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2017年3月23日下午,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做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为主题,为新闻院学子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意义的演讲。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李良荣教授探讨了技术、资本等革命性力量对传媒业态的革命性影响。同时,他从六个维度解读了新生态下新闻业面临的转机与挑战。


讲座开始,李良荣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网络和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网络是没有空间的空间。机械化时代我们按照时钟生活着,而在网络里我们超越地理位置、无时无刻地忙着、和不同的人 ,所以网络是没有时间的时间,没有组织的组织。”在李良荣教授看来,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而连接之后形成了“团结”的力量。连接冲破了地理位置、世界的组织,重塑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同时也重塑了我们自己。


在今天的中国,政府规制、技术力量、技术变迁以及资本介入成为影响传媒生态的四个重要变量。在技术革命力量的影响下,四个“新”已经基本成型,它们包括: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传媒新体制、以互联网为重心的传播新格局、新的运行模式(新闻生产和分发分离)、新的生产与传播模式(新闻生产的“去中心化”和传播媒介的“去边界化”)。


新的格局和体制也面临新的困境。李良荣教授坦言,但近几年来,资本裹挟技术大举入侵媒体,兼并收购浪潮层出不穷,跨界超级媒体集团开始显露雏形。


资本的介入,对新闻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由之产生的大量用户也带来了平台的垄断,“我并不是说新闻的生产和垄断,而是说,由于用户快速地、大量地集中在今日头条、天天快报这些平台上,新闻的垄断局面某种程度上会越来越深,由此对国家带来了新问题,当这些媒体公司纷纷在他国上市,我们如何管理这些新媒体?”


另外,李良荣教授谈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舆论新生态”,2016年开始,中产阶级开始转换角色,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和“意见表达派”,积极表达对“安全”和“稳定”的诉求,他们不再是曾经的“乌合之众”,而是成为了有组织的网络群体,用理性表达。去年的雷洋事件、魏泽西事件,都标志着中产阶级的觉醒,通过网络来主导舆情的发酵、捍卫自己的利益。但他也承认,中产阶级具有高度的脆弱性,由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带来的焦虑感正是他们表达诉求的根源。


与之相对的,是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李良荣教授称其为:“手机娱乐派”、互联网的第一代“原住民”,“这是真正‘幸福的一代’,物质环境优势,社会环境兼容多元。阳光自信,又高度脆弱。这样一群人,正在逐步重塑网络舆论的基本形态。”他认为,新生代群体是互联网上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新思维解构一切严肃的时政话题,具有强烈而朴素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2016年上半年的“帝吧出征”,就是新生代用自己的娱乐化方式来表达爱国的典型例子。


“90后叫手机娱乐派、80叫意见表达派、70叫多频低调派、像我们这种60年代的叫传统时政派。”李良荣教授用“个性化的派别”区别了不同年代新闻媒体使用者的特点。


“后真相”时代是李良荣教授提到的第四个问题,2016年,《牛津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它描述的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描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种种状况。“Post-truth是继上世纪60年代新闻主义以来,对新闻报道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的再一次重大挑战。”李良荣教授反复强调,“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他举出了美国大选期间社交媒体假新闻泛滥的案例,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的基本特征:“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


最后,李良荣教授谈到了“众媒时代的自媒体转型”和“视频时代的未来”。他坦言,互联网把整个世界连成一篇,带来了多元的表达,但同时也带来了“分裂”,我们越来越多地固化原有的观点、排斥反对的意见,让社会四分五裂。“如何在多元表达中如何实现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底线,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李良荣教授最后告诫新闻院的学子:“新闻传播学的学生不要被碎片化的浅阅读所迷惑,更需要的还是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建议你们少看点视频,多花点时间、下功夫读几本经典的好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闻人追念|最后一次见面,宁树藩忧虑新媒体弊端不应忽视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爱情的真相是杀千刀!
复旦大学新传考研最全攻略 | 院校点兵
《新闻学概论》第六版知识点详解!考点大集合| 99阿蒋
魔都众声喧哗,甬人长盛不衰——《说宁波话的上海人》读后记​
李良荣、袁鸣徽: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论报纸再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