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知、自省、谦逊能增长大福德力

在《道德经》,老子非常强调自知、谦卑、不自是、不自负、不自满,并认为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

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曾国藩善于知人,并著有《冰鉴》一书,这样的人,在世间法上办事的能力绝非等闲z。甚至一个人站在他面前,他观察一二,就知道是否能堪大用。
近代佛教大德杨仁山居士,在十一岁时,他的父亲朴庵公带他去见曾国藩,朴庵公与曾国藩是多年的好友。
杨仁山在曾国藩面前应对快捷,有问必答。
曾国藩奇之,对朴庵公说:“此子天资聪颖,可及早安排他去应试。”
朴庵公尚未回答,杨仁山却接口说:“我何必在异族人手上去取功名。”
朴庵公闻言大惊失色,曾国藩则微笑不语。
临别时,曾国藩说:“此子将来必有大用。”
之后不论父母如何劝说,杨仁山终生不曾下过考场。
世间多少人,娶错媳妇嫁错郎,就是属于不会看人所致。我收到太多的留言反馈,特别是女子,结婚后丈夫一反常态,要么找小三,要么对家里不管不顾……
或者有的人,在网络被骗,有的被朋友所骗,倾家荡产,假如有一定的识人能力,断不会如此。
有人会说,“娶错媳妇嫁错郎”是命,会识人又能怎么样?其实不然,业有定业有不定业,不能将一切都归于命而放任不管。若是学会了识人知人,就是给予自己的婚姻、事业,创造一种强大的增上缘。
大家不要忽略缘起力的力量。你再怎么会修法,若吞服了毒药,会不会死?从楼上坠落会不会伤残乃至死亡?这些都是缘起规律的运作。
故世俗的学问,也不宜荒废。
而自知,更是尤为可贵。自知属于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定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三次反省,就是为了自知,为了改正不足。
耶稣被订在十字架上,临死前向上帝祈祷道父啊,请宽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无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对是错,没有丝毫的觉察力,被业力习气推着走,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这种自知、觉察的升华,就是禅修中的无分别之观照,对于心念觉知而不随不拒,任运自然。
自知每天的行为、言语、心念是否成,也是一门修行的功课。
你看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从事杀业,他们并不知道这会带来多大的后果。
很多学佛者虽然表面学佛,内心却经常泛起嫉妒、贪婪、嗔怒、毁谤他人等恶业,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造业,或者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提婆达多造五逆恶业,陷入这种自我的意识模式中,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结果生身陷入无间地狱。
心理学中有一个“抽离”的概念。
抽离”被用来描述对你自己具有外部意识的过程(或任何其它的观点)。当你思考到“你自己”、“停下来看看”、“退一步想想”、“把你自己从某事中解脱出来”、“把你自己从某种处境中脱离出来”时,你就是在经历着一种被“抽离”的过程。
当你真正被“抽离”的时候,你就会对你的感觉、思想或行为产生一种外部意识。被“抽离”的情绪状态可以是有逻辑的、有计划的、有秩序的、讲究方法的。它们可以是有理性的状态,必然导致对你“有意义的”行动和行为。
经常试着从自我抽离,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会更能客观地看见一个真实的自己。
因为我执的存在,无数人都深陷由自我妄念构造的幻象、情绪中,出现众多自我无法看清的盲点,导致决策错误。
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我执,但是在我执存在的情况下,试着抽离、反思自身,却会能看到盲点,看到不足,从而改进。
还有一个方式,就是谦逊、谦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你首先是一个凡夫,有我执、业力、习气,存在盲点,而旁人、善知识、明师可能会看到真相,略为指点,若谦虚听取,可能受益匪浅。
而若是你非常自我、自满,别人的什么话一概不听,就会出现一个情形,你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的圣贤是非常伟大的,他们提出谦逊的做人态度,有其深远不可忽略的意义。因为普通人自知能力不足,更应该有谦卑的空杯心态,才能接近真相。
从佛教的视角,若是学会谦逊地为人处世,已经开始增长福报。
按照老子的描述,物壮则老,盛极必衰,因此在鼎盛之时,必须留有余地。而非自视全盛,得意洋洋,一旦如此自负,就开始走下坡路,古今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据我所接触,有的人深陷厄运和逆境之中多年,一直寻找各路高人,结果还是毫无效果。他们期待找出原因,以对症下药,从而达成速效。现实却是各类高人,所说的原因千奇百怪,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对于深陷在自我意识妄念中的人,往往有一个特征,劝是劝不进去的,他们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哪怕你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他们也会以“我不听,我不听”的姿势来面对。
很多人严重缺乏自知、自省的能力,他们若静下心来反思,就会发现自身存在一堆问题,这些问题自己比谁都清楚,又为何总是想去找人看呢?根本问题不解决,找人又如何?
比如有的人跟我说,为何自己学佛诵经多年,依然穷困潦倒,或者没有大的改变,能否找人看看?
为何如此?若深究下来,问题一大堆。
比如诵经咒,总是半途而废,一山望着一山高,不断变换法门或者中断,这是不相应的根本原因。或者有的虽念诵,却一边念经一边说话,或者念诵时,各种淫念、恶念生起……
这些问题和不足,若是学会反思和改正,早就改变了人生命运。可是人心的浮躁,导致都不想狠下心来改变自己,就想借助外力,反正不怎么费力,最好还能免费。
自知、自省真的是一种崇高的品质,甚至能化大难大劫,令人转危为安,遇难呈祥。
怎么说?如有的人哪天突然反思自身,每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于是精进努力,净障集资,今生和来世的方向就开始转变。如果这个觉知都没有,任由习气主导,未来不可知矣。
往昔日本古代有位居士,他担心临终时生病痛苦而没有正念,念不了佛,就每天念诵法华经中的偈颂和佛号,以此回向自己往生净土。结果临终真的往生了。
这也是一种自知,自知无常和轮回之苦,故修净土法门以对治。
但是,多少人都没有这个自知呢?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仅仅每天反思这一点,就已经足以改变人生,而不是通过什么玄奇秘技。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给诸位弟弟写道: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尽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叶付归,与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个子带回去,故不及钞。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叶付回也。”
曾国藩提到他的儒家朋友诚意功夫极严,全天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制。儒家的贤人清官,不念经不持咒,因为心念清净,死后往往成神。
而佛教徒中,虽大量诵经咒,若有邪执、恶念相续则堕入恶道为厉鬼。
这说明了修行的核心,学佛若不治心地,仅流于表相,结局还不如世间的贤人善人。故虽去圣时遥,核心的东西不能丢。
曾国藩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他反思到自己做事做学问容易间断没有恒心,故开始学日记,以改正无恒的习惯。
因为他认为“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作为恪守儒家信条的一代名臣,他尚且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和不足,还着手去改正。而当今学佛者中,每天愿意反思和改正自己做功课之散乱、诚心信心不足、间断、懒惰的,有几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人生事业,在学佛修行追求解脱的路上,希望诸位读者,写下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正,这也是改变的开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愿吉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脱胎换骨”的操作过程(解读曾国藩)
财迷智力丨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
对治妄念的绝好方法:十念计数法
佛前三炷香代表是什么意思?
【堅定清淨的信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