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朝历代“官帽”大全集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

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春秋戰國

春秋的帽子高而狭长,样式也简朴些。

由于中国古代的男人都留发,所以必须给男人的长发有一个去处,于是古代各个朝代的官帽都有一个横簪的存在,其作用就是束发和固定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呀)

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官帽有沿袭也有创新。

秦始皇之前,官帽沿袭春秋战国时期,又瘦又高的样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秦朝属水,水的颜色是黑色。于是,秦朝官员的服装以黑色为主,包括戴的帽子。

(秦焚书坑儒,没有焚掉易经也是有道理的,诸子界注。)

秦代官帽样式

漢(髙帽子)

汉朝的官帽又恢复了春秋時的简朴,但提高了高度。現如今恭維他人、俗語説的“戴高帽子”的典故,就是从汉朝的官帽上引申而來的。


汉代官帽样式

三國

三国的帽子典型的是诸葛亮式的。突出了冠,发簪几乎不见。


三国官帽样式

晋朝又恢复了突出发簪的样式,总体看比三国时期美观。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晋代官帽样式

隋朝时,官帽慢慢地开始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带双翅的样式。

隋代官帽样式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唐朝:兔耳朵+幞(fǔ)头式,后面的两个尾巴,被称为幞头脚,由头巾包住脑袋后露出的两个角演变而来,很有意思。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唐后期,这两个幞头脚,因为各个皇帝的喜好不同,规定“或圆或阔,周丝弦为骨稍翘矣”。帽子上装上不同的玉饰,显示官职的大小。

中国隋唐时期男子最普遍的头饰就是“幞头”又称折上巾,是一种包裹头部的沙罗软巾,因为幞头都是青黑色,也称为“乌沙”,就是俗称的“乌纱帽”。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袋子,称为“幞头脚”像两个耳朵,这时候的官帽据说是回归了朴素的一面。

唐朝的官帽区别并不大,

官员之间的区别都在于服装。

唐代官帽样式

宋(長翅帽)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

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宋朝的官帽和唐朝的官帽满相似的,不过矮一点,两边的而耳朵加长了,伸直了,称为“长翅帽”,这种长长的翅膀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主要是为了防止文武大臣们在朝堂之中交头接耳,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正式官场活动必须要佩戴之外,一般的场合不佩戴。

长长的帽翅式。宋朝的最个性,每个官帽两边,都拖着一尺长的帽翅,走起来两边一晃一晃的。这么不方便,为什么还要戴?这是宋高祖赵匡胤的杰作。

这位“黄袍加身”以前是当兵的,继“杯酒释兵权”把功臣们的兵权收回后,每次朝堂议事,又怕百官们交接耳,议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于是,老赵就想出来这么个解决办法。官员们戴上这个帽子,只能光明正大地面对面交流,就不能侧耳交流了,也就不用担心官员们是不是在议论他了,哈哈!

宋朝这两个帽翅,偶尔也稍加变化,以做装饰。比如包拯的曲柳拐弯式,还有折上式。

宋代官帽样式

元代的官帽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

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少了之葥的書卷气息。但是帽顶上倒是增加了珠宝的装饰,用珠宝来区分官员的等级。

像顶草帽

元代鹭鸶荷莲帽顶

帽顶上的材质按照官员的等级来区分,最高级别的是玉,最低级别的是银。

元代官帽样式

明(烏紗帽)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但款式还是有点改變:宋代的官帽上方是方形的,而明朝就改成了圆形,而宋代長長的“翅膀”也改短了,同時,帽子的材質也已经开始变成纱织的了,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宦的代名词,这也是乌纱帽的由来。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人才啊!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官帽以竹丝作胎,真青绉纱蒙之,自奉御至太监皆戴之。” 

明杨基《寄题水西草堂》诗:“乌纱官帽半笼头,紫竹渔竿长在手。”

乌纱帽

比起宋朝时期

明朝的官帽显得更加圆润

明代官帽样式

清(紅纓帽)

到了清朝,官帽由乌纱帽换成了红缨帽,又变得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

官員的帽子款式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帽顶上的宝石,以宝石来区分每一位官员的级别。不同品阶帽子上的顶珠宝石也不一样。

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称呼有官职的人为戴乌纱帽,被罢官的人成为摘乌纱帽。

清朝的官帽装饰最多,也是最为豪华的。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因为男人不再束发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用杨纹镂花金。

一品官员头顶的就是南红朱砂珠子。

三品用蓝宝石

清代官帽样式

古往今来多少人,来到世上本为平头百姓,为着这顶乌纱帽处心积虑地奔波,这一顶顶官帽下,或许有治国惠民的智慧,或许有贪赃枉法的计谋。官场风雨之后,有人摘取乌纱重新归位平头百姓,有人为了乌纱却丢掉了项上人头。官帽的意义非凡,映射了官场的变幻无常。

作为中国人,多了解和学习自己国家古代各方面的曆史文化知識,把优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好,樹立民族复興的文化自信、豈不美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官员乌纱帽上帽翅的秘密
官帽盒
宋代官员乌纱帽上为何会有两根长翅?原因其实很简单
宋朝官员的乌纱帽,为何要有一对“长翅”?
中国人为啥称呼官位为乌纱帽
宋代的官帽为啥长两个长长翅膀?历代官帽有何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