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彻底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甚至指导或决定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剩余道路的前进方向、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一、传统利率管理体制的弊病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在本质上是由政府在信贷关系的制度中充当指挥者,根据政府经济发展意图而设计和操作的。

       这种利率管制导致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弊端。

       利率管制通常包含着压低利率水平和信用配合制,扭曲了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极易滋生腐败。通常利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着超额资金需求,对超额资金需求又只能采取信用配给制进行调节。

       政府对名义利率规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虽然会刺激投资增长,但同时也会减少居民储蓄,理性的投资者会用于消费或投资,从而又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利率管制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低水平时,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原来无力借贷的低效率企业也有能力借贷和使用资金,导致资金被低效率使用。

       利率管制阻碍了企业创新和经济活力,新创立企业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型企业由于缺乏信誉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经济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改革就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是价格机制,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贯穿整个金融体系。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有大量剩余资金储蓄,有大量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又有日益增长的经营及创业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有大量资金需求。

       供给需求形成的市场需要市场价格,即由供求双方通过竞争性反复讨价还价发现或形成的价格,并由这样的价格调节供求,动态的形成均衡价格下的均衡供求。

       若政府强制不允许这样的价格调节供求,市场就会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资金市场的扭曲表现即非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借贷或地下金融。

       三、互联网金融倒逼利率市场化加速前进

       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不少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活期理财产品,放弃活期存款利率带来的巨大利差,事实上开启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互联网金融通过便利和低成本的网络渠道与创新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动员能力,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加强了银行在负债端的竞争,使利率及时地反映资金供求,进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


       四、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机遇

       有利于开展金融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带来强烈冲击,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为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主观上将加大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也为产品和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

       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有利于提高收益水平

      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被允许拥有利率决定权,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充分考虑其自身经营成本、客户风险等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

       促使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深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定价管理等,整体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利差缩小带来盈利性风险

       利差收入目前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直接效应是银行间为了吸引客户打利率战,导致市场利差缩小,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2、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的客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小客户特别是小微企业已成为银行重点争夺资源。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使客户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信用风险隐患也急剧上升。表现在三个方面:

       不良贷款增加。由于当前实际负利率,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会上升,这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逆向选择风险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为弥补吸收存款的成本提升,银行往往会把贷款投放较高利率的领域,以期获得更高收益,然而高风险与高收益是相伴而生的。

       道德风险

       借款人以高贷款利率获得贷款后,为了弥补成本,更趋向于从事更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来增加收益,道德风险也由此而生。

       3、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存款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一旦揽存难度增大,对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讲,存贷比下降,有关流动性监管指标受到负面冲击,流动性风险很可能上升。

       利率市场化将加重资金趋利性,资金提供者可能在银行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调拨资金。这将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推高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主要表现为声誉风险。商业银行拥有更多自主性的同时可能带来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增多,导致声誉风险上升。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不合规揽储,不规范拓展中间业务。

        5、利率风险

       利率管制时期,银行面对的利率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性不断增大,利率风险将成为银行未来面对的主要风险。主要包括四类风险,如:一是重新定价风险,二是收益率曲线风险,三是基差风险,四是选择性风险。

       五、我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1、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

       利率市场化会在短期内造成银行存贷利差收窄,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现状会造成盈利水平的极大下降,而中间业务是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既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又不占用资金,可以改善银行的收益结构、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2、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权,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浮动自由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应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在市场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担,客户让利和价格调整因素等确定利率水平,开展资金价格竞争。

        3、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依照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

        建立利率预测模型,进行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

        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引进缺口管理,规避利率波动风险。

        积极开发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

        4、基于优势业务,实施差异化经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之间同质化问题严重,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背景对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经营、特色化管理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与专业优势,则很难与大型银行竞争,最终将会被淘汰。编辑:马呆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下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利率市场化系列问题2——商业银行转型攻坚
招行如何不被淘汰出局 马蔚华对同事发出警示-银行频道-和讯网1
利润增速放缓真正考验的是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