消

如果把火炉拿走,只剩下了一桶冰在你身边,那你感觉是寒?是热?

是的,炉子没了,就是阳少了,光剩下冰了,就冷


这就是 阳虚则寒

就是少 的意思

反过来,把冰拿走,光剩下火炉,你就会觉得热,这就是 阴虚内热

这是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阴阳关系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就可以知道阴阳的诊断了,患者内热,那就是阴虚火旺(冰少了,炉子正旺),患者内寒,就是阳虚内寒(炉子快熄了,冰还在)

我再问一下,若冬天漫天大雪,就属于阴,就像那一桶冰一样的叫你感觉冷,那我们进屋后,会首先伸手在火炉上烤烤手

夏天热了,我们会吹风扇,空调,冷饮来对抗制约炎热

这就是阴阳对立制约

就像 苍穹问梦  说的冷了加点热 热了加点冷 


对于 阳虚内寒患者 我们就要 给他增加热量,温补阳气 来对抗内寒

相反,阴虚内热,我们就要滋补阴精,对抗热邪

也就是治疗总原则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这就是 用阴阳 来确定治疗原则。第五条。


附:
学员问:血虚呢

李芳祥老师答:虚者少也,少者,不足也,根据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原则,血虚 应补血也

又因血乃为阴,又可滋阴以补其物质

再者,阴阳相互为用,气为阳,补气以助血之生产

此为阴阳对于诊断和确定治疗原则的应用

根据上面所述,治疗原则为 补气滋阴补血为准

又根据脏象学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精生髓,而骨髓是造血的主要物质,再有心主血脉,肝藏血


治疗原则为健脾气,滋肾阴,活心脉,养肝血等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对立制约,而又互根互用

补气(阳,为功能)利于血的产生(物质,为阴)

但阴阳对立制约。补气(阳)太过,则伤血(阴)-------阳胜则阴病

所以,阴阳要处于相对平衡,这对于养生也是相同道理,平时不能乱补,以免补得不得其法,不得太过,而克制了另一方,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六)归纳药物性能
中药性能,中医学将其概括为  四气(寒 凉)  五味(酸 咸)四性 (升降浮沉)

这些特性 也是用阴阳来概括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如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道酸苦咸 属阴,辛甘淡 为阳,具有沉降性质的为阴(向下为因),升浮药物为阳(向上为阳)


治疗疾病 也是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治疗的,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如四肢畏冷的阴证,可以用温热的阳性药物来治疗,相反,热病可以用寒凉的阴性药物来治疗。


这几天的内容,都有提示前几天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为的是证明,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角落,包括宇宙万物,到此阴阳学说就讲完了,明日开始学习,五行学说。


附:
学员提问:

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对吗

就是阳起时阳病就减轻反之同理?

李芳祥老师回答:对

根据第一课讲的,中医学基本特点内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 思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人体顺应自然界之变化,白天同样阳气升发。晚上阴气生长。若阳虚疾病,白天由于天气温暖阳气正盛,所以可以弥补自身阳气之不足。疾病得到减轻。反之同理。


中医基础课程(五)五行学说 李芳祥主讲
阴阳学说讲完了,今天讲五行学说
五:指的五材。是金木水火土”5种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
行:指的运行变化。
五行 :就是研究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属于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 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主要用以说明脏腑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性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曲:弯曲,直:延伸
:具有能屈能伸,生长生发的特点,如路边的树木,都是向上延伸生长的。

火性炎上”--炎:炎热温暖;上:向上的意思。

火具有温暖向上发热的特点。如有人生气后火冒三丈,面红耳赤,这就是火性炎上的表现。
平时上火也大多是上焦部位多发生病症:如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失眠多梦等,都是火的特性,容易向上侵犯。

土爰稼穑”---稼穑 ,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也就是土地是能种庄稼和收获庄稼的
若土质出了问题,种庄稼就不会收获了
庄稼也容易出问题,如缺养份干枯死亡。
如好多人,发质不好,头发干枯,脱落,白发。把头皮想成是土壤(以后会学到,脾属土,主肌肉,头皮本来就是属土的),当你的头皮土壤不好了
头发也就出了问题了
干枯,脱落,发细,分叉等
治疗就与农民种地施肥一样,弄点化肥弄点药 把干枯的庄稼救活。
我们治疗也是从补益脾土为主,土壤好了,头发吸收了营养,就不再脱落干枯出问题了。

金曰从革”-从:顺从;革:变革,肃杀,金的特性就是能柔能刚,变革肃杀。

如各种金属就是属金的。可以制作刀枪剑,砍柴切菜杀畜战争等。就是变革肃杀。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五行学说就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世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体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
五行之中,肺属金,金病多是肺病

与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如何归类?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根据五行的特性。
按其属性来归纳:

凡具有升发,柔和,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者,都属于
凡具有温热,炎上等性质和作用者,都属于

凡具有生长,化生,承载等性质和作用者,都属于

凡具有清肃,坚劲,收敛等性质和作用者,都属于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性质和作用者,都属于


如春季万物复苏,花草树木开始生长,那春天就属于木,(木曰曲直,主升发)
如夏季炎热容易上火,就属于火(火性炎上,炎热)
夏末至秋初,这是收获的季节,种的庄稼大部分都要丰收了,属土(土爰稼穑)
秋天秋风凛冽,温柔中带着杀机,把花草木叶都吹的枯黄凋零,不正式(金曰从革 格杀)
冬天寒凉,万物闭藏,属水(水曰润下)
 

放在一天之中也是一样的,早上人睡醒后,阳气开始升发,是人最有精神精力的时候,等待你一天去释放,有些人就是阳气升发不起来,怕冷不说,早上刚睡醒就没有精神,哈欠连连
这就是木主升发出了问题
对应脏腑为肝,治疗就是疏肝升阳,如柴胡,升麻等药物。

晚上就属水,对应冬季,天气渐凉,万物安静,就开始闭藏 睡觉了,有些人晚上失眠,无法入睡,这就是神不闭藏了,也就是水出了问题。而水对应人体的肾。肾主收藏,晚上把神封藏起来才能入睡,有些人即使能睡着,但是睡眠轻浅易醒。同样是肾水出了问题

肾属水,主纳气(水曰润下,主向下)有些人 呼吸气短,感觉气息也轻浅,吸气吸不深,也是水的问题,有些人,夜晚睡眠口干,也是水出了问题(水曰润下,主滋润)

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生克是一般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五行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促进,助长之意。
五行相生依次顺序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头能够做燃料点燃生火,木头燃尽就变成了土灰,我们的煤矿金矿铁矿都是在土地地下采挖的,所以是土能生金,铁匠把铁矿煮成水,用来打造各种形状的用具
水能生木,花草树木都需要水来灌溉和生长
然后 又是一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反复循环,无始无终

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

五行的相克顺序依次为: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我们知道我国树木滥砍滥伐情况严重,也导致很多地质灾害如风沙暴,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
我们的对策就是多搞绿化,多种植树木,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因为树木能够坚固土壤,使之不易被风和雨水冲走。
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就像农民灌溉庄稼一样,在浇地时如果水溢到了外面,我们就掘旁边的土,把跑水口给堵住。
水克火,很简单的生活常识,不用多讲,灭活我们用的都是水,不是汽油。
火克金,我们见过的铁匠都是用火来把铁来烧的红软。然后再来把他们打造成各种需要的形状。
金克木,我们劈柴都是要用金属刀的,只有金属才能有这种肃杀之气
把木切成两截

《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的相生相克,就像阴阳的对立制约而又统一一样。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行变化。没有克,就没有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家庭,都是要包括这种等级生克关系的。才能彼此相生或相克,相互促进而又互相制约。
如果打破了这种关系,就要出问题了,国家要内忧外患,家庭要四分五裂,公司可能破产,人体则会患病。
治疗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纠正这种生克规律,正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学好阴阳五行的运用,无论在何时何地何处,都能派上用场,发挥它的独特魅力。
相乘相悔周一讲,今天课程就到此结束。


中医基础课程(六) 李芳祥主讲

继上周课程之续。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五材的运行变化规律,

五行之间变化规律可有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此类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此类推,无始无终。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五行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这是五行的反常变化。
相乘:乘,指乘虚而入,
相乘:就是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程度。
如肝木偏亢时,会太过的去克制脾土,使得脾土更虚。
 
五行的相乘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同,分别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侮,即欺侮。
相侮就是反克的意思,又称反侮
如正常关系是 金克木,若金不足或木偏亢时,木会反过来克金,这叫木侮金。余此类推。

五行相侮的顺序 与相克是相反的:
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生理状态,而相乘相侮则是病理状态。
 
《素问》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是对五行乘侮关系的良好总结。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
中医以五行特性来归属于五脏,用相生和相克关系来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关系
如:

肝喜条达,具有疏泄功能;而木有屈伸升发的特性,所以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作用,火具有炎热作用,所以心五行 属火
脾为生化之源,土具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属土。
肺主肃降,金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所以肺属金。
肾主水而藏精,水有润下的作用,所以肾属水。


五行学说还可以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内在联系。
如肾之精养肝,此就是水生木;
肝藏血以济心,即木生火;
脾化水谷精微养肺,即土生金;
肺气下行以助肾水,所以金生水;
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上亢,故金克木;
肝主疏泄,可以疏泄脾的壅滞,故木克土;
脾运化水湿,可以防止肾水泛滥,故土克水;
肾水滋润,可以抑制心火,故水克火;
心的阳热,可以抑制肺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二)可以说明生理状态下的脏腑关系,和病理状态下的脏腑关系。
如肝有病可以传脾,因为木乘脾;
脾有病也可以影响到肝,是土侮木;等等诸如此类
附:
学员问:哪那里才是起点 还是 没有起点
 
李芳祥老师答:经络是圆,无始无终,没有起点,只有重点。
 
学员问:哦    但我们治疗时  得有 入手 的点吧 

李芳祥老师答:从整体入手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整体,内脏的疾病都可以在体表反应,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所以《内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诊疗方式搜集症状,然后再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进行推断: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目赤,易怒,脉见弦象,基本上都可以诊断为肝病;
面色红赤,口苦,舌尖红赤,脉象洪数,基本可以诊断为心病;
脾虚病人,面色萎黄脉缓,若突显青色,脉弦细,为肝木乘脾土。
心脏病人,本应面赤,而面显黑色,脉应洪而反沉,为肾水克心火。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的乘侮关系,在治疗本脏疾病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相关脏腑,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整体调治的目的。
《难经》提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是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疗的良好体现。
 
结合前面讲的阴阳学说 和五行学说,这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在实践中,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又是常常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阴阳五行学说也不能完全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我们必须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各种利于健康的诊疗方式,以达到古为今用,发扬中医这中华瑰宝的目的。

中医是阳重于外,西医为阴重于内,阴阳是互根互生,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中医难得发展,西医难得长久,只有阴阳共济,才能长盛而不衰。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我们就学完了,明天我们学习藏象学说,学习五脏六腑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临床打好坚实基础。

 
 
 
中医基础课程(七)藏象学说 李芳祥主讲

 
今天讲藏象学说
实际是指 脏象
何以藏象而言之?
(zàng)  意为藏(cáng 即藏(cáng)在体内的脏(zàng)
象:表象,现象;

藏象-----指的就是藏在体内的脏器反映在体表的现象

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

其核心为以表知里,以象测脏

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而走的另一条诊查路线。
虽然某些方面不如现代医学(西医)解剖学那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中医的独特理论也有其绚丽一面,我们要仔细学之。
但需明白,中医脏象与西医解剖学并非一一对应,这一点还应二者互参,不应局限于字里行间,不能自拔。
藏象学说 的主要内容:
(一)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
(二)五脏与形体五官九窍的关系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脏腑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统称,按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脏,腑,奇恒之腑。

心,肝,脾,肺,肾  合称五脏属于实体器官。他们的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津液等物质。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合称六腑属于腔体脏器,他们的功能是收纳和腐熟水谷,传化或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 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种器官。
 
这六种器官,形状中空,像六腑一样。但却内藏精气,又像是五脏一样,所以似腑非腑,似脏非脏,所以称之为奇恒之腑

注意:这里面 既属于 六腑,又属于 奇恒之腑 的行列。

 
一:五脏

1.

位于胸腔之内,他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位,为君主之官《素问》。主要功能为 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相表里。
(一)主血脉
为主宰 主管的意思。
心主血脉 就是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故《素问》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的功能正常时,表现为心搏动正常,舌色淡红,脉象和缓,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
若心发生病变,则会通过面色,舌色,脉象,和胸部的感觉等表现出来。
心火旺。  可以表现为 面色红赤(红为热),舌红生疮,脉搏快速(快为阳),心烦不易入眠(兴奋为阳)
这表现,都是属性为的热像。
心血虚 ,则表现为 面色苍白无光泽,舌淡白,脉细无力,心慌等,如贫血患者,眼睑,甲床,口唇皆现苍白。
心血瘀阻,可以见到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发黑,舌上可见瘀点,脉涩或脉结代,胸闷痛,轻者很快缓解,重者可胸痛彻背,唇紫大汗,甚至死亡。
这一点就是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最后可发展为心肌梗塞,可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观其舌象,便可知其有无心脏疾患了,方便快捷。

(二)主神志
又称心藏神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 ,是指的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侠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素问》:心者,君主制管,神明出焉
藏象学说认为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系,但其主要是属于心的功能,所以历代医家皆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灵枢》: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担任。意思是说接收外来事物而发生的思维意识活动,是由心来完成的。

此功能为现代医学脑的主要功能,所以在中医理论里脑,也络属于心。大致是由李时珍提出来的。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这两种功能相互影响。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心的气血充足,则精神充沛,思考敏捷,对外界反应灵敏;
若是心血不足,则可以导致心神病变,精神意识障碍,如失眠,心烦,多梦,若邪热在心,还可以出现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指的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的。
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在面部显现出来。
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所以面色变化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的气血充沛,则面色红润光泽,神采奕奕
若心的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唇舌指甲等处也淡白无光泽。
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发暗。

(四)开窍于舌
是指舌为心的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的经络上面与舌相连,所以心的气血通于舌。
舌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功能紧密相联,所以通过舌相我们也可以判断心有无疾患,和何种疾患了。
《灵枢》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的气血充足,会舌红润而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心血不足时,则舌头淡白。
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则舌红瘦;
心血瘀阻则舌有瘀斑瘀点;
心火上炎则舌尖部位红赤或舌体糜烂生疮,溃疡。
邪热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则可见  舌头强硬,发音困难。

 

藏象学说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与心同居膈上,位高近君,犹如宰相,故《素问》称之为相傅之官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主治节。肺上通咽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主气 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呼吸之气和全身之气。
1.肺主呼吸之气
肺司呼吸,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清气(氧气),呼出浊气(二氧化碳),使体内外气体不断交换。从而维持生命活动。
2.肺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是否正常,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患者慢性咳喘的患者,呼吸功能不全,而胸中气机不利而胸中憋闷,呼吸困难, 气的生成受到影响,就会出现疲乏无力,稍动即喘。这时候就要通过调整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资助(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使得气足而顺。
肺主一身之气,也能对全身气机有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呼吸均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节的根本条件。
如果肺气不足,不仅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宗气不足,会出现呼吸无力,或少气气短,语音低微,身体疲惫无力。如果肺失去了呼吸功能,气体不能交换,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会终结。所以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还是取决于肺的呼吸运动。

(二)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指宣通和发散,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

肃降:指清肃,洁净,和下降,是指肺向下运动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的宣发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三氧化碳)

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发散分布到全身各处。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毛孔的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变成汗液,排出体外。

肺若失于宣发,就会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流涕,喷嚏,和排汗异常的症状。
肺的肃降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二是肺位居最高,肺吸入的清气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三是清洁肺及呼吸道内的废物,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洁净。
肺失肃降的时候就会出现呼吸短促,轻浅,咳嗽咳痰等症状。
肺的宣发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素问》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三)通调水道
通就是疏通。调就是调节。水道就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由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来实现的。
人体水液由脾胃而来。但水液输布,运行排泄,均依赖于肺的疏通和调节。
人体水液排泄主要通过排尿,汗液,呼吸散发,一部分可由大便痰泪涕唾涎等排出。
肺气宣发向上,可以使津液输布全身,而且掌管毛孔的开合,调节汗腺的排泄。所以有些人存在出汗异常,如自汗,多汗,或不爱出汗,就都属于肺的问题。
肺气肃降又可以使水液不断运到膀胱来秘清别浊,保持小便通利。所以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患者出现水肿,小便异常,也可以通过调整肺来治疗,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当肺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异常时,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痰饮等水液代谢异常性疾病。

(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可以记忆为肺主皮毛
皮毛指的是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为抵御外邪的屏障。
肺主皮毛的作用:1.温养皮肤,2.抵御外邪3.控制汗孔之开合。
皮毛得到温养,则可以保卫机体,抵御外邪使其不会侵入人体导致疾病。
很多人,会有怕风感,这就是卫气虚而不能抵御住风邪的侵入的表现,治疗这种表现就是要补气,使卫气恢复,就可以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人体了
有的人爱感冒,这同样是肺气虚,皮毛不固,外邪由体表侵入而发生感冒症状。治疗与上同,同样要补肺气。
有些人皮肤不好。像刚才这位朋友说的一样。如色斑,长痘痘等,同样是肺主皮毛的功能出了问题,治疗也可以从肺论治。

(五)肺开窍于鼻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鼻和喉是呼吸之气出入之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
鼻的嗅觉 与喉的发音 ,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正常,则嗅觉正常,发音洪亮。
由于鼻与咽喉是肺的孔窍。外邪也可由鼻咽喉侵入人体而导致疾病。所以经常见到,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声音嘶哑,咽喉疼痛,鼻咽炎等疾病
治疗也以肺为主。

(六)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指的是心主之血脉,均上归于肺,然后进行血氧交换,这与现代医学的大循环(心循环)和小循环(肺循环)是相同的。
而这在中医里很早就已发现,比现代医学要早很长时间。

肺主治节,有诸多解释,第
是针对血脉的血氧交换,肺气辅助心来推行血液循环的输布。为治理调节之意。
个解释,是指的节气,当气候变化,或季节交替时,是容易患病的时候,这时候很容易出现感冒咳喘腹泻等,这种节气变化而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肺来调节治疗。


个解释,是指关节,肺主一身之气,当肺气不足时,全身气机虚衰,气无力运行气血导致瘀血停滞关节等处,肺通调水道失职而产生关节积水,痰湿凝滞关节,从而发生关节病变。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几乎所有的关节炎患者都有患处关节怕风感,有的甚至有向里钻寒风样的感觉,这种伴有肺气虚不能抵御外邪的表现,再有每遇气候与节气变化时,关节疼痛就会加重,就像活天气预报一样。这些从肺治疗,均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这是我李芳祥个人论点,各位学员仅做参考。
藏象学说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和胃相表里。

(一)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两部分,一是运化水谷,二是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
是指对水谷(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营养)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食物进入胃后,主要在胃及小肠内进行消化,分解成精微物质和糟粕,其中的精微物质由脾上输于肺,在脾肺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全身各处。
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又有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等说法。
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的吸收和传送,就会出现腹胀,大便异常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消瘦等症状。

2.运化水液
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吸收,输布水液,促进水液循环和排泄,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在运化着水液的输布,到达身体各处以濡养周身,此外,脾又把各脏腑组织利用完后多余的水液(湿),及时的传送给肺和肾,气化为汗或尿液排出体外。
脾气健旺,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则体内水液代谢正常。
若脾虚运化水湿失常,则可以导致各种水湿潴留的的各种病变,形成痰饮水湿。
水湿流于肠道发生泄泻(腹泻),溢于肌肤而生水肿,留于关节而发积液,滞于胸腹腔便成腹水,胸水等。
另外肥胖也是 脾运化水湿失常的问题。
所以肥胖 也要健脾利湿。
所以《素问》说: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这也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机理所在。

(二)脾主升清
升:即脾气的运动方向以向上为主;所谓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是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发,能使机体内的脏器不会下垂,若脾气虚不能升清,而导致中气下陷。就会发生内脏下垂的疾病,如子宫脱垂,胃下垂,眼睑下垂,乳房下垂,脱肛等
再有脾不升清,则水谷精微物质不能上输于肺及脑,影响周身失养,可出现神疲乏力倦怠,头晕目眩,健忘思维迟钝,白发脱发,耳聋眼花等


(三)脾统血
统:统摄,控制之意, 脾主统血,是说脾不但具有生血的作用,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于脉内而不溢于脉外的作用。
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等物质,物质充足则血液化生原料充足,而且能统摄血液不会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
脾统血的实际是 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就像我们用手握住一个东西不松手一样,那这个东西永远掉不下来。但若手瘫痪无力时就抓不住东西了,就会从手中掉落下来;血液也是同理,脾气虚不能固摄血液,血液就会跑到血管外了,发生各种出血症,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紫癜,便血,胃出血等,都是脾不统血的表现。
《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如果脾气虚弱就会运化无力,水谷精微吸收不足,血液化生减少,就会发生血虚症 或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四)主肌肉,主四肢
肌肉和四肢所需要的营养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脾的功能正常则四肢肌肉丰满发达有力,
若脾气虚弱,营养吸收发生障碍,肌肉也会随之消瘦,萎缩,出现四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重症肌无力,半身不遂等。

《素问》说:脾主肾之肌肉,脾病则四肢不用。包括四肢骨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乳房扁平,阳痿不用都有脾主肌肉等有关系。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口指口腔,唇指嘴唇。饮食情况,口味敏感度等都与脾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饮食口味正常。
若脾有病,就会出现食欲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减退,口淡无味,纳谷不香,或出现口腻口甜等
口唇的肌肉也归脾管,所以口唇的色泽形态也可以反应出脾的功能是否正常。

口唇的肌肉也归脾管,所以口唇的色泽形态也可以反应出脾的功能是否正常。
若脾气健旺,则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光泽有弹性;如果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养不良,则口唇苍白无华,甚至萎黄不泽。所以口唇不但能反映全身状况,还可以反应脾的功能状态。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古人称脾为后天之本,脾好全身就好,脾不好,气血乏源,全身的不到营养,而发生各种病变,简单地说,脾主肌肉,各种内脏都是肌肉所构成,也均为脾来主管,他们的掌管者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其他的脏腑器官的健康肯定也日不长久。所以脾为后天之本,百病不治,求之于脾。
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可以看出来,脾胃之功能盛衰与否,可是关联生命的。
 
 
藏象学说

 肝为腹腔,横隔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肝与胆相表里(肝胆相照)。

(一)主疏泄
疏:疏通; 泄: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就是指的肝具有保护全身气机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调畅气机,
气机:是指的气有方向的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都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生理方面,肝主升,主动的特点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功能活动也就正常

反之,若肝不主疏泄,升发不足,通达受阻,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等症,出现胸胁胀满,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
二是肝气升发太过,从而导致肝气上逆的表现,如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现,气逆太过,容易肝热化火,肝热生风,肝风内动的病理反应,如中风,眩晕(美尼尔等)各种震颤如帕金森,面肌痉挛,癫痫等。
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有赖于肝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机郁结就会出现月经不调 闭经 瘀血 痛经 气机郁结,也会导致水液的运行障碍,产生痰湿等病理产物,肝为运痰之脏。痰湿淤血交结,可以导致各种肿瘤增生,如骨质增生,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肉瘤结节,癌症等。

2.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主要是心神的功能。但也与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全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血液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不卑不亢,则精神愉悦,气血平和。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郁郁寡欢,可见烦躁易怒,嗳气叹息,时而悲伤欲哭。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自闭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均与肝失疏泄有关系。

3.促进消化
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脾升清,上则眩晕,中则脘腹胀满,下则便秘,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排泄也正常,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气郁结,则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出现胁下胀满疼痛(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口苦,纳食不化,皮肤发黄甚至黄疸。
(二)肝主藏血
就是指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为人体的血库,可以制约肝阳的亢奋,
人体安静时外周血量是恒定的,当运动或情志活动时,肝脏会释放出一部分血液以供消耗利用,
肝的藏血功能障碍,可见于两种情况,一是肝血不足,可见两眼昏花(老花眼,青光眼,近视眼等),筋肉拘挛(面肌痉挛,腓肠肌痉挛,身体肌肉神经不自主异常跳动,肢体活动不灵),二是肝血不藏,则出现吐血,衄血,崩漏等。
肝主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还体现在女子的月经情况,所以肝血不足可以导致月经量少,闭经,或肝不藏血出现崩漏,月经过多等症。所以女子以肝为先天。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是肌肉与骨骼连接的部分,筋的伸缩正常关节活动才能自如灵活。
肝之所以主筋,是因为全身的筋的营养全赖于肝的供给。
只有肝血充足,筋膜得到滋润濡养,关节才能活动灵活。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的活动功能减退,例如老年人,动作迟钝僵硬,关节屈伸不利,四肢麻木,手足震颤,抽搐等症。
爪: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以通过指甲来反映出来。
肝血充足则指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若肝血不足,则指甲软脆易折,凹凸不平。

(四)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连于目,《内经》说目得血而能视
肝有病变,往往表现于目,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失明,
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
肝火上炎,则目肿痛胀
肝风内动,则目邪上视。
临床上,很多眼病从肝入手治疗,疗效显著,这都得益于肝开窍于目理论的指导。
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之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也。由于肾藏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生命之源,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主水,及纳气。肾主骨生髓,通脑,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
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藏精,主生殖,生长和发育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所藏之精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所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虽来源各异,但却同藏于肾,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形成了先天促后天,后天滋先天。的密切关系。

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气充盛,则人体发育良好,生殖功能健全。
肾气亏虚则会造成小儿发育迟缓,青年人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较晚,不孕不育。
中年人性机能减退,或早衰,老年人则衰老更快的特别快。临床上这种病理变化称为肾精亏虚,治疗以补益肾精为大法。
肾中精气(即肾气)是产生肾阴和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水,真水等,是人体阴液的根本。
对各个脏腑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肾火,命门之火等,为人体阳气之根本。
对各个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肾阴与肾阳互为消长,保持着动态平衡,对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肾阴不足,虚火内生,可以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
肾阳不足,虚寒内生,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疲倦,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
在病变过程中常可相互影响,肾阴不足到一定程度可以影响到肾阳,肾阳亏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影响到肾阴。
(也是慢性疾病多见于阴阳两虚的病理基础)

(二)主水,司开阖(开合)
肾主水,是说肾为水脏,他在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
肾对于体内水液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
如果肾的气化失常,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如合多开少,则小便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证,若开多合少,又可引起气不化水,而发生小便清长,尿频量多等病理现象。

(三)主纳气
纳:即固摄收纳之意,肾主纳气是指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深度的作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的纳藏功能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并且有深度,如果肾不纳气,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呼吸浅轻浅,动则气喘等现象。

(四)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
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
齿为骨之余与肾同出一源,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密切相关。
肾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松动过早脱落,或小儿牙齿生长缓慢。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这三者皆为肾中精气所化。因此肾中精气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及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
脊髓上通于脑,聚髓而成脑。故《内经》说:脑为髓之海。
人的精神活动虽为心主管,但与脑也关系密切,中医有藏于脑,发于心之说。
故脑髓是否充盈,决定了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记忆力的状态。
另外,精与血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而毛发生长充分,所以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其根则源于肾,故发为肾之外侯,通过头发的形态可以反映出肾的精气盛衰的状况。
如青壮年肾气充足,头发茂密浓黑有光泽。
老年人肾气渐衰,头发斑白易于脱落。

(五)开窍于耳,司二阴
《灵枢》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如果肾的精气不足,就会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
老年人之所以多见耳鸣耳聋者就是因为肾中精气渐衰引起。
二阴,指的前阴和后阴。前阴指排尿和生殖器官
后阴指肛门
大小便的排泄与肾相关。因为尿液虽在膀胱,但还需肾的气化作用,才能正常排泄。
肾阳不足,即可引起排尿异常。如尿少尿闭或尿频等,也可以导致生殖机能减退如早泄,阳痿等
大便排泄也与肾有关。
肾阴不足,可见大便燥结,肾阳虚惫,可见大便溏泄或阳虚腹泻等。

 
 
六腑

六腑即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六种器官的总称。他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何为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就是这些官腔脏器内容物不能存储太满就要定时排泄。如胆内存有胆汁,需要定时排泄到消化道以助胃消化食物,若胆汁过满而不排泄就可能淤积成为胆结石,黄疸等。若进入胃的食物不能消化向下传送至小肠就会导致食积,呕吐等。大小肠糟粕满了不排泄就会导致肠梗阻,便秘等,膀胱尿液满了不排泄就是癃闭,可以诱发水肿等症。所以六腑已降为顺,以通为用。但通 太过或不及都属于病态。
 
 
.

胆与肝相连,内藏清净之液(胆汁),胆有中清之腑”“清净之腑之名。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
 《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的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直接调控,肝之疏泄正常,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若肝失疏泄,导致胆汁分泌异常,就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胁下胀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若胆汁外溢,还会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皮肤黄染(黄疸)等。

2.
胆主决断:

《素问》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与人的胆量、勇气与胆气的盛衰有关
中正,意含不偏不倚。
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
所以人有的胆量大,有的胆量小,极易受到惊吓,就要从增强胆的决断功能来治疗。 
 
.
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分,包括上脘(贲门);中脘(胃体);下脘(幽门)。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一)受纳与腐熟水谷,
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胃把食物腐熟消磨,变成食糜。下传送至小肠,胃内吸收的精微物质经过脾之运化来输送至周身。
脾胃的运化功能,成为气血的生化之源,为营养周身的主要脏器,所以又有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民以食为天,人以水谷为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矣。胃的受纳功能失常,可出现纳呆(食欲不振),厌食,胃脘胀闷等;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失常就会导致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食积)之证。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入于胃,然后初步消化送至小肠,之后再下行至大肠,最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是由胃主降气的作用完成的。若胃失于通降,不仅可影响食欲,还可以发生口臭,脘腹胀满,大便秘结,食积发热等症。若伴有胃气上逆,还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呃逆(打嗝)等症。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同,下连大肠。小肠是吸收并输布精微,下传糟粕的主要器官。
他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 和秘清别浊。

(一)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容器之意,化物具有消化,化生之意。
小肠承受了由胃下移而来的糟粕,起到容器作用;二是将食糜再次进行消化和吸收。
若小肠受盛功能失常,可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症。
 (二)秘清别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秘清别浊 就是指的小肠对于承受胃中的饮食物,再次进行消化时可以进行分清,就是吸收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用来营养身体。别浊就是将糟粕继续传送至大肠,,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分,经脾肺输布周身,将多余水分渗入至肾,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将多余的水分储于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小肠秘清别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即可出现便溏,小便短少等,腹泻治疗可以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治法,就是增强小肠的秘清别浊功能。
 
四,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上连小肠,下即肛门。它主要是对食物糟粕中的残余水分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排出体外。
它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
如果大肠功能异常,不能吸收水分则见大便稀水状;吸收水分太过则便质干燥难解(便秘)
 
.膀胱

位于小腹中央,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
主要功能为贮尿和排尿
膀胱功能实际上来源于肾的气化作用,
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或癃闭,若膀胱不能约束,则出现尿频或小便失禁等。但归根到底还属于肾的气化问题。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胸膈之上为上焦,肚脐之下为下焦,上焦与下焦中间为中焦。

三焦主要功能,是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之通道。
 
从生理功能看,三焦是气和水液的运行通道,也是气化场所。三焦气化在上中下不同部位其特点不同,分别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若雾露之溉大地,所以说上焦如雾
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故说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沟渎一样,必须疏通流畅,故曰下焦如渎

三焦功能失常,多表现为水道不利,引起水液潴留,形成水肿等病症。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体内脏腑功能的综合,一般按脏腑区分:
上焦(包括心肺);
中焦(包括脾胃);
下焦(包括肝肾)。
附:奇恒之腑

1.女子胞(子宫)

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
主要生理机能:

1.主持月经
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形态与机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月经的来潮。

2.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培育胎儿以至成熟分娩。
胞宫能否正常月经和孕育胎儿,取决于冲任二脉的盛衰,而冲任二脉的盛衰,取决于肾的精气。女子经孕胎产均赖于血液滋养,而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生髓,髓能生血,所以子宫的功能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这些脏器有问题时就会发生月经与妊娠方面的问题。
 
 
2.

位于颅内,由髓会聚而成,故名髓海。
主要生理机能
1.主宰生命活动
李时珍把脑称为元神之府。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司精神活动
1)脑主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情志等精神活动。
2)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

3.主司感觉和运动
1)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
2)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
关于脑的生理病理,前人认为与与五脏都有关系,尤其以心肝肾最为主要。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使肺能进行呼吸吐纳,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能够辅助心气推动血行。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心肺两脏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2.病理上
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行不畅,可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降,肺气壅塞,也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症状。
 
(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在血液生成方面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供养脾脏,脾得滋养则能健运,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为血。所以脾气健运,则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2.在血液的运行方面
1)生理上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瘀滞,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保证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
2)病理上
或见气虚血瘀的证候,或见气虚出血的证候。

(三)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在血液运行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能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
心血虚和肝血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肝血虚之证;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
2
.在精神调节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而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也有利于心神内守。所以,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
2)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响、同时并存,形成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证。
 
(四)心与肾
1.生理上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其机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发:
1)水火既济: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通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与肾阳可相互资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2.病理上
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
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阴虚火旺;
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心肾阳虚、水湿泛滥;
肾精不足与心神失调相互影响的精亏神逸。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在气的生成方面
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气与津液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而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谷气与津液,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
2)病理上
肺气虚和脾气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肺脾气虚证。
2.在水液代谢方面
1)生理上
肺气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气运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前提。所以,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2)病理上
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影响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又可导致水湿困脾。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1
.生理上
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气充足,肃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两者协调平衡,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2
.病理上
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火犯肺证等。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1
.在水液代谢方面
1)生理上
肺气宣肃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
2)病理上
肺气失于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可影响肾主水之功能;而肾气主司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水液内停,又可上泛射肺,使肺气失于宣降。
2
.在呼吸运动方面

1)生理上
在人体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肾精肾气充足,摄纳有力,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2)病理上
肺气虚与肾气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
3.在阴阳互资方面
1)生理上
肺肾阴阳相互资生。
2)病理上
形成肺肾阴虚、肺肾阳虚之证。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1.在饮食物消化方面
1)生理上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过协调脾胃升降和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能够助脾运化。脾胃的升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2)病理上
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和之证。
脾虚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2.在血液运行方面
1)生理上
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调节血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使脾的生理活动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则血液生化有源、统血有权。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
脾气虚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也可以同时并见。

(九)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
1)生理上
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
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
1)生理上
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
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
1)生理上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
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的说法。
(十)脾与肾
主要体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及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方面
1)生理上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才能健旺,即所谓先天温养、激发后天
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也有赖于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才能充盛,即所谓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病理上
肾精不足与脾精不充,脾气虚弱与肾气虚亏,脾阳虚损与命门火衰,脾阴匮乏与肾阴衰少,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2.在协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方面
1)生理上
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依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气主司水液代谢,又必须依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2)病理上
形成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一脏一腑组成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经脉络属生理配合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了表里关系。
1.生理上
相互为用
2.病理上
相互影响
 
(二)肺与大肠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了表里关系。
1.生理上
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
2.病理上
肺与大肠的病变可相互影响
 
(三)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1.生理上
1)水谷纳运相得
2)气机升降相因
3)阴阳燥湿相济
2.病理上
形成脾胃纳运失调、脾胃升降失常,以及脾湿太过,或胃燥伤阴等病症
 
(四)肝与胆
肝胆同居右胁下,胆附于肝叶之间,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生理上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
 2.病理上
形成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旺等肝胆同病的证候。
 
(五)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以相通,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生理上
共主小便。
2.病理上
相互影响
这是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藏象学说内容,已全部讲完。
 
课程里以后的我们学习 气血津液学说及病机,中医诊断学等内容。
 
 
津液
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的一种物质。
血:指血管内的红色液体。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血津液学说 也可以概括为精气学说,所谓实际指的气血津液。

1.

(一)气的概念 生成 分布
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人体秉承天地之气而成,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理论中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二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是功能表现。
气的生成:是由肾中精气,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三部分构成。
按其来源,部位等可以分为四大类。
1.元气:
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主要由父母秉受先天之精气,经肾气化,和水谷精微的滋养而成。所以元气源于先天(肾),滋养于后天(脾)。
元气通过三焦运行于周身。
元气主要功能为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健旺,人就健康。反之,就会成为发生疾病的内在原因。
2.宗气
是存在于胸中之气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呼吸之气结合而成。
经肺的宣发作用,出咽喉,灌心脉,经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蓄于丹田,并经气街注入足阳明胃经。
宗气主要功能有二:一是行呼吸,促进呼吸运动的作用,并与语言,声音的强弱有关。
故临床上见到语音低弱,呼吸微弱的表现称之为宗气不足。
二是行气血,贯心脉。协助心气推动心脉搏动调节心率,并影响肢体活动和温度。
3.营气
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可化生为血,故又称为营血。
营气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之气,有脾胃运化吸收,向上输送至肺,部分物质进入脉道而成营气。
主要功能为:1.化生血液;2.营养全身。

4.卫气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功能的气。与营气相对而言,营气行于脉内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
由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的慓疾滑利部分成为卫气行于脉外。
(慓疾滑利:即强大,快速,流利,通畅的意思。)
由于这种特性所以不受脉管的约束而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散于胸腹。
主要功能有三方面: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以维持正常体温。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形式主要有 四种形式。
人体的生理活动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表现,就五脏而言。上焦(心肺)主降,下焦(肝肾)主升,中焦(脾胃)为上下气机升降之枢纽。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行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若气机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主要表现有下列几种形式。
气的运动受阻,运行不利被称为:气机不畅。
气的运动受阻不畅严重,在某个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为 气滞;
 
气的上升太过称为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应升反降,称为 气陷;
气不能内守而外越,称气脱
气不能向外,而向内结聚称 气结或气郁;
(二)气的功能。
《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
1.推动作用:
是指气的激发和推动功能。
气能激发和促进脏腑机能,推动血液流动,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气的推动作用变弱时,
就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身高,乳房,生殖器,子宫发育不全等),
脏腑机能衰退(早衰,血细胞缺乏,少精死精,卵泡发育不良,黄体功能不全等);
及气血津液输布排泄异常(癃闭,便秘,手足不温等)。
2.温煦作用:
是指阳气可以化热,温养人体的作用。
人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津液都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运行,否则血得温则行,得寒则止。没有气的温煦作用,血液就会凝滞产生淤血,体温低,四肢冰冷,气血津液运行缓慢的病理表现。
3.防御作用:
主要指卫气作用,是指气有卫护机体,抵御外邪侵入人体的作用,《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若气的防御机能下降则机体容易发生感染(如反复感冒),另外患病后难以治愈,且易复发。根本解决方法,就要提高气的防御功能。
4固摄作用;
是指机体对体内的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统摄以防止其异常流失的作用。
一,固摄血液,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会溢出脉外。导致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崩漏等);
二,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液体。
控制其分泌和排泄,防止无故流失。(如自汗,迎风流泪,口角流涎,遗尿,尿失禁,腹泻,内脏下垂等)
三是固摄精液,防止妄泄。(早泄,遗精等)
5.
气化作用:
所谓气化,就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变化而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的功能。
如气血津液的生成要需要水谷精气的转化,从而产生气血津液。津液的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食物残渣变为糟粕,这些都是气的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失常,则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代谢异常,影响汗液,尿液,粪便的排泄等。
而补气之药,我李芳祥最看重黄芪人参或补中益气汤,从上面气的功能和列举疾病也能看出,我运用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症了。
古方不治今病,如果不能通古博今,与时俱进,用老方法治现代病,大部分都会无效
合用全息汤也许就会收效
很多单方效果不好的病,再原方合用李氏全息汤时就会有效,这是李氏全息汤的增效作用
李氏全息汤单味药讲义结束后,就会和各位学员讲解,李氏全息汤的主要功能及注意事项,包括增效性,促敏性,还原性,调理反应等
了解这些精髓后才能更合理的应用李氏全息汤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明日再续。

古方不治今病,如果不能通古博今,与时俱进,用老方法治现代病,大部分都会无效,合用全息汤也许就会收效。很多单方效果不好的病,再原方合用李氏全息汤时就会有效,这是李氏全息汤的增效作用。
 李氏全息汤单味药讲义结束后,就会和各位学员讲解,李氏全息汤的主要功能及注意事项,包括增效性,促敏性,还原性,调理反应等,了解这些精髓后才能更合理的应用李氏全息汤。
 是循行于脉中而流注于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运行的通道称为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发生出血,离开脉管的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则成为瘀血

(一)血的生成循行:

 

血的生成来源,是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 营气和 津液等精微物质,上输心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气化作用化而为血。血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出生之后, 则主要来源于水谷精气,即精血相生,精血同源之理。总之 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气,营气,精髓作为物质基础,并与津液相结合而成。血的循行,与心肺肝脾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肺主一身之气,且肺朝百脉,,周身血液汇聚到肺,肺气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周身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脾统血,保持血液运行于脉管内不会溢出脉外。

由此可见,血液的正常运行,是在心肺肝脾四脏的密切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任何一脏器出了问题都会产生血行失常。

 

 

(二)血的功能

血具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功能。血在脉中运行,通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循环无端,运行不息,以维持生命活动。

正如《内经》: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捏,目得血而能视。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就能神志清晰,精神旺盛,

不论何种原因导致血虚或血热或运行失常,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问题。

如精神疲惫,失眠,多梦,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临床表现。

 

三:津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

 

津液源于水谷,赖于脾胃的运化

 

津液有滋润濡养作用,布散体表能润皮肤

进入体内能润脏腑

流入关节能滑利关节

 

(二)津液代谢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概括。

总之,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密切配合下不断进行津液吸收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

 

津液的排泄,主要依靠汗液,尿液,和呼吸排出的水分为主要途径,各相关脏腑尤其是脾肺肾功能失调,均能导致津液生成,排泄,输布等代谢障碍,而导致疾病

 

如津液不足时,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口渴,咽干鼻燥,便秘等症,

 

如津液代谢障碍会造成体内液体潴留,产生水肿,痰饮等病变。今天课程讲完了

 

气血津液各有特点,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气 的关系

 

气属阳 主动,主温煦;

 

血为阴 主静 主濡润;

 

二者均来自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气和血为阴阳之根本,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对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包含三个意思:

 

1)气能生血,气是血液的生成动力,从饮食到水谷精微,在变化为血,均离不开气化作用,气化功能强,脏腑生产的血液就多,反之,则差。

 

气旺则血足,气虚则血少.

 

2)气能行血: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所以临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疾病,以调气为先,治血为后。

 

3)气能摄血

 

气对血有统摄作用

 

使其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气摄血,实际是指脾统血的功能

 

若气不摄血的病症必须以补气摄血之法来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目的。

 

2.血对气的关系

 

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

 

1)血能生气

 

气存于血,血不断为气提供营养,使气运行正常,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弱。

 

2)血能载气

 

所以临床看到大出血时,气也随之涣散。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关系

 

表现为三方面:

 

1)气能生津

 

和气与血的关系一样,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津液源于水谷,水谷精微来脾胃之运化而生成中气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

 

反之,则津液亏少

 

2)气能行津

 

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的动力

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津液生成 输布 排泄过程也随之出现异常

 

由气虚气滞导致气不行水,出现水肿 积液等疾病,临床上补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

 

3)气能摄津

 

气对津液有统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缺乏固摄,导致多汗,多尿等,临床治疗应注意补气固津。

 

2.津液对气的关系

 

津液是起的载体之一

 

气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涣散而无所附,津液的丢失,必会导致气的虚损。

 

若因汗,吐,下使津液大量流失,气也随之外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是液体,均有濡养滋润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

 

1.血对津液的关系

 

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而为津液,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病变

 

如血瘀时,无以渗于脉外而为津液,则肌肤甲错干燥

 

失血过多,脉外津液便渗于脉中以补充血容量的不足

 

因此导致脉外津液缺乏出现口干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

 

所以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

 

2.津液对血的关系

 

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

 

而津液不断的进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津液亏耗而血液减少

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夺汗者无血

 

这气血津液就讲完了

 

明天开讲病因学说

相当于西医的病理学

就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病理规律特点的学科

主要内容有六淫戾气情志致病以及其他致病因素。是中医临床诊断的关键内容,咱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讲完病因学说,就开始中医诊断的内容了

咱们就可以把之前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临床诊疗了

 

 

 

病因学说

 

病因,就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中医学的病因,发病 致病因素 2个方面.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致病因素,是导致疾病的因素

  发病原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处于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这是人体保持健康的基础、当这种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导致阴阳失衡,人体就发生了疾病。

中医学认为,造成生理功能异常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正气的强弱

二是邪气对人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疾病过程是人的正气和邪气交争(斗争)的过程。

我们知道了,疾病发生是由正气邪气两方面来决定的

 正气是指人体抵御外邪和恢复生理功能的能力

 邪气是指一切的致病因素。

疾病是正邪交争的过程,是损害与 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过程,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取决于以下三方面、。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医十分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邪气是发病条件(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根据(内因)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意思就是说:身体如果正气充足,邪气就不能够侵犯,这是气的防御作用;

如果人患了病了,那他的正气肯定是不足的。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当邪气超过了正气的抗病能力时,就会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

 

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气较足时 与邪气斗争激烈,疾病多表现为实证,病程短。

反之,正气虚弱,邪气盛,导致疾病缠绵不愈,病程长。

 人体正气的强弱,主要受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

体质与先天遗传,后天生活习惯等长期形成的一种状态。

精神状态: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情的变化均可影响全身气血的循行。

心情愉快,则脏腑协调,正气充足邪气不能侵犯人体

 

心情不好,则气血逆乱,正气虚弱而易患病。

 

生活环境:

 

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或经常变更生活环境,身体不能适应者,均可导致人体疾病的致病因素。

营养状况:也是影响人体正气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正气强弱是决定是否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的强弱是决定是否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顾护机体正气,是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也是养生保健的宗旨。

基本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变化机理、

尽管临床病种繁多,病情错综复杂,但总不会脱离阴阳气血的紊乱,正邪消长的变化、
(一)阴阳失调
是指阴阳在疾病过程中,打破了生理平衡,而导致阴阳失衡,阴阳之间不能相互制约的病理状态。

1.阴阳盛衰(1)阳偏盛:即阳盛,身体感受阳邪或者身体表现出阳的亢奋,而产生实热的病变。即阳盛则热。以热,燥,动为特点的如面红耳赤,目红口干渴等都是阳偏盛的表现。

 2)阴偏盛即阴盛,指感受阴邪,或机体产生阴偏盛以及阴寒病理产物在体内堆积的实寒性病变。即阴盛则寒,表现为如面色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证。(3)阳偏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脏腑功能减退,热量不足的的病理状态,即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表现为如面色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证。

 

4)阴偏衰即阴虚,指体内阴性物质减少如血精津液的亏耗,导致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阴虚则热

 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如状等。

2.阴阳互损指阴阳在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导致对立一方出现虚损,(阴阳互根互用,一方虚损,不能资助另一方,而另一方也会慢慢因此而虚损。)

 由阴虚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由阳虚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最后形成阴阳两虚的状态。

3.阴阳格拒是指某种原因阴或阳单方极度旺盛,将对方排阻于外,产生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的一种特殊病理状态。

 1)阴盛格阳指阴寒极盛,逼迫阳气于外,阴阳不能融合而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状态。如虚寒性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除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寒内盛之证,外还可见到身不恶寒,但欲近火等假热之象,为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是热邪极盛,而逼迫阴于外的内真热,外假寒的病理状态、如暑厥病,既有阳盛之胸烦闷,胸腹触之灼热,又可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但不欲近衣物)等证,热越深,寒愈甚,本质就是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此外,阴阳失调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如阴证转化成阳证,阴阳失调的严重阶段,也可以出现亡阴亡阳及阴阳离绝(即死亡)的情况。

 (二)邪正消长1.从病变部位来看,邪气在腠理 经络皮毛属表。若邪气在表,正气足则邪气不会侵入脏腑,使疾病愈在表。

若邪气深入脏腑,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属里证,病情要严重。

2.从病变性质看

凡邪正不衰,机体抗邪有力表现为实证反之,邪盛而正虚,机体无力抗邪,多表现为虚证,或正虚邪实的错杂症候。

3.从疾病的转归来看

正盛邪衰则病退,正衰邪盛则病进。

 

致病因素

又称病因,是指破坏人体阴阳平衡,导致疾病的原因,研究致病因素的科学称为病因学说

中医认为:临床上无没有原因的疾病,事出必有因。中医研究病因,不仅是直观观察的方法来认识,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患者在致病因素下所出现的症状,从复杂的症状中,通过分析归纳,来推求病因。这种推理方法,中医称其审证求因辨证求因,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病因特有的方法论。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6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6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人体不能顺应气候变化而六气导致疾病时称为六淫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六淫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系

如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作业多热症

 

2.六淫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多种邪气同时致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风湿热等。

 

3.六淫在发病中,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如外感寒邪,寒邪入里,郁而化热

 

4.六淫致病:多由外感肌肤口鼻而入,所以又称为外感六淫,导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病

 

此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  湿 相类似但又有区别的致病因素,称为内生五邪

(一)风:

 

风为春季之主气,故春季多风,风邪致病也以春季多见

 

 

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是由风邪为向导来侵袭人体的,所以有风寒 风热 风湿风火等

 

1.风邪性质与特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风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阳邪。

 

所以风邪致病多侵犯人体上部,如头痛等,其性开泄,是指风邪犯人容易使腠理开张而疏泄,出现出汗恶风等症。

 

2)风性善动而数变:

 

是指风邪治病容易病无定处,,游走不定的特点

 

如行痹,证见关节红肿,疼痛游移不定,痛无定处,就为风邪导致,又称为风痹

 

风疹(荨麻疹)时好时犯,此起彼伏,来得快,消失也快,中风病突然起病,迅速进展等,都为风性善动而数变的体现。

 

临床见到眩晕,天旋地转,震颤,抽搐等症状,都属于风的病变。

 2.常见风证

 

 

(1)外风证:

1)伤风:如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咽痒,咳嗽,脉浮等症,

若见发热头痛,口渴咽喉痛,脉浮数者,称为风热

见恶寒,鼻流清涕,小便清长等 称为风寒

2
)风痹:也称行痹,常见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2.
内风证:

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以肝风内动为代表,血虚生风,热极生风都属于内风证的范畴

常见有头目眩晕,四肢抽搐,麻木震颤,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延伸其意义

 

凡病理性质,善动而数变的特点的都可以认为是风邪致病。同学们想想有啥呀?开动脑筋,想一想
 
风湿类风湿
这些也是显而易见的知识,也是前人已经总结得了 人人都知道的咱也不多说,我们说说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我们今天讲的是我独自提出来的一些理论,以此来指导临床治疗,李氏全息汤的加减用药

像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如肠易激综合症--时干时稀,频久不定)
小便尿频,时多时少,频率不定
阳痿早泄 性功能时强时弱,时坚时软;
身体肌肉异常跳动如面肌痉挛等;阵发性疼痛,时来时止;
高血压高血糖时高时低,不能稳定;
反复感冒及各种慢性反复性疾病,时好时犯,变化不定;
喘息咳嗽心律不齐,皮肤或耳鼻咽喉等处瘙痒,时快时慢,时起时止
都属于风邪致病

这些只要你能想到的,符合善行而数变规律的,都可以认为是风邪导致的


遇到这些情况时,一般都可以用李氏全息汤加防风 治疗,无论是内风,外风,都可应用,暂时未发现禁用情况。

这一点就关系到了加减应用的知识了


学员:

那前列腺炎 有时尿不出来 有时尿频 是不是也算风症啊


李芳祥:也是的 ,能开悟就好
举个例子 当患者体弱,容易感冒时、你会如何加减?
 
学员:防风黄芪


李芳祥:反复性感冒,时好时犯,时间不定,反复多变所以被认为是风,善动而数变的特性。所以加防风治疗

防风有调节免疫的作用
当你遇到疾病用药就好,撤药就坏,反复难愈,时好时坏的患者那就需要用到防风了

 

这是我们李氏全息汤独创的用法,是值得各位李氏全息汤学员庆幸和自豪的。

 

 

六淫致病之 寒:

 

寒为冬季主气,其他季节也可因寒致病,但以冬季最多见。

1.寒邪性质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冷为阴,阴盛阳病)

寒邪致病容易伤阳气,阳气受损,失去温煦作用,而导致全身或局部机能减退的寒象。

寒邪袭表,卫阳受遏,则见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寒邪中脾胃,中焦阳气受损运化失常,见脘腹冷痛,吐泻清稀;

下焦受寒,可见畏寒肢冷,腰脊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
3)寒邪收引:   收引 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袭表,容易使气机收敛

毛孔闭塞,而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表现。

寒邪侵入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挛急,屈伸不利,牵引疼痛(如腰突牵引坐骨神经痛)。

2)寒性凝滞,寒主痛:
凝滞,就是凝结阻滞的意思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止。
寒邪导致阳气受损,温煦作用降低,血液运行缓慢,甚至凝滞不通,故经络不通。
 

经络,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寒邪是导致诸多疼痛的原因之一。
寒入关节经络则体痛,寒入胃脘则脘腹疼痛。

2.常见寒症:

1 风寒证: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及骨节疼痛或见流清涕,咳嗽痰多而白等。
 

3)内寒证:即阳虚内寒证,如常见脾胃肾的阳虚证,见畏寒肢冷,喜暖喜温,胃脘冷痛,呕吐清水,下利清谷,腰背冷痛,小便清长等,这些症状可因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因素导致。

(三)暑

暑为夏季主气,其他季节没有暑病,体内也不能自己产生暑邪,为纯外邪(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炎热之气,(火热为阳,阳盛阴病),暑邪为病多见高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等火热炽盛的表现(白虎汤证)。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升散: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易于上升发散,毛孔张开,

 

逼津液外出发汗。津液亏耗则口干渴,尿赤便秘。津液外出,气也随之外出导致气的亏虚,出现乏力,脉虚,甚至出现气脱,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危证(中暑)
(3)暑多挟湿:
夏季炎热,雨水增多,地湿蒸腾,故暑多挟湿而侵犯人体,在暑邪为病时除见高热烦渴外,还可见四肢沉重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等暑热夹湿之证。
 

2.常见暑证:

1)伤暑: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倦怠乏力,小便短赤,脉数。
2)中暑:轻者头晕恶心,胸闷呕恶等;重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喘渴,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表现。

3)暑湿:多见身热不扬(刚刚触摸不觉太热,但停留片刻就会感到温热灼手),午后加重,全身倦怠乏力,心烦口渴,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之湿

湿乃长夏之主气

《素问》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文中的六月为农历,农历六月转换成公历即为77日至86日。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
湿有内外之分,外湿乃湿邪外感致病
内湿乃脾失健运,脾运化水湿功能障碍,导致过多的水液积聚于体内而导致疾病。(水肿,肥胖,多痰等)
1.湿邪的性质与特征:
1)湿为阴邪,易遏气机:遏,就是遏制阻滞的意思。
就是湿邪容易组织经络,使气机不通出现胸脘痞闷,小便不利,大便不爽等症状,湿邪为水为阴邪,易伤阳气,五脏之中脾喜燥恶湿,所以湿邪最易损害脾阳,脾阳被湿所困,导致水湿留于肌肤而出现水肿,流溢肠胃而出现腹泻。
2)湿性重浊,其性粘滞:
即沉重,重着的意思,如湿邪外袭肌表,导致头重如裹(脑袋像戴着帽子一样的沉重昏沉不清醒,像阴天一样的状态),四肢困倦(像身上灌了铅一样的沉重),浊即秽浊之意,即湿邪为病的患者分泌物容易秽浊不清,如面垢(像没洗脸一样的发乌发脏,洗脸后也一样不干净),眵多(容易生长眼屎),大便溏泄秽浊小便混浊,妇女白带增多秽浊等。
粘滞:即粘腻,停滞之意。
粘滞表现在两点:
一是症状粘滞如大便黏滞不爽,排不尽有宿便,小便滞涩不畅,舌苔粘腻厚浊等;
第二是指病情的缠绵性湿邪为患,发病缓,病程长,久治不愈,易于反复,如湿痹,湿疹等,像我们前面讲的李芳祥全息体质论里面提到的,现代人都有湿邪,所以罹患疾病也就容易反复难愈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和在李氏全息汤内采用二陈汤这一去除痰湿基本方来针对湿邪来治疗,久治不愈的湿性粘滞问题,所以疾病见效才会快,痊愈后也不易复发,因为是改善了其湿性粘滞容易反复的性质。

常见湿证:
1)风湿:证见恶寒,发热不高。虽汗出而热不退,头身困重,四肢倦怠,胸闷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2)湿痹:也称着痹关节重着酸楚,固定不移,麻木不仁为主。
3)内湿证:内湿主要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失于气化而停于体内形成多余的湿邪,出现食少,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腹泻,小便混浊,妇女带下,水肿等。

六淫 的最后一讲 :火

乃温之渐,乃热之极。
火邪多由热成,二者性质相同,故常以火热并称。火为夏季主令,但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有内火外火 之分。

1.火的性质与特征: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为阳热之邪,升腾而上炎(火苗的方向永远是向上的)。由于火性炎上,所以火邪致病多表现在人体的头面部(上),如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胃火上炎可见牙痛龈肿,肝火上炎致目赤红肿,头痛口干苦等;

2)火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可以烧灼津液又可迫津外出。导致津液受伤。
比如我们架一口锅,里面倒满水,锅底下用木火来烧煮,会慢慢把整锅水给耗干了,同时产生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之中,这一现象就说明了上面讲的.一是内耗津液,二是迫津外泄,最后水烧干了,体内津液也就亏虚了.
在津液排泄的过程中,气也随之消耗,导致气虚,气津两伤。

3)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耗伤津液,脏腑组织失去濡润。热极生风,肝应之风(风性善动而数变),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液循环。甚至迫血妄行。血液溢于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过多)等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气易于腐物。
就像炎热夏季饭菜放置半天一天的就会变质酸臭发霉,而冬天就不会,这就是因热气易腐而致
咱们烂嘴里烂嘴角,长口疮,牙龈肿痛,我们都会知道是上了,就是火性容易腐败肌肉生疮疡肿毒。

当我们遇到患者,比如今天我遇到一位抑郁症的患者,火气很大,距离近一些就能嗅到酸腐的味道,就是内热腐败导致的。

再有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聚于局部,腐肉败血,发为痈肿疮疡,故有痈疽原是火毒生之说,


2.常见火证:

1)外火(实火):多由于外感温热之邪,或六淫转化而导致,初起发热恶寒,头痛,咽喉疼痛,口干渴;  继而但热不寒 ,大渴引饮,待热入营血,则心烦,甚至昏厥狂躁,或生风动血,出现热极生风和各种出血症。

2内火(虚火): 多为脏腑阴阳失调导致阴虚火旺之证。证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心烦,脉细数。或见咽干目涩,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多梦遗精等,
 

附:疫疠(流行性传染病)
 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疫:传染; 疠:极为毒烈。
又称瘟疫,疠气,毒气等
《瘟疫论》中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像禽流感,非典(SARS),流感等都属于或可以归于疫疠范畴。
 

疫疠致病特性: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自口鼻而入),
2)发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素问》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2.疫疠常见病种:古籍中记载有霍乱,天花,白喉,大头瘟,鼠疫等。

3.疫疠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1)气候反常或自然灾害,如地震旱涝,酷热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卫生不良,空气,水源,食物受到污染;

3)预防隔离不及时,或隔离措施不当;

4)与社会制度相关。不过,现在有了免疫接种,已经大大的减少像白喉,天花(基本已在全球消灭)等传染病的发生率,为人民健康提供保障。

中医病因学之 七情致病,又称 精神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之七情致病,又称 精神致病因素

七情 :指 七种人的情志变化这是人对外界所做出的不同情感反应
是生命活动中的正常现象,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做出的顺应性反应,一般有益无害
但是当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感刺激下,就会影响健康甚至罹患疾病。
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推动情志调节的是气
所以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充足与否影响着情志的正常与否,
同样的道理,人情志的不同变化也会影响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变化。
由七情过度导致的疾病 称为 内伤七情

(一)七情治病特点
人的七情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并以五脏气血为物质基础
病理方面:
1)情志致病直接伤及五脏
《内经》所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情志致病影响脏腑气机运行
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
悲则气消-------肺气耗散
思则气结-------肝脾气郁
恐则气下-------肾脾气陷

惊则气乱-------心气紊乱

 因为气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刚才也讲了气血的正常与否也会影响着情志的变化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心气虚则悲,心气实则笑不休等。
三国内有三气周瑜,因怒伤肝,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一并上行,而吐血身亡。
侯耀文,高秀敏,马季都是有名的笑星,而笑得太持久使心气涣散,而无力行血,治心肌缺血,最后皆死于冠心病心梗。

 

情绪既不能过极,又不能过于持久。
婚后妇女最易生气但又不能发泄,使得气机郁滞,气血也就产生郁滞,日积月累,化无形于有形,产生多种病变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
在五脏之中,心主血脉,脾生化气血,肝藏血。所以情志致病以此三脏病症最为多见。
肝主疏泄,调节奶汁量,怒伤肝,肝不疏泄,就没奶了

过度惊喜伤及心,可致心的功能异常
心主血脉-----------像刚才说的可以罹患心肌缺血,冠心病,心律不齐,
心主神明--------------心烦 失眠多梦 心神不安 健忘或精神失常,精神错乱(精神病)等

 

郁怒不解则伤肝,肝藏血--------可出现气血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脑溢血(很多脑溢血患者都是大怒之后血管崩裂的)
肝主疏泄--------这疏泄功能,包括范围极广,基本可以包括各种气血调节,内分泌调节等,举几个例子,像妇女月经,周期长短,血量多少都是由肝主管疏泄调节的,所以怒伤肝后可以见到月经紊乱,闭经,崩漏;刚才有学员问哺乳期妇女生气后就没有奶水了是怎么回事,这奶水为脾胃气血所化生,而调节奶量则由肝主疏泄功能实现的,怒伤肝后,肝不疏泄,奶水就被郁滞下不来。

肝还可调节人的情绪,肝失疏泄后,人可出现易怒情绪暴躁,胸胁胀痛,习惯叹息出长气,咽喉胸中憋闷阻塞感等。
各种精神病也属于肝失疏泄导致的。

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主运化,思伤脾后则出现食少纳呆(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腹泻或便秘,脾不统血后可出现各种出血症,或血虚症
 

悲伤肺,林黛玉就是长期悲痛不悦而伤肺致咳,死于肺痨病
 

上述种种皆说明人的情志变化对五脏六腑的功能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而五脏功能的盛衰也时刻影响着情志的变化
情志 与脏腑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




痰饮与瘀血
痰饮和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又可以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是人体导致疾病

1.痰饮:
 痰和饮是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
分有形与五行两类
有形之痰饮,是指看得见,摸得着,闻之有声的异常增生物质*(其中,粘稠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无形之痰饮,是指痰饮潴留在体内,视而不见,触之不及,流窜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常可导致眩晕(无痰不作眩),癫狂,昏迷等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像癥瘕 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丘疹型皮肤病 淋巴结核 各种良恶性肿瘤等都属于痰饮
中医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尤其是现代人的体质,痰湿因素是越来越显著
又有说,药症相符但久治不愈,非痰即疫。
 
痰饮与水湿同源一物,必有湿性粘滞,缠绵难除之性。
所以各种慢性疾病,疑难怪病,也层出不穷——(详情见 李芳祥全息体质论 

1)痰饮形成的原因
多由外感六淫,饮食七情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调节水液功能失常,影响了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液停聚产生痰饮
由于脾胃运化水湿的器官,故痰饮的生成做责之于脾,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
痰在肺则咳喘,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
临床上尚有高血脂,肥胖,脑栓塞,动静脉血栓,心律不齐,胸闷胸痛,冠心病心梗,湿浊下注之带下经病,
痰气瘀互结之梅核气,痰核,瘰疬,骨质增生,息肉,肿瘤,癌症等。
正如清.沈芊绿说:人自出生以至于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峰,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变怪百端
可知痰之为病,虽名称各异,其因则一,故皆可用二陈汤化裁治之。
《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 

二陈汤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
《古今名医方论》曰: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

从上面的列举病症来看,也是咱们临床最多见的病种,所以可知现代人痰湿为患者占据大多数甚至存在于所有疾病之中,所以咱们的李氏全息汤基础方内,选择二陈汤这一治痰要方,能有效的改善体质

摆脱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的窘境,使得疾病见效快,痊愈快。

饮邪为患,根据停留部位不同而症候各异。
如饮溢肌肤,则成水肿
饮停胁下而见
饮停胁下而见咳
饮停膈上,则咳喘不能平卧。
饮停肠间,则见脘腹不适,肠鸣辘辘。呕吐清涎。

2.瘀血:
所谓淤血,凡经脉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出血后未有消除的离经之血,统称为瘀血。

1)淤血形成原因:
一是因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
气滞(血液停止不动)
血寒(寒性收引血循减慢)
血热(热迫血妄行导致出血,离经之血形成淤血)

二是外伤,负重过度(比导致体内出血,不能及时消退者)都会产生淤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故气与淤血的形成关系密切
2)淤血的病症特点
瘀阻于心见心悸 心痛(冠心病)口唇指甲青紫(紫绀) 

体质论里也指出了,现代人气虚,血瘀,痰湿的共同病理特点
去观察一下吧,十有八九都是这样的
瘀阻于肝,见胁痛痞块
瘀阻于胞宫(子宫),见腹痛,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血块,或崩漏
瘀阻于肢体局部,则见局部肿痛,青紫,瘀斑,
淤血严重后在舌相的显现就是会出现暗褐色的瘀斑。
这时体内多有肿块形成,应该活血

3)淤血在临床共有特征:

1.疼痛
气滞则血瘀,阻滞经脉不通则疼,淤血疼痛特点多成刺痛,绞痛或刀割样痛,以刺痛最为多见。另外痛处固定不移,怕用力按压,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2.肿块
瘀血内阻,凝结不散而形成肿块,推之不移,按之疼痛,局部可见青紫色血肿,如外伤血肿或胃肝子宫等处的瘀血常可触及肿块(卵巢囊肿肝囊肿 胃癌 子宫肌瘤等)

3.出血
瘀血阻塞脉道,导致好血不能循径而行,血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造成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等;

4.紫绀
瘀血日久,多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面部色斑,口唇紫暗,舌有瘀斑等紫绀现象。



其他致病因素

(一)饮食劳逸: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的限制和合理安排,劳动与休息也要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病。
1.饮食:
饮食不节:
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发育不良等
2.饮食不洁:
腐败变质,有毒物质,寄生虫感染,食物中毒等

3.饮食偏嗜:
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可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疮疡等;
过食生冷寒凉易伤阳气,内寒重则腹冷痛,腹泻等;
嗜食辛辣可使肠胃积热,使大便干燥,或痔疮下血等现象


2.劳逸:
包括 过度劳倦,和过度安逸(休息) 两方面。
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的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有利于人体健康、。
过劳过逸就会导致疾病(过犹不及)
1)过度劳累:
包括体劳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三方面


体劳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腹胀便溏等心脾两虚之证。
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过度,耗伤肾精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男子遗精,阳痿早 ,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症。
 

{久卧伤气
{久行伤筋
{久立伤骨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2)过度安逸:
长期不劳动,不活动,导致气血不畅,脾胃功能下降,不仅食少乏力,精神疲乏,肢体软弱。还可以诱发血栓,血液粘稠(心脑血管疾病),肥胖,动则气喘,心悸,出汗等

 

(二)外伤:
外伤包括跌打损伤,枪弹伤,刀剑伤,烧伤,烫伤,虫兽伤等
一般都可以导致皮肤肌肉或筋骨的受损,出现瘀肿,出血,骨折脱臼,感染,重则伤及内脏,危及生命。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有独特的诊断方法,最重要的为 四种诊查方式,传为扁鹊所创立

在前面的藏象学中已经提及,人体是一个整体,局部的变化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也可反映到身体表现,即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意思就是身体内部有任何变化,都能在体表来勘查出来。从而做出诊断,为开方用药配穴等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各有所长,在临床之中,尽力做到四诊互参,但尤以望问切诊最为重要。

中医诊断学:望诊

望诊
即用医生的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疾病特征的诊查方式,

望诊条件:必须在充足光线(自然光线或日光灯),自然光线为佳,望诊时注意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的仔细观察。

在观察时应避免周围环境的艳丽颜色造成的光线反射导致的色觉误差,如患者身着深红色衣服,面色会被反射成红色,身着蓝色服装面色会呈现蓝冷色调倾向。

(一)一般望诊:
一般包括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望五官,望指纹等,分述如下

1.望神 
    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 意识 思维活动,因为神的活动是以精血作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所以通过神的变化就能判断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的预后好坏。

1)有神(又称 得神):
 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声音响亮,反应敏捷,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充足,为健康表现,即使有病也是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又称 失神):



目光晦暗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昏迷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3)假神(回光返照):
 常见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极度衰竭的患者
如原来神志不清,突然神志清楚,原来语少声低,突然声音洪亮而多言,
原来面色灰暗,突然颧红如状(两个脸蛋像化妆擦胭脂粉似的异常鲜红);原来无食欲,突然食欲倍增。这些都是脏腑衰竭,阳气外泄的表现,阳气走到哪里,哪里的表现就有好转的假象。等到阳气散尽,人就死亡了。这种现象表示病情恶化,脏腑经气将绝,是濒死预兆


2.望面色
除了望诊的常规要求外,望面色应以面部颜色色泽。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所以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状态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我国健康人面色明润光泽,微黄透红,称为常色



在疾病状态下的面色分为   五种,称为病色。
(这些颜色主病一定要记牢)
1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为蓝绿之间的色调,手白皙者有时指间有静脉显现,如此色状既为青色。
为寒凝气血,瘀阻不通所致。
寒瘀痹阻,经络不通而疼痛,
慢性淤血者见面色青黑,口唇青紫。
小儿惊风高热,多见面部青紫,眉间唇周鼻梁为多见。



2色:主热证



赤色即为红色,为血液充盈所致,气血得热则行,热盛则血脉充盈血循增速,血色上荣而面色红赤。
实热(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见满面通红。
虚热(阴虚内热)见颧部潮红
记住:满面通红是实热,颧部发红为虚热
另外还有戴阳证:就是回光返照,原本面色苍白,而突然见面红如妆,为临死预兆。


 3色:主虚证,湿证



黄色入脾,脾主燥湿,湿热蕴蒸肌肤,而显黄色,就像长期蒸馒头的蒸布,用的时间久后,都会呈现黄色,所以黄色为脾虚湿蕴的征象(湿热长期熏蒸肌肤所致)。
面色淡黄,没有光泽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
小儿出生之后,遍体皆黄,多为胎黄;
身体及小便,巩膜俱黄者为黄疸(巩膜黄染为重要依据)
面色黄而浮胖(水肿),称黄胖,多由脾气虚衰,湿邪内阻之证。

4色:主虚证,寒症,失血证



白为气血不足之证,凡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乏力,或耗失血液(大出血),气血不足,血液不能上荣于面(血管内血液不足),所以呈现面色发白。
面色晄白虚浮(面色白的发亮,却无血色),多属阳气虚。
面色淡白(面无血色,淡白无华没有光泽,还可见眼睑内,口唇,舌或甲床淡白色或淡红色)消瘦,多属血虚;
里寒症剧烈腹痛,情绪急迫,血管收缩,血量减少,也可见面色苍白(面色苍白是指面色白而隐含青色或灰色);
肺胃虚寒时,也可见面色淡白(阳虚生内寒,此时会伴有怕冷肢冷感),
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之证侯(晕厥休克)

5色:主肾虚,水饮,淤血



黑为阴寒水盛(肾阳虚)或气血凝滞(瘀血)之色,
肾阳虚衰,水寒内盛,寒性收引,减缓血液循环而面色黧黑(血液淤滞)。
面色淡黑,黑色隐于肌肤,见于肾虚水泛。
妇人眼眶渐黑,多为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又称肌如鱼鳞,指全身或局部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触之棘手,形似鱼鳞的表现。),属于瘀血,
面色青黑(青色也主寒 痛),多属寒症,痛证,且为慢性病程。
面黑干焦,多为肾精亏耗所致
妇女面部出现蝶形的黑斑(蝴蝶斑,黄褐斑),多是由于肾虚血瘀而致。
面色 皆紫黑青肿,为中毒之表现。

望面色之青赤黄白黑就讲解完了
明天继续讲解,其他内容知识。
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3.望体态:
 即观察人的肥瘦,强弱状态。

骨骼粗大,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等,是强壮的象征。
骨骼细小,肌肉消瘦,皮肤枯槁,是衰弱的象征。

体型强壮者,内脏坚实,气血旺盛,虽病也预后良好
体形衰弱者,内脏也脆弱,气血多不足,抗病能力较弱,患者预后较差。
其中肥胖与消瘦并非正常健壮与衰弱。

身体肥胖饮食少,为脾虚有痰;
身体肥胖饮食多而亢奋,为形盛有余(营养过剩);
形体消瘦吃得多,容易饥饿,为胃中有火;
体形消瘦饮食较少,为中气虚弱(脾胃气虚)
骨架枯槁,肌肉陷下,为气津干枯。为脏腑精气衰竭,病情堪危。

(2)望姿态:
观察患者姿态与疾病的关系
(阳主动,阴主静)
所以患者言多喜动为阳证;
喜静少言为阴证;

(向内的为阴,向外的为阳);
如我们出诊探望患者,患者卧床,若见经常面向墙壁背向医者多为阴证,寒症,虚证,

若患者经常面对医者,背对墙壁多为阳证,热症,实证。
患者仰面伸足,多为阳盛;
患者蜷缩成一团,多为阳虚。

 
此外一些特殊姿势的观察,对疾病诊断也有一定的意义。
如发热患者的眼睛或四肢时不时的震动,为发痉前兆,
头不自主摇动不止,手足抖动,为肝风内动。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中风
足软无力,行动艰难,为萎证
呼吸喘粗,抬肩张鼻,不能平卧,多为哮喘。
关节肿大屈伸困难,行动不便,多为痹症,
久病卧床不起,忽然烦躁坐卧不安多为危重症候(如回光返照)
今天课程就到这里
明天再讲,大家好好消化,都要熟悉,以后慢慢结合实践。加深印象。

4.面容诊病:
望面容是指望面部的表情神态。人的面部肌肉及血运十分丰富,十二对颅神经集中在此。健康人应是表情自然,神态安怡,各组织器官比例适中,分布合理。而当机体患病时,则会由于病痛的困扰,特别是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面容与表情。所以观察面部面容与表情无疑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1)急性面容 表现为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多见于许多急性热病,如高烧、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慢性病容 表现为面容憔悴,目光暗淡、呆滞。多见于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即通常所见的如恶性肿瘤,严重结核,以及许多疾病的晚期等。
 
3)甲亢面容 表现为面容惊愕,易受外界各种很小的声音刺激而表现出很惊恐的样子;眼球凸出,类似金鱼眼;兴奋不安,烦躁易怒。此为甲状腺功能异常亢进所出现的典型表现。
 
4)贫血面容 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黄,口唇苍白,疲惫,多见于各种贫血疾病。
 
5)水肿面容 表现为面色苍白,面部浮肿,脸厚而宽,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少,舌头颜色淡,舌体大。最常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病人。
 
6)二尖瓣面容 表现为面色晦暗,两颊紫红,口唇紫绀,最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特异性非常强。随着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风心病病人越来越少,故这种典型面容已很少看到。
 
7)肢端肥大症面容 表现为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增大,向前突出类似猿的样子,眉楞骨和两颧骨隆起;唇舌肥厚,耳鼻增大。主要因为成年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长激素过度分泌所致,见于垂体瘤等病症。
 
8)伤寒面容 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多见于肠伤寒,脑脊髓膜炎,大脑炎等高热衰弱的病人。
 
9)满月面容 表现为面部圆如满月,皮肤变红,汗毛重,还可伴有痤疮。多见于柯兴氏综合征,即皮质醇增多症,和一些长期使用激素的病人。当然还应区分由于过剩营养所致的某些儿童也有类似满月形的脸。
 
10)苦笑面容 发作时可见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抽搐,像在苦笑一样。主要见于破伤风,当然由于破伤风类毒素的使用,城市中极少有破伤风病人。




12)病危面容 表现为面肌瘦削,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目光暗淡,眼窝深陷。多见于大出血,严重脱水,休克及急性腹膜炎病人。
 
11)面具面容 表现为面部呆板,毫无表情,像戴了副面具一样,为面部控制表情的肌肉活动受抑制所致。可见于脑炎及帕金森氏病病人。

 



13)脑血管病面容 表现为仿佛只有半边脸在动,而另外半边脸毫无动作表情,伴有流口水,口角下坠,一侧鼻唇沟平坦。多见于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栓,脑栓塞所致的中枢性面瘫。针灸对此有肯定的疗效。


14)痉挛面容 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规则地阵发性抽动,多见于面神经瘫痪后遗症,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以及中枢神经障碍等。



望头颈,五官

1)望头与发: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内藏脑髓,髓为肾所主,所以肾其华在发,而发为血之余
所以望头与发能了解肾与气血的盛衰。
小儿头颅过小,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囟门下陷,多为津液损伤(严重吐泻致脱水),或脑髓不足之虚证;
囟门高突者,多为痰热内蕴或温病火邪上攻,可见脑髓有病(流脑)
囟门迟闭者古称解颅,属于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头项软弱无力抬起,属虚证或病重。
如果患儿正常,患病后精神萎靡,脑袋下垂不愿抬起,都是病情严重表现;
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多由温病火邪上攻导致,小儿还可见到上面的囟门高突。
头摇不止,或囟门煽动,皆为风证。
头发稀疏容易脱落,或干枯没有光泽,为精血不足;
头发厚密,身体多毛,伴肥胖月经紊乱,可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少年脱发为多因肾虚或血热;
突然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又称为斑秃
小儿发结如穗,见于疳积。

2)望目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的变化,不近关系到肝,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
望目,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外形,颜色,及动态等方面的变化
如目赤红肿,多属风热或肝火
白睛(巩膜)发黄,多为黄疸
眼睑淡白,为气血不足(贫血)
眼胞浮肿,为水肿
眼窝下陷,为津液亏损(眼压低)
两目上视,斜视,直视,频繁眨眼,眼皮跳动,均为肝风内动
瞳孔散大,多为精气衰竭(濒死状态)
先讲到这里,其他内容明天再讲

3)望耳:  
肾开窍于耳,宗脉之所聚,少阳胆经经过,所以望耳不仅关系肝胆肾,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
望耳主要观察耳的色泽及耳内的情况,
如耳轮肉厚,色红明润为肾精充足;
肉薄干枯则为肾精不足。
色淡白属寒;
青黑属痛;
焦黑属肾精亏耗之危侯
耳内疼痛,耳聋流脓者,多为肝胆湿热;
耳旁红肿疼痛多为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盛。

4)望鼻:
鼻为肺窍而属脾经,与阳明胃也有联系
所以望鼻可以了解肺脾胃的病变
主要通过鼻的分泌物和鼻的外形观察。
鼻流清涕,多属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或色黄粘稠,多属外感风热
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多是鼻渊
鼻翼煽动多见肺热或肺肾精气衰竭出现的喘息呼吸困难。


5)望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之脉环于口唇。故望口唇,可以诊断脾胃的问题。
望口唇,主要注意口唇的颜色 润燥(湿润度) 和形态变化
如口唇淡白,多属气血不足(贫血)



唇色青紫,多属寒、瘀;


唇色深红而干,为热盛伤津


口开不闭,多属虚证
口闭不开,多属实证
唇现樱桃红色,为一氧化碳(煤气)中毒
睡觉时候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或脾胃有热;

口腔黏膜近牙齿处,见红色斑点为预兆麻疹的出现、。

(1)望齿: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阳明胃经络于齿龈所以牙齿与牙龈和肾胃大肠关系密切,所以可以查知肾与肠胃的病变。
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虽病而津未伤。
牙齿黄而干燥者,是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
咬牙啮齿,是湿热动风,将成痉病。
若咬紧牙关难开者,为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
小儿乳牙脱落后迟迟不再生者,是肾气亏虚。
病重而齿黄枯落者,是骨绝。
牙床腐烂,牙齿脱落者,是牙疳之凶候。


(2)
望牙龈
牙龈淡白者,多为血虚(贫血)。
龈肉萎缩而色淡者,多属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
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
齿缝出血,痛而红肿,多为胃热伤络。
若不痛不红微肿者,多为气虚,或肾火伤络。
龈间长出胬肉,此曰齿壅又名牙龈胬肉。多由好食动风之物所致。(清胃散加减治疗)

望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诸经脉所络。
许多脏腑病变可以从咽喉反映出来
望咽喉,注意观察咽喉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

如咽喉红肿疼痛,甚至溃烂或有白色脓点,多为肺胃热毒
若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为阴虚火旺

咽喉如有灰白膜,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此为重症,多是白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9
中医完整版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1(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整理版)
中医学概况培训教程(一)
中医基础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